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63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163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限风光凭借李隆基的支持,姚崇在开元初年大展拳脚,老而弥坚。

姚崇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做出那么多业绩,得益于宰相制的改革。

如果还是群相制的话,姚崇是无法脱颖而出的。

而在开元初年,宰相只有两三人,与姚崇搭班子的只有卢怀慎一人。

说起这个卢怀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好、熊。

卢怀慎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能人,他比能人多了四个点——熊人!从个人品质而言,卢怀慎甚至在姚崇之上,他清谨俭素,不经营自己的财产,所得俸禄多数都分给了亲戚朋友,而自己的老婆孩子却经常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嗷嗷待哺状态。

这就是卢怀慎,一个道德层面的圣人。

同时这个道德层面的圣人,也是一个行政层面的熊人。

有一次姚崇的一个儿子去世了,姚崇便请了事假,回家专心料理儿子的丧事,一下子就有十几天没来上班。

这十几天对于姚崇来是说是悲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如此;而这十几天对卢怀慎来说,也是最难熬的,每天都是度日如年。

与姚崇搭班子以来,他一直都是充当副手,姚崇点头他点头,姚崇画圈他画圈,时间长了,人送外号伴食宰相。

现在姚崇这根主心骨不在,让他这个伴食宰相挑大梁,这就是把癞蛤蟆逼到公路上,愣是让它冒充迷彩小吉普了。

十几天下来,政事堂的公务堆积如山,伴食宰相卢怀慎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进宫来向李隆基汇报,起码争取一个好态度。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他知道这是一个好人,但他更知道这是一个熊人,于是便说道:我把天下事都交给姚崇,却把你安排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李隆基的意思很明白:本以为你是一把锥子,谁知道你却是根棒槌。

面红耳赤的卢怀慎忐忑不安地退了出来,继续回到中书省发呆,心中只能乞求姚崇节哀顺变,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

几天后,姚崇回来了,摆在他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公务。

姚崇二话不说就开始处理,不一会儿的功夫,小山消失了,积累了十几天的公务全部处理完毕。

这时姚崇不免有些得意,便问站在一旁的中书舍人齐澣:我当宰相,可以与古代的哪个宰相相提并论?齐澣还没来得及回答,姚崇便追问:比管仲、晏婴如何?齐澣想了一下说道:管仲、晏婴之法虽然不能流传后世成为万世之法,但是至少在他们的任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您所制定的法,却经常变化,似乎您跟他们二人没法比。

姚崇接问道:那么你如何评价我呢?齐澣说:您可以称为救时宰相。

闻听此言,姚崇大喜,顺手把笔扔到桌子上,说:救时宰相,那也不容易啊!千古良相也好,救时宰相也罢,总之在开元初年,姚崇是李隆基不可或缺的重臣。

对于姚崇,李隆基的恩宠日甚一日,而姚崇不知不觉也登上了无限风光的顶峰。

开元四年十一月,在姚崇受尽恩宠的同时,伴食宰相卢怀慎却抵达了人生终点。

先是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身后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个老仆愿意卖身为他料理后事。

道德层面的圣人,行政层面的熊人,生活层面的矮人。

在卢怀慎去世后,原尚书左丞源乾曜接替了他的位置,他的功能跟卢怀慎一样,当一枚绿叶,陪衬着姚崇这朵红花。

正在这新旧宰相交替的当口,姚崇却患上了疟疾病倒了。

李隆基听说后,非常着急,接连派出使者到姚崇借住的罔极寺看望。

一天之内,竟然多达数十人次,基本上这个使者前脚刚走,另一个使者后脚就到了。

在此期间,源乾曜挑起了工作的重担,每天进宫向李隆基汇报。

如果汇报正合李隆基的心意,李隆基便会笑着说道: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

而如果汇报不合李隆基的心意,李隆基便会板着脸问:为什么不提前跟姚崇商量?这时源乾曜便赶忙回应:陛下所言极是,确实没跟姚崇商量过。

一句话:好主意都是姚崇的,馊主意都是源乾曜的。

在这种思维的主使下,一有大事,李隆基便指示源乾曜去罔极寺征求姚崇的意见,毕竟姚崇的经验丰富。

源乾曜连忙点头称是,于是往罔极寺跑的次数就更多了。

不久,源乾曜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鉴于罔极寺的条件不好,建议把姚崇安排到皇家礼宾馆暂住,这样有利于姚崇身体恢复。

