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16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116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关于许敬宗的人品问题,太宗李世民看的比谁都透。

《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你算很贤能的一个,但是有很多人说你的不是,这是为什么?”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如膏脂,农夫喜欢它的润泽,行人却厌恶它使道路变得泥泞;秋月明亮如镜,佳人喜欢赏月观赏,而盗贼却嫌它太亮。天地之大还有人抱怨它们的缺憾,何况为臣?我没有肥羊美酒来调和众人口中的是非,所以是非不可听,听了也不能说:皇帝听了,臣子就要受戮;父亲听了,儿子就要遭殃;夫妻听了就会离婚,朋友听了就会绝交,亲戚听了就会疏远,乡邻听了就会远离。人生有七尺之躯,却需要谨防三寸之舌,舌上有可怕的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对答如流,有理有据,巧舌如簧,许敬宗的才气确实不是盖的。

然而虽然许敬宗对答得体,却没有受到李世民的信任,终贞观一朝,许敬宗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症结就在于他的人品让李世民很是质疑。

回望贞观一朝,重臣之中除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岑文本、马周、于志宁、李靖、李世勣等人的人品都是广受赞扬的,而有才的许敬宗身为根红苗正的“十八学士”之一却没有在贞观一朝受到重用,根本原因还是人品一项拖了后腿。

到了高宗一朝,许敬宗风生水起,二次创业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李治和武则天已无李世民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术,因此有才无德做人没有底线的许敬宗便得到重用,在这一点上,武则天的用人标准跟刘邦以及曹操如出一辙:但求有才,不求有德!





第二十二章 道德审判


公元670年,78岁的许敬宗请求退休,皇帝李治恩准,同时提升许敬宗为特进,享受正二品待遇。

两年后,许敬宗走完了人生路,享年八十岁。

在许敬宗身后,关于他的谥号又起风波。

太常博士(祭祀部礼仪官)袁思古给出了一个谥号“谬”,按照谥法规定:名实不符为“谬”。

理由呢?

许敬宗贪财将女儿嫁到岭南蛮夷部落,同时又冷酷无情地将亲生之子长期流放岭南,如此名实不符,对应为“谬”。

对于这个不体面的谥号,许敬宗的孙子许彦伯提出了抗议,他认为袁思古是因为与许家有旧怨,所以用这个谥号来报复。

这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父亲同为太常博士的王福畤出来说话了:“谥号,是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后的称谓,如果说得失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荣辱可是关系到千古的事。如果袁思古与许家的私怨属实,那么自当依法查处,看袁思古究竟有无挟私报复。如果袁思古没有,那么已经定案的就无法更改,就是'谬'。”

王福畤话说的很硬气,其实在他心中,早就将“谬”字刻在了许敬宗的身上,此人不是“谬”,何人是“谬”?

这时户部尚书戴至德来过问了:“许敬宗受恩宠到如此程度,你们怎么能给他定个'谬'字呢?”

王福畤正色回应道:“晋朝的司空何曾忠孝两全,只是因为每天在饮食上的费用超过一万,由此就定为'谬'。许敬宗忠孝跟何曾没法比,饮食男女问题上又比何曾严重地多,定一个'谬'字,算对得起许家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治不出来过问是不行了,于是便命令尚书省五品以上高官就许敬宗的谥号重新进行审议。

礼部尚书袁思敬出来打了一个圆场:“按照谥法,既过能改为'恭',那么就给许敬宗定为'恭'吧。”

恭,既过能改,就是它了。

李治下诏,准奏。

自此,许敬宗盖棺定论:恭!

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一个做人没有底线的人,尽管生前受尽恩宠,死后却躲避不了道德的审判。

有人说他在宇文化及的刀锋下苦苦求饶是“能屈能伸”,有人说他极力鼓吹立武则天为皇后是“审时度势”,同样的事情,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这就是历史的玄妙。

其实,如果许敬宗地下有知,他可以学一学他的后生晚辈狄仁杰,学一学人家如何能在武则天面前受尽恩宠,同时又留下千古盛名。

狄仁杰的谥号为“文惠”:文,经天纬地为文,道德博厚为文;惠,柔质慈民为惠。

两相对比,人比人得死!





