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步步生莲 >

第152部分

步步生莲-第152部分

小说: 步步生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浩轻轻“啊”了一声,李光岑吁叹几声,又道:“从此,我就带着随从在异族的草原上流浪,还娶了妻、生了子。那时,我的随从也已大多娶妻生子,再加上收留了一些草原上流浪的人家,渐渐成了一个小部落。可是,我的叔父担心我会回去夺他的权,一直在派人追杀我。有一次他的人找到了我的下落,趁夜对我的部落发动突袭,随从们拼死搏杀,把我救了出来。可是,我的妻儿却双双惨死,那时他才五岁。”

    杨浩安慰道:“木老,那已是很多年前的旧事了。几十年来,天下变化如沧海桑田,转眼成烟。无数豪杰,都已成为风中旧事。你就不要再伤心了。”

    李光岑微微闭了闭眼睛,再睁开时,眼中氤氲的雾气已经消失,重又变得明亮起来:“是啊,沧海桑田,转眼成烟。这么多年来,老夫已经忘却了故土。昔日的雄心,也已消磨殆尽。妻子之仇,如今提起来也已没了那股痛恨,老夫的心早就死了。

    可是,老夫还有一桩心愿未了,老夫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追随多年的这些部下。他们忠心耿耿,这么多年随着老夫流浪于草原,不曾有过丝毫背叛的念头。老夫有愧于他们啊,若不给他们安顿一个妥善的去处,老夫实是死不瞑目。杨钦差,老夫找你来,是想把他们托付给你,只有杨钦差的为人,老夫才放心得下。”

    杨浩一听竟是此事,忙欣然道:“木老,我看你身子强健,再活个三五十年也轻而易举,千万不要说这种丧气的话。至于追随你的这些人,没有问题,不管你们原来是不是北汉百姓,亦或是西域胡族,如今都是大宋子民,杨浩一定要想办法妥善安置好你们。”

    李光岑寥寥几语,简略说明了自己身份,其中许多地方大打马虎眼,西域杂胡部族众多,许多部族的名字甚至不曾留名史藉,杨浩只道他曾经是某个不起眼的小部族族长,如此颠沛流离多年,身边也只剩下木恩等十几条大汉,所以满口答应下来。

    李光岑摇头道:“杨钦使,我的部下,不只身边这几个人,在吐番人的草原上,还有数千族人挣扎求存。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让老夫放心托付的人,我怎敢让他们长途跋涉而来。”

    杨浩吃了一惊:“这么多人?”

    李光岑道:“不错,你是百姓的父母官,也是一个真正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把他们交给你,我本无甚么不放心的,可是,我的部下舛傲不驯惯了,恐难轻易受人驱使。所以,老夫想要杨钦使拜老夫为义父,你我有了父子之名,他们才会把你视为主人,杨钦使,你可答应么?”

    李光岑说完,双目灼灼,紧紧地看着杨浩。

    五代十国时期,收义子是极广泛的一种社会风气,就连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末帝李从珂,后周世宗柴荣、蜀帝王建、荆帝高季兴、南唐帝李昪、北汉帝刘继恩,北汉帝刘继元这些帝王都是先帝的义子出身。

    皇家尚且如此,民间风气如何强烈可想而知,杨浩是继承了丁浩记忆的,对这多少有些耳闻,所以对李光岑的这种提议并不奇怪,不过主导他的毕竟是他本来的意识,无缘无故认个干爹回来,这感觉可不舒服,杨浩不禁有些犹豫。

    李光岑不动声色地道:“他们俱有一身技艺,只要你应了,今后你就是他们的主人,你之马鞭所向,纵是刀山火海、千军万马,他们也会领命赴死。这样忠心耿耿的部下,你再寻不到了。”

    杨浩苦笑道:“木老,如果是在草原上,能拥有这样一个部落,能拥有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我想任何人都会垂涎三尺。不过这可是大宋,谁能容我拥有这样一支力量?你要我如何安置他们。”

    李光岑轻笑道:“杨钦使,你只是不想无端担上一份重任而已。以你的聪明才智,只要你肯,何愁不能妥善安置了他们?你说不能安置我那几千族人,你可有办法安置这数万被你亲手带出来的百姓?”

