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5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今日,这里却有不同的气氛,当一队队谅山卫的兵马出现的时候,紧接着便是诸多达官贵人抵达,由定南王打头,紧接着是王府亲近的幕友,军中的高级武官,一些大商号的东家,还有陈学的一些大儒,大家汇聚于此,在这码头上静静的等候着什么,郝政的脸色,显得最为焦急,事实上,就在一个时辰之前,就有快船传来了消息,说是发现了儿子的座船,郝政当时还欣喜若狂,可是现在到了这里,他整个人便显得不安起来,生怕就在这节骨眼上,出现丝毫的意外。
直到那海湾处驶来一艘海船,而这海船分明是从龙江来的贡船时,许多人发出了惊呼,郝政才大大的松了口气,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二章:鸿图
经历了近两个月的颠簸,而现在郝风楼站在甲板上,看着那远处海防港攒动的人头,他和码头上的郝政也一样,长长松了口气。
终于……到家了。
郝风楼的心要跳出来,他从一开始,就在经营这里,这里曾是一张白纸,任由他挥笔泼墨,在上面写意的涂鸦,这里或许或许会有丑恶,却仍承载着希望,既是别人的希望,也是郝风楼对希望,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他的未来,将扎根于此,因为无论他在外如何,这里的人,每一个人,都会无条件这支持自己,而自己,也将席卷着这股力量,去报仇雪耻,去一展抱负。
海船已经靠岸,为了迎接他这艘船,引水员已经将附近水域的所有船只全部引开,因而无需等待,大船靠在了栈桥边,紧接着搭上了舢板,郝风楼搀扶着郝母等人下了船,而此时,郝政已经顺着栈桥过来了。
一家人总算团聚,郝政的目光却没有落在儿子和郝母身上,他的目光,则是被嬷嬷们抱着的郝勤民和郝勤政所吸引。
“父亲大人……”
“嗯……唔……”
“有劳父亲大人迎接,孩儿实在万死,这些日子,让父亲大人担心……”
“哦,嗯,好……这是勤民,这是勤政?真是好孩子,来,让爷爷来抱,诶,这样的天气,也不知多加一件衣衫,海里风浪大的很哩。瞧瞧他们的脸色,怕是没少受苦。这……这样照顾,孩子若是出了差池,又在船上。可怎生是好?”
郝风楼无语,郝母倒是宽容的笑了。
郝政抱着郝勤政,一手牵着已能走路的郝勤政,早已将郝风楼忘到了一边,絮絮叨叨的道:“到了谅山,可有许多好玩的,嗯。你们的房子已经准备好了,请的是专门地巧匠,保准你们喜欢。对了,还有木马,糖葫芦,你们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若是有谁欺你们,就告诉爷爷,我非打死他们不可。”
郝勤政许是乏了,只是躺在郝政的怀里睡。
郝勤民倒是不认生,他听的有趣,禁不住道:“爹就经常打我。”
郝风楼勃然大怒,责怪自己这儿子有告密的奸邪小人本质,便怒气冲冲的道:“小子……”
郝政吹胡子瞪眼道:“你个畜生。叫个什么,你从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如何,孩子本就该调皮的,不调皮是孩子么?”
郝风楼委屈的道:“爹……可是你从前也打我呀。”
郝政道:“那是你从前太不晓事。”
郝风楼道:“他也不晓事。”
郝政冷笑:“他不晓事你就打他?”
