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28部分

俱舍问答-第28部分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无常执为常有之颠倒,由边执见中的常见产生
乐:苦执为乐之颠倒
净:不净执为净之颠倒
我:无我执为我之颠倒,由坏聚见中产生
安立颠倒须具足三种条件:(1)于对境始终有颠倒执著;(2)具有计度分别;(3)为增益见。
戒禁取见于对境不是始终颠倒,故非颠倒。如虽然执有漏道能得涅槃是颠倒。然而亦能暂时离染,故非始终颠倒;
边执见中的见断与邪见是损减见,而非增益见,故非颠倒;(余三见,边执见中常见执常,始终为常;坏聚见执我则始终有我;见取见执净、执乐,始终如是,并此三见皆具有计度分别,亦是增益见,故安立颠倒。)

525、 一一说明七慢本体,《入智论》所说的九慢如何安立?
答:傲慢:心里想与下者相比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过慢:认为我已胜过与自己同等者;
慢过慢:认为在其殊胜者当中我更胜一筹;
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
增上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
卑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
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入智论》所说的九种慢:
观待他者立己三种:(对照《自释》)
(1)认为我已胜过他(过慢)
(2)我与他平起平坐(慢)
(3)我比他低(卑慢)
观待自己立他三种:
(4)他比我高(卑慢)
(5)他与我同等(慢)
(6)他较我低(过慢)
观待自己否他三种:
(7)没有比我高的(慢)
(8)没有与我等同的(过慢)
(9)没有比我低的(卑慢)
九慢包括在傲慢(慢)、过慢与卑慢三者中。
526、 未断除修断的圣者为什么不会出现傲慢等?在得圣者后有无实执的观点上,诸大德有何不同立宗?
答:傲慢有见断与修断两种:尚未断除修断的圣者见断自然不起,修断中之我慢与九慢亦不会出现,因为这些慢均是以我见而增上的。圣者于见道位已经断除了我见,虽然修断之慢还没有断,但因为没有了我见,所以这些慢虽然存在但不会出现。
傲慢是这样,其他的还有如:
(1)杀生等缠(等包括盗淫诳缠)是修所断,邪见所增,邪见已断,缠不现行。所以圣者杀生等缠必不现行。
(2)愿转生为护地大象子的生爱是边见中之常见所增,边见已断,故圣者不出现生爱。
(3)愿尽快死的灭爱是边见中断见所增,边见已断,所以圣者亦不会出现灭爱。
(4)恶作中的不善恶作,是以怀疑而增长,已断疑,故圣者不会明显出现。
关于圣者有无实执:
格鲁派:宗喀巴大师说,在得圣者后,还有一些实执。
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释》中说,圣者无实执。
《现观庄严论》注疏的祖师狮子部、解脱部,说于圣者前,虽然有如幻象而无自性的显现,但却没有真正实执。

527、 什么叫做直接颠倒执著、间接颠倒执著和再度颠倒执著?
答:直接颠倒执著:对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没有认识,起颠倒执著。(如一切遍行于苦集谛法相违而执著,是直接颠倒执著。)
间接颠倒执著:非于四谛之理直接误解而认识。(如坏聚见依五蕴而起执我、我所,是直接;边执见依坏聚见而起执常执断,是间接。)
再度颠倒执著:缘间接颠倒执著而起之执著。(如依身见起戒禁取见,依戒禁取见而起嗔心或慢心。)
528、 十一种遍行随眠是什么?什么是同分界遍行?不同分界遍行?
答:十一种遍行随眠:
苦谛见断: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疑、无明
集谛见断:见取见、邪见、疑、无明
(不共无明:不与贪、嗔等烦恼相应无明。)
不同分界遍行:十一种随眠除去坏聚见与边执见,余九种随眠可以缘上界,除去二见是因为上地不会将下地五蕴执为我和我所。
同分界遍行:三界每一界的十一种随眠可以缘各界自地的五类所断,并且是产生这些随眠的因,因而是同分界遍行。

