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6期 >

第21部分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6期-第21部分

小说: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6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村在昨夜的雷雨中醒来/水鹁鸪叫绿了江南的春天/燕子斜飞于清澈的池塘/藕荷鼓起劲钻出了水面/小河边聚满洗衣的村女/棒杵敲出一阵淡淡的喜欢……”(《春归》) 
“流汗的六月;蝉声也似乎变渴变酸/风被凝固;绿叶是弹不出声的琴片/抽水机的歌声哑了;那架老水车/又躺在塘边慢慢悠悠地纺着疲倦……”(《六月乡村》) 
这些诗歌;不仅准确、生动地呈现了诗人寂寞、艰辛和孤独的童年记忆;呈现了鄂南乡村的山野、江河和四季节气中的自然之美、乡土之美;而且也抒写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故乡和人民对新的生活、新的岁月的期盼、憧憬与追求。 
那个时期我曾多次去过必文的家乡;而每次从他的故乡穿过;目睹那里的烟雨漠漠的山野、湖汊和村舍;我的头脑里就会腾起一种发现的愉悦:没有错;这就是梁必文和饶庆年诗中的“江南岸”;这就是他们笔下的山雀子和水鹁鸪噪醒的田野和村庄了!只有身临其境了;我才逼真地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故乡的描述与刻画;原来是如此准确和传神。而这种准确与传神;都来自他们长久的、深切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受。 
“这是旱季/雷声隐隐在天边滚动……”诗人也是生活在这乡土上的一员;而不是超验的先知。然而他是伸展在故乡大地上的最敏感的触角;是飞翔在故乡田野上的早醒的知更鸟。他是诗人;就意味着他将肩负起一个光荣的使命:像殷勤的布谷鸟一样;在自己的乡土上传播春天的消息;像早醒的知更鸟一样;在乡亲们中间传送黎明的通知。 
必文对乡村田园的如实描述;其中已经饱含着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乡土的爱与知;饱含着他的眷恋、牵挂与思索。这些诗歌;一如艾青、臧克家、苏金伞所描写的40年代的中国北方乡村一样;不仅仅使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江南乡土风光和风情;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变迁和农民们的新的精神风貌—— 
“风车与石磙/连枷与擀面杖/重新奏出一部生活的交响”(《麦黄时候》); 
“一切的门窗开向春天/一切的向往腾起翅膀/新笋带露胀破二月/兰花开上了姑娘的鬓边”(《春归》): 
“那柳丝摇曳的门前/怎能没有一个宽阔的禾场呢/怎能没有一个温暖的草窠呢/不然;孩子的歌声/将在什么地方栖落……”面对一个被重新拓宽的禾场;他想到的是;“你可知道—我们拓宽了多少成熟的收获/拓宽了多少挤压的生活;哥哥”(《禾场》); 
“……仿佛/一场痛苦的分娩复归了它伟大的宁静/于是卸却重负的牛;卧在树的身边思忖/默默反刍昨日的苦涩;和/来不及咀嚼的芬芳……”(《江南;夏日雨后的黄昏》)。 

