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九界 >

第135部分

九界-第135部分

小说: 九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说内部原因吧!首先我得承认,我遇到了第二次瓶颈,而且比年前的那一次更加令我烦躁。这是因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就我本人来说,无论是场景,还是打斗的情景都十分奇幻,而且对于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刻画,都应该说把握的还不错。这自然使我对第三卷有了更高的要求,总想在情景和情节方面,写出更巧妙、更玄幻的内容,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难度。这不是读者强加给我的,而是我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在第一卷中,自从高庸涵闯入焚天坑之后,各种充满想像的场景,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打斗场面此起彼伏,可以说,整个后半部分都是高潮迭起。第二卷,我有意识地将情节铺陈开来,于是出现了平淡的开篇,而后通过墨玄庄、幽冥界和天机峰三场争斗,将整个太河源展现出来。至少我收到的读者看法,对于前两卷的评价,都比较高。而我在第三卷的内容中,总想着再写出不同的法术、法器,出现不同的玄幻场景,但是这一点很难。在这一卷中,几个精彩的部分当中,除了开始时高庸涵与碧影一战,比较出彩以外,说实话,后面的几场打斗,我都觉得不甚满意。像和凤匀闲一战,以及后来在乱石坡底下的山洞,在天雷峡谷以东的九天聚雷大阵,这三段内容,我真的不太满意,因为没有写出新的东西,终究还是流入俗套。这在我,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其次,随着故事的发展,除了不断出现的法术、法器、异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族、门派和人物,这必然导致线头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就牵扯出一个很难办的问题,为了逐步交代清楚相关内容,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介绍性文字,这难免会使得精彩的打斗以及奇妙的构思,所占的比重相对降低。我只能尽可能将各个种族的来历、历史等内容,有机地穿插进去,尽量不影响到大家的阅读兴致。在第三卷,为了介绍种族和门派的一些状况,我不得不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关于这一点我颇为担心,怕一些读者会厌烦这种陈述性文字。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几位朋友交流过看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要交代清楚。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这些东西写成历史,这就需要在文字上有极高的技巧。随着场面铺的越来越大,这种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无论是哪一本小说,哪一部影视剧,在情节上都是起起落落,有高峰有低谷,惟有低谷才能衬托出高潮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松弛有度!

最后,得说说一件难于启齿的难处,虽然这个难处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遥不可及。

写作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尤其是写一部数百万字的长篇。我想凡是有过创作经历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感触。在刚开始动笔的时候,充满热情,而且状态很好,一天写个七八千字不在话下。随着字数的累积,情节的展开,这种状况在两三个月以后,会慢慢趋于平淡,这时虽然在文字驾驭方面日益娴熟,但是那种热情逐渐被理智所替代。再往后,每天枯守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绞尽脑汁写出三四千字,此时已经有了负累之感,每日写完一章都像是完成了一个难题一般。这时,已经生出了一种惰性。

这种惰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应对的,我只能不断给自己打气,一再告诉自己,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好的!曾经同一些作者朋友谈过这一点,大家有一个一致的观点: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些实质性的鼓励。那么,什么才叫实质性的鼓励呢?最主要的,是读者朋友的书评,和类似于出版、签约之类的运作!

还记得曾经看到一些朋友的书评,写的很中肯,篇幅也不错,每当看到这些内容,我总是会很认真地看上好几遍。然后,我会仔细地想一想里面所涉及的问题,哪些是我所欠缺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对于这些朋友,我在这里由衷地表示感谢!

记得一个作者朋友说过,我们辛辛苦苦几个小时写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用不了几分钟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回帖的极少,能花十多分钟写上百八十字书评的就更少了。其实对于作者来说,读者的书评,非常重要!这里,我所说的书评是指有实质内容的书评,而并非简简单单的“不错”、“还好”、“顶”之类,更不用说一堆毫无意义的字母、乱码,和拼凑在一起的汉字了。

既然说到了出版、签约的事情,那就顺带说一下,有一个对于我来说很好的消息,《九界》的实体书就要出版了!不敢奢求能得到大家的认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帮忙推荐一下吧!至于有些朋友担心的签约一事,至少目前我还没有具体去考虑,虽说有几家网站找到我,想要签下《九界》,但我还是想过些时日再说,这一点,我应该做的还算厚道吧!

