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472部分

超级科技强国-第472部分

小说: 超级科技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共和国的教育建设制度要求,各地的教学用建筑要保持相同的标准,有区别的只是规模大小,是否需要特别加强抗震强度等。比如,汉京的学校,小学拥有一个标准大运动场,那么,青海的学校也会拥有同样标准的设施。而其他诸如学生食宿标准,学生营养补充标准,教学用品免费供应标准都一样。想要不一样?可以,自己出钱买。

    这点倒是源于张蜀生的个人经历,小时候自己上学的地方教室开着四面大窗,没有玻璃只有铁条,真可谓是冬冷夏热不挡风雨。一旦下雨,教室里的泥地就会变成泥泞,一边上课一边把破烂不堪的其他城市学校淘汰过几次的桌子搬开躲开风雨的事情没少做。

    然而,上课的教材中的插画上却是窗明几净的教室,穿着漂亮的学生,形成巨大的讽刺。

    所以,张蜀生认为在自己能做主的前提下,一定要保持政策公平。当然,这些制度实行起来也有一些难处,比如早年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一些公平xing的政策推广就比较难,但后来随着偏贫远地区的纷纷移民和大规模外迁,这种情况得到最大的改善。

    按照张蜀生的想法是,不错,你的祖辈可能世世代代都贫穷,他们甚至可能连县城都没出过,甚至可能没去过,他们甚至可能曾经在新政权以前五年也买不了一件衣服,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是你投错了胎?不是!

    政府可以让你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政府可以让你吃上饱饭穿上暖衣,政府可以让你不交学费安心学习,政府可以强制立法让你接受教育,政府还能给你一场最公平的高考,哪怕是你实在不行,你还能去读技校,去做特殊学校,或者去做工人,去为整个国家正如火如荼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些并不是特别难,官员少吃一顿,每个单位少买一辆车就能做到,制度难推广不是难在别的地方,而是难在一开始没这样做,国家也不够重视。

    这也是为什么,共和国在教育和民生上投入如此巨大也不惜坚持下去得原因。

    话题回到汉京的发展上,确实不是财政倾斜,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整个汉京完全成为了江浙沪地区的心脏,在承南启北的同时,辐射几乎三分之二的长江流域。

    此次德国人访华,却是赶上了中国统一后发展最快的这几年时间。连里宾特洛甫都感到震惊,可想而知中国的发展有多么快速。

    比如德国人看到的汉京,除了最优化的城市设计外,张蜀生还加入了自己那个时代所证明的较为便捷的一些市政设计,是领先这个时代的。

    “德国人这次看起来信心十足啊,今天一大早里宾特洛甫就和我见面,这次会谈中虽然他没有透lu什么底牌,但却隐约暗示他们给出的底牌我们一定会答应。”

    李宗仁感慨道,德国人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一向是比较大方的。虽然德国不能指望中国像美国哺育一样一样提供给德国援助,但在对等甚至是稍微弱势的情况下,德国人倒是向来舍得拿出好东西来结中国欢心的。

    “既然信心十足,你们就好好和他们谈吧,整个远东的问题解决在即只少最后一战,半个苏联落入我们手中,除了东南亚的战事还在持续外,我们的力量也基本能够空出来了。”

    张蜀生笑着指示道,算是为谈判定下了一个基调,看德国人出牌来谈,对方是来求人的,我们看着办。

    与此同时,在德国人下榻的汉京大酒店,德国人也正在讨论眼前的这个新中国。

    里宾特洛甫正在和谈判团副团,希特勒的高级顾问海森堡中将坐在小lu台上聊着此行的见闻。

    “部长先生,坦白说中国之行给了我许多意外和震惊。除了他们的飞机和机场让人吃惊以外,整个汉京市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柏林。很多东西都体现着革新和超前,更是体现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海森堡中将是第一次来中国,遇到的吃惊的事情太多了,原本以为中国即便后来居上也不过是和柏林差不多,没想到反过来的差距这么大。别的不提,光是每条街道路口的交通红绿灯,德国柏林等城市也有,但却显得笨拙落后和不太实用,反观中国人的,全自动的交通红绿灯据说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每条重要街道,灵活,小巧,实用,最关键的是人们还能自觉遵守。

