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艺术家 >

第1221部分

大艺术家-第1221部分

小说: 大艺术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但却唯独不愿意透露一丝关于他资深的浅显认识(plain。vie)。

这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道以来最伟大的表演,他总是冷酷而神秘地面对镜头,发音低沉、迅猛,没有丝毫内心变化的痕迹表露,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敏锐、狡黠与残忍完全就是一种天性。从眼神到神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用一种内敛到极致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深入骨髓的颤抖,让人拍案叫绝!

这同时也是埃贝尔又一次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香水’之的震撼。他依旧延续了自己的一贯作风,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带着某种矛盾的赞赏与批判,将丹尼尔普莱维这个角色勾勒了出来;而且还将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浓缩到了丹尼尔和伊莱这两个人物身上,不动声色地讲述出来。震撼,却是久久无法驱散。

埃贝尔以一种几近默片的方式拉开了电影漫长的序幕,在整整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听不到任何一句意义清晰的台词,只有那嗡嗡的如同呻吟般咕噜着的弦音伴随着像肮脏小虫似的一次次爬下地表空洞的丹尼尔普莱维。镜头之那广袤荒凉的沙漠背景之下,人类的渺小被无限放大,那种强悍的大自然之无情碾压渺小人类的压抑感,扑面而来。

然而更让人感觉压抑和震惊的画面,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十五分钟里,当所有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时,疯狂最终战胜了理智——这不是一场矛盾对抗的结果,而是顺其自然的演化,镜头里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像被魔鬼吞噬灵魂的黑色一般,一下又一下地挥舞着手的钝器,砸向了代表信仰、也代表虚伪的伊莱桑迪。

作为一部讲述石油大亨传奇人生的史诗作品,‘血色将至’对于习惯了好莱坞式大片的观众而言或许是平淡的。在电影的大部分篇幅里,画面所呈现的平静与沉默甚至让人无法感觉到有事在发生。然后恰恰是这种极为平静的审视,使它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与深刻。这似乎与‘香水’有着天壤之别。不同于‘香水’艳丽到纷繁的色彩,‘血色将至’没有任何一种明显的奢华符号来表现出人类在巨大财富面前可能引发的嫉妒与贪婪,相反是以宗教意义上的推动,在平淡到几乎接近黑白的画面上,悄无声息地勾勒出来。

上个世纪初石油繁荣的时代背景,在埃贝尔的镜头之,剥离了鲜艳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混沌和荒芜。这个缺水、种不出粮食、除了石油一无所有的地域需要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来改变自己在迅速发展之的明社会里的地位。于是,作为信使的保罗桑迪带着‘上帝的旨意’找到了丹尼尔普莱维,期望与野心在一种类似于荒原开垦的契机得到了对接:丹尼尔对土地无情的开发使用开启了美国西部的广阔空白。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自身存在的巨大空白。

在‘血色将至’之,一共有三位主角,丹尼尔普莱维。伊莱桑迪,还有埃贝尔。

丹尼尔普莱维就是最典型的资本家,在不断重复着原始积累的掠夺者,他巧言辞令地说服当地人纳入他的统治版图,他贪得无厌地扩张着自己的帝国领域,他铁血冷酷地消灭一切阻碍,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折手段。工人的意外事故无法引起他的同情、养子的双耳失聪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就连代表宗教信仰的阻碍也无法真正放缓他前进的步伐。也许,丹尼尔普莱维就是2007年大屏幕上最可恶最邪恶最黑暗的反派人物了。

但又有谁曾经看到,他是孤单的,他渴望有一个陪伴之人能够阻止他进一步堕落下去:是的,他知道自己正在堕落,所以他尝试过抓住身边的支柱,先是h。w。普莱维。然后是亨利普莱维,可惜的是,两个人都背叛了他,前者埋怨他,后者是冒牌货。于是。他彻彻底底堕入了黑暗,被内心的贪婪、所吞噬。

