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语“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不可能四处开花八方结果。与其什么都通,却是浅尝辄止,还不如就某一领域钻研精通。
马其诺防线:重点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号称固若金汤。
英法两国相信,马其诺防线是一条不可能被攻破的军事防线。他们认为,只要坚守在马其诺防线后,与德国长期对峙,挫其锐气,逐渐消耗德军兵力,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尔山地区,绕道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执着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防线建设之初战略思想的片面,导致防线的不攻而破。战术优势的丧失殆尽源自战略布局的首善不足。
以一种竞争的格式来说就是:
高明的战略家在设计竞争路线时都是选择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所谓孙子之“攻其不备”。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也是“农村包围城市”。要理解“农村包围城市”,就要知道其实是在优劣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进攻,所谓扬长避短。
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它的“命门”、“死穴”,所以设计合理、做到首善的战略,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锋中与“可战之敌”而战,从而在竞争中壮大自己,逐步而又稳健地走向成功。
在这种战略选择上,我们还可看到古代的战略与现代商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鲁夫说英特尔是“只有偏执狂才生存”,英特尔做出转向微处理器行业的决策方式和诸葛亮是一样的:诸葛亮认为曹操占尽天时,拥兵百万,事实上已经坐大,“不可与争锋”;英特尔判断日本的存储器生产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竞争下去已经注定必败;
诸葛亮判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英特尔判断信息产业将进入微机时代,微处理器芯片会成为核心;
诸葛亮认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有自己入川的优势条件;英特尔认为在微处理器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相比于其他对手有开发优势;
所谓的路径选择,就是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选择可以战胜的对手并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首善过程。
第19节:什么是首善?(18)
毛泽东说过:“抓战略主要抓两点,一是抓主动权,二是抓战略方向。”抓重点,抓关键,在这个前提下兼顾全面,这是很重要的首善思维方法。孙子也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最怕的是不分主次轻重、主从缓急,眉毛胡子一起抓。
《孙子兵法》中重要的作战原则还有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孙子特别重视以多打少,以强打弱。一定要以十攻一才有把握夺取胜利,而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到处进攻或防备就显得到处兵力不够。
《孙子兵法》里面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之都有相通之处。
所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问题是很关键的首善策略。
要辩证看待利和害
孙子特别强调事物的两重性,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去掉他缺点的同时也等于去掉了他的优点。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子特别强调“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知用兵之利也。”
历史上好多高明的统治者用人,就是能容忍不足,用其所长。跟孙子齐名的一个军事家叫吴起,道德很差,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把妻子也杀了。但这个人确实能打仗,在卫国的时候,跟秦国大战六十七场,从来没打过败仗,是常胜将军;到楚国去搞改革,也搞得相当不错,当时雄霸天下。统治者用人的时候就要把坏的因素撇开。因此,利和害要辩证地看待,没有单纯之利也没有单纯之害。
利和害是并存的,富裕了一部分人,可能从局部或一定阶段来看是以牺牲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为代价,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引进新观念新方式,又可能以部分传统道德被冲击为代价。所以,我们当年讲发展经济是对的,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也是对的,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强调重点。
高明的战略家孙子认为要把利和弊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要让任何一面无限制地膨胀,而且在看利和害的时候都要分清轻重主次;利有根本之利,有眼前之利,有长远之利,有局部之利,有大利小利,看你对利是怎么理解的。利和害在《孙子兵法》里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内容。正确权衡利弊就是决策要做的首善。
不撞南墙心不死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绝不值得提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辟蹊径。”杀身成仁,知其不可为而为,对于智者而言,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倘若一以为之,则必是情非得以;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是故无人与其争”。
所以,许多事情最忌讳全盘通吃,一点好处都不留,事业和计划更是如此。计划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人才任用上不能太过求全,要求样样都好,其实有一样好就可用之。“牵一发”就是“动全身”的首善。
?誕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还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在生活里面看见很多例子,现在很多人讲求急功近利,发财要快,做什么都要快。没有做好首善,就仓皇进发,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20节:什么是首善?(19)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与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
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去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年轻人愕然……
年轻人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同样如此。欲速则不达,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才能够成功。
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才华外露,似乎很易出成就;另一类人则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
拒绝急功近利,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拒绝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从何而来呢?
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所说:“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滋润,不断净化,不断提升。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这也正如华山论剑,每次真正能够具备论剑资历,登上华山之巅的也就是那几个能够静下心来,在深山野谷练剑的高人,而在江湖上咋咋唬唬,自命不凡的都是不入流的。有的是能够登到顶峰成为旁观者,有幸一睹论剑的风采,算是开了眼界;有的登上了半山腰,隐隐约约听到了山顶的剑啸刀鸣,还算比较荣幸;更多的人只能待在山底,看到了登山者稀疏的脚印,甚至脚印都未看到,光风闻到了华山论剑的传说。
这就是华山论剑的不同境界,坦然拒绝急功近利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崇高境界的支撑,这种崇高境界就形同是首善的立意,它是在人生历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倦跋涉中去一点一点构筑的。
拒绝急功近利,这对今天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下的我们,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首善忠告!
4 智慧:言者不如知者默
你的企业到底是要做强,还是做大?是做强重要,还是做大重要?抑或根本就没有做强、做大的可能?你的企业是适合于“延续经营”,还是就适合于做三五年?这些问题都源自于我们对企业成功、成长、成熟、成就生命周期的首善思考,都是在做战略之前要做的首善。
对此,我们需要反思企业、组织的大本大源,对一些关键问题立足首善,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剖析。
?誕 岂能“邯郸学步”
最近一些年来,许多企业把《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及西点军校的教材作为培训员工的读本,而类似这些书中的典型故事及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也俯拾皆是,我们不妨再把它们改造成“千里送鸿毛”、“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之类的现成故事。
这是很滑稽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许多企业,特别是日本、韩国企业热衷于研究学习中国的古代思想;另一方面,我们却忽视对自己古典文化的学习,舍近求远,将别人从中国“进口改装加工”的思想炒得玄而又玄。
如此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的MBA学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界朋友,在谈论外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典理论、案例以及思想时如数家珍,甚至比外国人更加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与之相反,我们中国的企业如何,我们自己的思想如何,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定阶段,在一个绝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度,在一个企业的规范化、治理结构还十分不完善的国度,究竟如何来经营管理好我们的企业,却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
麦肯锡兵败实达告诉我们,纵使是世界顶级的管理智慧,也未必能解决本土企业管理问题。当国外的管理智慧失灵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本土智慧,仍然在尘封的角落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国讲管理哲学的简约朴素和举重若轻,莫过于《道德经》;讲管理谋略的周详具体和可操作性,莫过于《孙子兵法》;讲管理的苛严、制度治理的杀伐之气,莫过于韩非子;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莫过于《论语》。
第21节:什么是首善?(20)
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管理的超稳态思想、差异化战略以及管理成功要素。其实,同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诸如《孙子兵法》等经典中早已提到,只不过我们将管理超稳态称之为“立于不败之地”,将差异化战略称之为“不战而胜”,将管理成功要素称之为“道天地将法”而已。
在中国的本土,就有“李锦记”这样的企业将中国的古典管理智慧用得恰到好处。另外,像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以及TCL的李东生等都是运用中国古智慧较好的企业家。这里,我们来看看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