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13部分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13部分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妫荚谡庵钟镅缘挠跋熘隆�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人生有许多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进入新世界的钥匙,少学一种语言,就少了一把钥匙,那道门以及门里的世界,就永远向你关闭了。
  不懂英语,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人。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岁月中将越演越烈。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要扭转强制学英语的现状,那么,如果真的可以不学英语了,英语不再是必修课、必考课,是否所有的学校还会设置英语?还会保持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这样一来,很可能英语又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大量平民子女因为得不到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掌握不了这门重要的工具,在生存竞争上又处于劣势了。这对平民子女来说,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英语已经是世界语,这是个现实。要想在个人发展上有更大空间,就必须学好英语。即使是汉学家,不懂英语也是跛脚的,即使你想研究中国历史,也能从英文资料中得到极大好处,这一点,真正有见识的人会有同感。
  既然如此,国家强制学英语,实际上是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如果英语变成可学可不学的东西,只怕大量下层民众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只不过他们自己不一定意识到而已。
  现在的问题不是太强调,而是强调不够,真要做到了“从娃娃抓起”,社会上真要有了英语环境,孩子们的学习也就不会这样吃力了。
  香港、台湾、新加坡,民众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我们高,虽然他们很重视英语,却并没有学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没有被废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们保持得好。
  对现实的争论一时难有结果,对个人来说,更重要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怎样学。落实到自己身上,每天坚持听十分钟磁带,背十分钟单词,也就二十分钟,只要坚持下去,你就可以和别人拉开距离了。

平民的梦想之所在

人其实都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圈层里生活,比如皇帝,假如把他投入劳动人民中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怕活得很惨。同样,把一个劳苦大众弄到皇帝的宝座上,只怕他坐不了几天,宫廷里杀机四伏,能不能保住小命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人要安分。这个“分”,就是你的能力,你的背景。当然,“安分”并不是让你不要梦想,不要奋斗,不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要你脚踏实地,立足于自身这个圈层,积蓄足够的能量,看清圈子的缺口,从最有利的地形突围。
  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价值,也都有自己的门槛,我们所谓的人生理想,其实就是进入更高的圈层,跻身社会等级的高端。
  现在不少人批判英语过热,英语为什么热?不是中国人天生就爱大着舌头说话,而是利益使然。因为大众看清了形势,身处自己这个无权无钱的阶层,凭空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只有学好英语才能当白领,拿高薪,做海龟,进外企,才最有可能进入上层阶级,名利双收。
  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确是不需要英语的,但下层人民的理想生活却很需要英语,他们自己这一辈子已经不可能脱胎换骨,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自己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混在下层的圈子里了。
  他们要奋斗,要奋斗就必须学英语。谁叫美国是世界老大呢!谁叫英语所代表的是一个强势世界!人家强势,你不得不服。
  学英语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形势所逼,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他们未来的耕耘,是他们的梦想之所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个人如此,民族如此,国家如此,一切社会力量,其实都是势利眼。
  作为这种势利眼的产物,中国的教育制度就将外语(主要是英语)放在了一个实际上的至尊地位: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硕士、博士,长达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唯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工作以后,很多领域的职称评定还将英语作为必考科目!这就意味着,英语不学好,你接受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权利,以及工作以后职称晋升的权利,都有可能被剥夺。
  这就是现实。不管它是否合理合法,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只能面对。
  看世界形势,美国在短期内不可能衰落,英语世界在短期内还将保持强势,中国虽然当不了世界老大,但也不会放弃与国际接轨。所以,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只可能越来越高,英语在教育中的分量,只可能越来越重,英语在个人前途上的重要性——你就自己去掂量吧!
要不要读奥数班
要不要读奥数班?这是个问题。
  尽管专家们一再呼吁给奥数降温,教委也取消了官方的小学奥数竞赛,但我还是打算给儿子报奥数班。
  专家说得有理,我承认。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因为,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已经成了资源配置最不均衡的行业之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都集中在重点学校,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就意味着得不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你的发展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你就吃了大亏。重点和非重点之间,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非常大。人与人之间天资原本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差异巨大的成长环境,却可能使人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教育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关部门一方面在批评择校风,一方面又用倾斜政策来扶持重点学校,致使重点学校越来越豪华,与普通学校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弊病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抨击,要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另一方面,在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跻身于更好的环境。
  说起来很自私,很势利,没法摆到台面上来说,所以专家和官员都只讲大道理,不提自己的孩子。但我们是平民百姓,我们就算是胸怀全世界,也只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现实。只要学校间的巨大差异还存在,只要重点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不变,家长们就一定会用这种标准训练孩子,武装孩子,使之成为合乎重点学校要求的学生。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话又说回来,绝对公平的事是不存在的,绝对平衡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出现。人与人不同,校与校不同,即使今天的标准变了,明天还会有新的标准出现,孩子们又会以新的标准武装自己。明天的孩子即使不学奥数,还会学其他,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在现阶段,当所有重点学校都把数学和英语作为入学考试最重要的项目,所有重点学校的入学考试都必然包括超过教学大纲的奥数题,那么,送你的孩子去奥数班、英语班,那就是明智的、必须的。否则你就只有不和他玩,什么重点不重点,少来那一套!这倒也是一种选择。

