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回到1986 >

第205部分

重生回到1986-第205部分

小说: 重生回到198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年寒假结束后很快就迎来了开学,已经习惯了建校的生活,由闲散到紧张状态的转换适应也是平淡顺利,没兴起半点波纹。
新学期309室依旧是人来人往,罗茜的小食品生意照旧做着,不过比上学期要差不少,因为相继又开了两家在竞争,薄利又被削了一层。
相应的李燕帮着忙活的时间也没有多少,课业又不是很重,几个生意也都不用她张罗,吃房租分红利净等着拿钱就好。这样一来,时间就变得相当的充裕。她这人是个闲不住的,爱赚钱的脑袋又开始转了。只是一时也没找到合适的项目,只能暂时把念头搁置下来。
转眼就过了两个多月,到了五一假期,李燕回家的时候正赶上山野菜刚下来,崔玉凤蒸了两锅山菜包子,吃得全家人满嘴是油,肚皮溜圆,口齿留香。
“妈,这包子真好吃,你以前怎么不给我们包?”李奇直怪崔玉凤没早点儿把这么美味的东西拿出来。
“个傻孩子,山野菜就这时候才有啊,过了这几十天我上哪给你弄去?”
崔玉凤这无意间的一句话倒是给李燕提了个醒,对呀,她怎么就没想到呢?K县是个山城,别的没有可有山货啊!五月份开始,大批山野菜碌续上市,什么刺嫩芽、大小叶芹、刺果棒、蕨菜等等,品种实是太多了。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提倡绿色食品,天然无污染的山货市场很快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重心。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物产就成为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门路。
用不了几年,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商铺门口就都会放些木板纸盒,上面写着收山货,各种野菜名字列在其中。有需要才有市场,正是因为大量的需求,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随着K县旅游业的发展,大批游客涌入到K县,当地的物产就成为了输出的主力军。后来有保鲜技术和大棚业的发展,一年四季吃到新鲜的山野菜已经不足为奇。在那之前,瞅准商机及早入手占领市场,绝对是项顶不错的买卖。
李燕最先在靠近客运站的那条街上租了个不算太大的店面,雇了人收卖山货,刚开始她也没找算赚钱,只是想打开些知名度,平收低卖,赚取的利润微薄。
因为地点关系,再加上这种经营方式,很快山货店就打响了名号。这时候的山货店并不起眼儿,开的人不是很多,谁都没想到山上产的大把野菜也会有那么多人来买。
李燕也知道,竞争很快就会到来,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买卖可以说任何人只要租了地方稍有些本钱就可以经营。需求量增大的同时,行业竞争也会日趋严重。
这间山货店只是打了个前哨,李燕志不在此,她打的是山货经营者的主意。目前来看,不管是零售还是批发也好,走的都只是这种小店面,并没有大规模的市场可供消费者来选择,一旦成立了山货集站地,那么知名度将会成倍扩大,到时候形成固定模式,只要一有需求,第一个就会想到那里。一方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客源大量增加,这对买卖双方无疑都是件双赢的好事。
上辈子K县就有这样的一个山货大市场,生意火爆的程度单从每年商铺租金成倍往上飚升这点就可见端睨。即便是这样,那里还是一铺难求。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李燕对于这块的需求那是心中相当有谱。只不过那是几年后的事情,她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事实提前到现在来实施。
在凌水通往县城的这个方向,距离县中心莫约有十公里的地方,那里是成片的玉米地,再往里延伸就是几座不算太高的山峰。
李燕把山货市场的位置就选在了这里,大致圈出了六千平米的范围,几乎含概了这片玉米地的四分之三面积,右侧是间隔稀疏几十米远才有一户的居民区,再热闹也不怕会扰民。前临交通主干道,进出运输方便。后背大山,空气良好环境适宜,正应山货绿色主题。
地址一选定,接下来就要着手整个购置计划,首先要跟县土地有关部门打交道,由政府出面以建设为名征收土地。在当时来说,一亩地的价格远没有后来那么惊人,补偿款完全在预算范围内。
不过涉及到方方面面,手续也较为繁锁,好在这关系都运用得当,倒是节省了不少时间。既便是这样,把土地使用权证拿到手里时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
临近七月份,山货大市场正式开土动工。
整个夏天李燕都在忙活着这一块儿,放了暑假以后几乎是见天的往工地上跑。没办法,身边的人都有事情干,能帮上忙也是有限,自己的摊子当然得自己多出力了。
市场的工期并不长,差不多三个月就全部竣工了。
看着一排排崭新的商铺平房,李燕由衷觉得喜悦。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成,付出特别多的心血,这也是她开始赚钱以后出力最多的一次。
