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明-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俺,俺李青山见过大帅!”
第三百四十八章:非无为,实乃大势()
说完,李青山也没了下文,只能是忐忑的等着对方说话。
按理来说,自己一个贼寇头子来投诚,这些军将就算不怒声喝骂也应该是窃窃私语,但李青山只是见到周围的将领神态举止有些变化,大堂上依旧寂静无声,安静的可怕。
他跪在地上,听那位威名赫赫的大帅静静说道:
“李青山,你可知罪。”
闻言,跪在一起的王邻臣、艾双双和童七虎换了个眼色,刚刚出声为他辩解,却猛然听到一道惊雷般的声响。
左侧上首那名大将便是董有银,他大喝道:
“大帅训话,哪里有你插嘴的份!”
这声音不仅仅是来的突然,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其余三人不敢再多说一个字,浑身战栗不止,将头伏的更低了。
李青山也是被吓了一跳,赶紧就是说自己当时鬼迷心窍,罪该万死,不该趁着灾害之年聚拢灾民为祸一方,恳请山东军的好汉们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他这话说完,却见王争摇了摇头,悠悠道:
“方才所说之事不是重点,李青山,你虽聚拢灾民,但却并没有同李贼、献贼那样为祸一方。本帅所说是你截断漕运,致使两畿不通,赈济物资断绝,黎民因此受苦一事!”
本来听到前半句李青山心中还有些放松,可越听越不对劲,最后更是觉得大难临头,不断的叩头恳求戴罪立功。
这个时候,王争起身,负着手背对他说道:
“不过,念你尚有忠义之心,且此次阻断漕运并未造成太大影响,尚可挽救,就先做个守备,再观后效!”
李青山跪在那里,本以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听到这“守备”二字时蓦然抬起头,满脸惊愕的望着背对自己的那个年轻人。
身旁的王邻臣、艾双双、童七虎三人也是低眉顺眼的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眼中见到又惊又喜的神情。
守备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虽说在各地的军官中并不少见,但据说中原五省某些带着数万兵马被招安的大流寇头子,也就是给个守备的官衔。
眼下自己手中的兵马,差不多都是寿春的父老乡亲,都在山东军的控制之下,说今天剿灭,那绝对活不到明天,李青山实在是想不通,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山东军怎么就直接给了个守备?
但不管这位大帅用意何在,李青山知道,自己若是真的做了这个守备,那可就相当于一步登天,李家往上再数三代也都是渔人,别说文武官员,就连个卫所的小旗总旗都没有。
如今李青山在王争的一句话之下直接成了朝廷正选的守备,说是光宗耀祖也不为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看着李青山呆愣住,王邻臣赶紧拉扯几下,反应过来后的李青山却是泪流满面,在地上“通通”的用力磕了三个响头。
“小的李青山感谢大帅的恩德,今后为牛为马,但听使唤!若是再做任何不忠不义之事,愿遭天谴雷劈!”
回过身,王争微微一笑,温和的说道:
“还自称‘小的’?你现在是我山东军下辖的守备,正选武官,该称‘末将’。”
李青山挠着头尴尬的笑了笑,擦擦脸上浑浊的泪说,笑着道:
“大帅说的是,小的。。。末将谢恩!”
要是原先这道任命给出去堂上的军将们还要诧异,可先前已经有了刘国能那件事,他们也早就想明白。
李青山这些充其量就是个外系,并没有什么实权,无非是自家大帅收拢人心,分化流寇的一种计谋而已。
李青山拼命的磕头,带着哭腔谢恩,看样子是感激涕零,最后与王邻臣、童七虎、艾双双三人小心翼翼的退出大堂。
“黄副将,今日这处置,你亲自去一趟军议司,通知右军议管先生,让他写成行文交到各地分署发布,记住,一定要保证每个地方的百姓都能知道!”
