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29部分

俱舍问答-第29部分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时法相皆同时具足,由偏重某一法相而安立过去、现在、未来。如一男有三女人,特别贪恋一女人时,并未舍弃余二。
(3)世友尊者:阶段转移
作用未生为未来,作用已生未灭为现在,作用已灭为过去。如将一丸子分别放于有一、一百、一千标志的鹘点中,若一则一,若一百则一百,若一千则一千。
(4)觉天尊者:其他转移
从前中后三刹那的角度,以观待过去、现在、未来。如一女人观待母亲她是女儿,观待女儿她是母亲。

539、 根据《自释》分析这四种观点的合理性和非理性。
答:第一种执事法有变化而本体不变的观点与数论外道同;
第二种所安立的三世相杂乱,因为三世皆有三世相,即于过去亦具现在、未来法相,于现在亦具过去、未来;于未来亦具过去、现在,所以杂乱。另外所举比喻中,对一女人有贪心现行,对另二女人之贪唯是得绳。此喻与所喻之法不同,因为所喻之法是说于现在法上亦同时具有过去、未来之法相。
第四种所安立的前后相待的观点,有一时法应成三时之过。如过去法前后刹那相观待而应安立为过去与未来,中间应立为现在,则过去法一时成三时之过。
第三种于此四中最善,以作用位而安立三世差别。诸法作用未起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灭名为过去,并不是体有不同。
经部亦遮破了第三种观点:作用与时间是他体一体?
若他体则作用成无为法,无为法不被时间所摄故,则作用常有;若一体则过去未来应非现在的过去未来,因为时间与作用一体,过去作用已灭,过去的时间应亦无;未来作用未生,则未来的时间亦无有,故于现在位过去未来皆无,则违其自宗于现在位存在过去未来三世实有之说。

540、 经部以上怎样破有部所承认三时实有的教证和理证?
答:破有部教证:依过去法修厌离心,并非是说过去的时间是存在的,只是说过去的色法在时间上出现过,依之可以产生厌离心;未来色法亦不是说未来时间是存在的,只是说依之可修无常厌离心,即缘未来色法,而于现在的相续中生起一种厌离心,并不是说未来的色法以未生的方式存在于现在位上。
破二缘具之观点:有部承许意识由过去意根及三世法境而生,故过去未来实有。然而,过去、未来之法境并非因其于现在位实有而成为意识之所缘境,意识是缘过去未来之总相,即追忆过去曾有之相,逆观未来当有之相,于现在位,以追忆及逆观二相安立为有,并非是过去未来法真正于现在位存在,意根缘之而生意识。
破有部有果的观点:有部说有果故,即业有当来异熟果,所以知有三世。然而虽是过去有业,但此业并非不动而存在,名言中,于一个假立相续中,业如种子一样于其中相续转变差别,而会当来果生,并非业于过去位一直存在不变化,直到当来成熟果报。
541、 根据有部的观点分析离和断的差别。
答:(1)于见道初位,苦智已生,集智还未起,苦谛一切见断已断,而集谛遍行随眠仍缘苦谛见断,以所缘方式具足,此时苦谛见断是断而未离系(断是断除所断,离是解脱义)。
(2)于修道位九品惑中,前面的上上品已断,后面的上中品等仍可缘已断之修断惑,此时已断之修断是断而未离。

542、 随眠有多少对境和有境?欲界中有多少心缘五类所断?
答:所缘对境有十六:随眠十五(三界各五类),无漏法一;
能缘有境有十六:五类所断相应心十五,无漏心一;
欲界中,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修道所断各有五心缘;
灭谛见断,道谛见断,各有六心缘;
分别以苦谛见断,灭谛为例:
所缘:欲界苦谛见断
能缘:○1欲界苦谛见断遍行非遍行相应心
○2欲界集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3欲界修道闻思生善
○4色界修断善心
○5无垢苦法智心
所缘:欲界灭谛见断:
能缘:○1欲界苦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2欲界集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3欲界修断善心
○4色界修断善心
○5灭法智品无漏心
○6同类颠倒执著心(灭谛见断相应心)
灭谛见断,道谛见断无互相缘的心,因为此二所断皆无遍行随眠。

