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贺说:“我能上去,明天再上。”
常贺这样上了好几天,也没上去,后来就不上了。
在常启先生看来,常贺这种上床的方式是不行的。常启先生还亲自试过,也没有成功。既然知道这种方法不行,为什么还让孩子做呢?成年人知道这样做不行,常贺是孩子,不知道。你对他说不行,他说行,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禁止他,而应该让他去试;试验的结果不行,他就不试了。这样做可以使孩子切实地感受到,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有些事是做不成的,可以培养孩子的实事求是精神。孩子懂得了这一点,就向成熟迈进了一步。当然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常启先生特别注意保护。这样头朝下倒着上床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培养常贺的勇敢精神、百折不挠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很有好处的。孩子的优秀品质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不是有句话叫“习惯成自然”吗?孩子从小这种事情做得多了,他的勇敢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逐渐地培养起来了。
事例4:给刚出生的奶奶买牛奶
常贺3岁2个月时,奶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1998年6月6日在省医院生下来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生下来就大声地哭。他为什么哭呢?是因为他饿了。后来,奶奶买来牛奶给这个小男孩喝,小男孩喝了牛奶,不饿了,也就不哭了。这个小男孩就是常贺。
常贺听完后,问奶奶:“您哪年生的呀?”
奶奶说:“我是1941年8月8日生的。”
听完后,常贺又问:“您在哪里生的呀?”
奶奶说:“我在博陵县张庄村生的。”
常贺问完奶奶之后,对奶奶说:“奶奶,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奶奶说:“好啊,你讲吧!”奶奶想,他能讲什么故事呢?没想到,常贺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1941年8月8日,在博陵县张庄村生下来个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生下来就大声地哭。她为什么哭呢?是因为她饿了。常贺买来牛奶给这个小女孩喝,这个小女孩喝了牛奶就不哭了。这个小女孩是谁呢?她就是奶奶。”
这个故事把人给逗乐了,在场的人都笑得流出了眼泪。
讲完了上面的故事,常贺问奶奶:“你妈现在在哪儿?”
奶奶说:“我妈不在了。”
常贺说:“不在了。你妈到哪儿去了?”奶奶面带难色,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常启先生说:“你就实话实说嘛,就说死了。”
奶奶对常贺说:“我妈死了。”
常贺问:“死了到哪儿去了呀?”
奶奶说:“埋到地底下去了。”
常贺问:“埋到哪儿的地底下去了呀?”
奶奶答:“埋到张庄村的地底下去了。”
常贺又问:“你妈还能回来吗?”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二、少给限制多让试试(7)
奶奶说:“不能回来了。”
常启先生觉得再说下去没有什么结果了,就插嘴说:“常贺,咱俩玩麻将好吗?”
常贺说:“好!”于是常启先生领常贺去常贺的活动室玩麻将去了。所谓玩麻将是用麻将牌摆成一些图案、数字或文字什么的,是常启先生和常贺祖孙俩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不是成年人那种玩法。
不知道读者看了上面这个故事有何感想,你会与孩子这样对话吗?
常启先生曾问过一个3岁的城里孩子他爷爷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说“不知道。”常启先生觉得奇怪,一个整天跟着爷爷的孩子怎么会不知道爷爷的名字呢?经询问才知道孩子的爷爷不让说爷爷的名字,认为孙子说爷爷的名字不礼貌。孩子的年龄和辈分比家长小,但孩子的人格不应该比家长低下,应该是平等的。像常贺的奶奶那样对待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人格的独立性强。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敢说,工作之后能正确地面对领导吗?