说完了最近一段时间,为何出现了这么多不太好的状况,再说一说下一卷的构思吧!到目前为止,《九界》总共写了三卷,共计六十万字。自从第三卷开始以后,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我每章的字数比之前两卷都有所增加,从以前的三千出头,到现在每章都在三千六、七。这个速度差强人意,但是小说的进展却有些滞后了。因为按照计划,第三卷写完之后,高庸涵应该已经有相当的经历了,但是到第三卷结尾,才仅仅完成了提纲的三分之二。这样下去,我粗粗算了一下,不要说三百万字,就是再多一百万字,恐怕也很难完成提纲规划的内容。

我写作喜欢按照已有的框架来写,那种写到哪儿算哪儿的写法,是我不能接受的。因为随意性太大的话,估计会出现许多硬伤,所以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一定要完成设定中的内容。我一直想把《九界》世界,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这是我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初衷,始终都不会变的初衷!为了能在计划的规模和时间内完成《九界》,第四卷将加快进程,不会再像前三卷那样,在一个地方就停留那么久,在一个细节上就纠缠那么多。不过大家也不必担心,逻辑和情理一向是我所看重的,再者说了,情节上进度加快,并非偷工减料,内容会同样的精彩!

这一篇后记,更多是将这段时间的写作状况做一个总结,反而于小说本身说的不是很多。虽然有点乱,不过先这样吧,以后如果有心情的话,再和大家谈谈具体的情节,以及当时的构思。

是为记!

第4卷 狂徒何事傲三公 第一六九章 索桥

站在寒索桥边,看着桥头如同刀削斧劈一般的绝壁,不禁令人生出一种峰擎日月的畏惧。据说,在朔金界时,倚刚山高足有十万八千里,后来九界坍塌之后,虽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坠入厚土界,但是望之也卓立千仞、撑持天地了。

在智行一的《九界风物通志》当中,对于倚刚山的高、险、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倚刚山山势之高,在中洲大陆首屈一指,尤其是烈荡峰,和天堑山脉的天绝岭,被誉为当世两大奇峰。倚刚山山崖之险,是由于许多山峰都是倒悬于半空,之间全凭索链相连,连苍猿、飞鸟都无法涉足。至于一个“奇”字,却全是因为奇势迭出、怪石森然,山麓之崖远混天碧,咸会于层层云海之巅。

极目望去,脚下是重岩叠嶂,山腰以下全是宛如流水般的云雾茫茫,远处是若隐若现、飘渺难寻的奇峰。阳光洒在云海之上,如同涂抹了一层金色,令人胸怀为之开阔,这等奇景竟是恍如仙境一般。

高庸涵第一次踏上倚刚山,胸中情不自禁生出一股豪迈,惊讶之余忍不住赞道:“源石族人性情粗豪,这倚刚山却集秀美与雄奇于一身,当真是令人想不到!”

“我原以为悬空岛和星河屿,已是世间最美的景致,却不料倚刚山另有一种雄浑,我实在是难脱井底之嫌了。”审香妍也被眼前的景象所折服,秀目中异彩连连。

自从辞别独笑翁和水穷叟之后,高庸涵倒底还是放心不下,与审香妍一道悄悄去了一趟驻木村。轻霜的脚程很快,而且蹄铁是独笑翁奉送,四足翻飞,只用了不到两天就到了旭日原。在旭日原,两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在一处绿洲旁找到一处村落,不过村子里住的却是一帮蒙头赤脚的苦行者,根本没有任何重始宗和玄元宗弟子的身影。原本还想打听一番,可是那些苦行者对两人十分冷漠,甚至可以说有些敌视,无奈之下只得作罢。

