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外科大成 >

第13部分

外科大成-第13部分

小说: 外科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五更时。将药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热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汤送下。三日后。小腹胀痛。以益元散推 
之。如尚未利。再饮热水摧之。毒根从小便下。形如圆眼如烂肉。其根下。其 自消。甚验。或以木通、滑 
石、青黛之类导之。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x瘰 灸法x 宜灸肘尖七壮。三次除根。 
一灸金门穴二七壮。一灸脊十一椎。对脐是穴。灸九壮。 
陵汉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和艾为炷。黄豆大。于患处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阳燧锭子于 
核上灸七壮。贴绀珠膏。出水些须。其核即消。 
马刀坚硬如石。痛引颈项者。灸剑巨穴三七壮。 
凡灸后其核不消者。须涂蚀药。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条枪、贵金锭子之类。 
x瘰 敷药x 用独核肥皂子。择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语火煮透。捣烂如泥。罨肿处发。微肿微痛。 
渐消。 
x 疮吸脓法x 治 疮久溃。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绵做圈。围垫疮口。次用小锡葫芦。或竹筒。要三个 
听用。取干烧酒斤半、大黄一两煎滚。倾入葫芦内。浸滚水中煮。酒滚即倾出。急合于疮口上。吸取其 
脓。少时取起。又将别个葫芦照样合之。如式轮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见鲜血为度。次用丝绵烧灰敷 
口。自愈。其相连未溃者。经此一吸。亦随而愈矣。 
x洗 疮方x 破烂顽腐。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滚。乘热用绵裹指尖蘸油。热抹患处十数次。次用生肌等药。 
一用雄黄 白矾 朱砂(各一两) 真阿魏(六钱) 为末。每用三五钱。冲滚水二大钟洗之。 
x搽 疮单方x 陈年酱瓜蒂。随疮口大塞之。极痛。须忍之。半日取出。疮自痊愈。 
一用猪胆汁加轻粉末少许。令匀。不时涂之。疮痛流黄水。久久痊愈。 
一捣马齿苋敷之。一取葛条烧存性为末。香油调敷。 
x三品一条枪x 治瘰 疔毒。发背脑疽等症。 
明矾(二两) 白砒(一两五钱) 
共为末。入小罐内。炭火 红。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约有净末一 
两。加明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共为细末。浓糊调稠。搓条如线。阴干。凡遇前症。有孔者。 
入孔内。无孔者先用针放孔。早晚插药二次。插至三四日后。孔大者每插十余条。至七日。患孔药满足方住。 
以后患处四边裂开大缝。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疔核瘰 痔漏诸管。自然落下。随用对症药敷。绛珠膏生肌。 
x白龙膏x 贴鼠疮立验。 
麻油(二十两) 大附子(二个) 穿山甲(十片) 杏仁(五十粒) 槐白皮(一片) 
浸十余日。 枯滤去渣。入血余一团。虾蟆一个。白花蛇一条。徐徐煎化。再滤渣净。入飞黄丹十两。成 
膏。加乳香没药各二钱。 
x绀珠膏x 瘰 已溃未溃(见首卷膏药门。) 
原膏内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铜绿。 
x大圣散x 治小儿风毒瘰 。瘾疹风丹。 
羌活 升麻 薄荷 防风 荆芥 玄参 黄芩 大黄 甘草 或加连翘 
等分。水煎服。 
x连翘丸x 治小儿瘰 。 
连翘 独活 桑白皮 白头翁 丹皮 防风 黄柏 淡豆豉 肉桂 秦艽(各五钱) 海藻(一钱五分) 
为末。蜜丸。用灯心汤下。 
x天竺黄丸x 治小儿身热咳嗽。气喘痰壅。并急慢惊风。今取之治瘰 痰核。其功甚捷。 
南星 半夏(各二两) 天花粉 贝母(各一两) 
合一处。用姜汤煮过。炙干为末。炼蜜丸。用灯心汤送下。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属性:石疽生颈项间。坚硬如石。皮色不变。由沉寒客于经络。气血凝结而成。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壮 
方止。次以麦饭石膏贴之。渐渐求愈。非若失荣之顽恶也。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属性:失荣症生于肩项耳前耳后等处。初起如痰核。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动。按之不移。一年半载方 
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削瘦。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如泛莲。兼多秽气。愈久愈大。越溃越坚。此由先得 
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宜内服和荣散坚丸。外贴飞龙阿魏化坚 
膏。虽不获全愈。而不致夭亡。诚缓命之至药也。 
x和荣散坚丸x 治失荣症坚硬如石。不热不红。渐肿渐大者。 
当归身 熟地黄 茯神 香附 白术 人参 橘红(各二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远志(一两) 