543、 色界、无色界中有多少心缘五类所断?缘无漏法有多少心?
答:一、色界苦集修三断各为八心缘,灭道见断各为九心缘。
分别以色界苦谛见断,色界灭谛见断为例:
所缘:色界苦谛见断。
能缘:自地:(1)色界苦谛见断遍行非行遍行相应心;
(2)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3)色界修断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5)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6)欲界修断善心;
上地无色界:(7)空无边处未至定善心;
(8)无垢类智品心。
所缘:色界灭谛见断。
能缘:自地:(1)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2)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3)色界修断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5)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6)欲界修断善心;
下地无色界:(7)无色界空无边处未至定善心;
(8)类智品道无垢心;
(9)灭谛见断同类直接颠倒执著心。
二、无漏法是十心的所缘:
欲界:灭谛见断下有三无漏缘惑(邪见、惑、无明)相应心是为一心;道谛见断下有三无漏缘惑(邪见、惑、无明)相应心是为一心;修断善心是为一心。欲界有三心,色、无色界亦各有此三心,再加上无漏法智类智心也缘无漏法,这样,无漏是十心识的行境。
544、 请简要说明具随眠的染污心的随增情况。
答:具随眠心:(1)染污心;(2)非染污心。
具随眠也具随增:即凡夫心以所缘与相应方式增长;
只具随眠而不随增:如阿罗汉。烦恼已断,但烦恼体还在,此体与心相应恒在,但无随增。
(2)非染污心:有漏善法与无覆无记法是非染污心,以所缘方式增长。非染污心具有随眠,不由与惑相应之义而说,而是根据未断之自地随眠,缘非染污心并且以所缘的方式随增之义而说。
不具随眠心:无漏心,既不具随眠,亦不随增。

545、 请宣说随眠烦恼产生的顺序次第,所有众生的烦恼都是以本论所说的次第而产生的吗?为什么?
答:首先对真谛之义愚昧无知(无明),从中产生思虑苦谛有无怀疑,之后依止恶知识进行颠倒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的邪见,接着产生将蕴执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随后产生执著蕴为常有、断灭的边执见,之后产生将边执见执为正确可信的戒禁取见,再后由于执为正确而产生见取见,其后对自之见解贪执,生起慢心,对他见生起嗔心,如是随眠以上述次第而产生。
并非都是这样的次第而生。因为众生生起烦恼的因缘不定,所以随眠前后生起的次第并无一定。

546、 请举例说明产生烦恼的三种因,修行人应如何制止烦恼的增长?
答:三因:
(1)未以对治断除随眠:即烦恼的得绳仍存在,如贪心未断,虽暂时可以不现行,但定会现行;
(2)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如女色现前,则贪心现前;
(3)非理作意:颠倒执著,以不净为净,不乐为乐;如女色现前,因非理作意为增上缘,不净执为净,贪心缘之而随增。
作为修行人,所修的应该是道,即无漏智,所断的即是烦恼。烦恼与智不会同时存在。欲界众生,以食及色欲最粗重,尤其色欲极难拔除,故初修行者,应先远离生贪欲之对境,如女色之容貌、声音等皆当远避,以令内心粗显烦恼少起或不现行,这样一来,心不易散,心不散则闻思容易增上,并且细致;以闻思之力可知如何如理作意。如理,即如其本来之理,以此可对治非理作意,正知正见在,则烦恼缘非理作意而随增则无力;烦恼随增无力,则暂时可以用种种方便对治或用世俗智压服之,令不现行,究竟可以用无漏智将其永断。

547、 什么是欲漏、有漏、无明漏?为什么单独宣说无明漏?
答:欲漏:欲界烦恼除痴三十一种,并缠十种,共四十一种为欲漏;
有漏:色、无色界各除无明五,五十二种随眠是有漏;
无明漏:三界十五种无明是无明漏;
单独宣说无明漏之理:轮回根本即是无明,如果断除了无明,那么其他的所有随眠也将断除,为了明解这一点而将无明单独宣说,称为漏。

548、 什么是四瀑流?四结合?四种近取?
答: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见瀑流;
四结合:欲结合、有结合、无明结合、见结合;
四近取:欲近取、我所近取、见近取、戒禁取见近取。

