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宦官的历史 >

第2部分

宦官的历史-第2部分

小说: 宦官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砻嫔贤庹驹诠镂拗槐卟渭颖洌导噬贤低蹬芑仄牍哑胂骞挡仄鹄矗胧蛊胂骞庠庖怀≡只觥R蛭乒氯说ィ胂骞钪毡慌丫焙Γ氯朔岩苍诘挚古丫杏⒂抡剿馈�
  寺人披和寺人貂的一生与春秋五霸中最重要的两霸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一生相始终。寺人貂又名竖刁,竖也是宦官的意思,古代有时亦将宦、竖齐称。竖刁在齐桓公时代,把持王宫总管大权。因为有些大臣反对,名相管仲也在其列,因而齐桓公一度将他废去,但不久宫廷便混乱不堪,结果齐桓公又将他重用。竖刁凭借齐桓公的庇护,在齐国胡作非为。在齐国对内战争中,竟出卖军事机密给敌方。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无恶不作的宦官,齐桓公竟然想立他为相,只是遭到病危中管仲的再次反对才作罢。管仲死后,竖刁成为齐桓公最宠幸的大臣,执掌国家大权,后来被万人唾骂的易牙,就是竖刁引荐给齐桓公的“厚礼”。此时,齐桓公已经进入暮年,齐国朝政也被竖刁等小人把持,形成以竖刁为首的“三子专权”。最后,竖刁等人已完全视齐桓公为草芥,在王宫中筑起高墙,把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
  寺人披,晋文公时权阉,早在文公即位前就已受到重用,甚至曾奉骊姬之命,刺杀尚未成为国君的晋文公,失败未果。令人惊奇的是,晋文公即位后,寺人披又受到文公的宠信,成为晋文公的近侍,晋文公还经常向他问讯官员人选。他在晋献公时代还亲自带兵征伐蒲国,可见也是权焰极盛的一代阉宦。
  除寺人费、竖刁、寺人披,齐灵公时期的宦官夙沙卫,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宦官。他同样深受灵公宠信,参与军国大政,并且时常能够左右齐灵公。有一次,齐国讨伐莱国,莱国用几百匹牛马贿赂了夙沙卫,夙沙卫就怂恿齐灵公停止了讨伐莱国。后来在晋、齐战争中,他又一次为齐国出谋划策。齐灵公死后,他甚至起兵反对新即位的齐庄公,兵败后被酷刑处死。
  上述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记有真名实姓的宦官的事迹。可以说到春秋时期,宦官这一社会群体已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成为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而寺人披、竖刁、夙沙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权阉代表。
  早期中国阉宦出现的原因
  魏特夫先生曾经说过:“他们比较标准的体格(应理解为失去性能力)使得他们更适合于担任专制君主权力在各地的代表。”理解这句话,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早期中国宦官的起源。一般说来,宦官的出现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而且是相当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地区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君主专政时代。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
  其次,宦官现象出现在男性中心家天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男子“家长”成为政治的权威,掌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众多女性成为男性主人泄欲的工具,使得宦官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必然。
  我国从夏朝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据史书记载,夏王有12后妃。到了商代,王妃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商王有后妃39人。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概数,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已很难推断出确切的数目。通过商代的甲骨文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商王武丁就有妇好、妇妊、妇妹、妇媟等各种名称的后妃40多人。




毒花探源(3)



  到西周时,后妃制度更为完备。据《礼记》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妇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宫女性已过百人。秦汉大一统以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正式确立,宫廷中后妃的数目更是大大增长。隋炀帝时,宫廷后妃就已超过万人。而唐玄宗时,后宫中妃子与宫女的数量更是达数万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后宫,必然要求大量的宦官为其服务,以维持皇宫的正常运转,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众所周知,当时的社会,宫女是严禁抛头露面的,而宫廷中的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同时需要男性来做。为了保持皇室血统所谓的“纯洁性”和后宫的“清净”,防止宫女、后妃和男子私通。最好的办法便是找到一种失去性能力的人,既能承担宫中繁重的体力活,又能够沟通宫廷与朝廷、皇室与民间,而这种人就是被阉割过的宦官。清朝的创始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曾下过一道谕旨,规定所有王公家中“所畜奴厮”,必须“乘幼宫之”,也就是当他们年幼时就阉割成为宦官,这样“父母则可用其子而获富贵”。不然,等他们长大了“往往与府中妇女私通”,后果不堪设想。这道谕旨,是对宦官制度形成的最好注脚。所以,大凡宫中女性多的朝代,那一朝宦官势力必然膨胀,这是专制时代的畸形怪胎,本身无法根除。
  唐玄宗时代,六宫粉黛多至四万,其宦官人数也大大增加,史称:“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唐制,六品官穿黄衣,穿朱紫者为三至五品。仅上品的宦官已达4000之多,普通宦官就更多了。
  最后,宦官现象的出现,还必须有一个科学技术条件,即社会已出现了成熟的阉割术。
  魏特夫先生作过一番论证,认为“古代美洲看来没有出现过制度化的宦官”,而在“旧世界的东方社会”,出现宦官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些“许多主要文明地区都存在着家畜的阉割制度”。事实确实如此。他通过对埃及金字塔文件的考证,证明叙利亚曾向法老进呈阉牛,从而设想近东可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阉割人的技术,可能也出现了宦官。可惜该书没有能够进一步拿出有力的证据。但在中国,关于阉割人的记录却早在公元前17至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信史考证的。在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刖”字,这是古代五刑之一,各家的解释不一样,但可以明确的是一个最接近宫刑的字。“士”字在甲骨文中,是典型的阳具象征,“士”通“势”,后人所说的“去势”,就是指被阉割。我们同时也知道,宫刑很早就被定为“五刑”之一。古书《周礼》称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等五刑,早在夏商就已制定。这说明当时已有很成熟和完善的技术,也是大批宦官能够存活,其制度得以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由于这三个社会、自然条件,中国的宦官群体出现、形成、发展成为可能,并且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政治力量。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一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的舞台上活跃了数千年。