    上帝知道,德国人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还在最后试验中,中国人都能大规模使用计算机了。

    “我也非常吃惊,小处见大,我们德国因为战争变得萧条,因为轰炸出现了许多废墟,而中国人一边应付着多场战争,一边却能将国内发展的这么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并没有像我们那样全力参战,他们只是在打一场比较轻松的战争。”

    里宾特洛甫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是啊,报纸上报道说中国人在战时依然坚持非常高规格的免费教育体系,他们的国民不论出生,都能接受到包括衣食住在内的国家教育援助。相比较,我们的只是半免费的教育。”德国人历来以重视教育着称,但在很多年前就被中国这种举国之力的大兴教育超过。西南时期算起,整整三十多年,中国几乎不对外扩张,发展经济的成果除了拿来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外,就是投入教育等民族战略领域。

    “这是一个强大而可怕的国家。”里宾特洛甫感慨道。

    “对于谈判,您的想法是?”海森堡问道。

    “开诚布公,一步步抛出我们的底牌。元首给我们的时间不多,而张蜀生是一个很少会让步的人,并且非常精于算计。他们的军队打到中亚后明明可以一举推进到乌克兰,却反而停顿不前……”里宾特洛甫缓缓地说着自己的看法,心中却已经在反复考虑自己此行的谈判事宜了。

    两天后,中方以外交部副部长欧阳明和军方作战部长粟裕任为首组成谈判组,与德国人展开了谈判。

    这次谈判异乎寻常的顺利,面临盟军登陆欧洲,压力山一般大的德国人一上来就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应的交换条件。

    里宾特洛甫非常清楚一点,与在德国一样,整个中国能够最终决定事情的还是他们的大本营那位元首,所以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一上来就投出自己的条件,只保留最后的底牌,这样能够给中国人的大本营和他们的委员长更多的考虑时间。

    当天晚些时分,众多军政要员再次汇聚在元首办公室,讨论德国人提出的要求和条件。

    “德国人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和两大交换条件。”

    欧阳明作为谈判负责人之一,简单地为在座的要员们介绍起来,“

    第一,军事行动方面,德国人希望我们能够立即从中亚向欧洲方向展开进攻,苏联人为了防止德国人打通和我们的连接通道,部署了重兵阻拦他们。希特勒希望双方合力打通这条通道。

    第二,军事援助方面,德国人希望我们能够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尤其是飞机和坦克,帮助他们对抗盟军。

    第三,技术援助方面,他们希望能够获取一些我们的高新技术用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两个交换条件是:

    第一,德国人将集中全力,计划在三个月内彻底打败苏联,届时,整个莫斯科以东,德国人将完全交给中国,双方以莫斯科为界限,划定两个小国作为缓冲。

    而且德国人将立即展开对印度和阿富汗的大规模进攻,以最大力度配合中国解决东南亚战争。

    第二,作为军事装备和技术的交换品,德国将用集中了欧洲各国与中东各国的希特勒亲自掌控的纳粹战略储备黄金来作为交易,另外,在占领了阿富汗后,德国将提供40%份额的中东已发现石油拥有权给中国,并且协助中国修建两条铁路,欧亚大铁路和中亚大铁路。

    其中,除了中国需要必须承担的设备和材料外,德国将提供不少于200万人的劳动力,力争以最快速度修成。”

    听完这些,哪怕是张蜀生也是眼前一亮,这些条件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却非常巧合地与张蜀生心中未来的世界战略相符,他第一次对中德合作产生了很高的兴趣。ro!。

第四百章 宏() 
。对于德国人,准确地是希特勒提出的这几大要求和条件。张蜀生是持欢迎态度的。欧阳明完后,茅云先就将几份谈判情况复印件发给众人。

    张蜀生倒是早就看过了,他对于希特勒的决心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三个条件,他是这样看的。

