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14部分

俱舍问答-第14部分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88、 请你对应自身宣说十二缘起。
答:十二缘起:
(1)无明:前世烦恼现行阶段的五蕴,也就是烦恼。
(2)行:前世造善等三业阶段的五蕴,即是业。
(3)识:今生结生到母胎中刹那的五蕴。
(4)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名是指受想行识,只有名称无有阻碍故;色则指凝酪等。
(5)六处:对境、根、识三者聚合到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
(6)触:从根境识聚合后完全断定对境起到能了知乐、苦、舍之境,并取舍为喜欢、不喜、中等以前的五蕴。
(7)受:从能取舍三种感受起到不能行淫之前的五蕴。
(8)爱:未真实享用欲妙、行淫欲事、寻觅对境之前的五蕴。
(9)取:为了获得成为爱之对境的受用而到处奔波时的五蕴。
(10)有:奔波者造作产生后世苦乐等果善不善业因阶段的五蕴。
(11)生:从此世死去而结生到后世时的五蕴。
(12)老死:处于三际中间的今世所留下的后世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
众生皆以无明、行乃至老死,此十二缘起而轮回不息。(此处是指在欲界中能够圆满此十二缘起者说。)

289、 有部与经部以上,对十二缘起的认识有何不同?
答:有部:十二缘起唯是分位缘起,即每一分位皆具足五蕴,以“无明”等主要的缘故而称“无明”等支。
经部以上:每一支并非是具足五蕴,以“无明”等主要而称无明。原因是无明为无知痴心所,行是思心所,“无明”等也并非是因主要而称无明,若说主要,那么只说识就可以了。所以各支以各自的本意而说,不包括所有的五蕴。

290、 《俱舍论自释》中四种缘起是什么?请分别说明。
答:《俱舍论自释》中说有四种缘起:
(1)刹那缘起:以杀生为例,在刹那间(约成事刹那说)由贪心而行杀生,即具足十二支,痴心所即是“无明”;思心所即是“行”;对于所杀境了别名“识”(以贪心行杀,贪心起则痴心所必起,大烦恼地法故;思心所必起,遍大地法故;识亦定起,了别境故);色、想、行三蕴与识俱起称“名色”(色蕴取不离根之色香味触四境,想蕴全部,行蕴取作意心所等);眼等五根令名色安住,说名“六处”(此五根为六处摄而说六处);六处即是根与境识三合和而有“触”(心所);领纳触名“受”;以贪心行杀,贪即是“爱”;与爱相应诸心所名“取”;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的时候名“生”;诸法熟变坏灭时名“老死”。这就是十二缘起于刹那间全部具足,名刹那缘起。
(2)连缚缘起:因果无间前后相连而起是连缚缘起。
(3)分位缘起:即十二支每一分位皆具五蕴,以“无明”等主要故而称“无明”等支,即三世十二支五蕴分位,是约顺次生受业及不定受业而说的。
(4)远续缘起:前面所说三世十二支分位,约顺后受业与不定受业而说,即三世因果之间可隔开许多生。而圆满十二支分位,是远续缘起。

291、 有部说十二缘起是五蕴不同阶段,为什么又说“无明”等?
答:有部说十二缘起是五蕴之不同阶段,又说“无明”等,是因为,如于“无明”支,是因为其中无明最强盛故,于彼同时俱有之五蕴也随“无明”一起被称为“无明”支,如国王行,非无导从,以主要是国王,故称国王行。

292、 十二缘起分三世说,有何必要?
答:十二缘起分三世是为遣除众生之三际愚痴。
一、前际愚痴:(1)我是否已生 (怀疑我是有是无);
(2)生了什么样的我 (怀疑我的自性,即此蕴是我或离蕴有我);
(3)“我”如何而生 (怀疑我的差别,到底是常我或是无常我);
二、后际愚痴:(1)“我”未来产生与否 (怀疑我未来是有是无);
(2)产生什么样的我 (怀疑我的自性);
(3)“我”将如何产生 (怀疑我的差别)。
三、中际愚痴:(1)何等是我 (怀疑我的自性);
(2)此我云何 (怀疑我的差别,常?无常?);
(3)“我”谁所有 (谓怀疑我之因,此现在这个我,在过去是什么因所有?);
(4)我当有谁 (怀疑我的果,谓此现在我,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果?)。

