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部经 >

第64部分

中部经-第64部分

小说: 中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告是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谓彼等比丘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是以予等愿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
  彼等比丘于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之后,于是,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师尊!予等曾往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处。向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乃至……安稳住也”。如是告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对予等曰:“诸贤!予等……乃至……及昼时非时食也。”师尊!予等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两比丘,于是,予等将此事奉告世尊。”于此,世尊呼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予之言,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师唤具寿等。””比丘应诸世尊:“如是,师尊!”至阿湿贝、弗那婆修之处,至已,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师唤具寿等。”“如是,尊者!”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应诺此比丘,而诣世尊所。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问曰:“比丘等!闻说众多比丘访问汝等,曾语:“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汝等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诸贤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此为真实否?而比丘等!汝等对彼等比丘又如是言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食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予等愿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如是语为实否?”诸比丘
  答曰:“如是,师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知予如是说法:“凡任何个人感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之诸不善法将转减,诸善法将转增。了解否?诸比丘答曰:“实不然,师尊!”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岂不知予之所说法:“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又,于此,由一类戚受如是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又,于此,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诸比丘曰:“如是,师尊!”
  世尊曰:“诸比丘!善哉!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领悟):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乐受!”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师尊!”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乐受!”又,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师尊!”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戚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乃至……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诸比丘!:“此实不正当也,师尊!”世尊曰:“诸比丘!因为予对此: 
  “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假若予对此:
  “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师尊!”世尊!:
  “诸比丘!因为予对此:“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足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也。 
  诸比丘!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应作不放逸。”诸比丘!予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不应作不放逸。”诸比丘!凡诸比丘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者、梵行已立者、所应作已作者、舍离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诸比丘!对如是诸比丘,予不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彼等已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彼等当(亦)不放逸也。诸比丘!又,诵学者比丘,心未成就目的,仍正在求住无上解脱安稳者。比丘等!对如是诸比丘,予说:“应以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何以故?“实此等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诸良家子为义,由在家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诸比丘!子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以作不放逸”也。诸比丘!于世间,正有七种人;何等为七种?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见到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俱分解脱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解脱而住之;而彼等为得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俱分解脱者。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彼已作不放逸也,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慧解脱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八解脱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慧解脱者。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因彼已作不放逸矣,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身证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身证者。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见到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从如来之教法,以慧已善了解、已善洞察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见到者。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乃至愿……具足住之也。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信解脱者?诸比丘!就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彼于如来信已住立,根已生、已确立。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信解脱者。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乃至愿……具足住之。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随法行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是以慧见,诸漏尚未灭尽,且从如来之教法,唯以少慧审谛容忍之。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随法行者。比丘等!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乃至愿……具足住之,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随信行者?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以慧见,诸漏末灭尽,又于如来唯净信、唯敬爱,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谓随信行者。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予不说:“唯以最初之学习即有完全智之成就。”再者,诸比丘!由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也。然,诸比丘!如何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耶?诸比丘,对此而论,生信者即往诣之:往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对耳倾之;倾耳者即对法听之;听闻法者即对法忆持之;诸受持法者即对法义考察之;考察法义者,即对法审谛容忍之;于法正有审谛容忍时,志欲即生之;志欲生已即力行之。力行已即考量之,考量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证最上谛、且以慧对其(最上谛)见通达之。诸比丘!确实无彼信;诸比丘!又实无彼往诣;诸比丘!又实无彼恭敬;诸比丘!又实无彼倾耳;诸比丘!又实无彼听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受持法;诸比丘!又实无彼考察法义;诸比丘!又实无彼审谛容忍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志欲:诸比丘!又实无彼力行:诸比丘!又实无彼考量:诸比丘!又实无彼精勤。诸比丘!汝等陷于谬道;诸比丘!汝等陷于邪道,诸比丘!看此等愚痴人,相去此法、律如何之远哉!诸比丘!有四句记说,对其所略说:“智者以智慧瞬息即能理解其意义。诸比丘!为汝等予将说之,依予,汝等将了知之!”彼等比丘问曰:“师尊!予等是谁耶?法之了知者是谁耶?”世尊曰:“诸比丘!即使彼注重财物,相续财物之师,以财物为伍而住之,对彼亦谓此:“如是予等可能有,是时予等可能对其作之;又,如是予等不可能有者,予等对其不作之!”如是不从事这类商贾交易。诸比丘!何况是从一切财物离系而住之如来耶?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1,已遂行者,有此如法:“世尊为师,予为弟子;世尊知之,予不知之。”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乃应兴隆师之教说,具滋养者也。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愿于身唯留皮、腱、骨、血肉干燥,仍以丈夫之刚毅、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猛,所应得者尚未得时,当无精进之止息。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应以!果中之一果为所豫期!或于现法为完全智,或于有余依为不还位也”。
  世尊说此已,彼等悦意之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第六十三
1 如来参照中部第二十五经注3。
2 “还世俗。”巴利圣典协会本之此处有hinay…avattissa。而后有hinay'avattissami又暹罗皇家出版本前后一致,故前者误字是不容致疑。
3 乳叶树(khirapannin)以此树叶出汗如乳而为名。
4 改良芦(ropima)此是依移植使生长之意而译之。
5 那罗奢(naraca)箭的一种,何物不详。注释亦无说明。但此箭用于狩猎等在本生故事三九七意生狮子本生谭。 
6 夹竹桃叶箭(karavirapatta)此怕是由其形似夹竹桃叶故名之。

第六十四
1 身见(Sakkaya…ditthi)中部第二经同注2第四十四经注2。
2 随眠(anusaya)中部第九经注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