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连载-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去冒一把险,我早就发了。可惜这世界什么药都有卖,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哈默是上世纪世界商业舞台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纵横于世界各国,在前苏联、非洲、中国尤其活跃,因此被称为“红色商人”。
1921年的苏俄,经历了内战与灾荒,物质奇缺,药品和食物尤其匮乏,人们纷纷被疾病与饥饿****。当时哈默正好在美国,他时刻关注着世界,商人特有的嗅觉让他闻到了商机。
当时,苏俄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俄。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俄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苏俄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认为苏俄能让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值得搏一把。他不在乎别人把他当疯子,也不相信苏俄就是地狱,他看中的是苏俄广阔的市场和无以限量的前景。
犹太人都有这样的豪气: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利润大,就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从美国漂洋过海到了西欧,再从西欧坐火车到了苏俄。在途中,哈默看到了一幕幕的惨状: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
哈默首先想到的就是:被灾荒困扰着的苏俄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俄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和绿宝石。如果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
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俄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会来了!哈默立刻向苏俄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俄的毛皮、宝石等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第一部分 天机篇(8)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哈默还和列宁交上了朋友,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成为苏俄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一跃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苏俄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哈默几乎垄断了苏俄的对外贸易,每次交易中他都能挣到大笔的钱,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成为当时最有钱的人之一。
1929年至1933年,全世界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作为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自然受伤最为严重,无数的企业破产,无数的人从高楼跳下,无数失业人员等着国家的救济,整个美国被笼罩在萧条中,人们都心灰意冷,绝望透顶。
哈默过得也很不如意,但他坚信未来一定会变好的。他思索到:美国长此这样定会国将不国,所以必然会有变革,一旦出现变革,机会就会随之而来。
1933年美国总统竞选,在所有竞选人中,哈默极其看好罗斯福。罗斯福的叔叔西奥多?罗斯福曾当选过美国总统,罗斯福政治世家的优势是其他竞选人没有的;再者,罗斯福为人坚毅沉着,其演讲才能非同寻常。这时他便开始了一番大胆的假设:如果罗斯福成为总统,他一定会实行新政;一旦新政,必然会刺激国内消费和需求,到时禁酒令也会被废除。禁酒令被废了,人们就可以敞开肚皮喝酒,各类酒的需求必然会大增。酒的需求增加了,作为配套产品的酒桶也会出现空前的需求。
哈默当机立断,开始行动了。他利用和苏俄的关系,从苏俄买来大量木材,建了几个大型的酒桶加工厂。当时人们都很不解,认为哈默疯了。不想后来罗斯福果然当选为总统,禁酒令也被废除,哈默生产的酒桶立刻被抢购一空。通过卖酒桶赚了一大笔后,哈默又以数倍的价格将那些酒桶加工厂高价卖给其他人,自然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收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利比亚在全球进行招标来开发油田,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并非都想开发油田,有些公司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从中赚一笔差价;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他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与那些石油巨头相比,实力悬殊太大,和他们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哈默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哈默知道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作。
哈默对这次投标非常重视,他的投标方式非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我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哈默的真诚赢得了利比亚政府的认可,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而放弃的。
《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第一部分 天机篇(9)
很快哈默也由兴奋变为烦闷——在租地上钻出的前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官员的交际费用。于是,董事会里有许多人开始把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
虽然和股东之间意见不合,但哈默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决定坚持下去,他要和未来赌一赌。哈默的坚持见到了成效,不久,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另外8口井也出油了。这下股东们的心情可是从地到天。这块油田的日产量是10万桶,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
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探测法,钻出了一口日产万桶自动喷油的油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八大巨头之一。
哈默的一生都在全世界来回穿梭,他到处投资项目,兴办实业。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还不被全世界看好,甚至很多人不敢到中国来投资,哈默艺高人胆大,率先来到中国投资。他的冒险再次为他获得了大笔的利润以及很高的国际声誉。
犹太人几乎都是乱中取胜的高手,类似的例子太多,限于篇幅,无法一一道来,因此选择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哈同、摩根、哈默四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以便让读者了解犹太人善于在危机中赚取商机的这种能力和手段。
二、温州人,改革大潮中最活跃的精灵
有两个人在谈话。
“哪种人满世界跑,知道吗?”
