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163部分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163部分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帮人在这边悠闲享用膳食,而征用的流民青壮却在辛苦伐竹搬木,官大人休息,平民本百姓干活来就是平常的事情,也没有人有什么怨言,就在这时,有个衙役奔来提醒道:“李县尉,有人过来了,似乎是知县大人身边的随从。”

“看来楚知县还是有点不放心各位啊。”李明达开玩笑似的说了句话,随之起身扬声道:“歇息够了没有,该干活了。”

“才一碗粗茶的功夫,还没有缓过气来呢。”衙役们报怨起来,不情不愿的拿起工具,有气无力似的朝旁边的树木走去。

长贵轻快走来,也没有搭理这帮装模作样、偷懒耍滑的衙役,直接来到李明达旁边,客气行礼道:“李县尉,小的奉知县大人之令来此处帮忙,却不知李县尉可有什么吩咐。”

帮忙还是监视,李明达心中有数,自然不会将长贵之言当真,更加没有什么吩咐了,只是让长贵在旁边走走看看,最好能督促下干活的百姓,免得他们借故偷懒。

长贵微笑答应,似乎想起了什么,轻声说道:“对了,大人刚才吩咐说要几个衙差大哥留下守夜,却不知道是哪几位?”

“听到了没有,哪个守夜的还不快些出来。”李明达扬声叫道,经过一番推三阻四,终于有五个衙役磨磨蹭蹭的走了出来,满面的惆怅与不满。

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册子,问清楚五个衙役的姓名,记录了下来,长贵点头笑道:“五位衙差大哥辛苦了,大人有言,夜里寒气颇浓,每人予三十文酒钱,以便暖身,明日还可休息半日,不必回衙门值守了。”

杭州的物价不比汴梁城,在些普通的小吃店铺内,几文钱就可以饱餐一顿,一坛普通的浊酒也就十几文钱,再花几文钱买上几两下酒肉菜,那晚上不是熬夜,而是去潇洒了,而且明日又有时间可休息,似乎还有余钱进账,细细算来,值。

一时之间,几个衙役眉开眼笑的到长贵那里领取了赏钱,在同僚们羡慕的目光下,乐滋滋的将铜钱收藏妥当。

“早知如此,我刚才。”某些衙役心中懊悔不已,身为衙役,在衙门里轮值守夜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谁会想到在外面守夜居然有钱可拿的,你推我躲之下,反而便宜了那几个小子。

“不要紧,明晚还有机会。”衙役们窃窃私语起来。

“居然被区区几十文钱收买了,果然是一群见利忘义之徒。”李明达心中鄙视暗骂,轻轻转过身体,脸『色』似乎有些微的阴沉:“先是劳之以力,然后再动之以利,心中不满自然烟消云散,真是好手段啊。”

“吵嚷什么,还不快些干活。”某个资格较老的衙役叫道,立即得到众人的影响,特别是拿了钱的五个衙役,砍伐的时候十分的卖力,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楷模典范。

在众人的努力下,不久之后,几间竹木小屋立时搭建起来,做工固然粗糙简陋,但胜在牢固,这些就是供流民百姓出恭如厕沐浴的地方,看着建立在附近的几间小屋,一些百姓脸上『露』出灿烂满足的笑容,还有一丝莫名的安心。


  第二百五十一章 对策


第二百五十一章 对策

州衙与县衙固然邻近,但是若是没别的事情,楚质很少前去拜访,一是工作特别忙,没有闲暇时间,二是总往上级那跑,传出去影响也不太好,三是州衙里除了知州通判,其他诸曹官员,品秩固然与楚质相当,但是从名义上来说,也是他的上级,想到去到那里要给那么多人见礼,有平白矮了几分的感觉,还不如在县衙里爽快。

当然,范仲淹赴任之后,楚质倒也想前去拜访,可是贴子递了上去,却没有了下文,楚质也识趣的不再投贴,当初的激动喜悦心情早就已经淡了,而今日范仲淹相召,楚质的心里还是有一丝兴奋的。

可惜只是公事,来到衙门,在州衙衙役的引请下,楚质衙门三堂之内,却见张元善已经在这里等候,旁边却是州衙诸曹官吏,见到楚质前来,纷纷友善的点头,却没有说话的意思,楚质见状,悄悄地的在下首寻了个位置坐下,安静的等待起来。