549、 解释下列各名词:随眠、漏、瀑流、结合、近取。
答:随眠:随眠烦恼不是色法,是心所的本体,难以通达,极细微之故,又由于从无始时以来就与得绳相连,连续不断,通过所缘的方式增长,如果未断除种子,则再度在相续中辗转跟从,因而称随,由此缘故称为随眠。
漏:以这些烦恼能安置有情于轮回中,或从六处的伤口能漏到轮回中的意思而称为漏。
瀑流:由随眠能冲有情到后世故称瀑流。
结合:由随眠能与后世粘连在一起,称为结合。
近取:由于能取轮回而称为近取。

550、 什么叫九结?五见中为什么后二见单独立为结?十缠中为什么将嫉妒、悭吝安立为结?
答:九结:贪结、嗔结、慢结、见结、无明结、疑结、取结、嫉妒结、悭吝结。
五见中后二见单独立为结之理:
(1)三见与二见同有十八种实体。
三见:坏聚见、边执见唯在苦谛有二,三界共六;邪见三界各四有十二,三见共十八。
二见:见取见三界各四共十二;戒禁取见三界各二共六,二见共有十八。
(2)三见是所取,为二见执为殊胜;二见是能取,执三见为殊胜。
十缠中嫉妒、悭吝安立为结之理:
(1)二者完全是不善业;(2)二者皆自在而起。

551、 什么是五种顺下分结?五见及疑为什么摄为三结中?阿阇黎对此如何承许?
答:五种顺下分结: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1)欲贪、害心令有情不离欲界;
(2)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令有情虽能转生上界而又能令其返回欲界。
有问:得预流果应断五见及疑,为何经中有说断坏聚见、戒禁取见、疑三结,便能得预流果?
回答是五见及疑可摄于三结中,对此有三种解释:
一、摄门类:
(1)坏聚见:通苦谛一门类;
(2)戒禁取见:通苦道二门类;
(3)怀疑:通苦集灭道四门类。
断此三结,就断除了第一门类的边执见,亦断除了四门类之邪见与见取见,因为边执见、邪见、见取见与彼三结同门类故;并贪等亦已断除,因为贪等可以缘彼三结而为其境。由此,三结能包含一切见断门类,所以断三结则可以断一切见断。
二、摄根本:
(1)坏聚见是边执见之根本;
(2)戒禁取见是见取见之根本;
(3)怀疑是邪见之根本。
三结是根本,经中直接宣说断三根本,间接说明了断除另外三个根本之所属者,所以只是宣说断此根本即可。
三、阿阇黎世亲论师承许三结为三障:
喻:去往他方有三障:
(1)不愿去;
(2)迷路;
(3)对路途有疑虑。
与此同理,趋入解脱亦有三障:
(1)以坏聚见担忧断我,由此害怕解脱便不愿趋往;
(2)以戒禁取见依靠他道而迷路;
(3)由疑而于解脱产生怀疑。
此三结是三种能障,如果能断除,则于解脱无有障碍,所以这里是从最主要的角度而说了只断三结便能得预流。
552、 什么是五种顺上分结?结的含义是什么?
答:五种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我慢、痴。因为此五种结能起到令有情不离开上界的作用,故称五种顺上分结。(另外此五结烦恼微小,于上二界起,于断见断后方现行,实际是圣者中不还果者方能现起,是已趋近于解脱时方起,故说顺上分。)

553、 什么是三种缚?佛经中和《大乘阿毗达磨》中如何宣说三缚?
答:三缚:贪缚、嗔缚、痴缚。《法施比丘请问经》云:依靠乐受增长贪心;依靠苦受增长嗔心;依靠舍受增长痴心。《大乘阿毗达磨》说:三缚为三苦,即坏苦、变苦、行苦。

554、 什么是随烦恼?有多少种?
答:随烦恼:六根本烦恼以外其他的染污性心所行蕴所摄的烦恼,就是与根本烦恼接近存在的随烦恼。
它共有十九种: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

555、 何为缠?如何承认十种或八种?分别从何根本烦恼中产生?
答:缠能够把有情缠缚在轮回的囹圄中,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