293、 十二缘起归纳为哪几个法中?分别为何?
答:十二缘起可归纳于三法中,烦恼、业、事;或二法中,因、果。
烦恼:无明、爱、取          因
三法 业:行、有                 二法
事: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果
(七事是因,由彼等中生业惑故;七事是果,彼等由业惑生故。)

294、 前际后际缘起如何安立各自的因果?
答:前际缘起:因:无明、行
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后际缘起:因:爱、取、有
果:生、老死

295、 前际后际略因果怎样推出中间或今世之略果?
答:前际略因 是无明、行,此二与中际之因爱、取、有相同,即中际之因也可以说为无明、行,即中际之因也可以是略因;
后际略果 是生、老死,此二与中际之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相同,即中际之果也可以说为生、老死,即中际之因也可以是略果。

296、 若十二缘起数目确定,则无明无因,老死无果,那么轮回有始有终?
答:      生烦恼:爱中生取
生业:取生有,无明生行
由业中生事:行生识,有生生
生事:识生名,名生色,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触生受,生中生老死
生烦恼:受生爱,老死生无明
十二有支规律如上。
其中名色、六处、触、受即是老死,爱就是无明,受中可生爱,那么老死可以生无明,即老死是无明之因,无明是老死之果;所以无明有因,老死有果,十二缘起无前后际,即轮回无始无终。
烦恼
无明 业
行 事
识 事
名色 事
六处 事
触 事
受 烦恼
爱 烦恼
取 业
有 事
生 事
老死

297、 若前世造业,中间过了许多世以后成熟,难道不是错乱了缘起规律吗?
答:并非错乱,十二缘起三世圆满,因造业有顺后、顺次生及不定业,所以三世不一定连续,但是中间将三世隔开的是别的缘起,并不会令此十二缘起错乱。

298、 经中所说缘起、缘生之义是什么?
答:缘起:每一支其能产生后世的因支分是缘起,由此而产生一切果支分故;
缘生:每一支其成为以前之因所生的果支分是缘生,由因支分中所生之故。
十二支每一支都具有缘起与缘生,即因果二义,缘起是因义,缘生是果义。但每一支若观待何法是何因则观待彼不是果;若观待何法是果则观待彼不是因。如一个人若观待其儿子是父亲,则不会是儿子的儿子。

299、 经部宗对有部十二缘起解释有何观点?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有部:(1)十二缘起各支皆具五蕴,以“无明”等最胜故,而立各支之名为“无明”等。
(2)世尊所说唯是分位缘起。
经部:(1)应有四种缘起:刹那、连缚、分位、远续。分位缘起只是其中一种。
(2)十二缘起应以各支本义而说即“无明”等不是五蕴,实际上无明为无知心所,行是思心所等,若按有部,因无明主要而立“无明”名,实际上若论主要识最主要,那么每一支只讲一个识即可以了,显然不应理,所以每一支应依其本义而解释,并非如有部所说。

300、 请以比喻说明“无明”之本体是什么?
答:无明之本体:无明是能够如实了达的智慧之违品,是不明三宝、四谛、业果之理的一种心所,是别有实体的他法。无明是智慧(即明)所对治的一种有实体的法,而并不是说无觉知(即不是明的或明以外的)就说是无明,也并不是明的体不存在(即明无)就说是无明。
如:亲与非亲,亲是亲人,非亲则专指怨敌,有实体,
(1)并不是亲人之外的皆是非亲;
(2)亦不是无有亲人是非亲。(若无有亲人是非亲义,则非亲无有所指。)
真实语与妄语:妄语是真实语所对治的,
(1)并不是说真实语以外的就是妄语;
(2)也并不是说真实语不存在就是妄语。
法与非法:非法是法所对治的,
(1)并不是法之外皆是非法;
(2)亦不是无有法称非法。(若是这样,则非法无实体。)