大市场这一落成,接下来就得开始招商了,电台广播电视,铺天盖地的一系列宣传过后,前来洽谈的人每天最少都有个十几拨儿。这些李燕都不再去插手,全部由招聘上来的人员组成的招商部来执行。
几百个铺位想要全部租售出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前景如何李燕心中有数,对此她并不着急。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本来这些铺位里原定计划是一半份额给山货,另一半给其他种类,可事实的情况看,疏菜水果海鲜这三类就占去了一多半儿,可以算是异军突起,山货反倒不那么突出了。
可不管到底以什么为主,规模搁这摆着呢,人气聚集慢慢的来,火爆那是早晚的事。
这时候已经是秋天了,正是大批蘑菇上市的时候。榛蘑、汤蘑、松伞蘑、羊肚蘑、猴头蘑等等这些大山里的恩赐,源源不断的被采集下来翻晒晾干,制成一袋一袋的山货特产,从K县的批发大市场流向全国各地。
在想到开山货市场的同时,李燕还有一方面的考虑,大棚种植山野菜。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李大中果断肯定,当即就植入了一棚大叶芹。这种山野菜生命力极为顽强,繁殖能力也极高。味道清香营养价值也高。
进入初冬,这第一批收获的一百斤大叶芹,以始无前例的高价售出,为了争抢商贩们差点儿大打出手。对于K县目前市场上来看,反季节山野菜这绝对属头一份儿,即使是价格昂贵仍然是供不应求。
这只是初步试探,在得到市场反馈信息后,李大中信心大增,当即决定明年增大种植量。这样一来,现有的大棚数量就有些捉襟见肘,琢磨着要不要再租用些土地加扣些大棚。
李燕她清楚啊,反季节山野菜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只要经营得当这个项目是稳赚不赔,二话没说当时就表示大力支持。并且提议,除了大叶芹以外,还可以考虑下其他种类,比如蕨菜、猴腿儿,再比如刺果棒儿,比起前几种最后这个有药用价值,食用后能起来降压降血糖的效果。只不过这个产量极低,价格更是要翻倍,恐怕大部分人无法承受,只能小面积种植,销售时可以在药用价值上做文章。
这些个见意李大中那是完全采纳,女儿的远见卓识并非普能女孩子可比,这一点他早已见识过。有了她的分析和支持,这心里越发有了底气。
除了这父女俩外,崔玉凤的服装生意那也是越做越红火,目前为止已经开了四家分店了,就连市内的两家大商场都已经进驻了,‘火凰’服饰现在归结为中高档次女装,在D市来说已经算是相当有名气了。
这一年来,除了自家生意都发展的不错之外,崔文武管理的涂料厂那也是生意兴隆,比起去年利润翻了两翻。李燕这个创始人想当然分得的花红不在少数。
再来就是勒氏,锦山别墅在开春后的第二个月就全部清盘,赚得的钱全部投入到了碌续开工的几个项目当中去。对于勒氏来说,这是个相当忙碌而又有所斩获的一年。而之于掌权者勒小东来说,却也是个要命的一年。
勒氏正处在打翻身仗的最好时机,几个项目的进行无疑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可偏偏也是高中的第三年,最是辛苦课业繁重的时候。光是忙碌已经不足以形容勒小东所处的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最为恰当,那就是‘玩儿命’,玩儿命的工作,玩儿命的学习。两者要皆顾是必身得受苦,平均每天睡眠不到两个小时,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亏得他还能挺住。
李燕觉得自己已经相当能干了,可比起勒小东来那就是小菜一碟儿,虽然都是在校学生,可本质上有所不同,有升学任务和没升学任务那就是两种境界,她再次的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庆幸。
 第二百一十八章
七月盛夏,艳阳高照。
持续的高温已经有五天了,头顶的大火球仍旧不断的散发出热量,烤得人都快成肉干儿了。
这样的天气里,哪怕一点微风都成了奢侈。一大堆人全都窝在市二中门前的一排白杨树下,指望树荫的遮挡带来些凉意。
树上的知了不停的鸣叫着让人感到心烦,众多焦急的目光不住的伸头探望,空荡荡的校园里寂静一片。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却是波涛汹涌,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高考一点都不过份。
九十年代大学的门还很窄,想要进去那就得硬挤,谁分高皮厚谁得胜。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的收获,三年时间近一千一百个日夜的努力,如今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里面的学子们争分夺秒的在奋笔疾书,外面的家长们顶着毒日头挨着酷暑的暴晒陪考,两者谁更辛苦些无人去比较。
这种高考现象几乎已经成为了惯例,年年如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学生们本来压力就大,再看见父母忍受着炎热的天气,被晒得脸色通红热汗不断,承受的岂不是更多?