源出寒门(1)



  宦官的名称
  宦官在中国出现时代比较久远,在夏商同时就已形成制度。由于宦官历史的久远,它的名称也经历了一个多变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宦官名称出现较晚。中国历史上与宦官同义的名称有:寺人、著人、妇寺、阁人、刑人、刑臣、刑余、黄门、中官、中使、中贵、奄人、阉人、阉竖、阉宦、内臣、内小臣、内竖、内侍、内监、内宠、内参、内官、貂珍、貂寺、宦寺、宦者、熏余、凶竖、司宫、巷职、巷伯、太监、公公、净白等。
  寺人,是宦官早期的称谓,在先秦以前的很长时期内广泛使用。
  西周时宦官的名称较为混乱,既不统一也不固定,除寺人之称较为通用外,其余的名称多为其所担任的职务之名,因此这些名称也不是宦官所专有,同时所担任的人也有一些是正常的男性,这与后代不一样。据《周礼·天官》记载,宦官中的一部分,如内宰、内小臣等,乃是主管宫廷事务的高级官员,具有一定权力,通常由王族成员担任。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及君王之政令;内小臣,掌王后以及后宫戒令,相道其出入事而纠之;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若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为内人哗(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之意)。由此可见,他们的职权范围只限于王宫内苑,主要是维护王宫内苑的秩序、戒令纠禁、门户开闭等保卫工作。掌管王妃、夫人参加祭礼享宴等服舆事,担负君王、后妃、夫人们饮食、起居等侍奉事务。
  宦官之名正式出现于秦朝。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入宫时,“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秦朝所设的内常侍、中常侍等官职,也由宦官充任,但不是宦官的专职专称。“宦”字,最初为象形词,本意是指在王宫的执事臣仆,当时并无贬义。战国时期,士人“宦游列国”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可见宦是指为官之意。《后汉书·宦者传序》说:“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通典·职官》也说:“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受过阉割的内廷官员正好伴随在皇帝及后妃四周,所以用“宦”来称呼他们,既表明了他们的身份,还暗中抬高了阉宦的地位。所以,汉代用“宦官”来指代阉割内臣,风行一时。“中兴初,宦官悉用阉人。”这个时期出现的与宦官有关的名称有:宦竖、竖宦、内侍、中官、中贵、刑隶、黄门、中黄门等。汉代的宦官系统繁杂,有少府、大长秋、太子及诸侯公卿几个部分。名称有:中宫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圣、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中黄门,谓奄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所以类似黄门、中黄门等职名,也成为宦官的代名称。这时的宦官已不再是最初意义上的王宫内苑的奴隶,有一部分成为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他们已经形成政治集团,宦官不仅封侯晋爵,而且左右皇帝,把持朝政,一度出现了“诸梁秉权,竖宦充朝”的专权局面。自从东汉梁商、梁冀、梁太后等外戚集团把持朝政以来,宦官们也开始为获得自己的权力而不择手段。
  到了唐代,宦官称号还出现另外一种雅称———净白。在儒家文化主导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相恋,被社会认为是超越礼法的越轨事件。男女两情相悦从而发生的性行为,更是被认为是肮脏下流、为世人所不齿。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而后代更是高歌“存天理,灭人欲”。久而久之,不但连男女之情,就是人的生殖器官也被认为是肮脏之物。宦官被割去生殖器,全身上下都变干净了,所以叫净白。
  太监一名,正式出现于何时,史界并无定论。一说是唐代,一说是辽代,日本学者认为出现于元代。隋、唐、宋时期,朝廷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唐宋宦官甚至可以直接统率军队,如著名的宦官将领杨思勖,北宋的童贯。唐代主持内侍省的宦官,权力很大,四方奏表,均先呈送给他们过目,然后由他们决定是否呈报给皇帝。一般政事,他们有权作出决断。统率军队的宦官监军,其权力往往在节度使之上,“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旧唐书·宦官列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藩镇蜂起,宦官权力日盛,唐玄宗、唐宪宗、唐敬宗均为宦官迫害而死;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在宦官的拥立之下才得以登上皇帝宝座的。
  元代,宦官还被称作“火者”,如元代权阉朴不花便被称作“资政院老火者”。
  而我们所熟知的太监名称,在明代才正式成为宦官的同义词。明代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称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统领全部宦官,这些机构的首领称“太监”,全部是阉人,分管各衙门,为宦官中品级最高者。更多的宦官,还是没有资格称太监的。明代的高级宦官也常被称作“巨珰”、“权珰”。珰原指汉代武官佩用的金制冠饰,东汉时宦官“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以后就逐渐演化成高级宦官的代称。
  清初,满洲贵族鉴于前朝宦官危害,设宦官十三衙门,后以内务府统辖全体宦官,其中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品级最高者。顺治年间,下诏凡是侍奉皇室的内廷官员及其下属奴仆,都被称作太监。这个时期,太监与宦官才真正合二为一,成为宦官的通称。清代对宦官的品级和员额控制很严,自四品至八品共五级,最高不可超过四品,并且宦官不许干政,更不允许染指军队。




源出寒门(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