301、 若“无明”是不知觉而已,则有何等过失?
答:若无明是不知觉,则没有知觉的法,皆是无明,也就是说无实法,无情法等都成了无明,也就是除了知觉(明、智慧)之外的法都是无明,这样就不应理。实际上“无明”是明所对治的一种有实体的心所法。
302、 经部观点,佛经中有何定义?(不知前际之心)
答:经中说:“若有无明,则有行,若有行,则生识等。”与前际若有则生现今,现今已生,则生后际的说法是一致的,经部不像有部那样,认为无明等是五蕴,而是从无明等的本义来解释,即无明是无知心所(痴),行是思心所等。

303、 若许无明是劣慧坏聚见,又有什么过失呢?
答:第300题已说无明是智慧所对治的一种心所法,别有实体,那么无明的体是什么?
有的论师说:无明就是劣慧坏聚见,就像坏妻子而名无妻子。
(这里补充一点,劣慧分二种:(1)五种染污见是劣慧,说劣慧坏聚见是代表这些有见的劣慧;(2)不是有见而与贪等相应的慧亦是劣慧。)
论主破:无明不是劣慧(坏聚见),因为这些劣慧中有见故,即这些慧是恶见慧,见是有推度分别性的,而无明无知不明了,所以无明不会是见;劣慧中有见,所以无明不会是劣慧(坏聚见)。
那位论师又说:那么无明是不具有见而与贪等相应的劣慧。
论主又破:也不是这样的,无明与见相应故。意思是说,无明心所起一定与见相应,见就是慧心所,若说无明是劣慧,则会有两个慧心所俱起的过失。就像决不会有苦、乐二受俱起一样,二慧是不会俱起的。所以说无明不是劣慧(坏聚见),亦不是不具见而与贪等相应的劣慧。
另外经里说:“无明染慧,令不清净。”若无明是慧,则有慧自己染污自己的过失,所以无明与慧决定是他体方说能染,即无明不是慧。

304、 前辈论师对无明有什么不同认识?
答:世友论师:所有烦恼称无明。
法护论师:无明为我慢。
法称论师:无明非萨迦耶见,因为一切过失由萨迦耶见生。

305、 请用比喻来说明“名”的概念?
答:名为四蕴:受想行识非色法的四蕴。此四蕴叫做名是因为与名相同而趣入意义之故。即此四蕴皆以外在所表达的名称而了知其内在的意义,就如:(1)色法须以名字而了知其为何物;(2)以婆罗门等而了知其为何种姓。

306、 《自释》中对六触有何解释?
答:有部: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合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有部:三和合外,有触心所的实体存在。)
经部:有说三和即名为触,彼引经证,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经部:根境识三和合当体就是触,其外无触心所之实体存在。)

307、 什么是三类触?切合自身说明。
答:(1)明之触:无漏智相应触,如见道后之根境识三和合所生触;
(2)无明之触:与烦恼相应触,见道前无始劫来根境识三和合与烦恼相应所生之触,如与贪心烦恼俱生之触;
(3)二者以外触:与剩余的有漏善法相应之触,如非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而是以求人天乐果之心摄持之念诵、闻思等触;及无覆无记相应触,如与威仪路心相应触,如走路、吃饭时。

308、 身受与心受之差别是什么?分哪十八种?
答:身受:五根触所生受是身受。五根是有碍色法,说身受,身代表色法。
心受:意根触所生受是心受。心受分十八种:心受有意苦、意乐、舍三种,以此三受分别缘六境皆可生起此三种受,由此总共可以生十八种心受(意近行)。

309、 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哪些受?
答:欲界有十八种心受(意近行):
缘欲界十八:三受缘六境;
缘色界十二:三受缘四境;
缘无色界三:三受缘一法境。
色界:
(1)初禅、二禅有十二种心受(意近行):
缘欲界十二:二受缘六境,无意苦受;
缘色界八:二受缘四境,无香、味二境;
缘无色界二:二受缘一法境。
(2)三禅、四禅有六种受(意近行):
缘欲界六:舍受缘六境无意苦,亦无意乐受;
缘色界四:舍受缘四境;
缘无色界一:舍受缘一法境。
无色界:唯空无边处未至定可以缘第四禅境。
(1)空无边处未至定: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