伊莱桑迪其实是另外一面的丹尼尔普莱维,如果是丹尼尔普莱维是站在阳光之下的恶魔,那么伊莱桑迪就是披着光明外衣的邪恶入侵者。第三启示会,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真〗实存在的本质,这是回响在‘旧约的喧嚣与躁动’和‘新约的救世福音’之外的第三种启示,是人类在认识到资深贪婪本性之后的无能为力与自我欺骗。伊莱对于名誉、尊重、金钱的不断需求,也就是本性贪婪的直接表现,这所有的野心都隐藏在他布道的‘圣人’皮囊之下,悄无声息地释放着那噬人的光芒,一直在伺机而动。

一直到遇到了丹尼尔,伊莱桑迪的野心才一点点膨胀起来,最终毁灭了他自己。伊莱最后于丹尼尔的对峙,其实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对抗,也不仅仅是宗教与资本在扩张统治时的对抗,更是人性之善与恶、贪婪与、〖真〗实与虚伪的对抗。最终,〖真〗实就如同所有的‘真相’一般,还是占据了上风。

表面上看来,这就是一部‘以恶魔般的个人为核心的荒诞褐色喜剧”但在埃贝尔却赋予了这个故事更加深层次的意义。也许,这是一个恶魔的故事,也许这个恶魔放弃了将不可计量的自然财富用于建立一个美好人间天堂的可能性,放弃了付诸于苍白无力的信仰来获取救赎的垂死挣扎,也放弃了——或者说被放弃了——情感牵绊对于,放任一种叫做‘野心’的负面情绪将所有一切吞噬。但事实上,没有那些他所恨的人,没有那些与他对抗的人,他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场悲剧。因此,这或许也是属于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时代的寓言。

埃贝尔用他昏暗几近黑暗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因为压倒性的仇恨从而聚敛财富,最终被仇恨吞噬’的故事,这或许是一个不容易被理解的观点。但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历尽其一生才发现自己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竟然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就连自己都厌恶的人。在漫长的生命过程发现本质的幻灭,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一切就像电影的标题公开声明的那样,‘血色将至’。

在一声‘不’,电影拉开了帷幕;最后,电影又以‘我完事了’画上了句点。在这一句‘完事(finished)’之,是否有人听到来自丹尼尔——或者说埃——对自己的厌恶,而另外一层意思,显然就是完结、毁灭。

震撼心灵!埃贝尔再一次用他惊世的才华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尼尔达西在“纽约时报”的影评之,赞不绝口。

求月票。。。)

 1734 公民凯恩

今天第四更,

“血色将至”所带来的冲击力不言而喻,这甚至比去年一部惊艳整个颁奖季的“香水”还具有震撼效果。因为“香水”讲述的是欧洲的动荡,那似乎是一个距离美国有十万八千里的国度,在那里发生的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的交替和动荡,也许美国也有,但终究不是“美国往事”而是“欧洲往事”。所以,即使“香水”的底蕴再深厚,在北美市场的影响波长也依旧有限。

但这次却不一样,“血色将至”讲述的是美国的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故事,活生生的西部开发血泪史,资本扩张和宗教势力的对抗,浓缩在一个名叫丹尼尔普莱维的石油大亨身上,震荡出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

1941年,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传记体影片“公民凯恩”,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公民凯恩”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风光无限,被视为“电影史上四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史诗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练、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摒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元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纵深镜头等等,完全改变了好莱坞的传统影片拍摄方式,成为后世无数电影人膜拜的巅峰。

一直到六十六年后的今天,“公民凯恩“始终都是各大电影杂事评选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奥逊威尔斯对于拍摄方式的大胆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通过一个报业大亨的一生去折射整个时代背景之下的深刻内涵,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可以说。“公民凯恩”无疑是十分深奥的,在当年上映的时候,其实影评人并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的价值,虽然赞誉如潮。但却始终没有能够达到一个巅峰,在鼎鼎大名的奥斯卡上更是只收获了一座最佳原创剧本的小金人而已。然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公民凯恩”的价值逐渐体现了出来,也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遗珠之憾的顶尖之作。

