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宋权将 >

第218部分

大宋权将-第218部分

小说: 大宋权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爹。”葛氏行了礼,接过葛起耕,安抚道:“耕儿,不要累坏阿翁了。”

葛起耕这才下来,由于葛娘子昨晚再三交待,葛起耕也不敢问太多问题,就是把学院的一些好玩的事说给葛老头听,葛老头听到葛起耕还有两个月的假期,不由感到奇怪,问道:“那这两个月耕儿打算做什么?”

“耕儿打算一个月跟娘亲学做买卖,另一个月可以跟阿翁你吗?”葛起耕一脸期盼。

葛老头愣了一下,道:“这个还不一定,迟点阿翁再答应耕儿好吗?”

“哦?”葛起耕有点失望,不过心情很快就好了起来,因为这里有一座小山丘,葛老头的住处正好在小山丘之中,环境好不说,在这炎热的夏天里还带有一丝丝凉意。

葛娘子却看到葛老头卷起裤脚,裤脚还沾了不少泥巴,显然是刚从地里回来,葛起耕一路欢悦的跑来跑去,葛老头见葛氏好像有话要说,问道:“新妇这半年来生意可好?”

“嗯,还好,现在在江陵开了分店,阿翁想必也知道。”葛氏笑了笑,道:“昨天刚开,生意还不错。”

“那均州的生意呢?”葛老头好奇问道。

“呵呵,本来想请方大婶打理,可是方大婶又不愿意,只好让朱大婶帮忙打理了,朱大婶这一年来也学了不少,应该可以应付得过来,再者均州到江陵的路已开始修建,不久的将来来往一趟也容易。”

“唉,倒是辛苦新妇了。”葛老头有点感慨说道:“若是太辛苦,干脆就把均州的店关了,要不然干脆就全关了,老头的饷银足够用了。”

“呵呵,钱倒是足够用的。”葛氏笑了笑,道:“奴家平白无事,耕儿又要求学,总不能一个人生闷。”

“再说,葛氏裁缝店若是关了门,一帮姐妹就没活干了,再说奴家赚了些钱,还可以给书院捐一点,也当是耕儿的花费,以后耕儿长大了,该用钱的时候还是要用呢。”

“那倒是。”葛老头也颇有感触:“书院虽不收费用,但是做人不能忘恩,该捐的还是捐了好,就当是为耕儿的费用也好。”

两人说着走着,很快就到了葛老头的住处,这是一处旧房子,就修建在山丘之中,张眼望去,只见不远之处就是高大的围墙,而围墙内,是一片稻田,稻田内插了稻秧,而在山丘之中,隐约又有几处房子。

“新妇,别看了。”葛老头有点紧张,连忙让葛娘子走进房子内,三人休息了一会,很快就有人送来饭菜:“耕儿,新妇,你们多吃点。”

葛娘子虽有疑问,不过知道这不是问问题的地方,想了片刻,问道:“对了,阿爹,听说棉花在两广地区和福建泉州地区已有大规模种植,不知道荆湖地区能不能种植棉花呢?”

“怎么不能?”葛老头愣了一下,放下筷子,问道:“是不是布料不够了?”

“嗯,”葛娘子点点头,道:“棉花布料做出来的衣服价廉物美,最受乡亲们欢迎了,但是南下的路不好走,眼看江陵的生意越来越好,布料肯定会不够。”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当时的记载是“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也就是出口所用,所以两广、福建泉州等地虽然大量种植棉花,可是都用来出口了,内地反而是麻布居多。

“呵呵,你们吃完饭,我带你们去看一样东西。”葛老头笑了笑,葛氏和葛起耕一听来了精神,三下两下就吃饱饭。

葛老头把他们带到小山丘的另一面,葛氏看到一大块绿色的小树,好奇问道:“阿爹,这是什么?”

葛起耕也颇有兴趣的跑到地里,左看右看,葛老头笑了笑,道:“这就是棉花,张大人说过,荆湖也适合种植棉花,现在我们科技院就先试验了,若是真的不错,明年就准备推广,新妇就不用为棉花而发愁了?”

