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薜闹鳎鄹ㄖ源罅康淖⑹停ǖザ莱霭妫虎艽送饣褂欣锇仑荻唷ぐ吕账够摹堵砜伞げ薜难侵蕖返囊胛摹"萋砜伞げ薜闹魑霰亓液退墓⒁约八持问贝闹泄娉隽艘俗⒁獾耐季啊C晒疟嗄晔贰栋资贰发藜鞘隽撕霰亓液退募坛姓呓头鸾躺鹿鄣泗酆系墓獭:罄吹拿晒疟嗄晔肥槿纭栋⒗仗埂ね巡烦唷发呤芊鸾逃跋焐跎睿厮担堑男鹗虏⒉皇呛芫贰2匚氖肥椤肚嗍贰罚嘈鹄恰缎鹄潜嗄晔贰返募窃兀嵫敲滥嵫枪鹾6嫉挠渭牵饩」懿幌衿渌谌菹昃〉耐夤嗄晔肥槟茄幸庖澹不故怯杏玫摹�
当代研究成果
忽必烈的仅有的西方文字的传记是莫里斯·罗沙比的《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①该书还提供了一个亚洲文字和西方文字史料的参考书目。同一作者的其他论著研究了忽必烈和他的家族,包括《忽必烈汗和他家族的妇女》②和《关于少数民族的中国神话:对忽必烈的个案研究》。③其他的中文和日文的传记,如周良霄④、胜藤猛⑤、李唐⑥、爱宕松男⑦所写的传记,主要依据的是东亚的资料,很少引用中东的史料和西方文字的研究成果。
研究忽必烈早年生活和他的谋臣的,有罗沙比的论著和萧启庆⑧、姚从吾⑨、夏光南⑩的论文,特别是陈学霖研究忽必烈谋臣刘秉忠(11) 和姚枢(12)的论文。
有几部深入研究忽必烈的都城的著作,研究大都最细致的是南希·S。斯坦哈特的博士论文;(13)原田淑人(14)、驹井和爱(15)、石田干之助①以及最近南希·S。斯坦哈特②都对忽必烈的夏都上都进行了研究。吉谢列夫则报告了苏联发掘哈刺和林蒙古古城的情况。③研究忽必烈的早期政策的成果有戴维·M。法夸尔对元代政府结构的研究④和傅海波的《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和神:元代的正统观念》,⑤后者对忽必烈的政治敏锐做了精辟的论述。舒尔曼关于元代财政制度的论著,⑥详细解释了忽必烈的经济政策。其他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研究有有高岩对农民的研究,⑦罗荣邦对大运河的研究,⑧鞠清远⑨、翁独健⑩对匠人的研究,村上正二(11)、爱宕松男(12)和近年来托马斯·T。爱尔森(13)、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思特(14)对“斡脱”进行的研究。彼得·奥勃里赫特的著述研究了驿传制度。(15)最近研究蒙古和元代军事制度的有萧启庆①和冈瑟·曼戈尔德。②陈恒昭③和保尔·拉契内夫斯基④研究了法律革新问题。
忽必烈时期学术的发展开始引起注意。在陈学霖和威廉·T。德巴里编辑的论文集⑤中收录了一批研究元代理学的论文。野上俊静⑥和保尔·拉契内夫斯基⑦探讨了元代佛道之争中佛教的地位问题。约瑟夫·蒂洛也对佛道之争做了研究。⑧吐蕃佛教僧人八思巴的贡献,现在还没有全面的研究。L。毕达克的《吐蕃与宋、蒙古的关系》⑨和傅海波的《元代中国的吐蕃人》⑩,以及中野美代子关于八思巴新字的研究,(11)是很好的开头,但是对八思巴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莫里斯·罗沙比研究了伊斯兰教的作用。(12)孙克宽在他的论文《虞集与元代江南的道教》(13)和用中文写作的其他论著中,研究了道教新教规和元代道教的影响。慕阿德在《1550年前中国的基督教徒》(14)中叙述了基督教与蒙古的关系。E。A。沃利斯·布治①和詹姆斯·A。蒙哥马利②翻译了聂思脱里教徒在中东和欧洲的旅行记。
元代宫廷的文化保护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否定了蒙古人保留蒙昧野蛮状态的设想。尼古拉·鲍培③和中野美代子④对八思巴新字做了研究。在詹姆斯·I。克伦普的著作中论述了蒙古人对戏剧的保护,⑤斯蒂芬·H。韦斯特的论文探讨了蒙古对中国戏剧的影响。⑥李雪曼和何惠鉴的《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元代(1279—1368年)》,⑦詹姆斯·卡希尔的《山水画:元代(1279—1368年)的中国画》,⑧玛格丽特·梅得利的《元代瓷器与硬陶器》,⑨探讨了元代对艺术的影响,包括绘画、制陶、雕刻和纺织等方面。
并不是所有忽必烈发动的对外军事战争都已被深入研究过。威廉·亨索恩在《高丽:蒙古的入侵》⑩中研究了蒙古在高丽的扩张问题。乔治·桑塞姆的《1334年前的日本史》,(11)Hori Kyotsu的博士论文《蒙古入侵和镰仓幕府》,①对认识征打日本有很大帮助。②在《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③中,窦德士对与海都的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南亚的远征,尤其是对爪哇的战争,还急需展开研究。