过了片刻,一阵脚步声音传来,却见厅堂帷幕微微掀开一角,一抹绯红之『色』映入众人的眼帘,州衙之内,能穿得上这种颜『色』官袍的,除了范仲淹就再也没有别人了,众人随之站了起来,起步迎了上去。

“下官见过太守。”众人整齐有序行礼。

“不必多礼,都坐下吧。”今日的范仲淹身穿绯『色』官服,沉着内敛的气息中带着一股威仪之状,声音固然温和客气,但是落入众人耳中,却觉得是句不可抗拒的命令,纷纷毕恭毕敬的返回各自位置坐下,直腰挺胸,目光低视。

“放松些,老夫又不是吃人的考虑,何必如此拘谨。”范仲淹淡淡说道,语气之中含有些许的笑意,除了楚质把这话当真,坐姿缓和了些外,其他人的动作却丝毫没有改变。

轻轻环视众人,目光在楚质身上停留数息,似乎有些微赞许,范仲淹沉声说道:“今日老夫将诸官请来,却是有要事相商,至于所为何事,想必各位心中应该也清楚,近日来杭州各地灾情越加严重,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逐渐增多,纷纷向城中涌进,此事应该如何应对、解决,还请诸官出谋献策。”

怎么解决,自然是按照惯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灾后再将其遣送归籍,这是在坐的大部分官员心中所想,但是没人敢说出来,毕竟是范仲淹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老生常谈的话,岂不是显得自己太没有水平,况且谁的心里都明白,人家范仲淹为官多年,乃是举世闻名的治国贤相,对于官场上的惯例、潜规则岂能不知,既然如此询问,心中肯定另有打算。

揣摩上级心思是官员的必修课,众人纷纷猜测范仲淹话里的意思,衙堂内顿时之间安静了起来,沉默了片刻,顾通判率先开口道:“下官认为,不必再等朝廷公文到来,现在就可放粮赈灾,同时请安抚司派军士难维护秩序,免得发生抢粮事件。”

范仲淹闻言,轻微点头,也没有说话,其他人见状,见顾通判都已经抛砖了,而且还是陈年的旧砖头,那自己还有什么顾虑的,纷纷开口建言献策。

“太守,下官认为,流民日渐增多,对城中居民定然有所影响,不如让地方各县派人在途中将向城中行来的流民截住,安置在县城之中,然后再将赈灾米粮运住各县,由各县负责发放,这样可以起到疏散的作用,免得流民都聚集在州城,难以掌控。”某官说道,主意倒有些建设『性』,只不过却不知是否切实可行。

或者是受到后世的文献资料、影视资料的影响,楚质总是觉得,宋代的官员好官固然不少,但是贪官污吏却更加多如牛『毛』,特别是低层的官吏,简直就是专门祸害百姓的阶级敌人,让他们负责放粮救灾,楚质总是担心这些官员将百姓救命的米粮给贪没了。

幸好范仲淹没有表示要赞成,只是目光轻移到下个官员身上。

“下官觉得,。”几个官员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很快就轮到了张元善。

“应对固然重要,但是下官认为,趁旱情还未十分严重,应该派遣各衙工房官吏到各地江水河流视察,寻思其枯竭之因,探究其可有解决之道。”张元善轻声说道:“有些地方水源充足,如果邻县恰好缺水,或者可以挖渠引水,解决旱情。”

如果听到刚才那些官员的提议,范仲淹只是微微点头,没有表示,那现在他可是面『露』赞许微笑,显然心中满意张元善的建议。

这个才是堪称大用的办法,楚质惊讶的看向张元善,这方法与现今的南水北调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心中感叹不仅古代劳动人民拥有智慧,人家官僚阶级的头脑也不见得差到哪去,突然发现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自己身上,楚质眨了下眼睛,恍然起来,轮到自己发言了。

沉『吟』了下,楚质轻声问道:“却不知太守之意,只是单纯的想安置流民百姓,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还是别有其他的用心。”

这话什么意思?能有什么用心,其他官员愕然,纷纷看向范仲淹。

唇间笑意浓郁了些,范仲淹不答,开口反问道:“两者有何区别?”