    李光岑微微一笑,道:“如果老夫所料不差,折大将军是决不会另择一地安置这些百姓的,而大宋朝廷,也不可能在此时为了他们与府州翻脸。赤忠将军不会带着他的军卒一直守在这里,到那时,这数万百姓,就只有留在这儿任人鱼肉,他们是杨大人亲手带出来的,视你如再生父母,你忍心看着他们饱受摧残?只要你答应照顾我这数千族人,这僵局,老夫来替你解开,如何?”

    杨浩目光一闪,徐徐说道:“木老,你那数千族人都是在草原上流浪的牧民,必然精于骑射、擅于驰战,这数千人里去掉妇孺,至少也有一两千的精兵,如果让他们倚仗地利守护这芦河岭,那么除非夏州、府州正面开战,倾巢出兵,否则他们足以护得这里周全了,是么?”

    李光岑莞尔一笑:“杨钦史,你的猜测,只是其中一点,老夫心中还有一些秘密,但是老夫只能把它告诉自己的义子,不会告诉你这朝廷钦差。你若认老夫为义父,老夫自有更大的好处给你。”

    杨浩眉头一挑道:“木老,我想不通,你为何一定要我认你做义父,为何一定要我做他们的少主。你要知道,我是朝廷命官,未必就能留在这府谷,也许明天圣旨一下,我就得异地为官,那时你这数千族人怎么办,难道跟着我一起走?”

    李光岑呵呵笑道:“草原上的汉子,就像舛傲凶狠的狼,他们可以自己觅食,并不需要他人的照料。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也常常抛了他们独自在外。可是五匹狼就要有一匹头狼,一百匹狼就要有一个狼王,狼群呼啸山林,出没草原,所过之处,天地为之变色,缺不了一个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带头人。如果你想做官,那你尽管做官去,我只希望,我身死之后,你能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老夫一己私心,希望我的族群能够保留下去,而不是融入这数万百姓之中,百十年后,无痕无迹,子子孙孙俱都做了普通的农夫。”

    杨浩心中踌躇难决,他并不介意唤这老人一声义父,只是尽管李光岑有意遮掩了一些该说而没有说的话,他还是隐隐感觉到事情并没有他所说的拜一个义父那样简单。然而,解除这数万百姓的后顾之忧,正是他现在最大的心事,而且是他无法解决的一件心事。如果木姓老人真的能解决,那么自己要不要答应他呢?

    李光岑忽然长叹一声,有些怆然地道:“杨浩啊,抛开你想拯救这数万百姓、我想为自己数千族人托付一个可靠的主人这些功利之外,单单是我这孤苦伶仃的迟暮老人,想要认下一个义子以慰老怀,你就不能唤我一声义父么?”

    那声音无比的辛酸,抬头看时,李光岑满脸胡须,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刀削斧刻一般,眼中蕴含着乞求与伤感的味道。初见他时,他盘膝坐在一辆车中,虽在逃难之时,却给人一种泰山苍松、东海碣石的感觉,孤傲、挺拔。现在,是什么让他放下了身段,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杨浩的心里一热,脱口说道:“木老,让我遵你一声义父不难,不过我不想改杨为木,这姓氏我希望保留下来。若木老答应,杨浩愿认木老为义父!”

    那时节的义子与后世的干儿子不同,义子是要从义父之姓的,杨浩这个杨字,是为了纪念他的亡母,他不想弃宗改姓。

    李光岑动容道:“此言当真?”

    杨浩沉声道:“杨浩一诺千金!”

    李光岑的嘴角慢慢绽起一丝笑意,那笑意就像是看着一头猛虎落入了他陷阱的猎人,很有几分得意:“呵呵,好,老夫便应了你。老夫上祖本源,乃是黄帝后裔,是为姬姓。后改拓拔,魏孝文帝时又改元姓。魏亡,复姓拓拔,至唐初,得赐李姓。老夫为避人耳目,如今又姓了木姓,这姓氏改来改去的有甚么了不起,便是我的族人从此姓杨又如何?”

    杨浩听得一头雾水,没想到这木姓老人的来历这般复杂,他细细思索片刻,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不由吃惊地叫道:“拓拔氏、李姓?木老你你是哪一族的少主?”

