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

第22部分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第22部分

小说: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妻室之俗家矣【50】。积习难除,或律废驰,乃至如此。

    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出家修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欲出轮回求解脱吗!但
如何出轮回得解脱?不看经不研教,见行不正【51】如何能解脱得了。当时就有一
批自号为大乘顿门【52】之人,轻视小乘,轻视经教,不注重三藏【53】的学习,
反嘲研习经典之人为分别师【54】空论派。只重大师口诀,以为片言支语即可得解
脱,抛弃经教。即使学密也只重视无上续部,轻视下三部续,学风极为不正,学不
正则观点不正,故多胡言乱语,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于无上密【55】中只重圆满
次第,修风脉明点,纵然有点证验,由于没有正见摄持也只等同外道。

    其次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和作风,大师才提出要进行改革的纲
领。如何改革?先提倡闻、思、修,先听闻经教道理,然后思其意义,最后才依之
起修。所以首先是闻思,闻思就是学习。如何学法?大师对于佛教有一个全盘的认
识,他说佛一代言教总起来不过教证二法,无论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摄在经、律、
论三藏之中,一切证法均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学佛不能轻经教,抛开三
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当时就有许多只讲顿悟,不通经
教,胡言乱语的人。吾人学佛为的是求解脱,不明解脱之理,盲修瞎炼,不是求解
脱,而是反增束缚。所以,求解脱必须重视三学。其次是修,所谓修就是指戒、
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大师曾说口称大乘行人若不守护清净律仪,去恶
行善,连轮回也出不了,何况大乘。菩萨若不守护律戒,发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悯众
生,大乘亦是空名,学习密宗,不守三昧耶戒【56】,更是开恶道【57】之门,大
师之言,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先于甘丹
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
清净禅院。为表示中兴律仪,让僧人戴黄帽,因此后来人称格鲁派为黄帽派【58】
(黄教)。经过律戒整顿,扭转当时社会的颓靡之风,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其次
是定、慧二学,定就是约束自心不让散逸,慧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无
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59】。定、慧二学就是讲学习修持。在学习中整顿学风,
把那些浮夸不实,任意篡改等的作风完全改去。在寺中设立教理学院,定出学习制
度,规定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循序涟进,先小后大【60】,先显后密。组织一套
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定按
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
《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61】。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
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
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 三学(闻、思、修的主要内容),戒-《律
经》【64】, 定-《现观庄严论》【65】(谈菩萨修行证果),慧… 中论(佛教的
最高哲学思想)【66】 ,因明(锻炼逻辑思想、抉择正见)【67】 俱舍(辩诸法
性相为佛学入门书)【68】。

    五部大论概括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内容,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各寺采
用的教本不尽相同,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

    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
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考格西【69】后,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
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

    为了保证学习,学院有一整套组织制度,如扎仓、康村【70】、米村【71】等。
各大小学院中均设堪布【72】作为主持,格贵【73】维持戒律秩序,翁则【74】领班
念诵,格更【75】实际教学等等。当然这些组织与规章制度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
逐步改进,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这亦表明大师的改革心愿是得到完全实现后黄
教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关于学经的过程即是实践闻、思、修的过程,通过闻、思、修作为手段,在戒、
定、慧中磨练,逐步升级,最后达到求解脱的目的。所学各种典籍均有详细注解,
贯彻大师的思想体系。这就创造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各学院中还有规定的考试制
度,学成给以学位职称。

