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洋天下 >

第13部分

北洋天下-第13部分

小说: 北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察全国新军的编练情况。经过一番努力,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以便有统一训练和指挥全国的军队。练兵处在北京锡拉胡同成立,名义上奕匡是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但奕匡哪懂什么军事,只知贪财卖官,新军的大权实际上完全落入袁世凯手上。

    就在朝廷明发上谕成立练兵处的第二天,日本公使田康哉就登门拜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匡,告知日俄就朝鲜和东三省谈判几近破裂,日本人为了遏制俄国人的扩张,也是为了中国的安全着想,已经准备和俄国开战,希望中国保持中立。

    接着驻日公使杨枢也来电报,说日本外相已约见杨枢,所谈及内容和田康所述一样。日本人要和俄国人打仗!奕匡吃了一惊,却又彷徨无计,只能连忙赶进宫里请太后定夺。

    慈禧听奕匡说道日俄两国又将打起来,良久不语,过了好一会才凄然说道:“老身五十岁生日时法国人打仗,六十岁时日本人又欺上门来,这眼见要过七十大寿,又出这么一出,难道我这辈子都不能好好庆上一回整寿?”说罢眼泪都流了出来。

    奕匡连忙劝解:“说不定这也老天爷的安排,到您八十万寿时,都攒一堆儿让您老好好热闹一回。”

    慈禧伤神:“还八十呐,老身也不知能不能等到那一天!”旋即大怒,指着奕匡大骂:“都怨你们这些奴才无能,只能眼瞅着洋鬼子在老祖宗的地盘上横行!”

    奕匡吓了一跳,连忙跪倒在地:“是,是,奴才该死!”

    慈禧瞪了一眼跪在面前的这位庆王爷,却也无奈:“还不快传袁世凯和张之洞两人进京,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袁世凯从北京返回天津北洋大臣行辕时,正好杨士琦也从上海回来。

    他将日俄两国在关外即将开战的消息说给杨士琦听,看看这位心腹谋士有什么好主意。

    杨士琦听后抚掌笑道:“妙啊,大人正在发愁如何扩充新军规模,如今正是个绝好的机会!”

    庚子年之后,朝廷再三下令各省对原有旧军队进行整顿,汰弱留强,编练适应近代化战争的新军。朝廷出台的这个政策给了袁世凯扩充自己军队的机会,他担任直隶总督后,立即派人赴各地招募壮勇,以补充到自己手下的武卫右军。

    在原来武卫右军的基础上,袁世凯编成北洋常备军左镇,其后又与铁良合作,挑选旗兵按西法操练,编成京旗常备军一镇。常备兵的平时编制,以镇(镇相当于日军师团)为最高编制单位,全镇官兵共12512名。每两标为一协(一协共有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所谓镇、协、标、营、队、排、棚相当于后世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其编制与中国传统的营制完全不同,已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作战单位。

    北洋常备军可以算做中国现代陆军的开始,袁世凯计划先编成北洋常备新军左镇和常备新军右镇两个军制。1902年当年,北洋常备军左镇首先练成,袁世凯羽翼日丰!北洋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协统,其后又成立了第二协。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得分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

    袁世凯当初在小站练兵时,手下的三个重要大将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号称是北洋三杰。袁对这三人一视同仁,不分轩轾,这也是统御之术,要他的三个互相牵制,才能很好地控制。常备军的协统由考试选拔时,王士珍和冯国璋都顺利当了协统。而那个合肥人段祺瑞似乎很不善于考试,等到北洋常备军第三个协(右镇第一协)成立时,袁怕这位考试成绩不佳的段祺瑞,仍然考不上,就在考试前把试题偷偷告诉了段,这才使段当上了协统。

    这件事使段一直念念不忘,常常对知己的人说他受袁宫保私恩太重,难以报答,也让其一生基本上死心塌地肯为袁效力。

    此时,袁世凯手上的常备军已经有一镇三协,两万多人,再想扩充肯定会引起满人权贵的猜忌,杨士所指绝好的时机就是为此。如今日俄两虎相争,朝廷防备空虚,万一谁打着打着兵锋一转,势必会长驱直入,这北京城还不再次让人给端了。