幼儿园的老师评价常贺时,说:“常贺的胆子特别大。别的孩子只要老师使个眼色或有个表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常贺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有他的想法,特有主意,不要说使个眼色,就是说他,他也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做他自己的事。”现在不少家长希望孩子乖,听话。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就会看老师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在工作上有创新吗?从小就学会看人行事并不是好事。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者,都是有主见的,都不是看上司的眼色行事行出来的。
事例5:常贺不是好孩子吗
常启先生从幼儿园活动室接常贺(2周岁多,不到3周岁时)出来之后,让常贺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打秋千。幼儿园园长见孩子们还在院子里玩,就对孩子们说:“小朋友,回家吧,明天再玩。”经园长这么一说,和常贺一起打秋千的其他3个孩子都跟着家长走了,常贺却像没有听见园长的话一样,照样不紧不慢地打秋千。园长见状,对常贺说:“好孩子,不玩了,回家吧!”常贺听了园长的话,对园长说:“常贺不是好孩子,玩,不回家。”常启先生也没有制止常贺。
园长对常贺的回答,一时无言以对,走了。临走前园长对常启先生说:“这孩子没治了。这孩子是全幼儿园最聪明的孩子,也是最不听话的孩子。”园长不知道常启先生是常贺的爷爷。常贺的奶奶觉得爷爷这事做得不对,专门找常贺的老师咨询了一次,希望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老师说:“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他的兴趣在打秋千上,对是否当好孩子不感兴趣,一个人不应为了一点荣誉就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常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我很同意老师的看法。
事例6:我画得好吗
常贺3岁4个月的时候在家里墙上画了一些画,奶奶问常启先生怎么办,常启先生见常贺把白白的墙画得乱七八糟的,很生气。可又一想,孩子往墙上画画,是他画画欲望的表现,是想练练手艺,这是一件好事,应保护他的积极性,不能因为画脏了墙就训斥他。常启先生决定因势利导,鼓励常贺画画。
第二天,常启先生把常贺叫到他画了画的地方,对他说:“常贺,这画是你画得吗?”
常贺说:“是我画的,我画得好吗?”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二、少给限制多让试试(8)
常启先生说:“我看画得挺好的,就是画在墙上有点不好,挺白的墙,画上这些就不好看了。”
常贺问:“那我画在哪儿呀?”
常启先生说:“我给你在墙上贴上一张纸,你画到纸上,好吗?”
常贺说:“好。”
常启先生把事先准备好的0号绘图纸(841毫米×1189毫米)用胶带纸贴在常贺画了画的墙上,常贺站着或坐在小凳子上都能画到纸上。常贺看到新贴上去的图纸比墙壁还好,非常高兴。常启先生对常贺说:“以后只能在这张纸上画,不能再往墙上和门上画了,知道吗?”
常贺说:“知道了。”
孩子拿笔往墙上画画、写字,把家里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的,确实很让人生气。遇到这种情况要站到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能盲目地责怪或训斥孩子。常启先生既让孩子知道了在墙上画画是不对的,又保护了孩子画画的积极性。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是家长的重要责任,不要看到孩子有一点出轨就大惊小怪,就对孩子横加指责和训斥。对孩子的出轨行为要冷静、要分析,不能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事例7:别往窄的地方骑
常贺3岁9个月的时候和比他大2个月的肖勇在院里骑四轮儿童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前后各有一个大车轮,在后面大车轮的两侧还有两个小轮子,是为了防止车子倒向两边用的。他俩骑车的院子比较宽敞,但离北墙约米的地方有两棵大槐树,每棵大槐树的根部周围都砌了水泥池,是浇树用的。骑了一会儿,肖勇把自行车骑到槐树与北院墙之间去了。肖勇妈妈见状,赶忙大喊:“别往窄的地方骑,到宽敞的地方来!”肖勇妈妈这样一喊,被正在宽敞地方骑车的常贺听见了。常贺见肖勇在狭窄的地方骑车,他也把车骑进了狭窄的地方。这样,肖勇从狭窄的地方往宽敞的地方骑车时,常贺却把车从宽敞的地方骑进了狭窄的地方。开始,常贺骑车围着两棵槐树转大圈,一会儿骑在狭窄的地方,一会儿骑在宽敞的地方。后来,常贺就在两槐树之间骑车转起了“8字”。这种骑法,对孩子而言,需要一定的技巧,开始时显得很困难。常启先生在一旁看着,任常贺慢慢地骑。经过几天反复练习,常贺的骑车技术大有长进,在两棵槐树之间骑车转起“8字”来,就挺熟练了。由于常贺的骑车路线比较新颖,姿势比较潇洒,引来不少老人观看。还有老人说:“这孩子真灵!”