“真、真的。”葛氏有几分兴奋,突然想到一件事:“阿翁,这棉花若推广开去,弹棉花的、织布的恐怕免不了,新妇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让阿爹参详一下。”

“哦?”两年前葛老头只是一个老农,说到底现在也还是一个老农,心里也没有什么想法,好奇的看着这个能干的儿媳。

葛氏有点不好意思说道:“奴家听方大婶说泉州那里都是由作坊收购棉花,然后弹棉花,织布,奴家想开一间小作坊,既可以弹棉花,又可以织布,最后就是做衣服。”

“这样一来,葛氏裁缝店就可以控制成本,可以做出更多物廉价美的衣服,不知道阿爹认为怎样?”

葛老头愣了一下,摇了摇头道:“新妇自己去做就好,阿爹实在给不出什么主意。”

若干年后,当葛氏裁缝店发展成为大宋规模最大的成衣连锁店,葛起耕出版的一本书中清楚地记住了这件事:“一个意外的主意,会改变人的一生。”

第二卷 正阳 第三十三章缔造江陵(14)

第三十三章缔造江陵(14)

“厥初开辟浩难名,帝降而王绪可寻。百代相因三代礼,七弦何似五弦琴。时逢否泰有消长,道在乾坤无古今。所以孟轲生战国,欲承三圣正人心。” 于石细细的读了三次,终于停了一下,放下笔,窗外已是月上枝头,再过半个时辰,巡更的学监就会过来敲门,让自己熄灯睡觉。

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谁规定一定要在子时前睡觉?不过也有小道消息说是张大人根据军中定的规矩。自己还好,还不到不惑之年算是特别优惠,像谢老他们到了一定年纪,听说亥时前一定要入睡,不睡也可以,吹灭了你的灯,你要是愿意坐着也可以。

谁愿意白坐着,疯了吧。听说谢老和学监争斗了几次,可是面无表情的学监,总有说不尽的道理,什么身体是**的本钱,什么身体是思想的载体,也不知道这黑面神是怎么想出来。

于石其实还不到不惑之年,只不过他成名甚早,又是满腹经纶,一般人和他辩经,从来没有能辨过他的,久而久之就认为他修学多年,成了老妖精。

从小被看大,这也是于石的无奈,只是他向来自视甚高,也懒得向他人解释,害得旁人还真以为他一把年纪了。

于石揉了揉脑门,白天的课程实在是太紧张了,其中又以基础课程最为尴尬,你可以想象的是一大群早已是别人先生的人,竟然只能乖乖的坐在下面听别人讲课,而且听的内容又是基础的基础。

不过幸运的是,自己不像谢老、周公、方万里他们带了弟子,想来还是自己英明啊,看到不妥之后马上把葛起耕送到她老娘哪里,现在看到先生和弟子上课,有时候还要弟子指出先生的错误,他就暗暗觉得高兴。

于石是兰溪人,兰溪是两浙,两浙出一个才子不容易,这也是他性格孤僻的原因之一吧?当初到了均州,本来也只是想着混一两个月,当作游学也是不错,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事,这一来竟然耽搁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且现在看来还有继续留下来的意思。

家中的娘子两个月前已去信,不知道现在收到了没有?若要离开兰溪的家业,不知道家里的老父亲可否愿意?

江陵。

是一个好地方啊。于石不由站起来,透过窗外,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城市有淡淡的光芒,自己是一定会到象山大学的了,只是这象山大学和均州书院又有不同的地方,象山大学里竟还分为好几个书院。

好吧,自己当初选了文学院,而且在均州书院的那群人中,跟自己一样多是选了文学院,不过方万里选了所谓的管理学院,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

嗯,还有周公选了医学院,这倒也和他脾性,不过这医学院,会不会找不到学子呢?到时一件疑惑的事?听说当初谢老和张大人辩论过,张大人竟然说只要有一个人,都要把学院办下去,就算没有人,也不能取消。

好吧。谢老本来是不愿意过来的,他在均州生活习惯了,人的年纪大了,就有点不愿意离开家乡的,谢老,怕是把均州书院当成自己的家了吧?

不过也是,想当初均州书院就是一个空壳子,谢老带着这帮半老的家伙,硬是把均州书院办了起来,虽还没出什么厉害的人物,可是这两年也收了不少天赋不错的弟子,就像自己不也是收了葛起耕吗?