黄阳连忙点头答应下来,拍着胸脯说是一定把话带到。
等到出了正堂,李青山再也控制不住,与艾双双几人抱在一起,等到他们激动的走出元帅府,看着历城内街市的车水马龙与商旅云集,已经是哭了出来。
这变化太大了,不到半个时辰之前进去的时候自己还忐忑万分,想着这位总兵会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会不会赌错了遭到清算。
可现在,他没有丝毫的的担心,满怀都是对王争的刻骨忠心,既为自己加入到山东军这个大集体而感到兴奋,又觉得重任在肩。
回到寿春当地的时候,李青山将手底下的灾民重新清点,将花名册都交给青州府主将陆井荣的手上,并且按规矩裁掉了大部分的老弱,几千灾民最终只剩下一千不到的青壮勉强合格。
这点人数自成一营是不够的,所以山东军方面从寿春几地的缉盐分署中抽调了一批嫡系盐丁充入,这才是勉强有了一个营的编制。
很快,这些新兵就收到了历城方面运来的盔甲、刀枪与头一个月的粮饷,随同而来的还有一个人,是军议司参谋处选派外任的参谋杨仁。
在军议司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李青山被山东军招安一事很快就传遍了山东、湖广几省,就连南北两直隶都听到些风声。
一时间,无数的灾民和流民来到山东,争着抢着也要在农庄为生。
最有意思的还是河南的归德府与江苏的淮安府,这两地本来有不少流窜的土匪头子,山贼头子和流寇头子。
如今作恶最多的都已经被山东军剿灭,剩下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但数量都加起来也很惊人,李青山的事情传出来后,他们都好像疯了一样的请求招安。
不过这招安却不是去找本地的朝廷兵马或官员,而是去找驻扎在那里的客军——“山东军”,怎么说都要成为王争王大帅手底下的兵马。
朝廷对王争戴罪立功的惩治根本没起到任何效果,无形之中,湖南的归德府、江苏的淮安府却好像成了山东军的附庸,到处都是外系兵马。
当然了,招安的时候山东军这边也是约法三章。
首先要接受山东军的整编和改动,大部分的基层军官也要由山东军派人接任,其次每个部分都要有至少一个军议司的吏员作为参谋,山东军的一十二金牌铁律与各个规定对他们同样适用,等等此类。
当然了,哪里都有臭鱼想要腥了一锅好汤。
起初有些冥顽不化的贼寇头子开始借着山东军的名号到处为虎作伥,但不知怎的,没多久就都是不明不白的暴毙身亡,而且死状凄惨。
后来都是由山东军的将领来接管了他们的兵马,不少人这才是豁然的明白过来,其实从他们接受了山东军提出的诸多苛刻条件,被整编分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是自己了。
可如今大势已去,只能绑在这条越来越大的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时人谈迁听到此事后甚为惊奇,起初不信,得悉真相后竟是仰天长叹,评论道:
“归德、淮安二府已尽成附庸,而朝廷正朔,天子之正统,竟莫能续御,非无为,实乃大势矣。”
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锦州 大战()
广宁中屯所,也就是时人所称的松山城。
眼下的松山内外,早已是朔旗飘扬,玄鸟高挂,足足有十几万的兵马汇聚于此,而且后续的一些民夫徭役还是在不断赶来。
位于松山堡的城头,十几名身披铁甲的大将站立在上面,他们都是总兵的装束,身后的城内也是日夜人声鼎沸,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
众将居中那人,虽然穿着一身的正一品文服,看似是一名文臣,但却身材高大,举止威严,他便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六月,崇祯皇帝弃诏欲中的孙传庭不用,启用洪承畴为冀辽总督,统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内的数镇总兵。
要是八大镇的的兵马加上其余随行兵马,在松山集结的明军总计要有精锐十三万、马四万,眼下正准备前往宁远与东虏会战,这已经是大明能拿出来的最强战力。
洪承畴盯着城外声威浩大的明军营盘,右手轻轻的拍击一下城剁,淡淡问道:
“还有哪支兵马没到?”
