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藏传佛教概说+洛本仁波切 >

第2部分

藏传佛教概说+洛本仁波切-第2部分

小说: 藏传佛教概说+洛本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缚十八界。色界系缚十四种,除香味二尘与舌鼻二识。能受生色界者唯离食欲
方生彼处。受生无色界者须离色欲方得生彼处,受生无色界只系缚三种,意根意
识与法。简言之,受生无色界四处乃是意识作用,故四禅八定尚未超越三界。

何谓一切法?依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云:法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
不相应行。五无为。无为法也称为无缘法。前四品皆为因缘法。何谓色?色有二,
显色与形色,显色有四种,青黄赤白,余色皆由此出,不可数色。形色略有八种,
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各各相互依存而有。若心与心所二者俱生时,诸种行为皆
依心而行,便称有为法。何谓与心不相应,譬如寂灭等有十四种不相应行。十八
界的分判是依其名字及作用来分别,因缘法与无缘法是依其体性作分判。何谓因
缘法?情器之中的五蕴皆称之。何谓无缘法?情器之中的空、择灭、非择灭,都
是无缘法。

情器的空,非因缘造作,故称无缘,是本空,如宇宙之虚空。情器之空,正确来
说应当是含摄情器世界的虚空。情器世界分为有情世界与如器世界,器世界并非
一定有「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存在。对于情器世界,爱因斯坦以牛顿力学
为基础,主张时间无论在任何场合永远以一定的速度流动,空间则是均匀地无限
扩展,认为宇宙情器世界没有创生及演化。但在1929年时,宇宙是永恒的知见被
推翻了,美国的哈伯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之中。如此的话,往回倒渊,宇宙则是
愈来愈小。这种发现证明了宇宙的生住坏空的真理。科学家提出宇宙的开始是个
物质受到压缩,中子及质子的气体挤成一团时,产生了各种元素。这里所谓的宇
宙中的物质指的是氢氦之类的轻元素。这意味著宇宙的开端是从「空」开始,本
空之中本来即具有生的力,虚空中的质子和中子自由自在四处飞窜,代表风的作
用。

根据量子论,「无」是不均匀的。从无中,诞生了具有极高真空能量的10^{…34}
公分超微小宇宙。「真空能量」亦即本空中本具生的力量。当真空能量发生急速
膨胀也就是暴涨之后,而形成火球,这就是大霹雳论,符合火大之生成原理。在
膨胀之后,冷却的过程中产生了水,而有地大之宇宙构造生成。这些科学家的发
现证明了佛陀所说,情器世界不离成住坏空的循环,一切物质皆由五大所和合。
生之五大是空风火水地,灭之五大是地水火风空。以上是对宇宙情器,引用科学
家理论加以说明。

什么是择灭法?觉知性空名择灭,觉知虽然依心,但觉知之空非造作,故是无缘
法。觉知「性空」依禅定,有学者说,禅定只是冥想死亡,这是不解禅定的。以
人而言,死亡的是躯体而非「精神」或「意识」。但亦别误会以为意识不死,「
心」的定义,无人可定义,

噶玛巴说,心无始性空能显一切。心与心所二者一时不可分,心若谓光明体性,
心所即所显之念。一般人取念为真,以为是心,而不取心的明空。明空不二是心
的自性。故觉知本来心是空,就是观心之「念」的生灭,不加取舍,令心住本寂,
才是觉知性空的本意。观照诸法无有自性,因无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如是,
逐渐对空性有初步体认。而非执取一切是空,入断见之缚。何谓非择灭法?凡自
行消灭者名非择灭法。与小乘三无为的解释不同。如时间。此皆非心所能造作,
故称无缘法。

因缘法涵盖五蕴,五蕴依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何谓五尘?五尘之色有二相,形相
与色相。形有八,色有四色,青红白黄。五尘之声有二音,有情音与无情音(大
地之音)。五尘之香有二香,香气与臭气。五尘之味有六味,甘、酸、咸、辛、
苦、涩。五尘之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