    李光岑轻咳一声道:“我儿,你如今该称老夫一声义父了!”

    ps:昨夜腹泻,折腾到天亮虚汗淋漓,现在还浑身没劲,强撑着起来码顺一章,且发上来,然后我再去歇着。

    月初了,有保底月票的朋友请支持一下,关关询问过责编,春节期间是没有双倍月票的,眼下排名第五,眼看要被土豆**啦。

    最后,欢迎大家继续踊跃参与书评大赛。第二届书评大赛奖金总计一千元人民币,共计十万起点币,欢迎大家各展才学,入选中奖,详情在书评区有置顶贴。,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75章 鸭子() 
第175章鸭子

    当杨浩一声“义父”,勾起了李光岑陈封多年的慈父之情,让这老者唏嘘落泪的时候,大宋开封府禁宫之内的皇仪殿上,赵匡胤仍在烛下伏案处理虑囚事宜。

    西北党项羌再度扯旗造反,夏州李光睿生病,府州折御勋出兵的消息一一传来之后,他就明白西北三大藩镇这是有意要联手对抗他的削藩之举了。此时要对西北动武,时机远未成熟,他的大军又不能久驻于地方,无奈之下只得挥师东返。

    此时他回到开封没有几天,因为有大量的奏表需要处理,每日的作息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清晨薄明时分,他就在垂拱殿视朝听政,与百官商议各地民生经济、军国大事。

    朝议之后返回内廷用膳、更衣后再登延和殿视朝,接见负责评政、议政的“台谏官”,以及作为皇帝顾问的“侍从官”,还有相当于廉政公署的“走马承受”。插空还要过目一些需要马上处理的奏折。

    下午要开“经延”,听学士们讲学。这“经延”并非军国大事,原本暂停几日也没甚么,但赵匡胤深知能上马打天下,未必便能下马安天下,治理天下,还是得靠学问。如果只有一身武力,只能是对外穷兵黩武,对内经济无方,闹得民不聊生。所以一回京城,这经筵便立即重开,不肯稍停一日。

    由于需要处理的奏表太多,挤占了大量时间,“经筵”也顺延的更晚,这样他每天下午的“虑囚”,就只能挪到晚上了。

    所谓虑囚,就是对判了死刑的案子进行终审判决。自唐朝中叶以来,死刑复奏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杀人在当权者来说已是形同儿戏,以致纲纪败坏,草菅人命之事比比皆是。如今这项制度重新执行起来,朱笔一勾,便是一条人命,赵匡胤怎敢大意,所以他对所有的案卷笔录、供录,都看的十分认真。

    看看天色已晚,内侍都知张德钧蹑手蹑脚地走出延和殿,站在阶上招手唤来一个小黄门,吩咐道:“官家正在批阅刑囚卷子,马上就要休息,速去吩咐御膳房准备。”

    “是,小的这就去。”那小黄门答应一声,一溜烟地去了,张德钧转身正想进殿,就见一个小黄门头前掌着宫灯,后面一人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来,正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大宋开封是一座不夜之城,四城城门不关,百姓日夜经营,这禁中的规矩也松懈,锁宫门的时间极晚,有时甚至不封门上锁,一些重臣近臣,晚上也可出入禁中。

    赵光义这几步路走得实在是太沉稳了,真是一步一顿,俨然学究。其实他也不想这么走路,可他大哥亲手发明的这大宋官帽比较特别,官帽两边一边一个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长,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闪忽闪的半天停不下来,若那样去见官家未免有失礼仪。

    张德钧见他来了,连忙殷勤地迎上去道:“见过府尹大人。”

    赵光义对皇帝身边的近侍一向礼遇恭敬,哪肯等他拜倒,早已一步上前将他搀起,微笑道:“张都知无需多礼,官家在做什么?”

    “官家正在批阅死囚卷子,既是府尹大人来了,咱家这便为您通禀一声。”

    赵光义连忙拦住,笑道:“不急,不急,等官家看完案卷再说,到时再劳张都知告知官家。”

    张德钧连忙道:“咱家省得了,那就劳府尹大人稍候片刻,咱家还得入殿侍候官家。”

    “都知自去,自去。”赵光义拱拱手,便在殿柱下恭恭敬敬地站定,虽是皇帝的兄弟,却谨守着君臣的本份,宫门旁侍立的两个小黄门见了不禁满脸敬佩,瞧瞧人家这作派,那可是官家胞弟啊,当今宰相赵普赵相公哪次来了不是直接进殿连通报都不需的,可人家开封尹那可是皇弟,却这么守规矩。

    其实大宋的官儿最初很少有懂规矩的,赵匡胤刚称帝的时候,每逢早朝,朝臣们在大殿上连座位都有,这些大臣当初和赵匡胤都是同事同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