孩子骑车玩,应该在宽敞的地方,是一部分成年人的想法,肖勇妈妈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她把肖勇叫到了宽敞的地方骑车。常启先生则不然,他认为,只要没有危险,在哪儿骑车都可以,在狭窄的地方骑车更能培养孩子的能力。常贺在狭窄的地方骑车,比肖勇在宽敞的地方骑车遇到的问题要多一些,受到的锻炼自然也就多一些。同时,常贺围着两棵树骑成了“8字”,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受到了老人们的夸奖,又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受到夸奖后的愉悦。相比之下,肖勇的收获就没有常贺大了。常启先生和肖勇妈妈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一个寻找狭窄的环境练,一个寻找宽敞的环境练;一个寻求新奇的方式,一个守着陈旧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智力、能力会出现差异的。肖勇的妈妈可能不曾想到,孩子的锻炼机会就是在她这样毫不经意的指导中丧失了。教育孩子无小事。孩子的聪明,是在一点一滴的活动中练就的,也是在一点一滴的活动中丧失的。只有“少给限制多让试试”,让孩子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三、多给褒扬不能贬低(1)
事例8:翻了就会了
1985年10月常启先生家买了一台苏联生产的电冰箱。当时电冰箱在中国还不普及,常启先生一家人谁也没有见过电冰箱,既不会安装也不会操作,使用说明书还是用英文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启先生就让刚刚升入初中三年级的儿子常民和刚升入高中二年级的女儿常立一起翻译电冰箱的使用说明书。孩子说不会翻。常启先生说:“不会没关系,翻了就会了。你俩谁都会翻,遇到不认识的英文单词就查《英汉技术辞典》,把会翻译的写下来,不会翻译的空着,最后我来翻。”就这样,经过一番运作,翻译出了《电冰箱使用说明书》初稿。然后,常启先生就和孩子一起照着翻译好的说明书安装和操作电冰箱。
现在说起来简单,在当时一切都是陌生的情况下,每安装、操作一步都得认真思考和观察,以免发生错误。等电冰箱安好运行正常之后,整理了一份《电冰箱使用说明书》定稿。这次电冰箱安装、调试和运行对两个孩子的锻炼非常大,尤其是翻译英文说明书,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好处,激励了孩子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
在常启先生家买了之后,家属大院里又有五六家买了和他家同样的电冰箱。这些人也和常启先生家刚买来电冰箱时一样不会安装、不会操作,于是就来向常启先生求教,希望给他们帮忙。常启先生对来者说:“好啊!让我儿子给你家去弄吧。”第一位求教者听了常启先生的话,惊讶得张着嘴巴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常启先生看出了来者的心思,知道他在想“一千多块钱的东西(1985年1000多元还很是钱呢),你怎么能让一个毛孩子去弄呢”,于是常启先生对来者说:“我们家电冰箱就是他弄的,我也只是在旁边打了打下手。让他去吧,出不了问题。”常民拿着翻译好了的说明书跟着来者去了,也真的把电冰箱给弄好了。这件事一时在大院里传开了,常民也成了“电冰箱专家”。其实,孩子的能力往往比家长预计得要大得多。“少给限制多让试试”,会激发孩子的潜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事例9:别忘了叫我看圆月亮
常贺3岁3个月零10天那天,常启先生抱着他在阳台上看月亮。常贺看到了明亮的月亮非常高兴,笑了起来,问常启先生:“爷爷,月亮圆吗?”
常启先生说:“比较圆,但还不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