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四)-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牡模獯挝以谒淖嫠录侥俏弧拔躺鲜Α本褪钦庋揖醯盟堑乃嘉继钤玖耍睹淮锏健罢晷危蝗晔樱闳曛蝗甓取钡淖刺踔敛恢烙姓飧觥K砸吧闳曛保账跻幌拢盐颐堑男乃肌⒋厦魇账跻坏悖崾娣恍R龅健靶稳糸潞。娜羲阑摇保飧霾⒉蝗菀住D敲凑嬲闹褪俏颐亲羁晒蟮囊桓瞿钔罚窃趺蠢吹模磕敲础罢嫫涫抵灰怨首猿帧保颐且揽渴裁矗恳揽课业募兀揽课业母芯酰磺胁焕胪蚍ǎ蚍ㄓ纸钥眨阌帜芤揽渴裁矗恐挥姓庋悴拍堋罢嫫涫抵保赖摹罢妗保拍苋缡档赜肽闳谖惶灏。
以前赵州老和尚的师兄长沙老和尚有一首偈子:“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已经站在百尺竿头了,功夫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就是耍杂技也达不到这样的技艺,但还须进步。为什么呢?“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不撒手,是因为还有个东西抓着,是因为有佛法捏着的,有见地捏着的,觉得我这样高明、那样高明,总把自己担起。要把这些东西都丢了,所以说“百尺竿头须进步”,你离开了这个竿子跳下来,你就粉身碎骨,就是要有这种粉身碎骨的精神,要有“一见不留、一法不存”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万法皆空”,没有什么依靠的,连佛也不靠。
所以,“不以故自持”,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媒媒晦晦”,就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就是这么个状态。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一会儿又“有”,一会儿又“无”,似有似无,非有非无。
“无心而不可与谋”,“无心”,我们只有做到“无心”,你才能做到知一切,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得一切智,得一切智智”。如果我们固执己见,那就不行。我经常用公路不通做比喻,大家都是开车的,堵车了大家车子都开不动了,就很讨厌。那如果心路不通呢?关键是心路不通,自己的心路不通,被一个“真理”卡住了,或者被自己的情绪卡住了,都会引起心路不通,不通就会影响你的智慧流淌。只有心路通了,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无所不到。也可以理解为无心而不去谋个什么,或者是不要去用心过多谋划什么,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谋。你四通八达了嘛!有“鸟道玄路”的功夫,心如虚空。既然是心如虚空,就不受高速公路的限制,不受铁路的限制,那么我们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带。“彼何人哉”,被衣就赞扬他的徒孙悟道了,也算是道家式的印可了。
第三部分 1。有得是邪,无得是正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住,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这一段也可以把它当成禅宗的公案来看。“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这个“丞”当然不是丞相,有的人说是舜的老师,也有的人说是舜的副手,“宰”为正,“丞”为副嘛!就提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道可得而有乎?”问这个的是学道的人,大家都想拥有道,都想悟道,都想得道。当然,这里庄子对这个问题比后来这两千多年的人都清楚、明白,也很清晰,见地也很纯正,这个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就像许多先生,以前只是把《庄子》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就没想到《庄子》里的内容这么棒,放在禅宗里也是超级禅师。
佛教对这个问题也很明确,《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隋唐间被称为菩萨的三论宗祖师吉藏大师,在其《大乘玄论》这部重要的理论巨著中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你看,只有“无得”才是正法啊!当然,道家通过庄子,对此表述出自己完整而细腻的观点。
“道可得而有乎?”我们可以拥有道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这个“丞”就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哪有资格能够拥有道呢?”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的这个肉身是“四大合和”而成,我们能够拥有吗?不能拥有。妈妈生我们之前,没有我们这个身体。进了火葬场以后,我们这个身体又没有了。我们人生这一百年好像拥有这个身体,但是你的身体也不受你的管制,它怎么生、怎么长,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昨天几个朋友来访一看,哎呀!冯老师几年不见,怎么就老了呢?头发都白一大半了,戴起眼镜还显得好一点,不戴简直是一个老头子。这就是身非自己所有。女孩都想漂亮,要到美容院去美容,那样也未必能整得好,有时反而带来痛苦。身体差的人呢,总是去吃药。胖的人想减肥,矮的人想长高,高的人想把腿锯点变矮些,这些你都说不清,因为这个身体非我所有。这个身体好像是我们所有的,实际上它又不听你的话,未必就是你自己的。那么,心属不属于我们所有?我们的精神属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你都做不了主,你又怎么能说心是属于你所有呢?我们都是被动地跟着外部的因缘而产生种种的念头。
第三部分 2。天命之谓性
根据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所以心也不见得属于你所有,命也不见得属于你所有,个人的因缘是说不清楚的。我想当官,当不了官;我想发财,发不了财;你想如意,你就如不了意;想办本杂志,主管领导都说了没有问题,你拿去就给你毙了;所以这些都说不清楚。说实在的,张三和李四与自己的关系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你根本掌控不住。但是自己这一百多斤自己掌控得住吗?就这一百多斤,也“汝身非汝有也”,我们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得有夫道”,你何以有资格去拥有道啊!那是不是我们就与道无缘了呢?