源乾曜上奏疏时并没有跟姚崇通气,等姚崇知道后,连忙上奏疏反对,称自己是一个带病之人,入住存有公文档案书籍的皇家礼宾馆非常不合适。

这时李隆基说话了:有什么不合适的?皇家礼宾馆本来就是为各级官员设立的,让你住,是为了江山社稷。

只恨不能让你住在宫中,入住皇家礼宾馆算什么!听到这番话,姚崇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恩宠,无限风光的恩宠。

罢相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无法抗拒,顶峰过后是低谷的客观规律也无法抗拒——只要是人,就一定有顶峰,有低谷。

姚崇是人,他有顶峰,同样也有低谷。

就在姚崇受尽皇帝恩宠,冲上人生顶峰的同时,他的人生低谷已经向他发出了召唤。

两年前的一番君臣对话,早已为姚崇日后跌入低谷埋下了伏笔。

那是在开元二年,宰相魏知古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之后。

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在他的仕途上,姚崇是他的贵人。

正是在姚崇的不断提携下,魏知古才得以不断升迁,后来又是经姚崇的提名,使他成了宰相班子的一员,同卢怀慎一起给姚崇搭班子。

魏知古一直对姚崇充满感激,直到一个出人意料的任命出现。

当时,姚崇将魏知古委任为代理吏部尚书,前往洛阳主持官员的选拔工作。

从这个安排来看,洛阳的官员选拔,魏知古便是最高长官,他的意见便是最后意见。

令魏知古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自认选官工作可以圆满结束时,吏部尚书宋璟来了,他是奉姚崇之命来做最后审查的。

也就是说,洛阳的选官工作,魏知古说了还不算,宋璟的意见才是最后意见。

这一下让魏知古有些恼火了:明明先把我派出主持选官工作,现在又把宋璟派来验收我的工作,这不仅是不尊重,而且是不信任。

令魏知古更难堪的是,他身为宰相,却要听命于宋璟,而宋璟偏偏还不是宰相!这个出人意料的任命,改变了魏知古对姚崇的看法,从此感恩的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怨恨。

从洛阳返回长安,魏知古越想越气,索性到李隆基那里参了姚崇一本,因为他抓住了姚崇的软肋。

姚崇的软肋不多,但绝不是没有,这也是官场中人普遍的软肋,那就是管不好身边的亲属子女。

姚崇尽管名垂青史,跻身良相行列,但他同样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

此时他的两个儿子正好在洛阳为官,凭借着老爹的声威,这哥俩儿在洛阳没少干以权谋私的勾当。

两位公子哥不仅知道老爹的能量,而且还知道老爹曾经提拔重用过哪些人,于是他们便找到了曾经受老爹恩惠的魏知古,为别人跑官要官,而且不是一次两次。

开始时魏知古对姚崇心怀感恩,对于两位公子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已经开始怨恨姚崇了。

两位姚公子的作为,正好成为魏知古告发姚崇的杀手锏。

告完状的魏知古出宫后,李隆基便找来了姚崇。

君臣二人一如平常地聊着天,李隆基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你的儿子品性、才干如何,现在当什么官?六十多岁的姚崇毕竟经验丰富,他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聊天,李隆基突然过问自己的儿子,那么一定是有人告了他们的状。

他马上想到了魏知古,这家伙最近对自己有些怨恨,很可能是他告了状。

姚崇从容不迫地说:臣总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东都洛阳为官,他们俩平时做人不太严谨,肯定曾找过魏知古帮忙,只是臣还没有来得及过问。

李隆基本以为姚崇会为自己的儿子隐瞒,没想到,他倒先来了个开诚布公,心里很是高兴,便问道:你怎么知道?姚崇回答说:魏知古还是小吏时,我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爱护他。

我的儿子们愚钝,他们以为这样魏知古就会感激我,进而包容他们胡作非为,结果给魏知古添了很多麻烦。

这就是姚崇的高明,他不动声色地将魏知古推到了忘恩负义的深渊——人家对你有大恩,你却连人家的儿子都不包容,反而还告黑状。

李隆基被姚崇的坦诚感动了,更对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感到愤慨,顿时起了将魏知古流放的念头。

