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姜 查意识到她是如何地执著於知识的概念,而不从自心的修行中得益,於是阿姜 查很直接地回答她:“这位女士,你就像一个在院子里养鸡的人,不捡鸡蛋,反倒四处去捡鸡屎。”
心中之贼
禅坐的目的是将事情提出来,然後将它们放入分析中,以明了它们的本质。例如:我们认为身体是细致、美丽的,然而,佛陀却告诉我们它是不净的、无常的,而且倾向苦。到底哪一个见解才是与真理一致呢?
我们就好像一个到异国的旅客,不懂他们的语言,所以不能尽兴。但是一旦我们学会了语言,便可以和他们谈天说笑了。抑或,我们如同小孩般,必须长大後,方能明白大人们所说的话。
一般的见解是,我们的生命元素──从身体开始,是稳固的。一个小孩在跟气球玩,直到气球卡在树枝上成一根刺上而破了,小孩因而泣不成声。另一个小孩比前者聪明,他知道他的气球很容易就会被,所以当它破时,他并不因此而伤心。人类盲目地过活,对於死亡真相的无知就如同美食者享用佳肴般,从没想到他们势必要上厕所。後来,内急一来,却没有丝毫准备,不知何去何从。
世上是有危险存在的──元素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在寺院里也有相似的危险。佛陀教导我们要去审视这些危险,所以给出家人名“比丘”。“比丘”有两个意思:乞士和彻见轮回和执著的危险之人。众生经验了贪、嗔和痴,而屈服於这些烦恼(杂染),於是得其後果,并增长了他们的恶习,制造更多的业,然後又再屈服於烦恼。
你为何无法去除贪、嗔、痴呢?如果你的思想错误的话,你会受苦;如果你了解得正确,你便能够断除苦。
认识业和因果的作用。执著愉悦会带来清醒後的痛苦。你让自己狼吞虎咽,但是接踵而来的便是肠胃的不舒服。抑或,你对你偷的东西感到满意,後来,警察便来逮捕你了。当你观照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去行为,也可以学习去断除执取和悲伤。佛陀看到了这点,所以想要脱离这个世间的危险,然而这是必须对治自己内心的。外在危险,不比内在危险的令人骇惧。什 是内在危险的元素呢?
“风”──外尘接触感官,造成贪、嗔、痴的生起,并摧毁我们内在的良善。通常,我们只看到会吹动树叶的风,却没看到我们的感官之风,而如果没观照的话,会造成欲望的风暴。
“火”──我们的寺院也许永远不会被大人所袭击,但是,贪、嗔、痴却会不断地焚烧我们。贪和嗔会造成我们说错或做错,痴会导引我们将好的视为坏的,将坏的视为好的:丑的视为美的,美的视为丑的。但是,没有禅坐的人是看不到这点的,而且被这些人所征服。
“水”──这里的危险指的是内心的烦恼(杂染)之流,淹没了我们的真性。
“贼”──真正的贼并不在我们的外面。我们的专院二十年来只遭过一次小偷,但是,内在的五个执著──五蕴,一直在剥夺、攻击和摧毁我们。五蕴是哪五蕴呢?
一、“色”──它是病痛的受害者,当它与我们的意愿相违时,我们便会忧虑和悲伤。不明了自然的老化和身体的腐败,会痛苦。我们对他人的身体感到吸引,而剥夺了真正的平静。
二、“受”──当痛苦和愉悦生起时,我们忘记它们是无常、苦和无我的。我们认同我们的情绪,因而受到妄见的折磨。
三、“想”──认同我们所认知与记得的事物只会引发贪、嗔和痴。我们的妄见变成了惯性,贮藏在潜意识中。
四、“行”──不明了心理状态的本然的话,我们会产生反应,而念头、感觉、喜、恶、悲、欣便生起。我们忘却它们是无常、苦和无我的,所以去执著它们。
五、“识”──我们执著那个认知其他四蕴的。我们认为:“我知道、我是、我觉得”而被这个自我的幻觉和分别所束缚。
这五个贼都是妄见,都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佛陀对这个并没有欲望,他看到在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因此,他给那些也看到这点并寻求出离之道的人取名作“比丘”。
佛陀教导他的弟子五蕴的真实本然和如何去放下它们,不执著它们为我或我的。当我们明了时,我们会看到它们有很大的伤害与价值的可能性,但它们不曾消失,它们只是不再被执著为我们自己的罢了。佛陀在他觉悟之後,仍然有生理上的病痛,有愉快和疼痛的感觉,有记忆(想)、有念头(行)、有意识,但他却没有执取它们为自我、我或我的。他知道它们的本然,而那个知道的,也不是我、自我。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著中分隔开来,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生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并无立足之地。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著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的感觉的话,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受苦。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他恨我、他找我麻烦、他是我的敌人。”一位比丘并不会做如此想,也不会执取自负或比较的见解。如果我们不去站在战火线上,我们是不会被射击到的;如果信没人接的话,就会被退回去的。优雅地走过世间而不执著於事相的分别,比丘会变得平静详和。这就是涅槃、空和解脱之道。
审视五蕴吧!创造一个清净的森林。你将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真正明了“空”而且依此修行的人很少,但是,他们将体会到最大的喜悦。为何不试一试呢?你可以铲除你心中之贼,然後把每一件事都安置好。
第二章 更正我们的知见
前言
“当你采磨菇时,”阿姜 查告诫我们说:“你必须知道要找什么;当你从事精神上的修行时,也必须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态度、要避免什 样的危险,以及要策励出什么样的心理特质。”
在此,他强调要训练自我的耐力和勇气的力量,也强调要去增长一种寻求中道的意愿,并追随它──虽然会有诱惑和烦恼。当贪、嗔、痴生起时,他说:“不要对它们屈服,不要气馁,只要保持正念,以及坚定你的决心。”
就在你的训练增长之际,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你所经历的经验,都是如此的无常和苦(不圆满)。你会直接地在这一切存在体的特质中发现永恒的真理,并开始去学习解脱和不执著之道。可是,阿姜 查提醒我们:这是需要愿意以一种平等的心情去观照我们的苦与乐的。