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意义。色蕴,含摄声、香、味、触等。受蕴,依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作用。其体性有三,喜、苦、不苦不乐。想蕴,
依境而有想,可分正确与不正确两种。如杯弓蛇影,即是不正确。行蕴,分两种。
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行。心所也就是心相,心的所知,执著心的心所所生
之相。十四不相应行就是非色(六尘)非心之行。如,得、无得、众同分、无想
事等十四种。心所与十四不相应行六尘,皆属有为法,故是行蕴。识蕴,小乘分
六识,大乘唯识称八识。佛于证契大乘经上云:众生者是有性想和合故。所谓地、
水、火、风、空、识和合,名为色界,而入缘起及因果业。众生身死,识迁随业
风牵引,再受业报受身,或胎生或卵生、湿生、化生。经上楞迦主问佛说:识的
量如何?作何形色?佛言:是无限量无色无形不可显现。无碍无似无住无表。若
有人以为识无量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取为「空」,此见即是断见,不解空意。若
清净识之无明为清净,即无生死了别之相;但凡夫执取客尘,以为实有故有染污,
而有所谓无明爱染习气等。

小乘以识为实有,唯识亦主张有八识,第八识名为藏识亦实有。唯中观主张究竟
「性空」,「性」即所谓「有性想和合」,「空」非无而是指识无形色不可言说
故说空。性空一词并非知见定律,若执性空为见则难窥诸法自性空。因空本不可
见。让窘多杰云:见无所见即是空。

情器相对世界依其体性可分为物质与意识及不相应行三种。一、物质属色,亦可
分可见与不可见二种。可见者有形色可加分判。山川大地诸物皆是。不可见者指
戒律威仪遍满全身不可分。专指修行人之戒德。为何戒是色,因戒依色而修。戒
分别说三种:善、恶、非善非恶。善戒有三,别解脱戒、等持戒、无缘戒。别解
脱戒有八种: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比丘尼、八关斋
戒。等持戒:修空性之戒。无缘戒:唯见道以上者所持。另两种戒,恶戒与非善
非恶戒有争议,在此不讨论。二、意识:小乘说六识,大乘说五十一心所。三、
不相应行:专指不属于物质及意识的。以上所云是情器世界、轮回的简义。

第二节

一、为何堕轮回

轮回是依十二因缘和合的关系,故说十二因缘是轮回的基础。以现在、过去、未
来三世,看待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受孕成
形未具六根)、六入(六根成熟)、触(出胎)、受(与外境产生苦乐觉受)、爱(习染
产生爱欲)、取(取舍分别造作)、有(执著产生未来业果)、生(来世受生)、老死。
无明可以说就是贪、嗔、疑三毒,也就是愚疑。凡对二谛实相不了解者皆称无明。
无明与行可视为过去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归类于现世五果。爱、取、
有,则是现在三因。生、老死,未来之果。此乃依现在当世观点方便说明十二因
缘。事实上,三世之中皆含摄十二缘起,未来世,虽未发生,但建立在当下。流
转于生死间的就是缘起。

佛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情器不离因、缘、
果,一切当舍、唯自性金刚种性不可舍。诸法体性本来恒寂,若离有无二边,一
时成就果位,染污即可清净。三乘之方便道,皆为清净一时之染污,为证本初佛
性故。证悟时则有别于本初清净,名重新开悟。佛性之见地、噶居、宁玛、萨迦
各有见解,但格鲁学者不同意佛性本具说。道上充满迷惑与无明,佛法就是为了
清净道上的迷惑而显现。众生皆因迷惑而堕入轮回,生生死死无有尽期。为超越
轮回而修行名为行道。