    在清净见、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当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的。一个教
派是否纯正,首先要看它的见、修、行是否正确。见就是见解、观点;修就是修
道、修法,有显有密;行就是行为、操行。见、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师
提出见、修不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当时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见上,承不承认有一个最终的真实【76】,为一切万有依托这处。藏传佛教
其他派别,如觉囊派【77】承认此本真为绝对有,称为胜义有。宁玛派【78】、噶
举派【79】、萨迦派【80】承认有此本真,但认为此本真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是
无,是非空非有的。格鲁派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
为依托处,若承认有此本真,则为因中有果论,在四边生【81】中为自生论,违背
龙树中观学说。说胜义实有是空性,实有论堕常边。说非空非有,是言语矛盾,不
合逻辑。说空性是都无所有,是否认缘起业果,属外道见,大师是以中观应成派
【82】见来作批判的。在修上,大师提出许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观【83】的
修习,要止才能定,定而后才能发慧,观就是研究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发生
解脱之智。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二者要结合修习,不可偏废。这正是针对当
时时弊,对症下药。那时确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学习,修习也想走捷径,一步登
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说不能顿悟之人才入渐修渐悟的止观法门。他们都采取了一
些顿门中的一些片词只句,狂言乱语,说什么凡属分别【84】皆应断绝,分别是散
乱【85】,分别是取相【86】,要修无念;或说分别是法身【87】庄严,分别愈
多,修证愈大,或说无修无治,任运天真,凡有作为,皆属功用等等。这些说法也
不是完全不合理,因为若能顿悟实相【88】,实相只能是直觉现量,不能用意识推
度或用逻辑思维,它不是妄想能够了悟的,故要你无念。当然,禅宗也说无念,这
个无念就是要不打妄想。《密乘要集》说:“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
遣知,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无知”(原书183页)。重在知字,可见并非说要完
全无念。过去有人对禅宗有误解,他们不懂在憩心息妄无念后还要孤明独知,说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噶举派说妄念是法身波,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因为已悟
真性之体,妄念就是即体之用,此乃真知。说无修无治,也是顿门本具观,认为既
悟本体,一切均是从体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
的。以上都是对见性人【89】来说的,非是对一般化机说的。一般人修学佛法,执
着缠缚尚重,所以,如大师所说应从止观修习,用止来收散心,然后用观慧来明辨
善恶,明辨真理,观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观慧后才能彻断烦恼而出生死。所以大师
说思维理智是绝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别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
意【90】则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结果,是从异因能生异果了。故此如何对待分别是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些修习密法的人把一切摄界归脉【91】的风脉缘起所生征兆视为道相
【92】,或者专以风脉修习为主,不知这只是一种方便【93】,应与佛理相结合,
显密要结合,见修要很好结合,不然会迷入歧途,修成一个外道。还有修静人只重
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观察修,此与禅天外道禅有何分别。又在修定中不注意细
昏细掉易出现偏差。在安住修和观察修方面大师主张交替而修,并依据慈氏及中论
中所说修定正理,如八断行【94】、九住心【95】、识别沉掉【96】、掌握正确三
摩地的修法等等。有关止观方面,大师著作中均有详细阐述。

     在行上,有些自诩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应以菩提心为主,不学菩萨学处即六
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97】,胡作非为,这哪里是菩萨,纯粹是个魔王。有人说
断酒和非时食【98】为信小乘者说,大乘人已见真性则不须受此约束,可以放任自
恣。因此他们不仅不行出家人应保持的行操,还脱下三衣【99】,舍去出家人之
相,败坏了佛教的优良作风。

    对经论的闻、思、修不应放松,勤习戒、定、慧和见、行、修,只有通达诸法性
相,才能明见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学。大师根据噶当教典所说“发菩提
心”、“七义修心”、“二谛”、“十地”和“粗细无我之理”等,作为本论入
境、行、果之纲要。在见、修、行方面也进行了整顿,务使清净纯正不容稍许混
杂。

    关于实修,大师在显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
有《密宗道次第广论》、作为指导实际修习之教授。

    第二、谈显教实修次第。依《菩提道次第论》而为修学。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
由于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不同,从凡夫到成佛还有阶段,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
阶段,即三类土夫【100】的修学之道。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学佛如何下手,学哪种法,怎样学习等等。法门
广大无边,必有明师为指路,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101】,此为道之
根本。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如何观师、择师,如何依止,论中均有详述。

     既有学佛的愿望,就要想暇满的意义。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满就是条件具足
圆满。若是忙于生活,或无权自主,或诸根残缺,或地处偏僻,都无暇听闻佛法,
这种无闲共有八种,称八无暇【102】。条件具足圆满者,指能生而为人,有佛法
之地,有说法听法之机会,诸根完全,非盲聋痴等,这种圆满共有十圆,为十圆满
【103】。既然有闲暇,又条件圆满,便应思维,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必定要过
得有点意义,不让空过。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不要把暇圆的
人身浪费了。

    为了不浪费时光,就应思维,人生寿命无常,刹那即过,何时将死,不能预知,
既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就应珍惜时间,勤奋苦学,克实求证。

    今生不能解脱,死后仍堕轮回。六道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脱
恶道之苦,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宝。

    为求后世利乐,不以皈依只靠三宝便为满足,尚须勤行业果【104】取舍。佛教
是因果论,种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若畏恶果,故应广大修善。

    然上面所说,仅是得人天福报,属下士所修(下士道),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
实目的。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念无
常,念轮回苦,皆非解脱正因。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此求出离
【105】所修即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之心。抉择解
脱之道,即依灭、道二谛。此四谛【106】或十二有支【107】佛虽为小乘所说,但
是这些是三乘【108】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无论小乘大乘,首先对世间不生厌
倦,无出离心,则什么都说不上。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
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集”,只有“灭”除苦、集、乃得安
乐,其能灭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外道不知出离心,无论他的方便有多
好,修证有多高,但终究不出轮回,仍堕生死。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属于
小乘,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应发大慈
悲大菩提心,修六度【109】行,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要心怀大志,才是大乘菩
萨,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专为利他最为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