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 >

第7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第7部分

小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书林:社会主义中国的稳步发展,使得帝国主义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合法政权”的敌对立场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各国纷纷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在不到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建立和恢复了与99个国家的外交关系。
                  1971念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已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各国代表纷纷起立欢呼、鼓掌、拥抱、舞蹈。在联合国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大会上,当时的乔冠华外长为首的代表团,目睹了这个世界史上动人的一幕。许多国家的代表争相发言,称颂中国工农红军史诗般的万里长征,称颂毛泽东主席传奇般的人生,称颂新中国取得的伟大的社会变革。
                  (画面: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时的热烈场面,各国代表欢迎中国代表团发言的场面,中国代表乔冠华等在联合国欢迎大会上的照片)
                  程恩富:请梁柱教授谈谈尼克松访华、缓解中美关系的影响。
                  梁柱:1971年7月,毛泽东的乒乓外交首先把美国总统的特使基辛格吸引到中国的北京。1972年2月,毛泽东在北京自己的书房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从此,结束了美国敌视中国的一段历史。此后发表的《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交往的基本原则。
                  (画面:197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基辛格访华的消息,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接待尼克松的照片,毛泽东在北京自己的书房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照片,人民日报刊登的《上海公报》)
                  程恩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成就辉煌。但是我们也犯过错误,怎么正确地理解我们的历史?请梁教授谈谈。
                  梁柱: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无古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事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需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才能完成。(大字字幕:正确对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如果把同志当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字幕)
                  (画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程恩富:刘教授也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谈谈如何准确对待新中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会犯错误的问题。
                  刘书林:对待探索新社会建设规律的过程,应该放到一定的世界历史视野中。英、法、美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都经过了240多年、起码近百年的调整和完善过程,才走向正常运转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它们充满了政变、复辟、内战、动乱,然而当时它们是历史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最终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成熟起来。
                  新中国刚刚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它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历史性的优势,已经充分展现出来。它的曲折和动荡,与当初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显得高明多了。
                  (画面:英国1688年的复辟,法国王朝的复辟,1860年代的美国内战)
                  程恩富: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祖国与当年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比较起来,不知道要强出多少倍!这样看问题,才是公道的,能够服人的!
                  梁柱:是啊!只有这样看问题,我们才能满怀信心。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讲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惶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字幕)
                  (画面: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的文字)
                  程恩富:好!邓小平同志的话语语重心长。邓小平同志给我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作出了榜样。我们坚定相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抗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前途是美好的。今天的专题就讨论到这里,谢谢大家!
                   
                    
                   
                   
                  社科论坛(第五讲)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  讲:秦  宣、辛向阳
                  主持人语:这次我们讨论一些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要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底如何继续走下去?首先,我们讨论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话人1:我们注意到,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字幕,也可配胡锦涛同志讲话实况)
                  (大字标题字幕)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话人2:我们之所以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首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镜头可切换俄罗斯、东欧国家的地标建筑)
                  对话人1:这也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曾照搬过苏联斯大林模式,但走了不少弯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由于当时只有苏联经验可以借鉴,因而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搬了斯大林模式。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以上为字幕)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大字标题字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持人:历史和现实的确说明,每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不同的,建立的制度也有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了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也快30年了。我们可否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呢?
                  对话人1:(镜头:毛泽东建国初期在农村考察以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著作)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开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党的八大曾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部署。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论著中对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为我们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话人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
                  (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镜头)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字幕,或直接拍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对话人1: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每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如:
                  (以下滚动字幕:十二大到十六大报告名称,或切换这几次代表大会的录像资料)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题目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十三大会场录像资料)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题目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会场录像资料)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题目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会场录像资料)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会场录像资料)
                  主持人:从你们的回顾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说是最近30年各种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字标题字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话人1:我觉得,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照物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究竟相对于什么样的“主义”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又相对于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说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而言的,“中国特色”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如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而言的。(插入反映中国地貌、建筑方面的资料)
                  对话人2: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指什么?需要说明的是,“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优质规定性。比如我们说某汽车有特色,可以用外观美、动力强、提速快、空间大、省油、安全等优点来代表特色,绝不会把它的缺点说成特色。对一个国家而言,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不是特色,传统的思想文化不一定是特色,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立足国情的社会制度、独辟蹊径的社会发展道路等,才是构成其特色的真正内容。
                  对话人1: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古巴、越南、朝鲜)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不同。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方法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许多不同。(中国与外国不同场景的切换)
                   
                  对话人2: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论述中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就是共性,“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个性。(切换胡锦涛讲话的镜头。)
                   
                  主持人:刚才两位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对话人1: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