在过去六十多年里,以人物传记来折射历史更替的作品数不胜数,其中“阿甘正传”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巅峰。但要达到“公民凯恩”高度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能够再次出现。而这一次,“血色将至”上映之后,“电影评论”的克里斯范朋克用一句“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将这部电影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奥逊威尔斯二十五岁拍摄出了‘公民凯恩’,名垂青史;埃文贝尔二十五岁时拍摄出了‘血色将至’,即将载入史册!”克里斯范朋克这一次比一向锋芒毕露的尼尔达西更加开放,无论是标题还是开篇之语,都将埃文贝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毋庸置疑,二十五岁的埃文贝尔已经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惊喜。‘血色将至’仅仅是他导演的第六部作品而已,但回顾一下他的导演生涯,却让所有的赞美之词都苍白无力。三个月前。一部肆意挥洒的‘荒野生存’还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而现在,一部压抑到极致的‘血色将至’又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点燃了引信。

埃文贝尔用他的才华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资本主义扩张的血淋淋历史,更是一部人性自我挣扎、自我毁灭的真人秀。

一直以来,埃文贝尔的年龄都让人们担心不已,斯坦利库布里克三十七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因为拍摄黑色电影‘杀手之吻’而刚刚在好莱坞展露才华的‘年轻导演’,而埃文贝尔却已经成为奥斯卡导演殿堂里不容忽视的一员,连续三年入围最佳导演奖的角逐,让埃文贝尔已经成为导演行列之中傲然的存在,这种过早显露的才华和过早到来的成就。足以令人不安,但‘血色将至’的深刻和纯粹却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必然。

‘血色将至’这部改编自厄普顿辛克莱1927年创作的小说‘石油’的作品,在埃文贝尔的镜头之中,仅仅塑造了两个人物,丹尼尔普莱维和伊莱桑迪,其他所有人物都是为了烘托这两个人物而存在的。

一个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发迹成为一手遮天的石油大亨;一个则是借助着宗教势力的扩张,靠着卓越的口才,从一个贫苦农家的穷儿子成为了名震一方的神父。

丹尼尔努力工作经营着自己的石油生意,他睿智他机敏他冷静,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而当这种野心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逐渐吞噬人性之中的正面能量,任何挡在成功之前的障碍都会被毫不留情地粉碎,甚至于在成功到来之后,这种野心也没有因此而满足消失,掠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生活的本身,最终就失去了控制。

伊莱这位表面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神父,在一次次驱魔的表演之下隐藏的,何尝不是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呢?他充分利用了小镇居民的善良无知,靠着卓越的口才和表演天赋将全镇事物掌控于鼓掌,最后甚至离开了小波士顿,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埃文贝尔的镜头之中,通过丹尼尔和伊莱之间的三次肢体冲突,将影片之中两种势力交锋一步一步推向。丹尼尔代表的资本势力和伊莱代表的宗教势力,二者的力量对比一直都在反复交锋着,如同任何政治势力一般,彼此存在着竞争,但也彼此互相依存,在共同的经济或者政治利益面前,前一秒钟的死敌也可以瞬间放下武器握手合作。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残酷,在镜头之中跌宕起伏地搭乘历史前进的车轮,将一切阻挡物都碾碎。这就是史诗。

但‘血色将至’之所以出色就在于电影的最后,丹尼尔和伊莱都失去了控制,两个人的肢体冲突将所有一切情绪推向了,最后以伊莱血染当场告终。这就使得电影从史诗的层面又回到了人性的根本上来,将故事画上了一个句点。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势力和宗教势力是不存在你死我活的,但是在丹尼尔和伊莱两个人的内心里,人性善恶的拉扯却是有一个结果的。那一句‘我完事了’,就是如此振聋发聩。

埃文贝尔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感悟、对人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