“舜帝”接着问:“吾身非吾也,孰有之哉?”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拥有的,那又是谁所有呢?“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你的身体是老天爷赋予你的这么一个形体。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老天爷赋予你的这么一个形体,并不是你所拥有的。用佛教里的话讲地、水、火、风“四大合和”而形成我们的身体,道家的话说是“气化”。“天地之委形也”,塑了一个形,暂时交给你使用一段时间而已。就像一个匠人塑了一尊菩萨、一个玩具、一个玩偶。用西方基督教的话来说,人是上帝先造了“亚当”,用其一根肋骨变成了“夏娃”;中国传说女娲也是和了一些泥巴一摇变出了人。所以,我们人严格意义上真的说不清楚。有的时候想要娃娃要不到,有时不想要一下就有了,这真是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是“天地之委形也”,老天爷做了一个玩偶,取了一个名字就叫你。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这个生命也不是你所有,是天地为了表现自己的“和气”,有了这个“和气”你就生,老天爷把这个“和气”收回去,你就死。“天地之委和”,这个“和”就是和谐,只要你有生命,它就是和谐的、圆满的,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各种因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脏六腑,好像各不相干的器官,但它们和谐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确实“是天地之委和也”。如果没有这个“和”,那么眼、耳、鼻、舌、身、意、五脏六腑互不沟通,互为壁障,那么也就没有我们的这个生命。
下边又说,“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性”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秉性,而“命”则各人有各人的际遇。而这一切,确实不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不是我们所能支配的,而是老天爷要表现它自己的一种存在。所以说“率性之为道”,他以这样一种方式表现万事万物的差别性。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我“大仁大义”或“大智大慧”,而那个人“大奸大恶”、“大愚大痴”,这些都是“天地之委顺也”,给你安排了一条路、一个过程而已。什么是“委顺”呢?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什么呢?没有什么,每个人就是这么一百多年和其中的内容而已。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子孙也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老天爷给你的这么一个繁衍能力,让老天爷的这种游戏继续玩下去。如果只有一代人,那就太不精彩了,人类社会也就太单调了,所以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看《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实际上也有这个味道,也是充分地把这一段展开来看。
这个“委蜕也”,我们说蝉蜕,蛹可以变成鸣蝉、蜜蜂或蝴蝶,可以变成另外一种形态,我们人也就是这一百多年,为什么会有我,会有我来接替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子孙又接替了我,在遗传上、繁衍上好像是层出不尽。拿中国话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祖宗的香火,家门昌盛要如何如何。在道家看来只不过是“天地之委蜕也”,只不过换了个花样来表现大道的丰富性、连续性而已。
第三部分 3。道家修炼的人都想把自己的“阳气…
“故行不知所住,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行”就是我们一辈子的命运,我们的生命。“行不知所住”,我们到底在哪里?用佛教的“六道轮回”来说,我们下一辈子变什么还说不清楚,甚至我们明天、明年该干什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大家都感觉“计划没有变化快”,外部的“时节因缘”一来,你就随着变了。哪个又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呢?谁又能百分之百说能主宰自己的去向呢?这一切谁敢拍胸口说自己行呢?都谈不上啊!
“处不知所持”,我们平常住在哪里?安住在什么地方?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定位”。我应该干公务员?还是应该做企业家?或者干这样、那样的工作?我们自己总应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但是你坐在那里,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和谐呢?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很安然地、很太平地融合在一起呢?这些都说不清楚,所以是“处不知所持”。我们的心和行经常都处在“处不知所持”的状态中。做这件事情急躁火暴地,换一件事情还是急躁火暴地,总之心神不定,不管走到哪里去都是心神不定,心是慌的。我经常说我们要养静气、养定力,但是这个定力、静气也不是说说就养得起来的。关键是我们要“知所持”,你知道这一切了,你“行知其所往,处知其所持”,那你就是“悟道”之人,就了不得了,但这又谈何容易啊!
“食不知所味”,什么叫“食不知所味”?我们吃东西都知道其味吗?我前一段时间到广东去,尽管人家招待得很好,我就是吃不来那些广东菜,人家觉得很好的,我吃起来就觉得不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但是这个口味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这个口味?你自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时也是味不由己。四川人天生就会吃辣的,广东人、北方人到四川来还要强化一段时间,才会吃辣的。我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中,我们身体的感觉也还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你说什么是天地之正味?《齐物论》里说猫头鹰就喜欢吃死耗子,它认为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了;那些蚯蚓在土里吃些杂物,就是很美的了;人吃五谷杂粮、食牛羊肉就美;蜈蚣吃蛇就觉得很美。《齐物论》在前面已经把这些都阐述过了,说得相当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