第二十三章 名将辈出的时代


提起大唐名将,很多人就会想起李世民手下的李靖、李世勣、侯君集等人,

也有很多人会想起后来的哥舒翰、郭子仪,其实在唐高宗李治时期,那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是国内生产,一件是对外扩张,在李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之下,这两件大事一样没有耽误。

唐朝的生产力没有因为长孙无忌等人的离开而停滞不前,反而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地球离了谁都转,唐朝政坛离了长孙无忌这棵常青树也是照转不误。

天行有常,不为尧生,不为桀亡。

在唐朝国内正常运转的同时,对外征战也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在这一系列征战中也催生了诸多大唐名将。

这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

提起苏定方,多数人会感到陌生,他的名字没有李靖、李世勣响亮,甚至没有与他同时代的薛仁贵响亮,但其实他的历史功绩远在薛仁贵之上,论起来甚至可以与李靖和李世勣相提并论。

唐高宗李治时代的苏定方,其实已经是一张老面孔了,他的资格很老,老到可以追溯到隋朝末年。

出生于公元592年的苏定方成名于隋末的天下大乱,不过他不是叛乱,而是自发组织乡亲与四处骚乱的流寇作战。

按照革命的观念,天下大乱时期起义造反的都是好汉,其实不然,在天下大乱之际,起事的人有一部分确实是过不下去了,而有一部分则是纯粹希望天下大乱,进而趁火打劫。

当两部分人鱼龙混杂到一起时,起事的性质就很复杂了。

二十几岁的苏定方跟父亲苏邕一起组织了数千名乡亲,一起团结起来抵御那些动机不纯的起事者。此时的苏定方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此时的他骁勇善战,胆气绝伦,每次征战,他都是第一个冲锋陷阵。

父亲去世后,苏定方成了这支队伍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进入苏定方家乡滋扰的流寇没有一个好下场:横行一时的张金称最终败在了苏定方的手下,苏定方亲手将其斩杀;名噪一时的杨公卿也不是苏定方的对手,被苏定方打的满地找牙,还被苏定方狼撵兔子般追杀了二十余里,最终仅仅捡了一条命。

苏定方的战功在不断地积累,然而世道却让他有些看不懂了,在保证家园不受别人侵犯的同时,他惊奇地发现,起事的人越来越多了。

难道这个王朝气数已尽?

后来苏定方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窦建德。

此时的窦建德已经脱离了起事的低级趣味,转而以收服民心夺取天下为己任,这让苏定方看到了曙光,他加入了窦建德的队伍,想跟着窦建德一起做一件大事。

如果没有李世民,或许窦建德的大业就成了,然而窦建德是不幸的,偏偏他遭遇了李世民。

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兵败如山倒,自己被俘,余众也纷纷散去,苏定方泱泱地回到了乡里。

不久,李渊忌惮于窦建德在河北的威望,竟然将窦建德公开处斩,这一下寒了窦建德旧部的心。

本来都已经投降了,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呢?

窦建德的旧部再次揭竿而起,以刘黑闼为首再次吹响了造反的号角,得到消息的苏定方再次看到了希望,火速归到刘黑闼的帐下。

这次起事持续了几年,最终还是失败了,苏定方向政府军投降后便重新回到了乡里,在李渊的武德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

时间走到了贞观年间,苏定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出击东突厥,身为匡道府折冲的苏定方参加了这次战役。

匡道府折冲只是府兵制体系下的一个底层将领品阶,三十八岁的苏定方熬到这一年,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折冲将。

不过能够参加这次战役,苏定方也满足了,最起码他能够名正言顺地为国效力了。

这一年二月,主帅李靖交给苏定方一个特殊的任务:率领二百骑兵充当全军的先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接受任务的苏定方没有让李靖失望,他率领二百骑兵借着大雾的掩护,向东突厥可汗颉利的大营逼去。