苦行者的来历颇有些令人叹息!玄明盛世期间,出于各种原因,对于玄元、重始二宗的某些做法心怀不满的修真者,以传承自家道统为名渐渐聚集在一起。初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时间长了便演变为今时今日的形象,他们对外自称是行走世间的苦修之人,后来被人称作苦行者。苦行者是这么一种来历,当然会被修真界所排斥,不过他们对此倒看的很开,并不争执,依旧我行我素,不以为意。

任何一个门派,都难保门下不出什么险恶之徒,更何况苦行者这种极其松散的组织?苦行者中的成分十分复杂,什么种族的人都有,这么一来难免良莠不齐。后来一些犯下恶行、或是叛逃师门的修真者,走投无路之下也多混迹其中,这就使得苦行者在世人中的口碑,愈发地恶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近几十年,苦行者与所谓的正派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由最早的相互冷漠发展到相互鄙夷,甚至敌视。

高庸涵不知道这些苦行者从何而来,又为何聚集在驻木村,但是他并不打算、也不想去了解。既然没有任何收获,索性直接赶往倚刚山,拜访真玄观。

从西岭戈壁的最北端出海,乘坐海船横渡瀚风洋,经过半个多月,到达中洲大陆。在余晖渡下船以后,又改乘小舟到了夕州。夕州位于浮云巅的西面,本是大衍国前往南洲大陆的必经之路,以前曾是大衍国的重镇,不过如今面目全非,早已成了异族盘踞的地方。高庸涵不愿多事,骑着轻霜一路行来,只在途中的集镇上采买一些干粮,并不住宿,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反正两人都是修真之人,就算夜宿于山野之中,也没什么大碍。

这么一路北上,过浔夕河,在一处名为离亭的古驿凭吊了一番,然后日夜兼程,在九月底赶到了倚刚山脚下。倚刚山浮于半空,原本并没有通路,源石族当初为了南下收集灵石,穷数年之力以巨石堆出了一道山脊,这才有了一条山路。山路十分险峻,所幸轻霜神骏异常,两人没费多少力气便到了寒索桥边。

说来也怪,在倚刚山之外的地方,如西岭戈壁、夕州等地,遇到的源石族人虽然性情直爽,但是对于外族之人总会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几丝戒备。倒是踏上倚刚山之后,所遇的源石族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把守门户的士卒,均大度且好客,令高、审二人大为感慨。想来定是倚刚山的源石族人,接触的外人并不多,所以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扰,仍保持了豪爽、淳朴的本性。而那些常年在外的源石族人,由于对世事体会较深,反而生出了许多心计,这其间的得失,实在是很难说的清。

其实自九界坍塌以来,九大种族骤然相遇,相貌体态、生活习俗、文化背景都大为不同,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碰撞,碰撞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彼此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就牵扯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种习俗、信仰乃至历史文化的交汇,倒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于这个问题,高庸涵曾和叶帆有过极其深刻的交谈。

按照叶帆的说法,如果没有九界坍塌的天灾,厚土界当然还是人族的天下,尽管人族内部也是纷争不断,但是总不至于出现事关种族存亡的危险局面。尤其是盛世呈现衰败的那几年,山雨欲来、暗流涌动的局势,无论是哪一族只怕都会感到分外担忧。因为在这种局面之下,想要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而一旦卷入到纷争之中,不知又会死伤多少性命。所以在叶帆看来,如此多的种族全部挤在厚土界,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只能寄希望再出来一位圣人,又或是各族各派坐下来,划出一个章程,大家按照约定行事,才能避免出现大的危机。

高庸涵的看法略有不同。他认为,自九界坍塌以来,各族间虽然发生了无数次的纷争,但是也未必全是坏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自天地间有了生灵之后,尤其九大种族,哪个不是逆天而行?单只修真而言,便是如此,更不要说在各族的发展历程中,伤了多少无辜生灵的性命,打破了多少自然界的平衡。这么多种族聚在一起,只要能维持一个大体平衡的局面,无形中便会形成一种制约,同时也能促进各自的发展。所以,只要能有人统筹全局,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