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楼市迷局+张志前 >

第7部分

楼市迷局+张志前-第7部分

小说: 楼市迷局+张志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可能不感兴趣。随着价格上涨的预期逆转,接着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繁荣’的时间要比泡沫状态长,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比较温和。接下来也许就会发生价格暴跌,引发经济危机,或者以繁荣的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

可见,所谓泡沫状态,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实际价格相对内在加之而言过度膨胀的一种状态。从理论上讲,房地产的价格应由第二章介绍的理论模型来决定,无非是取决于房地产的供需、商品价值、效用或收益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是,理论模型的前提是一种静态、均衡的状态,而实际经济体系往往是从一个均衡状态失衡,再回到下一个均衡状态动态不停变化的,在大多数时间中处于动态、非均衡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太可能完全符合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内在价值,多数情况下会有所偏离。现实世界中,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均衡状态的各种严格假设不复存在,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很容易失灵,导致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帕雷托最优条件,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由于房地产业的特殊性质,市场机制往往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例如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供给约束,以及政府的行为不当或干预失误等等,都有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当房地产价格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开始异常膨胀,以至于严重超过其真实价值时,就会出现“房地产泡沫”。有人指出“是泡沫一定会破灭”,进而推断“会破灭的才是泡沫,只要不破就不是泡沫”,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论断。如果把“破灭”理解程价格暴跌或金融危机,那么泡沫不是一定要看到破灭才能做出判断的,它可能会破灭,也可能不会破灭,而是像金德尔伯格指出的一样“或者以繁荣的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而之所以容易与“崩溃”、“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这些极端情况因为苦痛而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久而久之,“泡沫”就变成了“危机”的代名词。简而言之,我们不能犯一个逻辑错误,即因为“危机”往往在“泡沫”之后爆发,而总结出“泡沫必然破灭并导致危机”的结论来。

正文 何谓房地产泡沫(3)

2009…11…13 8:05:48 本章字数:976

当然,要举房地产泡沫的例子还是得举知名案例,而知名案例很无奈地总是跟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经济泡沫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公司泡沫等等,读者们看得眼睛都起茧子了,但这些并不是房地产泡沫。最显著的当属引发日本“失落的十年”的90年代“房地产+股票市场”的资产泡沫,确切地说,日本截至目前仍未完全从这场浩劫中恢复过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实施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并借助各种有利因素,实现了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摆脱了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快速提升。80年代初,资产价格开始在日本升温。给资产价格火上浇油的事件发生在1985年,日本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签订了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贬值的“广场协议”。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迅速升值,导致日本的出口遭受严重打击,诱发了“日元升值萧条”,1986年出口出现负增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为了挽回颓势,日本政府武断采取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抑制日元升值和刺激经济发展。一方面,宽松政策导致日元的流动性日益泛滥,1970年至1980年,日本M2加存单的月年增长率平均值为15。7%,1980年至1990年日本M2加存单的月年增长率平均值为9。3%。另一方面,日元升值又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按照常理 ,日本政府在看到房地产过热之后应该开始收紧银根,但是发生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使得美国股市暴跌,日本政府再次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保持了宽松的政策,任由泡沫继续膨胀。

从1986年低到1991年春天,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在大量资金的追捧下不断攀升,连年大幅上涨,东京圈地价涨幅在1987、1988年分别达到疯狂的57。5%和22。6%,并制造了51个月的“平成景气”。1987年-1990年期间,日本年均GDP增长率仅为5。7%,而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等资产价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和15。6%,远远超过经济增速。随着银行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地产贷款比例占总额的比例不断攀升,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互相刺激。在顶峰时期,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但是正应了那句老话“盛极而衰”,悬在日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开始摇摇欲坠。

正文 何谓房地产泡沫(4)

2009…11…13 8:05:49 本章字数:562

刚刚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限制政策以控制泡沫,包括土地总量控制、提高税收、紧缩银根,以及限制金融机构向不动产业界贷款等。这些政策将绷紧到极限的资金链条彻底击碎,房地产泡沫的丧钟由此敲响。1991年开始,日本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暴跌。1991年第三季度末,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从291下降至71。30,商业房地产土地价格指数从525。4下降至67。8,居民房地产土地价格指数从231。5下降至79。8,房地产泡沫宣告破灭。随之而来的故事并不新奇,银行清算,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商大批倒闭。更糟糕的是,在“全民炒房”的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介入到房地产市场,导致很多非房地产企业也都关门大吉。从1992至2001财年,不良贷款累计高达74万亿日元,政府累计资助亦高达23万亿日元。日本九十年代“失落的十年”由此开始。时至今日,日本或许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获得一丝安慰,庆幸当年还没有CDO、CDS的泛滥成灾,否则说不定还要再失落个二三十年。

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近年来关于中国重蹈日本房地产泡沫覆辙的警告不绝于耳,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涉及这个话题的博客或文章涌现出来。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有房地产泡沫了呢?