二、如何行道舍轮回

行者可分下根、中根与上根器。什么是行道?行就是实践,道者修行之途径。下
根器行者:以坚信佛陀法教为最上,建立知见。相信因果轮回,修依居士戒,行
十善法舍十恶,以四无量心为来生而修。下根行者虽相信因果轮回,但不解因果
实相。中根行者是指声闻与独觉。其见地,依我无我,但执著识究竟是实有。认
知三界唯苦,如火宅,生厌离心。受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其修
行依禅定等持,止观双运。

止息修九住心,什么是九住心?九住心将心安住于清净无想境。九住心又名「九
次第定」,与三界九次第定有别,九住心以欲界为基础,故也称作预流禅,因在
欲界无禅定可言,故称预流。所以九住心也可说是,欲界禅修止心于一处的九种
次第。九住心分别是,一内住、二续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伏住、六寂静住、
七极寂静住、八专注一静住、九等持住。

超越九住心后,小乘行者进入色界初禅天修四禅八定,观修四圣谛苦、集、灭、
道,经由观照觉知,我是苦因,故以无我为道,证寂灭果,名罗汉。罗汉可分有
余罗汉、无余罗汉。其修止息证色界四禅十七处,修观照证无色界天四处。

大乘与小乘之行者在禅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止观」境界。大乘修止息依欲界九
住心修,令心止于一处其性不动如山,渐稳渐明心生法喜,即依诸法性空缘起真
谛,观照外境究竟非恒有,内照自性。

上根者:是大乘显密的行者,其见地,证我无我、法无我。修行依止观禅定,观
修空性,发无上菩提心,以愿众生皆成佛,自觉觉他为最上道,证无二果,名佛
陀─觉者。

三、什么是欲界

三界中之欲界有六天: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
自在天。时分天以上依虚空,两旁有日、月,时分天,以上也属天道。欲界可分
两部份,为坚固色及虚空。

虚空含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小世界结构皆同,中央是须弥山,矗立在大海中
央,须弥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轮之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岩层),再下去为火轮(地心
热岩浆),风轮包围在外(大气层),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似一四面形的山,底部有四个方形阶梯,上面是方形的顶,越上则越宽广。
山腰有日月,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是欲
界六天中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之顶。中央之主名释提恒因,其有三十二位
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此天一昼夜,地球日一百年。

在忉利天之上有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为色界十八天,无
色界四天。须弥山下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围绕。每一重海,间一重山,至第
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的四方有四大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神洲,北俱芦洲,又名四
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
六欲天、至无色界四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
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以现代科学来说,一个小世界就是星系,娑婆世界指的是太阳系;每个星球皆有
七重金七重海构成,此即万有地心引力之由来,重力将每个星系集中为星系群,
这就是一中千世界,科学家指它为银河系。由此可以证明苍芎的宇宙至少有不同
的三个银河系所含摄。

坚固色(地球)以须弥山为基础,山顶有四阶,住阿修罗,须弥山四周是四大部
洲,有海,海中住八大龙王。山顶上是欲界六天,有三十三处,非三十三层。

由下依序遍及六道众生。最上是天道,再下四阶处是阿修罗,四大部洲住人类及
畜生。畜牲分水陆。在喜玛拉雅山下方为恶鬼道,印度多杰殿菩提迦耶金刚塔下
方是地狱谷。六道中以人道为尊,是因为可以修行。若出生为人又不珍惜短暂的
生命,实在可悲。人之所以无法见到其余四道众生,是因为眼识作用受到限制,
不能感应的关系。若修行得五眼则可见三界,如是六通之眼与民间所谓的阴阳眼
或第三只眼不同。受生欲界,唯一是苦,不离生死。

四、业力与业果的关系

我们为何受生于轮回中,究其原因,皆由业力作用及习染牵引所导致。佛说业力
不可思议,是凡夫所不能知,连十地菩萨亦不能尽知,唯佛全知。

什么是习染?简单来说,习染就是三毒:贪、嗔、疑。三毒所造业即是恶业。业
力就是业的力量,业是众生所言所思所行最后的结果。业有依缘及无缘两种。依
缘的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亦可说是善业、无善业及不坏善业三种。善业是
受生人道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