离颉利的大营还有七里时,雾散了,图穷匕见,苏定方看见了颉利的牙帐,颉利的护卫也看到了苏定方。

电光火石一瞬间,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冲了过去,他们与颉利可汗已经近在咫尺,最终还是差了一小步,让颉利可汗骑着千里马跑了。

不过跑了颉利,却跑不了牙帐,苏定方左右冲杀斩杀数百人,这时,主帅李靖的大军赶到,共斩杀一万余人,俘虏十万余人。

不久,颉利可汗被唐朝士兵抓获,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这次战役成为主帅李靖一生辉煌的顶点,同时也是苏定方跻身名将的起点。

战后论功行赏,苏定方从折冲将一跃升任为左武候中郎将。

成为中郎将的苏定方本以为自己将走上一条高速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长达二十五年的原地踏步:从三十八岁到六十三岁,他居然像一根钉子一样,牢牢固定在中郎将的位置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降将,而且降晚了。

翻开唐朝的史书不难发现,李靖、李世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其实都是降将,但他们在李世民手下都受到了重用,而苏定方这个降将却没有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原因便是,他降晚了,位置已经被别人占满了。

生活就像挤地铁,只有占着座的人起身离开了,站着的人才有可能抢到一个座。

在贞观年间,苏定方始终得不到重用,他的职位始终定格在中郎将上。

难道就这样在中郎将的位置上终老吗?

永徽六年(公元665年),63岁的苏定方终于迎来了转机,这一年他由左武侯中郎将转任左卫勋一府中郎将,虽然还是中郎将,但转机就此来临。

这一年二月,皇帝李治命苏定方与营州都督程名振一起进攻高句丽,这次进攻只是一次小规模进攻,但却从此开始了苏定方波澜壮阔的征战大戏。

进攻高句丽在三个月后取得了一场小胜,苏定方由此被李治认定为可用之将。一年后,64岁的苏定方迎来了一次飞越,他成为西征西突厥远征军的前锋总司令。

那么远征军的最高统帅是谁呢?

说起来让人唏嘘,竟然是63岁的程知节,也就是民间津津乐道的三板斧程咬金。

为什么李治会想起用程知节与苏定方这一对双老组合呢?

这是因为他的手下已经无人可用。

原来的名将如李靖、侯君集、秦琼、段志玄等人已经作古,而李勣则因为统兵时间过久,为了避免皇帝的猜忌,在永徽初年已经意志坚定地交出了兵权。

屈指算来,西征西突厥能用的也就是老将程知节和“新”老将苏定方了。

其实将程知节派上前线,李治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为废后做最后的准备。

原来,在李治的心中,对程知节还是很忌惮,虽然这位老将有忠心,但是他的出身和职位太敏感了:

论出身,程知节是秦王府的旧将,他与长孙无忌的多年同事关系是李治所忌讳的;

论职位,他是右屯卫大将军,手握一支禁军,如果长孙无忌和他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将程知节派上征战西突厥的前线,一是调虎离山,二是发挥余热。





第二十四章 喂不熟的白眼狼


如果给老年的苏定方办一个颁奖典礼,他一定会感谢两个人,第一个人是给予他充分信任的皇帝李治,第二个人就应该是西突厥的可汗阿史那贺鲁,没有他的捣乱,或许苏定方这辈子就要平淡收场了。

阿史那贺鲁为何会成为唐朝的死敌呢?

这还要从贞观年间说起。

众所周知,东突厥、西突厥都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在东突厥颉利可汗被生擒之后,西突厥就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不过,由于西突厥内部的纷争不断,他们一直没能对唐朝构成太大的威胁。贞观二十二年,时任西突厥亲王的阿史那贺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唐朝投降,被李世民委任为左骁卫将军。

后来唐朝发动了对龟兹的进攻,阿史那贺鲁主动担任起唐朝的进攻向导,此举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不久,阿史那贺鲁便被李世民委任为泥伏沙钵罗亲王。

然而令李世民没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