正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1)

2009…11…13 8:05:49 本章字数:1009

严格说来,要测度一个市场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一般有两类方法,一是直接测度法,即利用理论模型计算房地产的理论价值,再比较理论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别,从而测度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另一类方法是间接测度法。间接测度法可以通过对一些指标进行时间轴上的纵向分析,做出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判断,也可以对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横向对比,做出某一经济体在某一阶段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的判断。这两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类比较科学严谨,但操作起来的话,不同学者可以在理论模型中采用不同的变量,或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加之理论模型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较为困难,所以较难应用。第二类方法中的纵向指标法有确定的指标可依照,比较容易操作,但不够严谨;横向比较法易于定性分析和判断趋势,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合理的地价、费用、建设成本、利润以及未来收益等参数都难以确定,有关统计数据的采信程度受到一些质疑,所以我们认为进行定量方法的测算很容易给人以误导,或者读者拿着一堆数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此,我们简化地用定性方式,对中国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房地产泡沫程度进行对比,结论不一定严谨,但相信更易于理解。

首先还是看日本的房价。看过《蜡笔小新》的读者应该记得,小新家的房子还有“三十二年的按揭贷款”要还。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要想在东京之类的大都市置办一套房子,贷款很可能要还上个小半辈子。竹下先生跟妻子生活在东京,每天步行十分钟到轻轨站去往公司上班。这套房子购买于2006年,是从他一个朋友手中购买的二手房,户型安排得非常紧凑,80平米的套内面积有2个卧室1个书房1个小客厅和厨房、卫生间。在北京和上海,这种紧凑的小三居户型只在90年代昙花一现过。不过房子也是一分钱一分货,花费了他5000多万日元,相当于当时的300多万元人民币,为此他需要还上30年贷款。虽然折合下来相当于约4万元/平方米(注意日本是计算套内面积,而我国计算的时候含了公摊面积),但这已经比房地产泡沫时期要便宜将近50%了。当然,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只能先租房生活。1室1厅1厨1卫的住房,在接近市中心的地方,月租约10万日元左右,2室1厅则可能月租超过14万日元。在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中,主人公因为失业加上高额的债务,无力支付房租,不得不回到乡下再就业。

正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2)

2009…11…13 8:05:49 本章字数:930

这就是日本的首都,2008年房价排名世界第四,每平方米单价接近18000美元。曾经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上海人在东京》,说的是上海人在东京奋斗中的种种喜乐哀愁,而现在,上海的房价已经直追东京,在上海想买房也已经足够发愁了。有人拿上海与东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一是东京的土地资源更稀缺。上海的面积是东京的3倍,常住人口1800万人比东京还少300万人,也就是说东京的人均土地资源比上海要更2倍以上。二是东京的经济实力更强,这个城市的GDP近似于日本GDP总量的三分之一,或我国GDP的总量,人均GDP水平近乎于上海的20倍,人均收入水平是上海的30倍。三是上海的房价水平已经逼近了东京的房价水平,只不过东京最好地段的豪华公寓价格确实令人咋舌,可能相当于每平方米10万-20万元人民币。

再看爆发次贷危机之前的美国。唐先生供职于一家投资银行,在五大独立投行倒闭或转型后,他们这个公司跻身新的前五大独立投行。他和家人生活在纽约皇后区,2006年在那里的法拉圣街区购买了一套住宅。这个街区居住着很多华人,离曼哈顿岛的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区内绿化很好,建有环境优良的公园区,纽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网球场就座落在这里。他购买的房子套内建筑面积约2000平房英尺,相当于185平方米,购买时花了60万美元,当时相当于大概470万人民币。也许您会嫌贵,咱们不妨算算单价。如果按照国内的计算方法,这套房子以得房率80%计算(实际上公摊肯定远远大于20%),相当于国内宣传的230平方米。这个面积虽然有点奢侈,但在北京上海的高档小区并不鲜见。计算下来的单价是20435元/平方米,大概比目前北京市一些著名地标型楼盘如富力城、乐城国际、紫金长安等等的价格稍微低一点。如果您非要说当时北京的楼价还没有这么贵,那么咱们还没有算其他的一些账,比如说美国的二手房都是精装修带全套家具家电,车位、草坪免费,而这些在国内还得再加上至少三、四十万。当然,在美国持有房产是每年要交税的,因为(前面介绍过)地皮是你的,你不仅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要不然怎么人家有什么好东西喜欢往屋后或地窖里面埋呢,咱们这住塔楼的就算有个金元宝想埋了,也没地儿刨坑。

正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3)

2009…11…13 8:05:50 本章字数:959

在“金砖四国”里面,莫斯科的房价最高,在2008年排名世界第二,均价达到20853美元/平方米。不过如果时光倒回世纪之初的2000年,当时石油价格每桶大约20美元,尚未走出经济低谷的莫斯科房价低迷,购买一套一居室只要2万美元左右,跟北京的房价也差不多。随着经济的复苏、油价的上涨和石油美元的大量流入,莫斯科的房价像燃烧的伏特加一样火爆起来,2001、2002两年年均涨幅约为17%左右,2003、2004两年,年均涨幅超过30%。到2006年,均价同比上涨了近一倍达到4000多美元。如果按照2008年的2万多美元计算,年均增幅也是超过100%。难怪经济学家也惊呼“看不懂”。不过,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卢布大幅贬值的影响,按照美元计价的俄罗斯的房价也大幅下跌。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