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54-难经集注 >

第2部分

454-难经集注-第2部分

小说: 454-难经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尺也。九候者、天地人也。一部之中。则有天地人。三部之中。合为九候。以候五脏之气也。其五脏六腑所出者。左 
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 
也。关后一分。神门之位也。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之 
所出也。关前一分者。气口之位也。关后一分者。神门之位也。凡五脏之脉并为阴。阴脉皆沉。六腑之脉并为阳。阳脉 
皆浮。假令左手寸口脉浮者。小肠脉也。沉者。心之脉也。余皆仿此。斯乃脉位之纲维。诊候之法式也。虞曰。杨氏诸 
论数家寸尺长短部分。互有不同。令后人难为根据。庶今明之。以示后学。华佗之说。乃如脉经言。果不谬矣。王叔和 
以三寸为式。义有隐微。此乃黄帝正经之说。岂有误也。况上古以一肤指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肤指之三寸。与今之一 
寸九分。短长相近也。何休注公羊传云。侧手为肤。按指为寸。即其义也。况越人生于周。采灵枢素问作此难经。今之 
寸尺度量。乃周之制也。故越人取一寸九分为定式。乃天九地十之义也。 

卷之一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二难画图
属性:(此二难以下画图,皆下注图也。) 
凡此以下画图内。黑白道以分阴阳终始。其天门、地户、人门、鬼门。是阴阳升降关格门户。其气口人迎左右神门。 
是呼吸上下尺寸关格门户。(原脱尺字。据李驹纂图句解补。) 
阴气始于立秋。阳气始于立冬。 
阴气终于立夏。阳气终于立春。 
r天地阴阳升降始终之图pt40a2。bmpr 
r手足阴阳流注始终之图pt40a3。bmpr 
x诸阳会于首 诸阴至胸中x 
r尺寸阴阳随呼吸出入上下始终图pt40a4。bmpr 
x阴为里随呼至寸内 阳为表随吸至尺外x 
r图pt40a5。bmpr 
x此图明其人迎气口左右神门寸尺关前关后一分案素问云人迎气口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x 
r图pt40a6。bmpr 
三难曰。脉有大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别本有也 
字。以下条考之。当是。)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大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吕曰。过者。谓脉过九分出一寸。名曰大过。减者。脉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此为不及之脉也。遂上鱼者。 
出一寸至鱼际也。一名溢脉。一名外关之脉。一名内格之脉。一名阴乘之脉。一脉有四名也。丁曰。大过者。寸脉本浮。 
又加实大。是为阳大过也。上鱼者。阴阳溢。(按阴字误。当作为。)浮而损小者。是阳不及也。阳不及。则阴出乘之。 
又名阴溢。此者是外关内格。虞曰。气有余。脉乃大过。气不足。脉乃不及。外关则内脉不得出。故曰不及。亦曰阴乘 
脉。内格则外脉不得入。故曰大过。亦曰溢脉。下文关后之义。反此言之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大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吕曰。过者。谓脉出过一寸至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此大过之脉也。减者。谓不满一寸。脉见八分七分或六分五 
分。此为不及之脉。遂入尺以言覆。覆脉者。脉从关至尺泽皆见也。此覆行之脉所以言覆者。脉从关至尺泽。脉见一寸。 
其余伏行不见也。今从关见至尺泽。故言覆行也。一名覆脉。一名内关。一名外格。一名阳乘之脉也。丁曰。大过者。 
为尺脉本沉。又加实大。名曰阴太过。沉之损小者。是谓不及。阴不及则阳入乘之。此为阳覆。又名内关外格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吕曰。脉来见如此者。此皆诸病相乘克之脉。非谓外邪中风伤寒之类。脉已见。人虽未病。病即死。不可治也。丁 
曰。此者是自有增损。使阴阳不守本位。有此覆溢。故形不病而死也。虞曰。阴阳不相荣。脉乃上鱼入尺。故曰覆溢之 
脉。脉既覆溢。此由关格所致。本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也。不病亦死。 