酸枣仁(一两) 柏子仁(一两) 芦荟 角沉(各八钱) 龙齿(一对 如无用鹿角尖三两 代之) 
牡丹皮(一两) 朱砂(六钱为衣) 
上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更须改往从新。澹薄安命。其 
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则难脱然也。 
x飞龙阿魏化坚膏x 治失荣症。及乳岩瘿瘤瘰 结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贴之。 
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末。研匀。用西圣膏(见首卷) 二十四两。顿化。入前末 
药。搅匀。以红绢摊贴。半月一换。轻者渐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贴可以保后无虞。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属性:x经络x 脊之中行属督脉经。脊之两旁各开第二行第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 
x上发背x 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痈。其形横广如肚。属足太阴脾经。由膏粱积热所致。视其高肿鲜 
明。根脚不过两肩者顺。肿平坚硬。渐大渐开。攻注两肩胸项者危。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经之积热。间服蜡矾丸、护心散。以防内攻。已成者必用托里为主。何则。所为托里则生。 
败毒则死也。 
x中发背x 生于对心。一名对心发。由心火妄动。热极而生。肿不高尖。穴难起发。此为毒划君位。最易伤 
人。若前心有红晕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急疏蕴热。顶用针通。随行拔法。务使毒瓦斯内外疏通。各从 
门出。庶不内攻。方为成守。保至十五日后。内无变症。得脓为解。如是期变症渐生。坚硬渐大。不作脓 
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后。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x莲子发x 突如莲子 
x蜂窠发x 孔似蜂房 
二症生于肩 髀骨。或脊或心俞心包等处。轻者形长而高肿。或偏半背。重者形斜而平塌。两胁俱 
伤。又名半身发。甚至形长势大。肿溃半身。则名竟体发也。 
x上搭手x 生肺俞穴。即肩骨动处。一名左右串。左属肝。右属肺。由痰凝气滞火郁而生。初宜绀珠丹汗 
之。次以逍遥散清之。兼以六郁汤调之。溃以八珍汤补之。所为郁者开之滞者行之也。禁用疮科攻 
利等药。灸会阳穴二七壮。 
x中搭手x 生近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治分阴阳虚实。攻补随宜。灸心俞穴七壮。艾如绿豆大。 
x串疽x 生背胁间三四处。皮色不变。或见微红。痛必牵引。内实相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 
也。由积愤所致。 
x阴阳二气疽x 其形时肿时塌。时软时坚。寒热不时。只在一处。非若串疽之攻击也。由七情内郁所致。 
x酒毒发x 初发如弹。次大如拳。坚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则痛彻五内。遍身拘急。二便涩滞。数日后。头面 
手足虚肿。脏腑泻痢。 
x连珠发x 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内则百节皆疼。小腹胀。小便闭。阴囊肿。由酒色过度所致。 
x丹毒发x 初生细 。浸淫尺余。形如汤火所伤。由服丹石悍燥之药所致。必多发渴。治如蜡矾丸、国老 
膏。乃要药也。如色黯神昏。脉燥腹胀呕逆者。不治。 
x禽疽x 始发紫色如疹数十块。形如拳打。如七日内寒热口噤者。不治。 
按上诸症。发出则生。内陷则死。形虽甚畏。虽老弱每能多生。形小异常。即少壮亦能致毙。所为大规 
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恶。 
x痰注发x 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此由伏痰积久而成。 
x黄瓜痈x 形似黄瓜。高寸许。长尺许。一名肉龟。皮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症多不可治。 
x夏月暑疡x 凡痈疽之症。发热有时。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则发热无时。为昼夜不止也。然必 
见暑症。如头目眩晕。口舌干苦。心烦背热。肢体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红晕。次发肿疼。治宜败毒 
散。加香藿、黄连、石膏等药以清之。暑热解则肿自消矣。壮实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块。黄酒调服亦 
佳。 
x瘴疽x 因冒山岚瘴气积久而成。始发黑肿。色若靴皮。顽痛彻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势方浮肿。色始 
变青。形如拳打。寒战如疟。然必见风候。如头动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黄脓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胀痛。直至色退。其势方愈。惟在急追脓毒出外。则无害矣。 