忽必烈后期的衰败迹象,也需要更多的研究。40年前傅海波对阿合马的研究,④需要补充修改。他对桑哥的研究,⑤已为L。毕达克近来的研究所补充。⑥但是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澄清对这两个官员的看法,亦要澄清对卢世荣的看法,他在《元史》中也被列为奸臣。杨琏真加的活动也应该重新加以考证,因为戴密微名为《南宋陵墓》的论文,⑦是在60年前发表的。傅海波在《蒙古统治下的中国》中的论文里,已对杨发掘宋陵的作用做了新的评价。⑧① '379'查尔斯·A。彼德森:《旧幻想与新现实:1217—1234年宋的对外政策》;'378'《1211—1217年宋对蒙古入侵北方的最初反应》。
② '632'祥迈:《辨伪录》,《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2,第751—781页。
③ '633'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9,第477—735页。
④ '436'卡米耶·塞松:《南诏野史》(巴黎,1904年版)。
⑤ '641'无名氏:《元高丽纪事》,《史料丛编》四编(台北,1972年版)。
⑥ '639'无名氏:《大元仓库记》,《史料丛编》四编(台北,1972年版)。
⑦ '638'无名氏:《大元马政记》,《史料丛编》四编(台北,1972年版)。
⑧ '637'无名氏:《大元海运记》,《史料丛编》四编(台北,1972年版)。
⑨ 见本书“书目介绍”第805页注释③、④、⑤,第806页注释①、②。
① '87'克里斯托弗·道森编:《出使蒙古记》(纽约,1955年版)。
② '415'威廉·柔克义:《鲁不鲁乞东游记》(伦敦,1900年版)。
③ '328'慕阿德、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伦敦,1938年版)。
④ '326'慕阿德:《马可·波罗游记别注》(坎布里奇,1957年版);'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3卷(巴黎,1958—1973年版)。
⑤ '361'里奥剌多·奥勒斯基:《马可·波罗的亚洲》(伯克力,1960年版)。
⑥ '434'克劳斯·萨噶斯特译:《白史》(威斯巴登,1976年版)。
⑦ '32'查尔斯·R。鲍登译:《蒙古编年史阿勒坦·脱卜赤》(威斯巴登,1955年版)。
⑧ '416'罗列赫译:《青史》,第2版(德里,1976年版)。
⑨ '40'沃利斯·布治译:《叙利亚编年史》,2卷(伦敦,1932年版)。
⑩ '37'约翰·A。波义耳在《小亚美尼亚国王海都出使蒙哥汗廷纪行》一文中,对此游记做了说明。
① '426'莫里斯·罗沙比:《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伯克力和洛杉机,1988年版)。
② '425'莫里斯·罗沙比:《忽必烈汗和他家族的妇女》。
③ '424'莫里斯·罗沙比:《关于少数民族的中国神话:对忽必烈的个案研究》。
④ '810'周良霄:《忽必烈》(长春,1986年版)。
⑤ '244'胜藤猛:《忽必烈汗》(东京,1966年版)。
⑥ '767'李唐:《元世祖》(台北,1978年版)。
⑦ '366'爱宕松男:《忽必烈汗》(东京,1941年版)。
⑧ '853'萧启庆:《忽必烈时代“潜邸旧侣”考》。
⑨ '828'姚从吾:《忽必烈汗对于汉化态度的分析》。
⑩ '839'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目录》(上海,1935年版)。
① '214'石田干之助:《关于元之上都》。
② '475'斯坦哈特:《中国的帝都规划》,第150—154页。
③ '250'S。V。吉谢列夫编:《古代蒙古城市》(莫斯科,1965年版)。
④ '110'戴维·M。法夸尔:《元代政府的结构与职能》。
⑤ '126'傅海波:《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和神:元代的正统观念》(慕尼黑,1978年版)。
⑥ 见'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元史〉卷93—94译注》(坎布里奇,1956年版)和'442'《13世纪蒙古的贡纳制》。
⑦ '17'有高岩:《元代农民的生活》。
⑧ '292'罗荣邦:《忽必烈时期(1260—1294年)关于粮食运输的争论》。