卷之一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三难画图
属性:凡诊脉于掌后约文。密排三指。头指半指之前为寸外。阳中之阳。半指之后为寸内。阳中之阴。第二指半指前。为 
关上阳。半指后。关下阴。(按原本此下有半指之前尺外阳半指之后尺内阴十四字。乃因下文而误衍也。今删之。)第三 
指半指之前。为尺外阳。半指之后。为尺内阴。寸外阳浮散。寸内阴浮大。关上阳弦长。关下阴弦紧。尺外阳沉滑。尺 
内阴沉涩。此左手脉之阴阳。察其脉状。明其覆溢。 
夫夏至之后。阴出二分。故曰天关。冬至之后。阳入三分。故曰地轴。所以人之脉阴出阳入。名曰关也。其立夏阴 
气乃终。名曰地户。立冬阳气乃终。名曰天门。其关格门户。是阴阳始终之要。其过于本位。应见而不见。名曰不及。 
不应见处而见。名曰覆溢。其关格覆溢。是阴阳相胜。皆当不病而死也。 
r图pt40a7。bmpr 
x立秋处暑否卦所主为阴始生x 
x小满芒种乾卦所主故阴至立夏而终x 
x小雪大雪坤卦所主故阳至立冬而终x 
x立春雨水泰卦所主为阳所生x 
r图pt40a8。bmpr 
r图pt40a9。bmpr 
x此寸外主头寸内主胸中关上主膈中x 
x关下主腹中尺外主脐下尺内主至足x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吕曰。心肺在膈上。脏中之阳。故呼其气出。肾肝在膈下。脏中之阴。故吸其气入。脾者。中州主养四脏。故曰呼 
吸以受谷气。丁曰。经言呼出者。非气自心肺而出也。为肾肝在膈下。主内。因呼而出至心至肺。故呼出心与肺也。又 
心肺者在膈上。主外。故吸即随阴而入至肾至肝。故经曰。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其呼吸阴阳相随上下。经历五脏 
之间。乃脾受谷味也。又脾者主中州。故言其脉在中也。 
浮者、阳也。 
丁曰。谓脉循行皮肤血脉之间。在肌肉之上。则名曰浮也。杨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曰浮。虞曰。阳象火而 
炎上、故曰浮也。 
沉者、阴也。 
丁曰。谓脉循行帖节辅骨。名曰沉。杨曰。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故曰沉。虞曰。阴象水而润下。故曰沉。 
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故脉来浮而大散。其大者是脏。散者是腑也。肺者、西方金也。金主燥。其脉浮涩而短。 
短者、脏也。涩者、腑也。杨曰。细而迟。来往难且散。或一止。名曰涩也。虞曰。心象火。明烛于外。故浮大而散。 
肺属金。其位居高。故浮短而涩。故曰心肺俱浮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 
丁曰。肝者、东方木也。其脉牢而长。牢者、脏也。长者。腑也。杨曰。按之但觉坚极。故曰牢。虞曰。肝属木。 
根本生于地。牢义可知。枝叶长于天。长理出此也。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丁曰。肾者、北方水也。主寒。其性濡沉。濡者、脏也。沉滑者、腑也。杨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谓之濡也。 
大而长。微强。按之应指 然者。谓之实。虞曰。火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内刚。举指来实。则其义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丁曰。脾者、中央土也。能成养四旁。故随四时而见。所以经不言脉之象也。杨曰。脾王于季夏。主养四脏。其脉 
来大小浮沉。故根据四时。王脉俱至四季一十八日。即变宽缓。是脾之王气也。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也。虞曰。 
上文言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此言脾者中州。其脉在中。 者、谷也。谷、空也。谓人之呼吸之气。自谷而有。脾土属 
土。位居中央。土者、五方物始终以之。故受谷味。乃处中州。故曰其脉在中也。 
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 
俱动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丁曰。经前引五脏之脉。以应五行。今引此三阴三阳之脉。以应六气。其浮滑长。三阳也。其沉短涩。三阴也。凡 
持三部中。察此六脉。即可知阴阳伏匿之法也。若皮肤之下。是脉之下为阳部也。若有此三阴之脉见。是阴上乘于阳也。 
若肌肉之下。是脉之下为阴部也。若有此三阳脉见。即是阳气下乘于阴也。此乃是上下察阴阳之法也。杨曰。过于本位 
谓之长。不及本位谓之短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 
杨曰。按之往来流利展转替替然。谓之滑。 
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丁曰。其脉若在左尺而见。此是肾与膀胱表里。顺也。若在左寸口。即为病脉。逆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此脉见于阴部。即是阳下乘于阴也。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此者是阳伏于阴也。 
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丁曰。浮涩者肺脉。当见右手寸口。即是本部之阴阳。即顺也。若在左关。病。即是逆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丁曰。即乏血气。皆涩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丁曰。若有阳部见之。此谓阴伏阳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杨曰。随春夏秋冬。观其六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 
也。 
吕曰。菽者、豆也。言脉之轻重。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间。皮毛者、肺气所行也。言肺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 
如六豆重。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吕曰。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吕曰。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 
吕曰。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肾也。 
故曰轻重也。 
丁曰。经言菽者、豆也。此是诊脉举按之法也。此篇当在四难之前。以等阴阳高下。虞曰。脉之轻重。经中所载甚 
详。若根据经逐位寻之。义且浅矣。今举一例为式。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 
之至。如九菽得之。知脾气之至。如十二菽得之。知肝气之至。按之至骨得之。知肾气之至。夫如是。乃知五脏之气。 
更相溉灌。六脉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可以言疾病。余皆仿之。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 
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意也。 
吕曰。阳脉是寸口。本浮而实。今轻手浮而得之。更损减而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沉、反更实大。沉者阴。故 
言阴实也。丁曰。阳脉本浮。轻手而按其脉。损至而小。此是阳虚不足也。阴脉本沉而濡。今重手而按之。损至而小。 
是阴不足也。阳脉本浮。更加实大。此是阳盛阴虚也。素问曰。诸浮者。肾不足也。虞曰。人之所禀者。阴阳也。阴阳 
平。权衡等。则无更虚更实之证。今言盛与虚。则为病之脉。脉要精微论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夫如是。可验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 
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吕曰。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少。故其脉来进退无常。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也。 
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太阴王七月八月。乘夏余阳。阴气未盛。故其脉来紧大而长。少阴王 
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其脉来紧细而微也。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月。阴气盛极。故言厥阴。其脉来沉短以敦。敦 
者、沉重也。四时经一阴一阳八王。此难经三阳在前。三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