    眼下提出扩充北洋军备,没人会说出个不字。

    袁世凯会意,但还是满脸忧愁,“现在库储一贫如洗,这编练新军花费甚巨,到哪才能找那么多银子。”

    杨士琦说道:“国事为重,现在关外军情紧急,大人可奏明太后要求将各省协饷共济北洋。”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大小是否还记得督办汉阳铁厂的那个林安华?”。

    袁世凯点了点头,有些不解地看着杨士琦。

    “此子数月前在上海与我闲谈时就料到日俄必有一战,如今来看,果然料事如神。其人乃经商奇才,据说岁入有数百万金,前一段在上海新设一船厂规模甚巨,投资不下千万,如今连洋人都让着他三分。”杨士琦将眼睛一转,“现在有个法儿,可将此人收入囊中。”

    “什么办法?”

    “那林朝栋已经告老还乡,这林安华从其手中接过栋军统领一职,如今只是在苦苦维持着。不是说财力不支,而是鹿军机是想着法儿要裁了它,如今五营的编制,江苏协饷只给两营不到,其余则都由林安华自己筹措贴补。大人可借巩固边防之机,调其部北上驻防,一解林安华之忧,又可将其纳入北洋之中。”杨士琦脸上又露出一丝诡笑,“大人若想将这林安华绑瓷实喽,还有一个妙法。”

    袁世凯看着杨士琦,“杏诚有话请直说。”

    “这林安华到现在尚未婚娶,三夫人所生四女如今年已及芨,听说知书达理,而且正好是天足,正合那林安华择妻的条件。”杨士琦嘿嘿笑了两声。

    “嗯,这事找谁去说?”袁世凯岂有不明白其中关节,略一思索,随即答应。

    “找别人不妥,这事须大人当面提出,叫那林安华无可推辞。”杨士琦说道。

    “你说那林安华会不领老夫的情面?”袁世凯道。

    “这可说不准,万一人家真借口推辞呢?现在有钱的商人都和洋人有勾连,眼睛长到天上,有时还真不将朝廷的官儿当回事。”杨士琦说道。

    袁世凯想了一会儿,下决心道:“好,就按你说的办,不信他敢当面驳了老夫的脸面。”

    。。

十四、纵论日俄() 
1904年2月6日,日本宣布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旅顺港内的俄舰,日俄战争爆发。作为这场战争关系最大的一方,清廷却无奈选择了“局外中立”,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强盗在自己家里为抢东西而打起来。

    耻辱的一幕再次上演。

    其实眼下满清朝廷只能选择如此,唯有这样在战后或许才能保住整个满洲。

    在经过庚子变乱后,一个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清国如今真正能够作战的近代陆军总人数不足五万,由于辛丑条约的限制,缺少工业能力的中国还要接受为期两年的国际军火禁运。在日俄战争前,清廷连备战的能力也没有。

    至于海军,重建工作只限于口头上。

    由于国库空虚,又要偿还大笔赔款,清廷根本无力负担一场战争的巨额花费。

    林铄接到朝廷的上谕,由于关外军务紧急,原驻防通、海地方的栋军即日起全军北上,调至滦州驻防,归北洋大臣统一节制。

    栋军被调至滦州布防,林铄却被袁世凯留在了天津。

    原来李鸿章所建的北洋大臣行辕已在庚子年间被焚毁,现在袁世凯办公居住的北洋大臣衙门是原来光绪推行新政时准备为他到小站阅兵而新建的行宫,不过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太后囚禁,估计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到天津了。袁世凯做了北洋大臣后,奏请太后将这里改作了北洋大臣行辕。

    袁世凯一年当中倒有一大半时间是住在北洋大臣衙门里,而设在保定的直隶总督署衙反而难得回去几次。

    林铄到了行辕,将手本递给门房,“劳烦通禀一声,栋军从三品指挥使同知林安华应召参见宫保大人!”按例将包了几两银子的一个红包也递了上去。

    不料那门房却将红包给递了回来,“大人这是要砸咱家的饭碗,您不知道大帅不许收门敬?”说罢进内通报。

    林铄有些惊讶,历史书上袁世凯贪墨不法,怎么他的门房却蛮守规矩?

