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虎臣 >

第29部分

大明虎臣-第29部分

小说: 大明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剩下了四个人,周遇吉父子、高师爷,还有大同左卫的曹参将。
“田亩、粮饷的问题本帅暂时不问,请曹参将解释一下兵员的问题,为什么如此之少?”周遇吉不想要求的太严苛,可是,这个卫所的状况是在让他无法忍受:一阵沉默之后,曹参将仔细想了想,随后躬身一礼,他的脸上带着无奈:“请问大帅,大帅是让属下说实话还是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兵油子式的回答,周遇吉没有立刻回应,因为,军中的那些猫腻谁都明白,可是,他又能怎么样。
贪墨军饷、侵吞田亩实际上在卫所已经是一种常态,那些登记在册的官兵人数与名额都会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他周遇吉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按照朝廷制度,每年军士的逃亡、死亡等所缺数目都要据实向上呈报,这些文档有据可查,而实际上,由于官场的潜规则与一些文武官员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个兵额实数与田亩数量存在严重的不实。吏治的败坏使各级官员总会有机可乘,他们可以串通一气,欺上瞒下,侵吞卫所田亩,贪墨粮饷。
在这些卫所将领手下,卫所士兵与农民无异,能战敢战的士兵只是少部分,将领实际上依赖的是自己豢养的家丁,这是历代积累下来的结果,不是一个人,一个官员可以左右的。每一个卫,每一个将领都是上下藕断丝连,动一处就会牵连一大片,这就是卫所多年的积弊无法根除的原因,也是地方每一任官员不敢碰触的存在。
周遇吉敢吗?他当然不敢,这些地方将领根深蒂固,他们是一个整体,动了皮连着骨,地方将门与文官系统盘根错节,动一连十,若是大动干戈,周遇吉这个总兵就算是到此为止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周遇吉估计自己就会被某些人找出错处,借机把他免职或者调离,而这些将领与官员会依旧如此。若是较真,周遇吉等于自找被废,还无用功。
“实话实说,本帅不会深究!”
也只能这样了,刚刚上任,现在不是立威的时候,周遇吉不妥协是不行的,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山西,稳步巩固自己的威信,让军事强大起来,而不是一来就大杀四方。
曹参将明显的松了口气,他听说过,也打听过周遇吉这个人。其人骁勇善战,处事刚硬,现在有了这个不深究的承诺,看来今天不是来给下马威,这已经很难得。
“回禀大帅,不是属下推脱,大同左卫的兵额实数在属下上任的时候就严重不足,大帅您也知道,近年来朝廷兵事频频,民变不断,朝廷也屡次在山西调兵。不久前,巡抚大人再次调兵进京抵御建奴,本就缺额近半的士兵被调走了五百人,现在就剩下这些老弱,大帅您也看到了,除了属下那几十个家丁,大同左卫已经没有可战之兵!
属下再给大帅您说说粮饷的问题!朝廷历年拨付的粮饷,哪次不经过层层的克扣,来到卫所能够到手多少?这大帅您也应该清楚,不仅是属下的大同左卫,所有的卫所都是这样!大帅,不是属下诉苦,一千士兵属下能够养得起就已经不错了!”
周遇吉再次沉默了,他久久不语,这涉及到整个大明官场,曹参将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距离事实并不遥远,这是大明整个官场的问题,作为一个小小的参将,那些潜规则曹参将岂敢违背。
冷场还在延续,周遇吉满沉似水,这个山西的卫所颓废的比他想象的要严重的多,现在,他必须想办法加强军备,而在这个同时,还不能过深的碰触那些积累下来的规则。
周遇吉看了看高林生高师爷,高师爷回避了周遇吉的眼神,显然,他没有办法。
当周遇吉的眼神扫向儿子周虎臣的时候,周虎臣意味深长的笑了笑,随后,他迈步上前:“父亲,我们不是有很多粮食吗?”
周遇吉没有马上回答,他开始纳闷,难道儿子改性子了!他开始可怜这些穷的只剩下要饭的军户,难道要白白养着他们。
想了想有些不太可能,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周虎臣的作风从来就是没有利益绝不出手,周遇吉也不知道周虎臣这是跟谁学的,反正就是不肯吃亏,就是面对当朝的兵部尚书,他也绝不会吃亏。

第50章就是现在!