郝风楼哑口无言,他突然发现,遇到这么个不讲理的爹,实在没有争辩的必要。
一行人上了码头,这里已是沸腾一片,众人纷纷行礼,七嘴八舌,郝家的马车则是到了,就停在码头外头,郝政顾念着郝风楼等人风尘仆仆,连忙安排他们上车,直接打道回府。
…………………………………………………………………………………………………………………………………………………………………………………………………………………………………………………………………………………………………………………………………………………………………………
回到谅山,给郝风楼带来的感受,怕也只有安心了,他洗浴之后,草草用了些糕点,旋即便睡了一觉,一觉醒来,府中的管事便请他去正堂。
到了正堂这里,郝政已经开始在喝茶了。
郝风楼捡了个位置坐下,他知道郝政的习惯,这些年来,自己的这个爹可谓是十年如一日,这个时候,太阳算是上了三竿,理应是在署理军政事务,或者接见一些土司还有商贾,可是今日,他破天荒的闲坐这里,怕就是等待自己,想和自己说说话。
郝风楼舒服的伸了个懒腰,自有人上茶来,他端起茶盏,便听郝政道:“你当时在金陵时,为父倒是颇为担心,当今天子……朱高燧此人,从前谁都没有看透,不曾想到,他竟凶残至此,咱们郝家看错了人,差一点,就误了大事,幸好你回来了,回来了好啊,你这几日呢,先舒舒服服的歇一歇,咱们父子,还有许多话要谈,不过等过了十月,可就不能躲懒了,其实这军务,为父不懂,谅山、神机、大城、交州四卫如今扩张的厉害,已有青壮七万之多,这四卫,你来操持,为父也轻松一些。”
郝风楼连连点头,道:“为父王分忧,理所当然,只不过,话说回来,如今和朝廷反目,已经迫在眉睫,却不知谅山,是否有了准备?”
“准备?”郝政苦笑,道:“准备是有的,可是嘛,咱们谅山,却不能轻举妄动,这其一嘛,那朱高燧毕竟已经登基,两京十三省,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调拨数十万精兵陈兵于西南,实力不容小觑,而咱们手里头的四卫人马呢,虽也算是兵强马壮,可问题就在于,许多官兵,都是新近招募,而且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阵仗,一旦交锋,胜负难料,既然如此,还是谨慎一些好。”
“这其二,就是人心,谅山这儿的官吏百姓,固然绝大多数,都对朝廷无感,可朝廷就是朝廷,许多人虽是依托于我们郝家,可他们毕竟不愿谅山和朝廷反目成仇,让他们欺负一下西洋小国倒还可以,可让他们有勇气和咱们郝家一道与朝廷决战,可就有些难了。”
郝风楼连连点头,第一条好理解,四卫兵马要将战力提升到巅峰,就必须需要时间。至于第二条,其实郝风楼也能认清现实,人的心思是很复杂的,刀没架到脖子上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存着侥幸,现在郝家的对手,不再是暹罗或者是苏门答腊,也不是吕宋和柔佛,而是那整个天下的中心,整个天下最为强大的存在。假若当真是逼到了墙角,让大家退无可退,这些人或许肯跟着放手一搏,可是要郝家主动动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郝风楼道:“这么说来,眼下不是开战的时机?不过孩儿想了想,倒也颇为认同,眼下呢,无论是朝廷还是我们,其实都在积蓄力量,都在等待时机,朝廷对我们,也是有忌惮的,他们主要的问题,是萧墙之内,那朱高燧需要时间去铲除异己,去削弱内部的一些人,拉拢人心。所以,时间拖得越久,对他有利。可是时间也同时站在我们这一边,无论是交趾还是定南,这几年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每一年,就会有新的变化,孩儿记得前年的时候,王府的岁入,不过是一千四百万两纹银,可是转眼到了去岁,就达到了三千二百万两纹银,今年的话,怕是还要翻上一翻,铁路的效率,已经大大显现,再加上西洋各国市场的开拓,和海贸的发展,孩儿相信,若是再给几年时间,即便是定南和交趾两省之力,也足以与朝廷的两京十三省势均力敌,甚至更胜一筹。”
郝政笑了:“为父就是这个意思,前几日,为父召请了一些幕友论述此事,大家的意思,也多是如此,朝廷想拖延时间,我们呢,也想拖延时间,所以朝廷暂时不会动,我们呢,自要及早做好准备,同时要虚张声势,让朝廷有所忌惮,许多幕友认为,那朱高燧,只怕更害怕现在开战,也正因为如此,他必定会派出钦差,前来这谅山,与我们进行交涉,想要尽力安抚我们父子,到时候,又少不得要许诺诸多好处了。而这……其实对我们有利。”