    过了一会儿,杨士琦从里面出来,见到林铄笑道:“大帅正在里面有要紧的公务,不能亲自出来迎接。”

    林铄道:“怎敢劳驾杨大人,您派人领我进去就成。”说罢跟着杨士琦一起进入行辕,只觉得那些门房看自己的眼光有些异样。

    阮忠枢作公文有些累了,回房抽了泡大烟这才精神抖擞地又准备回去办公,走到院里见杨士琦正和一个穿一身从三品武官补服的年青武官有说有笑向后院走去,不觉有些好奇。要知道杨士琦眼高于顶,平时不苟言笑,向来瞧不上北洋那一班武夫,如今却陪着一个武将聊天,让人好生诧异。

    “咦,杏城,今天怎么有空出来走走?”阮忠枢快走两步过去和杨士琦打着招呼,一面仔细打量着林铄,见其相貌倒也普通,不过举止却很沉稳,二十多岁就做到了从三品的武官,看样子大半是子承父荫。“这位小哥是谁,原来可没见过。”

    “呃,这位是林安华林公子,就是从盛杏荪手上接办汉阳铁厂的那位,别看年纪不大,可是沪上很有名的富商。大帅如今专门请他来,想必是请教在北洋开办实业的事。”杨士琦说道,转过头来向林铄介绍说:“这位是阮斗瞻先生,在督署中负责文案,可是蔚帅面前的大红人,今后还要多亲近。”。

    “还请先生多加关照!”林铄穿着武服却学着文士一般给他行礼。

    阮忠枢觉着可笑,“好说,好说!”心下却不以为然,这杨士琦在上海呆了多半年,如今却沾染上满身的铜臭之气,和那些买办商贾们倒客气得很。

    杨士琦带着林铄到行辕西厢袁世凯的幕僚们的办公之地坐了一会儿,有下人过来通报,袁大人请林铄到签押房说话。两人一起去袁世凯办公的正堂,到了门口,却见几个日本人从里面出来。

    林铄看了他们几眼,却没有说话。

    进到屋内,袁世凯显得很客气,亲自起身相迎,一把抓起林铄的手一边热情说道:“安华啊,自武昌一别都有一年多了,老夫对你可是念念不忘,怎么也不知道来看看我!”

    林铄没想到竟会这样,弄得有些手足无措:“谢多谢大人,晚生实在是俗务颇多,没想到竟劳大人牵挂,诚惶诚恐!”

    袁世凯又将站在他身旁俩人向他作了介绍,那五十多岁穿一身深灰布衫的老者叫徐菊人,而另一位穿青色长衫四十多岁的叫刘延军,这两人是袁氏多年的老友,现都在新军督练处办事。

    待大家坐定,袁世凯又仔细询问了栋军的一些情况,林铄一一据实相告。

    栋军现在共有五营二千六百余人,另外在崇海还有两营水师,虽然是勇营编制,但使用的枪械却是清一色的德国八八式七九步枪,就是装备的火炮差些,只有十门法式五点七生步兵炮。林朝栋平时对操练很是注意,栋军的训练并不差,这在两江的勇营中堪称出众。

    林铄期望换装成与北洋一样的新式军服,这点袁世凯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接着袁世凯将话题引向正在酣战的日俄双方,此时日军虽然突袭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旅顺港,但并没有完全封锁住俄海军的行动。日本陆军在朝鲜登陆,现在已经推进到了鸭绿江一侧。

    战争刚刚开始,战场上的形势还显得扑朔迷离。

    但袁世凯凭着直觉断定,日本人很快占据战场的优势,“以有备攻无备,俄国人这次恐怕要认栽!”

    “所以大人决定暗中助日本人?”林铄突然说道。

    “怎么,有什么不妥?”袁世凯说道,他知道林铄在门口遇见了日本顾问青木纯宣等人。

    “大人的判断没错,这次战争俄国人基本上要输。”林铄说道:“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认为更应当帮俄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