“若是单纯的安置流民,那只要按照诸位大人之言,依计行事即可,下官经验浅薄,思绪不周,也没有什么主意。”楚质说道,说的也是实话,毕竟古代赈灾,自有一套传承已久的办法,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自然充满漏洞,但是考虑到古代的各种限制因素,这已经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了。

“那依你所想,老夫能有什么用心。”范仲淹不动声『色』的说道。

“太守不仅想让百姓安然渡过旱灾,还想让他们在灾后有余钱重建家园,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楚质轻声说道。

深深望了眼楚质,范仲淹脑中浮过某人寄予自己书信中的一句话,此子颇有君子仁义之风,而且还有七窍玲珑般的心思,现在看来,似乎还真有几分属实。

不贪财好利,这可以从夜拒张村访客事情上看出,关心民生、百姓,似有爱民如子之心,可能形容得有些不恰当,但实事就是如此,满城官员,听闻城外有流民聚集,丝毫不为所动,或者只是派些下属前去探明情况而已,或许有些武断,但是众人与楚质的行动相比,却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本来秋收在即,但顷刻之间,收成全无,夏税未完,而秋赋又至,就算朝廷能免去今年的赋税,但是明年开春之时,已经家徒四壁的百姓,春耕种地之时怕已是有心而无力了。”楚质微微叹息说道,毕竟有积蓄的人家不可能成为流民,而成为流民,则说明他们已经走投无走了。

“如此光景,活下去已经是天之幸,岂还能要求其他。”沉默了半响,某个官员轻轻说道,目光有些『迷』离、茫然,似乎深有感触。

不理会官员的感触感叹,范仲淹直接问道:“你有什么主意?”

“这个。”犹豫了片刻,楚质说道:“请教各位大人,下官初临钱塘,对于杭州风俗不甚了解,但也听闻吴中百姓喜庆热闹之事,却不知是否如此。”

心中『迷』『惑』,见范仲淹微微点头示意,某个官员微笑道:“事实却是如此,可惜楚知县来晚一个月,不然就可亲眼见到端午节时,在西湖之中的赛舟盛会,那场面,绝对不逊于汴京的上元灯节。”

“五月赛舟,七月七夕乞巧,八月观『潮』,那六月份没有热闹可看,岂不是很可惜。”楚质自言自语道。

“确实可惜。”范仲淹微微笑了,和声说道:“老夫听闻,你在城外寻了处地方安置流民,而且还大兴土木的为他们建造容身之所,最后还付他们工钱,既然所建房屋归他们自己使用,为何还要付钱予以他们。”

这两人到底在打什么玄机,怎么说话跳来跳去的,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大部分官员一片茫然,当然也有两三人若有所思,似乎想到了什么。

“下官身负朝廷守民之责,见治下百姓流离失所,『露』宿风餐,请教太守,下官应该如何行事?”楚质恭敬问道。

“慈幼、敬老、养万民。”范仲淹说道:“为其安家落户,乃是自然之理也。”

“既然为百姓安家落户是下官的责任所在,下官怎能漠然置之。”楚质微笑道:“只是夏税还未征收,县衙之内也无余钱,如果雇用匠人建筑房屋,花费颇多,还不如请流民帮工来得实惠。”

停顿了下,楚质继续说道:“建房确实供他们所用,但是并非他们的本意,而是下官让他们为之,相当于下官雇用了他们,这时候他们已经不是流民,而是下官雇用的工人,自然要付工钱,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妥。”

“那房屋建好之后呢。”有人问道。

“之后的事情,我可管不着。”楚质轻笑道,只要身上有足够的钱,谁愿意在城外住房下,那自然不再是流民了。


  第二百五十二章 应对


第二百五十二章 应对

在场的官员有人深谙这个道理,有人似懂非懂,有人干脆糊里糊涂,只觉得楚质纯粹多此一举,既然有心帮助,直接发钱下去就行了,何必转几个弯子,却不知人活一张脸,只要自身有能力,谁愿意靠别人人施舍度日。

而且古代民风还比较纯朴,能心安理得享受嗟来之食的怕是没有几个,当然天『性』懒惫之徒自然另当别论,烂泥总是扶不上墙的,然而城外的是流民百姓,而不是乞丐,或许不理解什么叫做自尊之心的概念,但是羞耻感觉还是有的,懂得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总要比接受别人的接济强。

各位官员发言完毕,目光看向范仲淹,不管出的主意是否可行,或者有什么疏漏的地方,都要经过范仲淹的赞成或补充,不然也没有实行的可能。

范仲淹沉默不语,炯炯有神的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