喜欢的可以收藏!!!
“父亲,我们还是继续巡视各卫,这件事回去后孩儿自有交代!”
就在周遇吉还在纳闷的时候,周虎臣不继续了,周遇吉有些哭笑不得,这个儿子,有时候他也没办法,可他也不得不佩服儿子的灵敏与机智,还真别说,那些小聪明很有用,最起码很实惠,就是面对强大的建奴也很实惠。
一众人离开大同左卫,周遇吉开始走马观花般巡视自己的卫所,失望,周遇吉只剩下深深地失望。所有的卫所与大同左卫如出一辙,兵额严重缺损,士兵穷不说,还吃不饱饭,绝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卫所士兵只剩下对生活的麻木,这就是抵御蒙古的大明边兵,他们愧对了“晋军”这个名字。
这些卫所的状况刺激着周遇吉,他自巡视开始就没有过笑容。
进入腊月,周虎臣父子带着无比的失望回到了大同府。
看着正在寒风中生龙活虎训练的士兵,周遇吉终于不再沉默,他郁闷的大喊:“都给我看看!看看这些正在寒风中操练的人!我的士兵才叫士兵!!!”
“父亲,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周虎臣的话让周遇吉再次此陷入沉默,同样是作为一省的总兵,周遇吉发现,他那些总兵同僚真的不容易,朝廷的卫所已经形同虚设,也到了必须裁撤的地步,可是…没有了这些卫所官兵,没有了那些将领,谁来守卫国家,募兵,国家根本无法承受,可是…留着这废物就是严重的负担,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几十万这样的军队汇聚在京师,有用吗?失败已不可避免,不是建奴太强大,而是自己太弱!
军队养的不是士兵,是拿着武器的农民,这就是朝廷的现状,周遇吉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朝廷的庞大军队会屡屡失败,为什么会被仅仅几十万人口的建奴如此欺辱。这不仅仅是将领无能,它涵盖的内容太多太多!
“小虎随我去营房!”
周遇吉现在决定了,他要自己强大起来,朝廷根本无法指望。他要训练出一支敢战的庞大军队,他要让周虎臣帮助自己,而在隐隐之中,周遇吉已经猜到了周虎臣的想法,这个儿子太聪明了,他的想法总是很超前,也很符合实际,这是他周遇吉的福分,他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统帅,他现在什么都不在意了,他需要的就是强大!哪怕耗尽所有一切,他在所不惜。
在历史上,周遇吉就是这么干的,现在,周虎臣只是加了一把很大很大的火而已。
父子二人心照不宣,很快进入周遇吉的营帐。
“父亲,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灾荒是募兵的最好时机!”父子对坐,周虎臣很干脆的就开始鼓动周遇吉:“这不是趁火打劫,与其整顿卫所还不如募兵,招募的士兵等于是白纸,我们可以把它训练成合格的士兵!那些卫所士兵行吗?他们根本练不出来,老弱病残太多,再者,他们已经形成了不强悍的习惯,一旦作战不力,他们就会逃跑,就会崩溃!我们无法改变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改变他们。所以,我们要募兵,招募大量的士兵,我们不缺粮饷,也不缺乏合格的将领,所以…就是现在!”
周虎臣两眼放光的看着周遇吉,那种期待让周遇吉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何况,这是他预料中的事情。
“那就来吧!我们现在有充足的粮饷,让我们父子为大明建起一支庞大的强悍晋军,只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支军队就会成型,到那时,我们定要回到京师,让建奴知道,我大明不是那么好欺辱的!”
周遇吉用豪言壮语继续抒发着自己的感情,未来是那样美好,他的眼中带着无限憧憬:“我们会收复辽东,会在关外解决建奴这枚毒疮,我们会平复朝廷内部的民乱…唯一阻挡我们的,是粮饷,是武器……”
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周虎臣知道,可他不愿意让周遇吉失望,有些想法是事实,可他不能说出来;即使真的创建了这样的强军,即使真的能够强大到横扫所有敌人,最终的结局呢?大明朝的内部的牵制就会让你欲哭无泪,那些争功的文武百官会打破头,为了这块蛋糕,他们会蜂拥而上,功高盖主,朝廷的猜忌、鸟尽弓藏才是事实!
有太多太多的人会群起而攻之,他们要把成功者踩在脚下来彰显他们的伟大,这些政治的延续,周遇吉懂吗?
李自成与张献忠之流已经不可抑制,崇祯朝会结束在李自成手中,来自北方的建奴会笑到最后,华夏的传承会被来自通古斯冰原的蛮族终止,这些,周遇吉知道吗?
周虎臣知道,他知道所有的一切,但是,他有别的选择吗?
“既然父亲也同意,那我们就开始募兵,马上开始!就是现在!”
“小虎要募多少士兵?为父担心粮饷的供给,这些士兵要长期的养下去啊!”周遇吉不是一个莽夫,作为军中宿将,他知道自己带来的物资虽然雄厚,可这些物资毕竟是有限的,这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至于朝廷,自己还自顾不暇呢,根本不能指望。
“招募人数不能低于两万之数,人数太少无法成建制啊!我们有一万六千士兵,就是招募两万人,加在一起才三万六千人,这并不算多,但这已经是极限,至于粮饷…虽暂时无忧,可武器贺装备才是重中之重,还要想办法操持武器与各种装备,还要训练士兵,还要筹集粮饷为以后的长期养兵打算…这太难,太繁琐了!”
周遇吉静静地看着周虎臣,眼中充满着希望,因为他知道,儿子会有办法,周虎臣这段时间的表现说明,这个儿子总会给他带来惊喜,现在,他坚信,一切对于周虎臣来说都不应该是问题,周虎臣很聪明,是周遇吉接触到的最聪明的人之一,这是自己的儿子,当然要为自己着想,周虎臣会有办法的,会让他满意。
周虎臣站起身,他来回踱步……
留给周虎臣的时间已经不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李自成就会拥兵几十万借道山西攻击燕京,那就是有名的宁武大战,也是周遇吉全家殉难之战!
这一切当然会不一样,作为一个历史的先知者,周虎臣怎么会让自己一家人毫无价值的死在宁武,死而后己只是一种傻子才会做的事,他还没有为大明王朝舍身取义的打算。
那曾经的历史必须经自己的手改变,周虎臣会尽力保存自己的实力。他需要强大起来,现在需要的是蛰伏,当那个时候来临,周虎臣会让这种蛰伏的力量爆发,周虎臣相信,他会让这个历史截然不同。
很久之后,周虎臣仿佛找到了那丝脉络,他开口了:“父亲,暂时开始募兵吧!粮饷还能支持很长时间,办法总会有的!”