不过谢老还是要过来,谢老是张大人选定的文学院院长,象山大学的副山长,专门负责思想教育,鬼才知道思想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于石不这样认为,于石认为谢老应该是象山大学下一任的山长。

还有一件事于石已留意,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天才经学家吴澄,正在过来江陵的途中,听说张大人还派了最亲信的人过去迎接他,不过这小子也确实有牛的地方。而谢老,应该就是过来江陵牵制吴澄的人了,要不然还得了?

“嘿嘿。”于石突然笑了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庸人自忧,也许是自己想多了呢?无论是均州书院还是来到江陵,他都觉得这其中的气氛不错,没有人看不起人,就连自己还不是改变了很多。

在这里,吃得最好,吃饭不用钱,甚至在均州、房州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张大人带头减薪,但是吃的标准依然没有降低。住,住得最好,更不用钱,你要是愿意,还可以分派一个下人给你,如果你还不愿意,还可以帮你做媒人,给你取上一门媳妇。

饷银,自己一个月固定是二十两,如果有急事,还可以申请更多,可是自己一个月一分钱也用不上,让我去哪里花钱?怎样花钱?于石实在想不到。

第一个月自己把银子寄回家,老父亲还以为自己干了什么不见得人的坏事,又把银子重新寄了过来,还让自己赶紧把银子还给人家。

好吧。自己只好减少一半,一个月往家里寄十两,然后还是让娘子大吃一惊,要知道十两银子已经足够他们花费半年了。

自己上个月过来江陵,就准备在江陵买一栋房子,然后把老爹和娘子接上来,当然还有自己一年多不见的两个娃娃,也不知道他们怎样了。

原本以为年末的时候可以回家一趟,可是张大人出征,自己又怎么好意思回去,过了年,好吧,继续教学,嗯,到了六月份说要放两个月的假期,自己可高兴了一顿,可没想到又要集中一起再受教、再充实。

来到江陵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分发了房子,房子就在象山大学里面,听还在扩张的上养济院的帮工说,每个先生一座小院子,有大堂,侧房、偏房,如果不够住,还可以申请多一座小院子。

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呢?

于石看了看时辰,还有小半个时辰,只是这读史诗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一个系列的第一首,这是江陵日报主编陈孚陈刚中亲自登门向自己请稿,一个系列一共七首,刚好一个星期。

“介翁,这个忙你无论如何都要帮。”陈孚眼里全是黑线,均州小报改版成为江陵日报后,版面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内容也不知道扩大了多少,但人却没增加几个,也难怪陈孚头痛了。

听说陈孚曾再三请辞,说要回家照顾老娘,可怜陈孚刚把话说完,就给老娘刮了**掌:老娘在养济院过得好好的,跟你回家发闷?你不好好报答张大人,老娘就不认你了。

这件事还成了均州的笑话。

“老夫……”于石摇了摇头,道:“在下倒是想帮忙,可是在下学识不够,怎么帮得了刚中呢。”

“唉,”陈孚连哭的心都有了:“《石头记》,张大人的石头记说什么也不肯更新了,我没有办法啊,再这样下去非给人骂死不可啊。”

“就是,张大人怎么就不肯更新了。”于石也忍不住骂道:“真是害人不浅啊。”

“张大人不是在给你们授课吗?”陈孚莫名其妙的看着于石,试探道:“要不介翁劝一下?”

“我哪敢。”于石苦着脸:“连谢老出面,张大人还是说什么无益于国事,让我等先把这基础学好,还说了我等一日不学好,就一日不更新,这,这不是要把人逼疯了吗?”

“唉,”陈孚苦笑,道:“我知道介翁最近在读史,所以恳请介翁帮忙写七首读史诗,江陵日报编辑部已经议定,每首诗暂定为五两银子,还请介翁帮忙?”

“咦?怎么还有银子?”于石这一年多来沉迷学问和教学,对均州小报及江陵日报的发展也没多留意;他这些守旧的文人,倒以为江陵日报能帮忙宣传,已是给了自己面子,想不到还要给银子。

“怎么啦?介翁认为少了?”陈孚有点尴尬,江陵日报版面虽扩大了很多,但是支出也多了很多,江陵城内的商业还没完全发展起来,紧靠葛氏裁缝店、均州铁器铺这些从均州城搬过来的店铺支持。

于石看着这仓促写成的短诗,忍不住叹了一口,终于知道张大人为什么不愿意写《石头记》,这被逼出来的文字,确实不是文学啊。

于石收起这仓促写成的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