这时姚崇又显示出自己的高风亮节,好说歹说让李隆基放弃了流放魏知古的念头。

不过,没过多久,魏知古还是被免去宰相之位,被贬为工部尚书。

仅仅从这个结果看,魏知古告状事件以姚崇大胜结束。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李隆基表面上对姚崇的信任有增无减,但他是装出来的,只是忍而不发而已。

李隆基在忍,在观察,尽管他抓大放小,放手让姚崇去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姚崇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看到了很多事情:姚崇的两个儿子依然不知收敛,揽权受贿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人对这两位公子颇有微词;姚崇的亲信赵诲接受胡人贿赂,经他亲自审问后,证据确凿,按律当斩,而姚崇却在千方百计地营救。

几件事情叠加到一起,李隆基再也不准备忍了。

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也就是姚崇刚刚住进皇家礼宾馆不久,姚崇看到了一份文件。

这份文件宣布皇帝大赦天下,京城所有罪犯全部无罪释放。

姚崇原本很高兴,因为这份文件一颁布,就意味着他的亲信赵诲可以无罪释放了。

然而姚崇仔细一看,顿时大惊失色。

在这份文件中,姚崇看到,李隆基特别标注了赵诲的名字,在旁边御批了处理意见:杖一百,流放岭南!京城所有罪犯都无罪释放,唯独赵诲被流放岭南。

聪明人总是点到为止,姚崇从李隆基的这个批示中看到了自己的末路——所有的罪犯都释放,唯独你姚崇的亲信不放,这说明你的所作所为皇帝都知道了,现在他已经不给你面子了。

姚崇赶紧找出纸笔,开始写辞职报告,请求李隆基允许自己辞去宰相职务,同时推荐广州刺史宋璟接替自己。

请辞报告连续送上了几次,李隆基却迟迟没有做出反应。

姚崇不知李隆基的真实态度,辗转反侧,整日惶恐不安。

不久,他释然了,因为他从一个任命中判断出,李隆基已经同意了。

李隆基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长官。

这说明,此时的宋璟已经取代姚崇,成了李隆基最信任的人。

姚崇的宰相生涯就此结束。

开元四年(716年)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姚崇被免去所有官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地位崇高的闲职,相当于现在的国事顾问。

与姚崇一同被免职的是与他搭档一个来月的源乾曜,他也被免去了宰相职务,改任首都特别市市长(京兆尹),同时兼西京留守长官。

那原来的西京留守长官宋璟呢?他暂任吏部尚书兼侍中,这就意味着,宋璟成为接替姚崇的新任宰相,与他搭班子的,是中书侍郎苏珽。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这个苏珽,与张说齐名,都是当时的文学大家。

因张说被封燕国公,苏珽被封许国公,因此两人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新人已经各就各位,老人姚崇只能选择安静地离开了。

发挥余热姚崇本已做好彻底退休的准备,没想到一个月后,一起突发事件又让姚崇的境遇有了转机。

开元五年(公元716年)正月二日,出大事了!房塌了。

如果是一般的房塌了也就塌了,问题是塌的不是一般的房,而是皇家祭庙的四个祭室。

历朝历代,皇家祭庙都是神圣的地方,现在四个祭室突然坍塌,莫非又是上天的示警?李隆基不敢怠慢,换上素色的衣服,避开正殿,改到偏殿去主持朝会。

这房塌的实在不是时候,因为这时李隆基正计划前往东都洛阳。

现在祭庙的祭室突然坍塌,李隆基的心里犯起了嘀咕。

还去不去洛阳呢?去,心里有祭室坍塌的阴影;不去,洛阳方面已经准备好了,皇帝这时又说不去,这不是失信吗?还是找宰相来问问吧。

宋璟的意见很明确:不去!为什么?宋璟说:陛下守丧三年还没有期满,不应该巡幸。

况且现在祭室坍塌,已经是上天显示灾变的征兆,陛下应该增加自己的恩德,回应上天,同时停止巡幸东都。

守丧三年?怎么回事?这事儿得交代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