529、 缘灭、道二谛的六种随眠是什么?若缘灭、道二谛,为什么不成无漏智慧?
答:六种缘无漏随眠:缘灭谛——邪见、疑、无明
缘道谛——邪见、疑、无明
六惑缘灭、道二谛,不会成无漏智慧。因为这并非是以正确、通达的方式去缘,而是以起疑惑、邪见、无明之方式而缘。即有境以烦恼去缘,故不会成圣智。另外,以邪见、疑、无明而缘灭道二谛,并非缘其自相,只不过是对其自相误认为的一种错觉而已,所以有境不会成圣智。

530、 邪见、疑、无明怎样缘灭道二谛?缘灭、道谛时在自地和他地方面有何差别?
答:六种随眠对灭道谛起颠倒执著而缘。
灭谛下疑惑、邪见、无明缘自地灭谛,欲界之惑缘欲界灭谛,直至有顶三惑缘有顶灭谛,各地皆有自地的诸行择灭,体不相同,互相非为因果。所以自地之惑不能缘他地灭谛。
道谛下邪见、疑、无明缘静虑六地和无漏九地道谛:
(1)欲界三惑缘静虑六地 法智品道谛,因为静虑六地的法智方面道谛相互是平等因与殊胜因,又因为法智品道是欲界惑的对治。
(2)色、无色界三惑缘无漏九地类智品道谛,因为无漏九地 的类智方面道谛互相是平等与殊胜因,又由于类智方面道谛是上二界惑的对治。

531、 除邪见、无明、疑惑三随眠外,余随眠为何不缘灭道谛?
答:贪:贪的对境唯一是所断,而灭谛与道谛并不是所断;
嗔:嗔境应是损害自己者,灭道谛不会损害他者不是嗔境,故嗔不缘;
慢:慢之对境粗动,灭道是寂灭法寂静,不是慢境,故慢不缘;
戒禁取见:此见执不清净为清净,灭道清净,故此见不缘;
见取见:此见执下劣为殊胜,灭道本来殊胜故非其所缘。

532、 《俱舍论》中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哪些?以所缘方式增长,相应的方式不增长的有吗?以所缘方式不增长,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吗?
答:以所缘方式增长:
一、遍行随眠:以所缘方式依自地五类诸法而增长。如欲界苦谛见断之遍行随眠,依欲界五类所断以所缘方式增长;
二、非遍行随眠:以所缘方式在同类中增长,不于他类中增长。
非以所缘方式增长:
(1)有境六随眠(邪见、疑、无明各二)缘无漏灭道谛;
(2)九不同分界遍行(十一遍行除身、边二见余九)缘上地境;
以相应的方式增长:
随眠以及与随眠相应的受等相应法以相应的方式增长。
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相应的方式不增长。
以所缘方式不增长、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谓缘上地诸遍行随眠。)
即缘上地境的九个不同分界遍行,因为这九个随眠虽缘上地境但不会以爱与坏聚见,见执上境为我所,所以非所缘随增,而九随眠仍可与受等心所相应增长。

533、 九十八种随眠中,无记的有多少?不善法随眠有多少?
答:随眠的性质只有有覆无记和不善两种。
有覆无记:(1)上两界所有随眠共六十二种;
(2)欲界坏聚见、边执见以及与之相应之无明。
不善:除(1)、(2)为不善随眠。即欲界除身、边二见余三十四随眠,其中无明取其不与身、边见相应的部分。(欲界苦谛见断下的无明,其与身、边见相应则为有覆无记;若不与身、边见相应则为不善。)

534、 这些随眠中哪些是不善业的根本?哪些是无记法的根本?哪些不是二者?
答:不善的根本有三:贪、嗔、痴(痴是不善痴)。
无记法根本:
(1)无记爱:对上界禅定与无量宫等一切爱(即上界贪随眠);
(2)无记无明:三界一切有覆无明,包括上界无明,以及与欲界坏聚见、边执见相应的无明。
(3)无记智慧:无记心相应的一切智慧。
上界染慧(上界烦恼相应慧)
欲界身、边见慧(身边见即是慧)
无覆:异熟生、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幻化心,四无记心相应慧,余随眠非二根本。
另外西方论师说无记法根本有四种:
(1)上两界的爱;
(2)上两界的一切见与欲界坏聚见、边执见;
(3)上两界的慢;
(4)上两界的一切痴。

