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 2009年第04期-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笞映圆煌辏槐慊怀汕6宜C磕瓴惶跣∨#荒鞘泵刻跣∨?陕蛄饺倏榍C笳獠庞星萌龆樱灰桓雠钌洗笱Я恕C蟀雅?闯墒撬亩魅耍灰舶雅?吹眉兀凰用荒帽拮哟蚬#欢易芘橇细3浴6欤慌E吕洌蝗门8亲约旱谋蛔印!
“哞——哞——”有牛叫了。
美英却不走了。茂贵拉它;它也不走。“你不会有事吧?千万别吓我……”茂贵的话没说完;美英“扑”地一声倒地了。茂贵一看;美英的眼也合上了。茂贵一个劲地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今后谁听我唠叨?……我真对不起你;你临走我还让你耕田;你跟我苦了一辈子……下辈子我变牛;你变人;我给你还债……”泪水挂了茂贵一脸。
茂贵说要葬牛;留在家里的三儿子却不同意:“这牛拿到镇上可买六七百块钱呢;顶我一个月的工钱呢。”茂贵拎起一只木凳朝儿子砸去;幸好儿子闪得快。儿子再不敢说了。
牛下葬了;葬在美英的坟旁边。茂贵说:“我马上能见到你们两个了。”
牛下葬的当天晚上;便被儿子挖走了。儿子请来一辆手扶拖拉机;把牛拖到镇上农贸市场;卖了六百块钱。儿子怕茂贵看出破绽;往坑里塞稻草、树枝、石头;什么东西都往坑里放;然后填上土。
茂贵却不知道;他天天来到坟前跟两个美英说话。
责任编辑吴大洪
编著情谊二十载 作者:周百义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一顾茅庐就找到了二月河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编辑生涯会与一个叫二月河的作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十年前;当我走进出版行业;第一次组稿;就有幸认识了这位后来被人称为“黑马”的历史小说作家。今天;这位作家的作品在世界华人圈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获得了海内外各种奖项。如在纽约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华人作家作品”;在香港被《亚洲周刊》评为百年来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九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等。目前;无论你走到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中文图书;一定会有二月河的作品;有华人处即有二月河的作品。
那是1987年的秋天;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后;先被抽到省新闻出版局“扫黄打非”办公室;后来得知;这儿是选拔机关干部的一环。我干了一阵子;每天泡在乌七八糟的破书里。想到我的职业所在;没有多久就找了个借口逃离了那儿——我一人去了河南郑州约稿。在河南省文联;我的老师涂白玉先生先带我拜访了郑州的一些作家;然后给我写了一封又一封引荐信。其中;就有拜托南阳市文联的同志代我引荐二月河的信。于是;我搭乘长途客车到了南阳。
当天夜里;我坐在南阳市文联吕樵同志的自行车后;经过一个曲曲折折的小胡同;在三间潮湿且光线不足的平房里;我见到了仅有四十余岁的凌解放。当时;他正在南阳市委宣传部当干事。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写作计划;要为清王朝最为鼎盛的“康雍乾”时期写一部历史长卷。他谈到了恩师冯其庸对他的鼓励;谈到了他夜以继日的写作习惯。当然;也谈到了他中年得女;那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还在郑州时;我听人介绍了这位在笔记本上写小说的作家;我对此并没有太重视;当我看到他递来的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后;我才相信此言不虚。不过;在此之前也有人不经意地告诉我关于二月河已“二郎才尽”的忠告。
那晚;在一个叫春来的小招待所里;我一口气看完了二月河送给我的第一卷《夺宫》。整整一夜;我被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所慑服: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无论是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这本书都是建国后历史小说中所少见的一种新的突破。
第二天;我递上了社里的约稿合同——请他为我们写三卷本的《雍正皇帝》。我看得出;二月河有几分得意;但他对我说;“我要征得黄河文艺的同意才行”。我担心他变卦;忙说:你已经占领了“黄河”;你这次只要走过“长江”;你二月河就等于“占领”了全中国。