李燕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她是这么认为,如果要是自己参加高考,绝对不希望一科结束后迎面而来是这样的情形。她本来就心思重,最看不得家人辛苦受累。
要不说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她这种思路,光是眼前这堆人就可以说明这点。
别人大多是爹妈等着孩子考试,最不济也是姑姑舅舅这些至近亲属,像她这种情形比较少见。别人完全出于自动自发,她则是被动要求的两者从根本上就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说,别人被晒的无怨无悔,她则是牢骚满腹。
想到三天前的情形李燕就直叹气,临近期末考试,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复习,赶在周末也没有多少人回家,她也不例外。吃完了晚饭在操场的台阶上找了个位置背题,大夏天的也就早晚两头能凉快些,头脑清醒背东西比较容易记住。
归纳范围得出来的十页综合大题,将才背到第三页的时候,勒小东就出现了。这一年多来,像这样招呼也不打,冷不丁的来学校的情形时有发生,她习以为常了也没多在意。以为他也像之前一样,有时候唠会嗑儿,有时候一起吃点便饭,甚至有的时候什么也不说,打了个照面儿看看有事儿就急匆匆走了。
在李燕看来,他的这种表现完全是就是一种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人是感情动物,心情好坏总要有倾诉的对象和渲泄的渠道,要不怎么有句话叫闷得能把人给憋疯。长年只有一人驻守的边防小岛上,士兵和堆出来的沙人说话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点。
平常情况下尚且这样,工作和学业双重压力下,身心都会感到疲惫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身边的亲戚朋友,而勒小东的亲戚是指望不上了,从之前的反目相向到现在能够维持平和的表相已经是相当不易了,更何况其他了。至近家人里头,姐姐勒小西跟他两人打小就不算太亲近,再加上远嫁外市根本也够不上。爹妈亲归亲,可自打分家时的对立和后来的意见不和打破脑袋,让他心里有了隔阂,本就不是个爱跟父母交心的孩子,也就越发的疏远了。
家人尚且如此,普通朋友和同学老师那就更加不用说了,也就仅仅日常交流而已,稍稍涉及*的事半点都不会谈。真正能够说心事的朋友屈指可数,邹铁算一个,可他这一年多都在主抓着外市的那个项目,回来的次数有限,可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有一个那就是她这个前女友了,两人一路由小学到中学,再到现在,认识了这么多年,可以说彼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她来当倾诉对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勒小东的处境,李燕那是即佩服又同情,做为朋友皆合作伙伴,她所能提供的帮助并不算太多,适当时候当个倾听对象,缓解下他焦躁压力过来的心情,这么做并不多余。她甚至想能再多帮助他一些。
于是,两人坐在台阶上就有了以下的谈话。
勒小东道:“明天我考试。”
李燕一怔,随即恍然道:“是哈,已经七号了,真快啊!”
勒小东斜睨她:“除了这句,难道你不想说点别的吗?”
李燕后知后觉的道:“哦,祝你考试顺利!”顿了下,觉得还需要补充一下,握紧了拳头鼓励助威:“加油!”
勒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