第51章大明雇佣兵

由于近年的普遍灾荒,大明北地到处都是饥民,也因此不断产生民乱,这也是山西的现状,也是大明许多省份的现状。
募兵很简单,但想要招募到好的士兵并不容易,壮年男子是每个家庭的支柱,不是实在无法生活,谁也不会投身军伍,不但地位低下,而且这个职业充满着危险。
山西有边墙存在,民风彪悍,素来就盗匪横行。所以,山西人从不畏惧去博一把,尤其是在这个生活艰难的时期。
周虎臣的募兵告示被贴的到处都是,也很煽情,待遇优厚的让人无法拒绝,同时也充满着人情味,只要报名,就是没有被招募,周大帅照样负责给你回家的路费。当这份让人眼馋的告示贴出去,仅仅几天时间,大同府招募敢战之士的消息就像决堤的洪水开始向四周蔓延,不…是向三周蔓延,大同府的北方不算,那里是边墙,蒙古人现在不允许过来。
比周虎臣在保定进行的那次募兵还要热闹,贴出告示后仅几天,可以清楚看到,只要有道路,就会有人不停的奔向大同,这些人的目的无非是混口饭吃,再就是为了那十两安家银子,而那份按月发放的军饷无疑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募兵已经有了经验,这次,周虎臣准备的很充分,可谓有组织有纪律。
那名疑似陈守业陈所正兄弟的保定府童生陈子业担起了统筹全局的重任,在周遇吉的大营之外,几十张桌子被一字排开,桌子后面是一名聘请来的书办,每一名书办后面是三名士兵,这些士兵除了负责维持秩序,还要跑前跑后的为那些应募者提供帮助。
募兵非常成功,比预想的还要成功,因为,条件一点也不苛刻,只要身体健康,年龄合适,没有残疾基本就没有问题。
这样的条件的确很有吸引力,周虎臣有些骇然的发现,竟然有军户来投军。这些人虽然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尽管他们在极力掩饰,但军人与普通百姓的区别太大了,他们彪悍的气质在那儿,这些人身上那股军人的气息怎么能够瞒过同样是军人的这些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