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2部分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2部分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的辛勤化为乌有。但是,不管他多么痛不欲生,第二年,他仍然要播种,因为他是农民。
  农民知道天是不可战胜的,同时也知道天会对他有所赐,所以尽管未来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他还是会努力劳作。
  培养孩子也像种地一样,谁也不敢保证必然会得到某种收获。我们只能尽量去做。过分焦虑,只能害人害已。孩子能考多少考多少,能走多远走多远。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事情我们是代替不了的。家长过分的焦虑,不仅不能给孩子以力量,反而容易形成自卑、怯懦、暴躁、自私等等负面的性格,让他不敢面对现实。
  世界上的事情,付出了努力,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目标;但不付出努力,目标一定是达不到的。
  还是要努力。努力就行了。
  从容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总有一样适合你

一年级的时候,鲁鲁告诉我,有老师到班上选学小提琴的人,看了每个同学的手,“老师说我的手不行!”
  我问他:“你想学小提琴吗?”
  “老师都说了,我的手不行!”他并不正面回答。
  我告诉他,别听老师的,什么手不行,只要不是爪手(像鸡爪子一样蜷曲,伸不开),你就可以学!
  想学就可以学,别管手行不行。大多数学乐器的孩子,并不是想要当个演奏家,而只是出于对音乐的爱。与音乐关系最密切的是心,而不是手。手不是学音乐的前提,更不应该成为学音乐的障碍。
  但鲁鲁还是拒绝学小提琴,不仅是小提琴,其他一切乐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古筝、二胡……总之,市面上所能见到的乐器班,通通拒绝。我也不强迫他,不学就不学呗。
  直到二年级,偶尔看见架子鼓招生,我问他学不学架子鼓。他问架子鼓是怎么回事,我简单形容了一下。也许是被我“拿两根棍子,这里敲敲,那里敲敲”的叙述所吸引,他立刻就喜欢上了这种乐器,答应去试试。这一试就直到如今。每个星期天去上课,风雨无阻。从打橡胶盘子到上真鼓,从简单节奏到复杂乐曲,一路走来,四年级的时候,他开始登台表演,五年级拿到九级证书。至今,他还热爱着这门乐器。
  当年,当他告诉我老师说他手不行的时候,我说,小提琴只是万千乐器中的一种,管乐、弦乐、打击乐,每一大类中又有无数小类,任何一种乐器,无论它多么完美,都不可能演奏所有的音色,更不可能演绎所有的音乐。音乐是一个太浩瀚太浩瀚的世界,里面有太多太多可选择的东西,总有一样适合你。
  人生就是一首交响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精彩。
  你的手也许不是一双拉小提琴的手,但可能是一双打鼓的手、打球的手、画画的手、写字的手、做实验的手……多好的一双手啊,又灵巧,又有力,温暖敦厚,真是一双好手!
  世界是如此广阔,人生有着无穷的可能性,永远不要说“不行”!

走自己的路

如果问班上同学或老师“李鲁是个怎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说他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学习成绩比较好,等等。但这仅仅只是一些外表的印象,评价此同学的话如果放在彼同学身上,往往也差别不大。但在我眼中,鲁鲁就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他善良、大度、聪明、幽默、多才多艺、大智若愚,他的一举一动都活灵活现,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块无价之宝。
  评价一个人,不同的着眼点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
  作为父母,我们把孩子从小养大,朝夕相处,别人看不到的,我们能看到,别人体会不到的,我们深有体会,孩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自己最清楚。
  但很多家长却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孩子,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反而把“大家”的评价置于自己的评价之上。
  “大家”认为孩子不行,你就觉得他不行,“大家”认为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就认为应该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大家”表扬你的孩子,你就笑成一朵花,“大家”说你的孩子有毛病,你就对他大发雷霆。你为什么就不想一下,“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大家”的评价标准是不是真的合适?
  那天和鲁鲁闲聊,说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据说这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一句格言,说明人大多是不被“大家”所理解的,都为此而苦闷彷徨,都需要从这句话中汲取力量。每个人都会受到误解,越优秀的人越与众不同,受到的误解就越多,所以要坚定,无论你是不是被“大家”所看好,都要相信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但同时网上又有另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坐车去吧!”听到这句话,鲁鲁哈哈大笑,说:“还是不要太傻,该坐车时就坐车!”确实,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但同时也不要钻牛角尖。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多时候,人应该审时度势,在前进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世界是动态的,人生是动态的,人的自我认识、人的奋斗目标都是动态的,不要一意孤行。
  真正的虚怀若谷不是失去自我、人云亦云,而是既能把持自己,又能兼收并蓄。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难于达到,但值得追求。

读书不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往往将“喜欢读书”当成对一个孩子最好的赞语。其实,历史上很多伟人并不喜欢读书,比如汉高祖刘邦,发迹之前完全是个混混,整日东游西荡,不务正业,绝对不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
  另一个乱世英雄刘备,据《三国演义》的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可见也是个不读书的主。
  诸葛亮是喜欢读书的,可以看成是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范例。但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果,也不过是蜀国的老二,始终在刘备之下。
  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出身,没什么文化,就是后来夺取天下,有条件学习了,史书中也很少有关于他读书的记载。
  皇帝中也有喜欢读书的,比如李煜、宋徽忠等,可以算是相当风雅,但最后却是亡国之君。
  就算现在的比尔·盖茨,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似乎应该是很爱读书的。但是实际上,他的财富也并不是刻苦读书读出来的,相反,以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眼光看,他并不是很喜欢读书,大学都没毕业就退学了。
  喜欢读书固然是好,但也不要把这当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上帝为每个人准备了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手段,天生我才必有用,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他会成长得更好。