x产后痈疽x 夫产后宜扶虚消瘀。大补血气。总有诸疾。以未治之。今患痈者。由瘀血凝滞也。宜生化汤。 
加连翘一钱。花粉一钱。甘草八分。恶心烦躁。加乳香一钱。绿豆粉三钱和服。忌用败毒攻利等药。 
x生化汤x 
当归(八钱) 川芎(四钱) 甘草(炙四分) 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 
用水碗半。煎六分。加无灰酒少许和服。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属性:夫疽之发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为真发背。在脊之两旁者为搭手。其名虽多。惟辨其阴阳为诀耳。原 
委症治。已载首卷。而疡科独重于背疽者。盖以背为足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领。乃督脉经之所主。 
乃十二经之统脉也。所以发于背者多阴。今则复加详焉。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属性:初起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热毒之症也。易治。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洪数而无力。阴虚之症也。难 
治。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此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 
初起。未发出而寒热痛疼。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宜卫生散。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宜 
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此脾胃虚也。宜六君子汤。如未应。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 
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溃。急宜温补脾胃。如不应有死者。乃真气虚不能腐溃也。在二旬之间 
见之。 
已溃。用托里药。脱腐生肌。如色不红活。疮口黑晕。大而不敛。用参、附、姜、桂。如不应有死者。乃脾气虚极 
而不能收敛也。在月余间见之。实则泻。虚则痒。此阴症阳症之分也。惟宜大补阳气。庶可挽回。不发者 
不治。溃而不敛者亦不治。不肿痛。不寒热。脉沉微。乃脉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 
洪数者。肾水涸也。当殁于火旺之际。疽发于 髀。经络交错。皮薄骨高之处。难医。 
初发头痛寒热拘急者。表症也。用绀珠丹葱汤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银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肿 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者。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先用神授卫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 
之。如肿 硬痛。脉实者。贵金丸下之。肿硬闷痛。发热烦躁。饮冷便闭。脉沉实者。用内疏黄连汤、贵金丸 
导之。欲作脓者。用托里散、矾蜡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开迟。迨二日重若负石。热如KT 火。痛楚倍常。脉沉数而有力者。此膏粱积热之变也。时虽严寒。 
急用清凉饮子。加黄连两许作一服。利二三行。痛减。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则随症调理。数日而愈。此经 
为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也。 
漫肿。微红微痛。食少。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调补之。不作脓。或脓成不溃。为阳气虚也。用 
托里散。倍加肉桂、参、 。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者。此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恶寒形寒。或不收敛 
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或不收敛者。阴血虚也。参术四物汤。欲呃作呕。或不收敛者。 
胃气虚也。六君子汤加炮姜、芎、归。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者。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肉 
赤而不收敛者。血热也。四物汤加栀子、连翘。肉白而不收敛者。脾虚也。四君子汤加木香、酒炒芍药。 
小便频数者。肾阴虚损也。加减八味丸。遍身作痛者。荣卫虚也。十全大补汤。 
痈疡呕逆。寒伤于胃也。温补之。使荣卫充而气血周贯。则毒随脓出。呕自止矣。且易生肌。 
痈痛甚。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脉伏如绝者。用四君子汤加姜、桂。三进而瘥。 
肿而不溃。脉大而浮。此阳气虚也。宜托里散倍加参、 。内热作渴。脉洪大而鼓指。此虚火也。前方更加 
肉桂。脉症顿退。仍用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