“温州人啊,还没有见过什么地方没有温州人。”
“你错了,就有地方没有温州人。”
“什么地方?”
“三个地方:一个是没有钱的地方,一个是没有市场的地方,一个是没有商机的地方。”
“那还是你错了。”
“为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市场、没有商机的地方,有吗?”
“让我想想,确实没有。”
“知道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富裕吗?”
“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能吃苦!”
“那只是俗人之见,只要能吃苦就能发财,那全世界的财主还不满天飞?”
“那你说是什么?”
“因为他们敢闯,敢满世界跑,所以他们知道什么地方更有市场,什么地方更有商机,什么地方更能赚钱。”
“高见!我赞同!”
“光赞同有啥用,空谈了白天,还是实际行动吧,走,赚钱去!”
◎看准了就不要等待
有一句俗语也是名言,就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不知保护了多少人,也不知坑害了多少人。有一支股票你没有买,等你想买的时候,价格早就涨上去了;有一个姑娘你没有追,等你想追的时候,她已为他人妇了;有一个生意你没有做,等你想做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有人在做了;有一个项目你没有上,等你想上的时候,早就有人捷足先登了;有一个职务你没有争取,等你想去争的时候,早就有人大权在握了;有一个时机你没有把握,等你想去利用的时候,早就有人借此飞黄腾达了。
《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第一部分 天机篇(10)
有一句话说温州与上海的关系,“身在温州,心在上海。”温州人就是这样,他们总是把目光瞄准最大的城市——上海,因为上海总是有那么多商机,总是有那么多金子,上海人又是那样的精明过头,留给温州人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1991年的时候,改革开放虽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人们的思维和眼界还没有完全打开。温州人却总是先人一步,他们比一般人看得更远。
在温州通往上海的104国道上,昼夜奔驰着大车、小车甚至拖拉机,一批批温州人奔向上海,当时很多温州人就是从这条路上发迹的,后来温州人称之为“财富之路”。
1991年10月,姓陈的两兄弟急急忙忙地跑到上海侦查经济情报。当时的上海浦东开发区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正待开发,陈氏两兄弟像勘探队员一样,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他们四处张望,写写画画,花了整整五天时间。随后,他们悄悄回到温州。
此时,精明的上海人也在关注着时局,他们更谨慎细致,他们要等国家的政策下来后情况更明朗时再行动。
陈氏两兄弟可没有这种耐性,他们一回去就向自己的同乡们汇报情报:根据我们在上海浦东得到的信息和现场调查,开发浦东缺少一条贯通南北的干道,杨高路的拓宽改造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将来的杨高路必将繁华无疑,我们要抢在改造前租下一批店面房屋……其他的人也都从中闻到了钱的味道,于是大家一起募集资金,支持陈氏两兄弟到上海去大干一场。
第二天一早,陈氏两兄弟提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就是农民常用的那种口袋,现在城市里很难看到了)。蛇皮袋外表虽然很难看又脏,但里面内容却很丰富:足足有65万人民币。两人提着蛇皮袋,非常谨慎地坐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当然,他们没忘记随身带上一本不知什么名称的集体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因为温州人都知道,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大上海,谁都害怕与个体、私营经济打交道。
两兄弟把他们的钱一下子全砸到了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而不是沿马路的门面。合伙人都非常纳闷,竞争对手心中都窃笑这两人不会花钱。
陈氏两兄弟对别人的嘲笑不理不睬,他们心中有自己的算盘: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他们必然大赚!到1991年11月底,陈氏兄弟的65万元投资全部落实了。陈氏兄弟的上海合作伙伴有村办企业、市属企业、部队大院之分,但是联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改造成活动房式店面,由温州方经营管理,收入二八分成,五年不变。
事情的发展没有出乎陈氏两兄弟的意料,没过一年,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造工程就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大张旗鼓地搞了起来,当初笑话两兄弟的人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1992年12月8日,杨高路改造工程竣工。陈氏两兄弟也正在算他们的收益:总投资65万元改造了活动店面109间,现已出租98间。留下11间囤货居奇,要获得更大的收益。每间租金年均8000元,65万元投资一年内就完全收回了。随着浦东区的开发与上海经济的发展,杨高路的铺面租金年年猛涨,陈氏两兄弟赚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