这是1987年的事儿;后来;我不断给他寄杂志;写信保持联系;直到他写完了《康熙大帝》的第三卷;才开始动笔为我们写《雍正皇帝》的第一卷《九王夺嫡》。细心的读者曾经指出;认为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的第四卷《乱起萧墙》的情节与《雍正皇帝》的第三卷《恨水东逝》有些雷同但人物、情节又有些出入;实际上;当时二月河并没有通盘考虑;而是先写《雍正皇帝》第一卷;后来又写《康熙大帝》第四卷的结果。等到长江文艺社出版第一卷《雍正皇帝》时;已经是1990年了。
二月河的稿子寄来后;我就在社里申报当年的选题。第一次社里编辑部主任一级的论证;结果没通过。原因是当时中央电视台已经播了一部叫《雍正皇帝》的电视剧;小说也已经出版了。大家认为再出就有些重复。我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助理编辑;选题论证会之类的事儿并没有我的份儿。我一听部主任传达的意见;就慌了。急忙找到总编辑田中全;他说看了稿子再定。我在忐忑不安中等待;过了很长时间;结果让我大出所料。总编辑田中全看了书稿后在审读意见时写到:难得的历史小说佳作。
二月河先生在文章中曾写到他小时候十分调皮;曾被教师骂为“饭桶”。他的字写得横不平竖不直;也许印证了他的老师的评语。这可苦了做编辑的;每一页每一行;都要为他描几十个字。稿子整理完后;送给总编辑;他在上面批道:请重新整理。结果我又开始再描一道。书稿发后;按照承诺;我又将其压缩到25万字;在社里办的《当代作家》大型丛刊上发表。第一卷出版后;是在新华书店证订;只有10070册。
等到《雍正皇帝》第二卷编辑完成;我已经要调到省新闻出版局了。第三卷二月河稿子交来时;我已在出版局工作。这是1993年的事儿了。因为我人在出版局;书稿又要在社里出;其间可能交接、安排上有些衔接困难。其中的细节我已记不清楚了;但二月河先生后来写文章说有些曲折。实际上;曲折倒没有;因为我人在武昌;出版社在汉口;交接上有些脱节而已。
三卷本《雍正皇帝》出齐了;这是1994年的事儿;到了1995年的9月;偶然的原因;我又回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并且是当社长。
社里当时的情景在这里我不再赘述;但《雍正皇帝》当时正由于口口相传受到读者欢迎;但社里的书从年初印到十月也没有出来。一是社里没钱支付印刷费;工厂当时都不愿印长江社的书了;结果只好由职工集资购纸来印刷图书;当年纸价飞涨;从年初到年底翻了不止一番。我回去后很久书才印出来;但定价还是年初的;58元一套;结果纸价涨了;这一版并没有赚到钱。
这年的十月底;我突然接到我的武汉大学老师陈美兰先生的电话;说她刚参加中国作协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雍正皇帝》一书评委普遍反映不错;有专家认为此书是“《红楼梦》出版以来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是五十年不遇乃至一百年不遇的一部好书。”据说此书在读书班产生了轰动;很多人挑灯夜读;彻夜不寐。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希望我们能够对这本书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
将二月河送到读者眼前
二月河的书当时在读者中已经口口相传受到了欢迎。有一位山东的作家林深曾说;《雍正皇帝》一书他读了七遍;认为此书是“共产党留给后世的《三国演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副总经理赵恒峰后来告诉我;他读了21遍。但当时在专家和学者那儿;他的书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人认为他的书是“通俗文学”;言下之义不值得评介。二月河曾告诉我某某专家准备评介他的图书;但也是“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小说出版后;我先后写了几篇评介文章;其中《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读长篇历史小说》先在二月河家乡文联的刊物上发表后;又在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评论》上发表了。除此之外;我还写了几则短小的书评。
1996年元月8日;借助一年一度的北京党校订货会(后改为北京订货会);我们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正在筹拍《雍正王朝》的四汇文化公司;在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文采阁召开了《雍正皇帝》研讨会。我们请了时任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的宋镇铃、文艺局副局长刘玉山;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副司长迟乃义、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及理论家雷达、雍文华、吴秉杰、蔡葵、丁临一等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为了扩大研讨会对订货的的影响;我们租了两辆大车;将各地新华书店来京的负责人都请到了会场。与此同时;我们请了北京的主要新闻媒体的文化版、读书版的编辑记者。会上;评论家对《雍正皇帝》一书的艺术特色、对历史小说创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家丁临一再度重申了他对此部小说的看法;即“五十年乃至百年不遇”之说。