在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且清明时,我们便更贴近了阿姜 查所谓的真理:“如此而已!”。“法”──真理,是非常简单的。所有事物的生灭──整个世界的变化现象,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当我们真正体悟其涵义时,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就可以寻得平静了。
歧 途
一位得知佛陀的苦行僧,为了寻找佛陀四处游行。有一天晚上,他和佛陀同住在一间房子里,可是,却不识佛陀的肉身,也没有觉察到他就在他面前。第二天早上,他便起身继续上路,去寻找佛陀。要寻找平静和觉悟而没有正确的知见就像如此。
由於对苦与解除苦的真相不明了,所以随後“道”的因素,都会跟著错误──错误的动机、错误的言谈、错误的行为及错误的定的修习。虽然愚痴的人会拿喜、恶做最後的指引。但是它们却不是可以信赖的引导啊!就好像要旅游到某个乡落──你不知觉地误入歧途,而就因为这是一条很方便的路,所以就舒服地继续旅行。但是,它永远比无法领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饥饿的烦恼
那些初学者,常常会想知道什 是修行?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杂染),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生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当你采磨菇吃时,你不会盲目的去探,你必须去认识它的种类。所以,对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危险的地方,以便能从它们中解脱出来。
烦恼(杂染)──贪、嗔、痴,既存在我们的苦和自私的根部,我们必须学者去克服、战胜它们,并超越它们的控制,而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这看起来当然很困难,就像佛陀告诉你必须和一个童年的挚友分开一样。
我们在刚开始修行时将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热恼与痛苦。但是切记,只是烦恼(杂染)在热恼。人们想:“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问题,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前,当我们去长养欲望时,我们总和它们和平共处。
抗拒烦恼(杂染)吧!不要给它们所需求的一切──食物或睡眠。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极端的自我折磨,但使内心变得坚强却是必要的。自己去体会,持续的看顾你的心,你也许会认为你看到的都只是结果,而想知道其因由。假设父母有一个小孩,长大後变得粗暴无礼,他们被他的行为所烦扰,他们也许会问:“这个孩子是从那儿来的?”事实上,我们的痛苦是来自错误的知见,及对种种内心活动的执著。我们必须像训练水牛般地训练我们的心:水牛就是我们的想(念头),而主人是禅修者,饲养和训练水牛则是修行。有一颗经过训练的心,我们就可以看到真理,可以知道造成我们自己烦恼的起因和它的尽头──所有悲苦的尽头。这并不复杂,知道吗?!
每一个人在他的修行中都会有烦恼(杂染)。我们必须对治它们,在它们生起时努力挣扎。这不是光空想,而是要实践,这是需要相当的耐力的。逐渐地,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潜惯性的思惟和感觉模式。我们必须看清楚,当我们以“我”和“我的”观点去思考时,我们是如何的痛苦,之後,我们方能放下。
乐与苦
一位年青的西方僧侣刚到阿姜 查的森林寺院中的一家分院,并请求准许留下来修行。
“我希望你不怕受苦。”阿姜 查事先声明。
这位西方僧侣有点惊讶,他说他不是来受苦的,而是来学习禅坐和平静地生活在森林中的。
阿姜 查解释说:“苦有两种:一种是会导致更多苦的苦,另一种是会导致苦熄灭的苦。如果你不愿意去面对第二种苦的话,你一定是愿意继续经验第一种苦。”
阿姜 查教导的方式通常是直接了当的。当他在寺里的庭园中碰到他的弟子时,他常常问:“你今天有没有受到很多苦啊?”如果你回答有的话,他会说:“你今天一定有很多的执著罗!”然後就跟弟子们一起笑起来。
你曾有过快乐吗?你曾有过痛苦吗?你曾想过何者真的有价值?如果快乐是真的,那么它不应该会消失,对不对?你应该学习这点,以看见真实。这种学习、这种禅坐,会导致正见。
分别心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非好、坏,也非聪明或愚笨;也不去认为蜂蜜是甜又好,而其他食物却很苦涩。虽然你吃了很多种不同的食物,但是你食用而後排泄时,其实都是一样的。它是一还是异呢?对一个小茶杯来说,这个杯子大吗?是的,但放在一个大水罐边时,就不是了。
我们的欲望、无知和我们的分别心,如此地染著一切事物。这就是我们创造的世界。再说,一个水罐是既非重也非轻的,我们只觉得它不是这样就必是那样。在禅宗里,有个风动或幡动的公案:二个人同时在看一面旗子,一个人认为是风在动;另一个人说是幡在动。他们可以一直争论,甚至拿棍子打起来,都还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是心在动啊!
差异是遍一切虚的,而要认识这些差异的同时,也要学著去看那些共同之处。在我们的团体中,人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但不要去想:“这个人是泰国人,那个人是寮国人,他是高棉人,那个是西方人……”我们应该有著相互的了解,并且去尊重他人的习俗,学习去看一切事物潜在的共通点,一切是如何地完全平等、真实空的,然後你才会知道该如何有智慧去处理这些明显的差异。可是也不要去执著这个共同点。
为什 糖是甜的,而水是无味的?这是它们的本然。思想和平静、痛苦和享乐也是一样的──想要思想终止是一种错误的见解。有时候会有想;有时候是静止的,我们必须了解二者都是由无常、不圆满的本然所始然,而非延续快乐的因素。但,如果我们继续担忧并进而认为:“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这种错误的见解,只会把事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