多学一点没有害处

儿子在学架子鼓,每次两节课,一个半小时。有一段时间他练羽毛球,每次两小时,有十来个孩子,运动量很大,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羽毛球和架子鼓都在星期天下午。中午吃过饭就出发,去政法大学打羽毛球,打完马上赶到少年宫学鼓,衣服都没时间换。打完鼓已经五点半,衣服也干了,背上一层白花花的盐。开始我们还担心他受不了,但实际上,他没有一次不是生龙活虎的,看不出一点疲惫和厌倦,反而每次都像过节一样盼着打球。
  孩子的精力几乎是无限的,关键是要他喜欢。有时候觉得,一味地声讨兴趣班,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减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仅仅为了学生的书包轻几斤,学生玩的时间多几小时。书包轻了,并不一定素质就高了,玩的时间多了,也不一定身心就更健康,精神就更愉快。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淡化教育的功利思想,把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帮助他拥有在未来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如果上兴趣班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从儿子上的这几个兴趣班来看(有艺体类的,也有学习类的),他其实都很喜欢,哪怕是最受讨伐的奥数,他也学得津津有味。之所以这样,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心态比较平和,从来没有给他提太高的要求。他遇到的奥数老师都很和气,儿子喜欢,回家也没有让他做很多的奥数题,也没有让他去参加什么竞赛,他就把学奥数当成玩儿了。这样也许他不会在奥数方面有多大的成就,但最起码,保住了他对于数学的兴趣,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人的一生实在太长,学习的路也是刚刚开始,谁能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喜欢学,一直学,这就很好了。
  朋友的孩子钢琴考到七级,原来打算考重点中学加分的,后来听说钢琴的加分取消了,孩子立刻就不学了。她那孩子,据她说,学琴全是敲出来的,琴上全是斑斑点点,哭的。
  儿子学架子鼓,从来没有哭过,现在想让他停,他也不干。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
  该声讨的不是兴趣班本身,而是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威逼利诱,强迫孩子按家长和老师的意愿学。
  现在很多家长聚在一起就感叹,“孩子太累了,成天这班那班的,都没有时间玩。”其实,这就是个态度问题,上兴趣班何尝不是一种玩,甚至是比一个人待在家里更愉快的玩。“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求知本身就蕴涵着乐趣,不然谁还会去学习呢?人类也就不会进步了。
  只要孩子愿意学,报班就报班吧,多学一点没有害处。

培训就像一场赌

上高价培训班就像一场赌博,投入能不能得到回报,只有参与才知道。对于一个班的评价,贵不贵,值不值,适不适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现在已经没有不花钱的培训了,如果想在学校教育之外再增加一点额外的学习,除了自学,都必须花钱。以前学校还有一些课外班,是由老师担任的,可以让孩子在课外活动时间发展自己的专长,多学一点东西。但现在,学校有专长的老师很多都在外面的培训机构任课,校内的课外活动很多也是学校和外面的培训机构联办,也是要收费的了。这个社会就是个金钱社会,万事都必须花钱。
  看报上说,北大办了个写作培训班,讲课的都是博导级和作家级的,绝对大腕儿,8天收4900元,计划招100人,结果只招到了28个。这要是放在以前,绝对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现在,不稀罕了。一是“大师”在外面露脸太多,物以多为贱;二来学生们参加的班也多了,经济上和时间上都没有太多的宽裕。北大的班尚且如此,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就更是竞争激烈。一到寒暑假前夕,鲁鲁他们校门口都会站满发传单的人,都是招收各种学员的。培训班要想办出名气,办出规模,确实不易。
  既然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培训班,到底选哪家?一般的家长都只能随大流,就像进饭馆吃饭,如果不熟悉情况,就只能瞅见哪家人多就进哪家。进人多的饭馆,至少不会吃大亏。人多的店,说明它质量稳定,价格合理,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每天的流量大,一般也难得有剩菜剩饭,菜品也是比较新鲜的。
  但进人多的店,要想占到大便宜也是不可能的。人多,你就很难成为贵客,独享尊荣;人多,可能服务也比较粗糙,你就必须耐着性子;人多,必定是大众口味,难以满足特殊需要。
  其实,进哪家店吃饭,也是一场赌博,真正的效果,只有吃完之后才知道。
  选择哪家饭店,也是很能看出一个人性格的。有的人今天吃东家,明天吃西家,今天点这个菜,明天点那个菜,一双筷子拈遍东西南北,一张嘴巴吃遍酸甜苦辣;也有的人,他就是认准那一家,今天是这家,明天还是这家,连点的菜都是一样的。他们各有优劣。
  任何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对待培训班,如何选择培训班,最终还是个性格问题。
怎样选择课外班
现在养大一个孩子真是太贵了。当然,单纯从饲养的角度看,要喂饱,养大,似乎也不难,但若把教育的因素考虑进去,成本就非常复杂了。以北京的价格,如果把奥数、英语、作文都学了,再加上个艺体之类的项目,一个月光花在孩子校外学习上的钱就得好几百。这几乎是最基本的开销,再稍微多学一点,也就上千了。如果请的是名师,上的是名校,学的又是费钱的行当,比如钢琴、小提琴之类,那就更是惊人。
  穷人的孩子可怜啊。上一辈人穷,下一辈人完全可能继续穷,因为教育越来越昂贵,穷人的孩子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