此次会后;北京各大媒体在重要位置发表了关于此次会议的消息及对此书的评价。《北京青年报》在文化版重要位置用一号字做标题:《雍正皇帝》横空出世;京都文坛好评如潮。文章将四个与会专家的观点概括为:历史小说的大手笔;百年不遇的佳构;两个结合的杰作。《新闻出版报》的标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中央电视台看了有关评介后;请二月河到京;做了十二分钟的电视节目;标题就是“二月河与雍正皇帝”。节目中请几位专家在场外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就有“《雍正皇帝》是《红楼梦》以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之说的专家丁临一。自这次研讨会后;订货大增;当年销售8万套;从此二月河其人及作品才真正引起评论界、发行界和读者的注意。
北京研讨会后;二月河的名声逐步为外人所知晓。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影响;我们组织作家到武汉、郑州等省市书店签名售书;作家本人也应约到北京、上海、合肥等十几所大学演讲。一些专家和大学的研究生将二月河和他的作品作为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在报刊上相继发表和出版。《文学评论》等刊物开始重视二月河的创作并给予肯定。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组织一些评论家;撰写评介文章;更深入全面地探讨二月河小说的艺术价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地的广播电台要求连播《雍正皇帝》;我们给予大力支持;从中帮助与作家联系;努力促成此事。
除此之外;我们从作家那里得知一些社会名流和高层领导对《雍正皇帝》一书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抓住这些机会加以宣传。如作家方方;对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有很高的评价;我们请她撰文谈这本书。同时;有不少高层领导也对此书表示了自己的喜爱。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文艺批评家卫建林曾对此书给以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此书“是‘五四’以来难得的作品;其历史含量、文化含量和艺术成就均属上乘;当不在《李自成》之后;或许还在《李自成》之上。”他表示;等到退休之后;要成立一个“二月河研究会”;系统研究二月河的作品。他积极向中央高层领导推荐此书;因此很多领导人都读过这部作品。为此;二月河被推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参加党的代表大会。于是;我们将卫建林一封谈二月河的信在媒体上发表。1996年“中国出版成就展”上;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参观时称赞二月河的书写得不错;应当看看;有些报纸也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项怀诚对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喜爱有加;报纸上发表了局长与作家的谈话。同时;此书在台湾地区出版后;台湾地区领导人纷纷赠阅此书;有些读者自发成立了“二月河作品读友会”。我们将这些信息在媒体上组织加以宣传;从一个侧面说明此书受欢迎的程度;让读者再一次了解此书。
电视剧《雍正王朝》与小说《雍正皇帝》
1996年;当我们在北京文采阁召开《雍正皇帝》研讨会时;正在筹拍《雍正王朝》的四汇文化公司的苏斌、刘文武都曾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他答应支付一万元钱共同举办这次会议;后来小说大卖;我也就没有追要这笔钱。当时任何人;包括制片方都绝对没有想到后来这部电视剧会如此红火;以致于成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雍正王朝》播出之前;图书与电视联姻这种传媒互动的方式还没有真正引起出版界的重视;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对图书销售的拉动作用还不为人所知。当然;我们对后来电视剧大火与小说的畅销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充分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