想到孩子二十年以后

如果要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这一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肯定,事业成败是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家庭。
  我们的孩子也会长大,将来他的幸福也会受这两个因素影响。可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只考虑事业成败的因素,一味强调学习,强调出人头地。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挣了大钱,当了老板,就一定能幸福吗?
  不错,事业成功是找到一个好伴侣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前不久一个北大的研究生出走了,至今生死不明。他出走的重要原因就是感情挫折。北大研究生,事业上应该是一片曙光,至少比一般人强多了,但是一般人能找到女朋友,他却找不到,一般人好好地生活着,他却生死不明。
  将来我们的孩子也是要恋爱、要结婚的,现在他早恋,你可能心烦,因为影响了学习。但依我看,早恋总比将来找不到媳妇好,至少说明他对女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不过分,不危害他人,不影响学业,没什么大不了。
  古代人十二三岁就谈婚论嫁了,十五六岁就自立门户,然后就是生儿育女,担起一家人生活的担子,他能不成熟吗?现在十多岁的孩子,除了学习和玩,还懂得了多少?
  现在的孩子生理上的性成熟提前了,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成家立业的年龄却大大延后,这中间有如此漫长的暧昧期,青春不容易啊。
  所以对孩子的性教育是必要的。
  但是现在一说性教育,就想到生理介绍,仿佛只有讲清楚生殖器的构造才叫性教育。其实,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生理的性,更要懂得心理的性、社会的性,为将来的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做好准备。
  在这方面,什么样的人更有竞争力呢?事业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健康、人品、性格、才能等等。
  孩子终究会长大的,你能想到他二十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吗?他二十年以后对我们是埋怨还是感激?为了他一生的幸福,在督促他拼命读书之外,我们还应该给他些什么?我想,这一切都将在二十年后得到答案。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作为个体的人,一生中受教育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古代,一般人并不上学,但跟着父母劳动,到十多岁已经掌握了必备的生存技能。那时候,读书人是受人尊敬的,但不读书的人也不受歧视,因为那时的普通人在知识方面就只需要那么多。
  现在不行了,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文明,知识就越重要,有知识的人也就越来越显出优势,人就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教育。
  以前小学生就很受人尊重了,可以记账,写个书信什么的。后来初中生才算文化人,可以当国家干部,吃皇粮。再后来,初中生多了,高中成了必须的学历。再后来,高中生也要上山下乡了,只有大学生可以直接端上铁饭碗。
  刚粉碎“四人帮”那阵,大学生几乎就是青年精英的代名词,博士则只有耳闻,很少目睹的。
  现在,大学本科已经成了基础教育,硕士、博士也遍街都是。
  但是精英和大众总是有区别的,精英们要想和大众拉开距离,就只能再往上走,从“平常的大多数”中跳出来。现在的年轻人要想当精英,不读他个硕士、博士是不行的了,算一算,这一路读下来,真是半辈子都在上学。
  这还只是教育体制内的常规阶梯,就算你不走这条路,一生还是离不了学习。现在是知识爆炸,逼着人不得不更新。在工作岗位上有各种培训,哪怕单位不组织,也得自学,不然就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大学只是给人一种知识体系,给人一种学习能力。我们这些当了家长的人,有多少还在靠学校的知识吃饭呢?年龄越大,离自己的专业越远,就算仍然从事着自己的专业,也不是课堂里的内容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要把学习的目标就设定为考试,更不能为了考试而硬灌、硬压,正因为来日方长,才不能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败坏了学习的胃口,更不能因为学习而搞坏了身体,将来要学的东西多得很,年纪轻轻就学不动了,那还了得。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厌恶学习,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这多少与他们小时候受的应试教育有关。靠压力压出来的优秀,一旦压力消失,孩子就无所适从了。
  不必把一时的得失看得太重,社会越发达,分工越细致,行业越丰富,人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机会永远都有,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成功只是阶段性的

一个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四项大奖的13岁女孩,在她学琴的童年时期,曾经3年挨了400多耳光。打她的是她父亲,目的是为了她好,逼她学琴,结果是她成功了。幸好是成功了,父亲也就没有被追究是否违法,反而到处传经送宝(尽管他送的宝也受到不少人置疑)。
  许多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是在孩子终于获得某个胜利时戛然而止。这个胜利通常是获得某项比赛大奖,或者进入某个著名学府,或者得到著名人物的青睐。
  这就像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成了王后。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是以后呢?以后是漫长的一生!戴安娜当年嫁给查尔斯的时候,也是像灰姑娘变王后一样辉煌,让人羡慕。但是最后的结局呢?戴妃死了,王子又娶了老情人。任何浪漫和美妙都挡不住时间的侵蚀,一个人的一生,是要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才会正式落幕,其余时候都只不过是在行进之中,剧情的发展谁也不能预料。
  家长处心积虑,孤注一掷,不惜牺牲孩子童年欢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许在那一刻闪光灯放大了它的辉煌,鲜花放大了它的美丽,仿佛这就是成功了,家长就有资格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未来”通常都会被展望得一片光明,仿佛未来必然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