他这边话音刚落,周围的几名总兵除了两人神色如常之外,其余的眼中都露出轻蔑,一名总兵几步上前,抱拳说道:
“总督大人,山西总兵李辅明在三日前赶到,还差山东的兵马!”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有一个忍不住,出列说道:
“吴总兵,原来那山东地总兵是刘泽清那个鼠辈,换了一个叫做王争,没成想还是个胆小如鼠的货色。”
宁远总兵吴三桂,当年他的父亲吴襄为辽东总兵,和女真人搏战的时候陷落敌阵,眼看着就要为国捐躯,可吴三桂率几百名亲卫家丁冲入战阵死斗,在上万女真人的包围中硬生生将吴襄救了出来。
此战之后,吴三桂一战成名,号称是“勇冠三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纪轻轻就被提拔成了宁远总兵这般高位。
只不过这个名头眼下被山东近期出现的一个无名小卒抢了去,不就是趁着鞑虏不备而偷袭兴京吗,吴三桂觉得王争是错失良机,要是换成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
大同总兵王朴的话得到了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人的附和,松山堡的垛口上顿时响起一阵嗤笑声。
大同总兵王朴,除了前些年在东虏入寇的战斗中率优势兵力阻截清军蒙八旗,击斩数百首级之外,也就再没什么功勋。
说起来,他这个总兵都是来路不正,王家在大同势力错综复杂,花银子买了这个总兵。
历史上,朝廷下诏让山东兵马随军出辽,但时任总兵的刘泽清畏惧不敢,反而率部南下驻守,推脱说是肚痛不能去。
听到王朴这么说,吴三桂讪讪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却也没有出声反驳,实际上,包括洪承畴在内的几名总兵根本没人觉得王朴说的不对。
山东军,这个名头近几年听的不少。
什么赫图阿拉大捷,什么在山东等地所向披靡,屡破闯军云云,不过在这些辽东边镇军阀的眼中,不过是毛毛雨一般的功勋罢了,不少人都觉得,换了他们谁都不是难事。
洪承畴轻轻的嗯了一声,回身看向城内,说道:
“不必再等了,山东军应该不会来,传令三军,打造器械,择日誓师!”
几名总兵立即抱拳,低头喝道:
“谨遵总督大人军令!”
。。。。。。
大约就在几日之后,松山城外来了第一批清军,大约有四五万人。
他们远远的停在了数里之外,隐约有号角声和马蹄声传来,像是有兵马在调动,不过清军似乎知道明军势大,并没有急着进攻,反倒是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抢占乳峰山东侧,扎下营盘。
消息传到松山堡内,洪承畴立即想通清军意图,刚刚入夜,明军从松山堡内兵出数路,挥军抢占乳峰山西侧。
紧跟着,洪承畴分派副将驻守东西石门,环松山城结步兵大营七座,营外掘长壕,树木栅护卫,骑兵则驻于松山东、西、北三面,防御甚严。
八月初二,困守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听到援军到来,立即率部配合杀出城外,于此同时,洪承畴下令明军猛攻清军正白旗驻守的西石门。
两方战事一触即发,祖大寿困顿许久,兵无战心,很快就被多尔衮设在锦州城外的清军击溃,败退回城。
松山堡外,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身先士卒,率宣镇兵马冲在最前,伤亡惨重,但他本人也身中数箭,当场战死。
刚刚作战明军就有一名边镇总兵战死,清军士气大振,乘势向进攻的明军发起反击,洪承畴审时度势,立即下令,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领宣镇兵马,而明军新到士气正锐,清军逐渐败退下来。
于此同时,被击退回城的祖大寿再次率部突围,但很快又被城外清军击溃回城。
松山堡外的清军大营内,数名高大将领站在帐内,多尔衮穿着正白旗的铁甲,不断来回踱步。
忽然,一名旗丁匆匆跑回来,跪地说道:
“睿亲王,锦州城外哈达来报,祖大寿再次率明军出城突围,虽然被我军击退,但旗丁伤亡惨重,蒙八旗、朝鲜兵似有变动,不愿出战。”
多尔衮还没来得及说出什么,又一名旗丁跑来,喊道:
“启禀睿亲王,松山城内明军正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