    第一个自中亚向欧洲方向展开进攻,打通中德陆上通道,这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如果这一步目标达成,德国人才能在中国的支持下真正地发起对苏联的全面总攻。

    此时的苏联远比张蜀生记忆中的那个时代弱,大部分国土沦丧在中德两国手中,剩下的不是被炸成一团稀烂,就是北方酷寒冷穷地区,真正可以在残垣狗喘,如果没有美国人从北冰洋方向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支援,从飞机大炮到枪支弹药,甚至到直接调派兵力扼守苏联北方的列宁格勒以东地区,阻止德国人从北方突破苏联防线,从而形成迂回大包围。

    目前苏德战场的形势很简单,德国人集中重兵在正面战场和苏联人廖战,而在奄方则被苏联人死死挡住,离中国占据的中亚还有千余公里的距离,以北列宁格勒战场则由增援的美军和美军航空队协助苏军防御,德军同样难以快速突破。

    打了几年下来,苏德之间打成这样的局面是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

    当然,德国人也不是一无所得,反而控制了整个欧洲,得到了大半个非洲和整个泛中东地区,可以,德意志的纳粹版图前所未有的大,比中国的现有版图都大,只是后者是真正的纳为国土,前者称为势力范围。

    “德国人第一个请求,我们可以答应他们,只要他们能遵循承诺先行发起对印度和阿富汗的进攻,我们同样会出兵攻打这两个地方。而且,一旦印度大战场落下帷幕,我们要半个印度和阿富计,这是底线,德国人要寻求帮忙就必须拿出一点诚意来。

    他们喊着进攻印度已经不是几个月的事情了,为什么迟迟不进攻?难道不是想看我们和盟军打得更热闹一些,呵呵。”

    对于第一个要求,张蜀生是愿意有条件接受的。

    至于德国人放缓进攻印度的原因,他是再清楚不过,因为中国在中亚问题上就是一模一样的做法,而且还比德国人早。

    对德国人的解释是,新占领区不稳定,新建行省需要巩固,大移民政策拖累军事计划…等等一大堆借口。看起来还非常有道理,毕竟德国人攻克了一片地区,大多是扶植傀儡政权或者纳粹政权,而中国则不同,来了就不会走,自然是要麻烦一些。

    于是,中国在中亚虽然四处出击,但主力却迟迟不进攻乌克兰腹地,打通和德国人的陆上通道,一旦这里打通,中国的援助物资就能通过宝成线兰新线新霍线这一大段铁路快速运抵中亚,然后通过乌克兰送到德国人手中。

    这还是其次,关键是一旦陆上通道打开,苏联人就失去了南方门户,最终将会很快陷入死地。

    张蜀生迟迟不让进攻中亚腹地的原因,虽然有远东问题尚未解决的因素在里面,但真正的原因则是为了让德国和苏联打的更惨烈一些。

    而希特勒愤怒之下也下令放缓进攻印度的节奏,隔岸观火,看中国和盟军打的ji烈。然而,希特勒原本以为以印度的盟军力量,最差也能覆灭中国人新生的东南亚行省,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百万盟军和百万中队居然在东南亚的丛林中廖战了一年之久,而盟军始终被压制着难以决定性突破,更别战略早期时制定的进攻中国西南高科技经济工业区的计划…了,现在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评。

    所以,希特勒把进攻印度,腹部打击盟军的计划作为了交换条件之一一。

    “委员长得对,目前我们在东南亚战场上的损失虽然不大,但如果久拖不决,对我们的国力和长远计划…来讲还是会有相当拖累的。”

    周国来作为政务院总理,掌管全国的政务,是最有发言权的。

    其余数人也发表了一下看法,基本都是同意,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也不需要再斤斤计较那一点算计子,德国人该吃的亏,苏联人该受的罪,中国该拿到的土地都差不多到手了。

    张蜀生见众人没有反对的意见,暗叹一声,却是起了一些自己心中的想法“同志们,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二战更不可能永远持续下,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坐壁观火。交战国双方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