⑨ '879'鞠清远:《元代系官匠户研究》。
⑩ '840'翁独健:《斡脱杂考》。
① '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坎布里奇,1978年版)。
② '300'冈瑟·曼戈尔德: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军事制度》(班贝格,1971年版)。
③ '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普林斯顿,1979年版)。
④ '412'保尔·拉契内夫斯基:《元法典》,4卷(巴黎,1937—1985年版)。
⑤ '55'陈学霖和威廉·T。德巴里编:《元代思想: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思想和宗教》(纽约,1982年版)。
⑥ 见'348'野上俊静:《元代道佛二教的争执》和'349'《关于元代的宣政院》二文。
⑦ '410'保尔·拉契内夫斯基:《蒙古大汗和佛教》(莱比锡,1954年版)。
⑧ '497'约瑟夫·蒂洛:《蒙古时期的佛道之争》。
⑨ '377'L。毕达克:《吐蕃与宋、蒙古的关系》。
⑩ '143'傅海波:《元代中国的吐蕃人》。
① '41'E。A。沃利斯·布治:《中国皇帝忽必烈汗的僧侣》(伦敦,1928年版)。
② 詹姆斯·A。蒙哥马利译:《亚巴拉哈三世史》(纽约,1927年版)。
③ '384'尼古拉·鲍培:《蒙古八思巴字文献》(戚斯巴登,1957年版)。
④ '340'中野美代子前揭书。
⑤ '80'詹姆斯·I。克伦普:《忽必烈汗时期的中国戏剧》(塔克森,1980年版)。
⑥ '539'斯蒂芬·H。韦斯特:《北戏发展中的蒙古影响》。
⑦ '282'李雪曼和何惠鉴:《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元代(1279—1368年)》(克利夫兰,1968年版)。
⑧ '45'詹姆斯·卡希尔:《山水画:元代(1279—1368年)的中国画》(纽约,1976年版)。
⑨ '307'玛格丽特·梅得利:《元代瓷器与硬陶器》(纽约,1974年版)。
⑩ '181'威廉·亨索恩:《高丽:蒙古的入侵》(莱登,1963年版)。
① '190'Hori Kyotsu:《蒙古入侵和镰仓幕府》(哥伦比亚大学1967年博士论文)。
② 关于蒙古入侵的研究,日本有很多成果。经典性的研究是'207'池内宏的《元寇的新研究》(东京,1931年版)。近年的论著有'546'山口修的《蒙古袭来》(东京,1964年版,1979年再版);'179'旗田巍的《元寇:蒙古帝国的内部事务》(东京,1965年版);'4'阿部征宽:《元寇袭来》(东京,1980年版);'5'相田二郎:《蒙古袭来之研究》(东京,1971年版)。'246' 川添昭二的《蒙古袭来研究史论》(东京,1977年版),对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历史分析。亦见'216'石井进《中世纪日本》的有关章节, 载《剑桥日本史》第3卷(坎布里奇,1990年版),第131—148页。
③ '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
④ '114'傅海波:《阿合马在忽必烈时期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
⑤ '134'傅海彼:《从〈元史〉卷205〈奸臣传〉看忽必烈时期的畏兀儿政治家桑哥的活动》。
⑥ '376'L。毕达克:《元代的吐蕃政治家桑哥》。
⑦ '93'戴密微:《南宋陵墓》。
6。元中期政治
元中期政治史的研究远比对蒙古人的元朝其他时期的研究薄弱。历史学家之所以忽视这段历史,部分因为这个时期夹在朝代创建者忽必烈汗光辉的历史时期和妥欢贴睦尔的“末代乱世”之间,似乎缺乏历史意义。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就是与此有关的资料和各种原始资料的短缺。
与蒙古早期诸汗和忽必烈时期不同的是,现存的有关这一时期的蒙古和西方文字的历史资料很少。波斯史书拉施特的《史集》,对研究早期蒙古帝国的历史很有价值,但是只记述到铁穆耳汗时期。该书关于铁穆耳时期的叙述,现在有波义耳的英文译本,①亦有俄文和中文译本。记述铁穆耳汗以后时期的,有哈撒尼的《完者都史》②和瓦撒夫的《瓦撒夫史》,③这些仅有波斯的史料主要对研究元朝与西方汗国的关系有用。由此,研究元代中期的政治史,只能主要依靠汉文史料。
在汉文史料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