535、 十四无记法是什么?佛陀为何不回答?询问有哪几种回答方式?请一一说明。
答:十四无记法:
世间是常是无常,是二非二;(4)
世间有边无边,是二非二;(4)
善逝圆寂后出现不出现,是二非二;(4)
身与命是一体是异体。(2)
外道问佛以上十四个问题,佛未作答,就是无记,总有十四法,故称十四无记法。实际上此时佛不回答是有利于众生,因为如果佛说世间常有,则顺世外道不会接受;如果佛说世间无常,则胜论外道不会接受。不回答是为了令其自己领会,然后佛陀逐渐对此作了宣说,于第一转法轮中说世间存在;第二转法轮则说不存在;第三转法轮说存在不可思议如来藏本体,这样逐渐引领外道进入佛门,这是佛一切智智的特点。佛知处与非处,知众生意乐根基,正是由于具十力故,所以为度化众生,而未直接回答。
询问有四种答复方式:一向、分别、反诘、置答。
一、一向询问:如有情都有死吗?
一向作答:所有生的有情都不能脱离死亡。
二、分辨询问:如众生死后生还是不生?
分辨作答:具烦恼的众生生,无有烦恼的众生不生。
三、反诘询问:此人殊胜不殊胜?
反诘作答:你是观待什么而提问的?如果观待天人,则是下劣;若观待恶趣众生,则是殊胜。
四、置答询问:如人我与蕴是一体还是他体?
置答作答:既非一体也非他体,人我本不成立,如石女儿本不成立,当然不存在回答他是白色的概念了。

536、 随眠中哪些是自相烦恼?哪些是总相烦恼?请简要说明三世中如何具足所断?
答:自相烦恼:贪、嗔、慢是自相烦恼,均依各别对境而生故,如依美丑高低等。
总相烦恼:无明、疑、见(五见)是总相烦恼,缘所有有漏蕴在一切时分中产生,如可缘一切而生无明等。
具足所断:具足所断是指补特伽罗以缘那些对境的方式而具足所断。

三世中具足所断的情况:
一、具足自相烦恼:
过去、现在的六识相应的贪嗔慢乃至未断之间:
意识相应贪、嗔、慢:缘三时五类所断任何对境而生(意识可缘三时故);
五识相应贪、嗔、慢:唯缘自时境而生(五根识唯缘现量境);
未来六识群体中出现(即六识相应)的贪、嗔、慢:
意识群体中出现的未来贪嗔慢:缘三世一切对境而具足。
(1)未来将出现的贪、嗔、慢:只缘未来自时对境(不缘过、未);
(2)未来不生贪、嗔、慢:以三时一切对境而具足。
(未来不生即是未来缘缺不生之法,有部承许三世实有,所以贪、嗔、慢虽然不生,但体仍存在于未来,此处是以此三随眠有能力系缚三时一切对境而说的。)
二、具足共相烦恼:无明、疑、见(五见)可以缘三时对境而具足。

537、 有部承许三时实有的教证和理证是什么?
答:教证:“比丘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离,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离,若过去未来色非有,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断欣求。”另外,佛说:“现在法无常,何况过去未来之法。”即证过去未来皆有。
理证:
(1)二缘具:意识依意根与法境而生,意根是在过去,法境可通三时,若无过去、未来,则意根、法境皆不存在,意识缺少此二缘(意根是增上缘,法境是所缘缘)不应产生。然而意识能产生,则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实有。
(2)有对境:因为识必定有对境才可以生起,没有对境,识不会生的,这个道理是决定的。意识可以缘三时,如果过去、现在、未来境若无实体,则会出现无有所缘境的识,这是不应理的,因为所缘境无实体的话,识亦不应存在。但识是存在的,也就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境皆实有。
(3)有业果:如果过去无实体的话,则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就不应该有当来的果,因为异熟果一定不会与其因同时,果若现在,因定在过去;因在现在,果定在将来。所以说过去、未来一定实有,也就可以承许三世实有。

538、 哪四种宗派承许三世实有?以比喻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
答:四种宗派是:
(1)法护尊者:事法转移
法于未来变成现在,现在成过去,事物种类变成他法,但实体却无改变。如金器毁坏不成他器,形状已变,但颜色不变。
(2)妙音尊者:法相转移
三时法相皆同时具足,由偏重某一法相而安立过去、现在、未来。如一男有三女人,特别贪恋一女人时,并未舍弃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