郝风楼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其实早有了谋划和战略,而在这一点上,郝风楼也是极为认同的,他不是莽撞之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自己还需要许多时间,来消化很多东西。
而朝廷的投鼠忌器,其实对自己也是有利,就看自己如何应对了。
一番对谈之后,父子二人已经达成了共识,郝政自然继续忙他的公务,而郝风楼表面上是在家休息,其实近来却有许多事要忙碌,他常年不在谅山,虽然对谅山这儿的事多少知道,也极为关注,可是毕竟,比不上自己的父亲,现在自己要主持军务,就不免要了解谅山的实情,因而他命了人,去拿了诸位公文来,一份份的看,希望借此来摸清定南和交趾的底细,这……对郝风楼来说,只是主掌这里大权的第一步,若是连自己的斤两都不知,就莽撞的去做事,那么郝风楼,在那锦衣卫就算是白瞎了几年的功夫。
…………………………………………………………………………………………………………………………………………………………………………………………
第一章送到,走了亲戚,更新迟了,抱歉。(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三章:以一当十
不得不说,整个王府对定南和交趾的控制,已经不再是从前那般的粗放式的管理,如今随着时过境迁,已经开始逐渐细化,比如这里虽无黄册制度,却也有户籍之类,方便管理。
而这,也给郝风楼提供了便捷。
两省的户册,已多达八百万,人丁怕是已有两千多万,其中汉人的人口,高达一半。
两省登记在册的工坊,有九千多家,大小和规模不一,有的工坊,招募匠人数千,有的工坊,不过是十几人的规模,包罗万象,囊括了钢铁、陶器、瓷器、木具、车马、纺织等等。
也真因为工坊的基础,使得许多行业百花齐放起来,比如书籍,如今每年刊印的各种文章、书籍、报纸就多达上千万册,由于知识逐渐普及,文字某种意义来说,成了许多人消遣的工具。除此之外,还有戏院,单单谅山,就有七十余家,手工业和初级工业的出现,彻底的击溃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谓的小农经济,无非是衣食住行,都是自己料理,自己耕种,自己碾磨,自己纺织,一辈子都可能困在十里乡间,极少出什么远门。
可是工人和匠人的出现,无非就是使得行业出现了更细的分工,由于要按时做工,因而就出现了成衣,因而使酒菜的铺子繁荣起来,因而让马车开始畅销,这种变化的出现,加速了繁荣,许多行业衍生出来。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接。
正因为如此,交趾和定南二省,已经今非昔比。再加上现在的铁路网已经初具规模,至少从谅山到交州,从交州到大城的铁路已经贯通,其他的支线,也在继续开拓,这就使得人员和货物的往来更加便利。
其实郝风楼明白,所有东西贯彻始终。无非就是两个字,效率。
因为社会功能的细分,使得效率大大的提高。就以纺织为例,小农小户,自己纺织,首先他们的纺织机器。往往是祖上传下来。东修修,西补补,勉强使用罢了,而且技术水平极端的落后,至于纺织的妇人,终究不是熟稔的女工,她们需要带孩子,需要做饭菜。需要纳鞋和女红,这纺织。终究只是业余,用着最陈旧的纺织机,一个不熟稔的妇人,可能一年到头,也就织个两匹布,不但质量低下,没有花色,而且效率也是低的发指。
而工坊的出现,同样是个女工,她们使用的,则是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她们每日在工坊中劳作,因而极为熟练,技艺精湛,她们因为有薪水,所以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工作,而衣食住行的事,都可以让其他更专业的人去负责,因此一个女工,一年到头,她所生产的布匹,往往多达百匹。
同样一个人,效率却有上百倍之多,这就意味着,小农经济中的妇人,必须得有一百个,才抵得上作坊里的一个女工,就这,还没有计算布匹的质量好坏,花色好坏等等。
纺织如此,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乡下的铁匠铺子,同样一个铁匠,炼出来的钢铁,一天下来,可能也不过数斤罢了,因为他的生产工具,不过是个风箱,一个锻台罢了,可是钢铁工坊的一个匠人,一天下来,与人协作,却能产生上百斤的钢铁,因为他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