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礼义仁德来招引他们。一 旦他偿来了,就要好好安顿。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 不归服却不能招引,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想在国境以 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颛颓臾,却在朝政之中哩。”
【读解】
过一段文字较长,有好几个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做臣下的职责问题。
冉求和子路一起在季氏那里做家臣。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季 氏是鲁目的豪门贵族,势力甚至超过了国君。现在为了进一步扩 大自己的势力,又想去攻打紧邻自己领地的颛臾。这当然是不正 义的战争所以孔子一听说这事就谴责冉求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 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孔子于是针锋相对地批评说:“任一份职就要 尽一份力,辅佐别人就要尽心竭力。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 这难道正是管理者的责任吗?”
其实,不只是做臣下辅佐君王大夫如此,就是我们今天从事 各种职业也同样是如此。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 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 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 份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求、子路难辞咎,所以, 冉求只好实话实说了。他说:“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 因为它日渐强大,又直接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它, 今后就会成为季氏的大患啊!”可见冉求实际上已是参与了季氏的军 事谋划的,却不料他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 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君子最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 却一定要找此借口来掩饰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求的说法纯粹 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 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日本军国主义 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 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把本意埋藏起来, 却另编一套理由作为掩饰。这种人,用我们今天流行的成都 方言就叫做“假打”,或者说是伪君子。
这是我们在这一段文字中应该注意的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是孔子接下去所做的下面阐述,实际上是说的均 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 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 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 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 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 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求和子路的问题进行了 批评,最后指出季氏的真忧患恐怕不在颛臾等什么外在力量上, 而是在自己的内部朝政方面--“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就是名言“祸起萧墙”的来源。
通览整段文字,我们不得发出感慨:圣人的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 啊!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见他思想的光辉,小至 说话做事,大至治国平天下,都使我们不无都益,深受高层启发。这还有 什么可说的呢?圣人就是圣人罢!
礼乐征伐自谁出?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注释】
(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很少。 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 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 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 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那 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
【读解】
这一段既可当历史读,又可当历史哲学读,反映了孔子对于 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的总结和看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中央发号施令,各地执行,是一种正 常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也是社会稳定的象征之一。所以孔子把它, 作为世道清明的体现。在孔子的眼中,西周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 时代。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中央失去了集权,已不能够发号施令, 或者说发号施令已不起作用。倒是各诸候国,也就是各地方势丸 占了上风,自行其是,既制作礼乐又发令征伐,把中央甩在一边 形同虚设。东周时代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至于说自大夫出,甚至自大夫的家臣出,那更是变乱的时代、 变乱的国家了。孔子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春秋末期)、这 样一个国家(鲁国仲孙、叔孙、季孙三大夫操纵国政,甚至连季 氏的家臣阳虎都操纵了鲁国的国政)。 一方面,政权从天子下移到诸侯,乃至于大夫、大夫的家臣, 这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越演变节奏越快,斗争越 尖锐激烈,所以,诸侯还可以传十代,大夫就只能传五代,到大 夫的家臣,就更是只能传三代甚至更短了。这也是一个规律。
孔子既看到了这种变化,也承认这种变化的客观性,但就主 观思想和主张来说,他当然是反对这种变化的,所以他又说:“天 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夫当政,这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吗? 更进一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老百姓谈论国政不是好事 情,也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大家如果生活得很自在,是绝不会 去议论朝纲,指点江山的。而一旦到了大家议论纷纷时,即便你 到处都贴了“莫谈国事”的通告,也同样是止不住的。止不住就 会出问题,民怨鼎沸,政权易位,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a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③善柔:假装和 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 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吗? 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身旁
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罢。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1)礼乐,乐道(2)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3)游,乐宴乐,损矣。”
【注释】
①节:节制,制约,调节,②道:说。③佚:同“逸”,过分。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 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讲别人的的好话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 的好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纵作乐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 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是有害的。”
【读解】
概括起来说,精神的心灵的快乐是有益的,物质的感官的享 乐是有害的。
圣人禁欲吗?
不禁。有“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为证。(《乡党》)
只不过,第一,不能一味追求感官享乐,不能过分,第二,二 者不能得兼时,以心灵的精神外快乐为追求,而舍弃物质的感官 的享乐。所以才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的情况。
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谁能够听巴赫、贝多芬的古典音乐 而三个月不知回锅肉是什么味道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不少人正是以游山玩水,大吃大喝,纵 情于声色为快乐的啊。圣人说这些都是有害的,又有多少人听得 进去呢?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原文】
孔子曰:“待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 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qian):过失,②瞽(gu):瞎子。
【译文】
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 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隐;不察颜 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读解】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 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 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 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 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 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 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 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 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 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 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 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 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人生三戒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 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中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 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读解】
人生三戒。
少年时戒的是性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戒黄色读物和影视对 青少年的影响一样,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 犯罪,增进社会稳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 为中、老年时代留下身体方面的祸根。不少人中、老年时代时的疾病 都是青少年代纵欲过度而埋下的病根。
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 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 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 之类的病根。
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 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 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就是了。 好在圣人一共也只提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