整个20世纪80年代里;必文都在为故乡而歌;为母亲而歌。他在那个时期写下的大量的乡土诗歌;不仅奠定了他作为新时期一个优秀的乡村歌手和抒情诗人的地位;而且也为他的鄂南故乡留下了一份真实和生动的乡土史志;一部乡土沧桑史。 
没有一个诗人不热爱自己的乡土;即便是怀着莱蒙托夫所说的“奇异和复杂的爱情”。俄罗斯农民的儿子叶赛宁说自己“连故乡的恸哭我都喜爱”;臧克家则称自己“爱农民;连他们身上的疮疤我也爱”。必文的乡土之爱也是如此深沉。他爱故乡不仅“爱你的古朴;你的幽深;你的热情”;而且连“你的逼窄;你的挤碰;你的潮润”也爱(《小镇》)。甚至在他的心目中;“你的孤寂是我的孤寂/你的幽深是我的幽深”(《古井》)。因此他才能够忠实而执著地为自己的乡土而歌;做自己的乡土和人民的代言人。 
它们不是单纯和悠扬的乡村牧歌。这里面有他的欢欣、他的激动、他的赞美;也有他的忧思、他的焦虑、他的叹息。从这些乡土抒情诗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青年诗人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也不粉饰太平的那份勇气与良知。 
整个90年代里;必文好像突然终止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他给出的理由是“没有写诗的心情;诗坛眼花缭乱;对诗越来越敬畏”。他的老师叶文福对此予以肯定说:“这应该是对的;是一位高尚诗人的一种严肃的创作表现;这种创作轨迹其实是诗人信仰的轨迹;是诗人庄严选择的一个人生准则。” 
必文离开诗坛的这十年;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发生了剧变。经济转轨;文化转型;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等等;都被颠覆和解构。曾经代表着社会文化主流;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有过直接影响的文学和诗歌;已经被边缘化。多少人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剧变面前都感到无所适从和焦灼难安。而所有严肃的诗人;更是无一例外地经受了灵魂的救赎与自救的煎熬;或者拔起了自己的根;漂移到了另外的版图之上;变成了一些失去家园的无根植物;或者在盛宴散尽之时一去不返; 自己放逐了自己。 
具体到必文这里;他也经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故:他的老师客居北京;虽然“尚在过着那种以风霜待客;以忧患佐酒的血性男儿的生活;写着那种‘我本人间大英雄;生如沧海死如虹’的人间绝句”(熊召政语);但当年在故乡那种一呼百应、栉风沐雨的诗歌雅集;却再难寻觅;皆成回忆了。与他有着手足情谊的诗兄饶庆年;也英年早逝;无声地躺在故乡的泥土之下;任那坟头草枯草荣、花开花落了。 
故人星散;山川迢遥;甚至阴阳两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情此景;自然也使我想到诗歌大师里尔克对一个青年诗人的忠告: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你是否问过自己;“我必须写吗?” 
“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里尔克说;“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反之;“也许经过一番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之后;你就断念作一个诗人了。”在这种情况下;里尔克认为;“那也够了;感到自己不写也能够生活时;就可以使我们决然不再去尝试。”因为;还有更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摆在你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探索了那叫你“写”与“不写”的缘由。 
从这个意义上讲;必文的掷笔十年;“述而不作”;倒是值得我们尊重;而且也足可引起我们反思的一种姿态、一种选择。 
十年之后;必文重新归队。但这时候;诗歌队伍已经零落。松鼠已经没有了牙齿;他却给我们送来了核桃。不过这时候我们所看见的诗人;已经是另一种形象;他所带给我们的;是另一些诗篇了。 
“鸟儿在歇息;却仍站立/仍保持警惕/心没有休息/……忆起失散多年的伙伴/心还隐隐作痛……”《小憩》) 
“多想能在梦中相见/月光下一同吟诵出/在胸中蓄积已久的诗篇/呵;人生如梦天上人间……”(《多想——忆诗兄饶庆年》) 
他带着这样的诗句回来。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缅怀与忆念。写作是一切诗人的宿命。越是严肃深刻的诗人;他的灵魂越是痛苦。不难想象;必文在“不写”的日子里;内心该有多么孤独!他仿佛是在穿越一份没有尽头的等待;甚至不知道要往何处去。他自己既是沙漠;同时又是旅人和骆驼。 
而所有的诗人又都是还乡的。彗星划过天空而回归大地;游子浪迹天涯而返回家园;它们的道路即是诗人的道路。但是;“多年以后;回家的脚步不再轻盈/像倦鸟飞回黄昏的密林/虽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溪水已映不出昨日的心……”必文在《回乡》这首诗里道出了岁月送给他的那份沉重与苍凉:“也有喜悦浮在脸上/迷茫却野鹿样藏在胸中/多少往事蛰伏在路边草丛/仿佛随时扑来却又闪烁不定”。 
世路崎岖;人生多艰。曾经有“多少夜路在等我”(《夜路》);又有多少次“在握与被握中感受着痛”(《握手》)。而面对着一个弱智者所“指挥”的一个交响乐团;他不能不这样拷问自己:“在生活中;我/是否也这样指挥过别人?抑或/也这样被别人所指挥”《指挥》)。 
诗人席勒在他的长诗《强盗》第一版序言里请求读者;“不必把我作为一个诗人来赞赏;而是把我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来尊重”。在我看来;梁必文重新归队后所写的作品;几乎都在传达着与席勒相同的诉求。为此他对出现和发生在今天的现实中的许多庸俗、丑陋和奇怪的现象;都献上了他义正词严的诅咒和嘲讽;如《斗鸡》、《斗牛》、《拳击比赛》、《防盗门》等等。这些诗一扫他过去的抒情风格;而变得犀利、冷峻、深刻;带着强烈的理性思考与批判的力度。如他写的《看望病人》:“一个在喋喋不休地述说病情/仿佛每说一次;病痛就减轻一分/一个在努力敷衍应付;不想久留/却还要装出不急于离开的表情”。对人间世态的观察与刻画;真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这样的诗对二十年前那个以优美、婉约的乡村抒情诗见长的乡村歌手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这都是源于今天的生活现实的“打磨”。“在经过石头反复的打磨之后/终于变得锋利起来”。诗人表面上是在写一把刀子;其实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历程:“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要有多少次打磨/才能闪光呢”。(《打磨》)不仅要使刀子锋利和闪光;而且;当命运的刀刃“扎进思想深处”;诗人说;你还要学会;“夜深入静/独自/拔出刀来抚平伤口”。(《隐忍》)俄罗斯知识界有一个共识: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应当有某种无限伟大的东西;使人类能永远对其感到虔诚;一旦失去了它;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而最终将死于绝望之中。我想;必文近几年来的作品里所缅怀的;应该就是这些“无限伟大的东西”。而这些无限伟大的东西在一个诗人看来;是几乎可以全部和完整地集中在至高无上的诗神那里的。这也正是必文所说的“对诗越来越敬畏”的原因。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今天;不是时常有人在发问;“诗人何为”吗? 
那么;让我们还是以那两句出自大师之口的话作答: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 
“挺住;就意味着一切。”责任编辑 
易 山 
 
劳伦斯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的心理刻画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在欧洲大陆是第一个将人物心理分析纳入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我们在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和欣赏的时候;需要学习和探讨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对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的。 
根据劳伦斯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最初都是建立在性冲动基础之上的。性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任何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对性的压抑都会有悖于个体自然的心理发展。过度的焦虑、抑郁会导致人性如火山般爆发。他的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剖析为什么有时读起来荒诞;甚至不合乎常人思想的逻辑。原因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可被预测的性的冲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两个自我的组合。其中一个自我;我们姑且称为“潜意识自我”;它代表着个体内心深处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是感性的领悟。另一个自我;我们不妨叫它“社会的自我”;它则代表着个体对自我社会形象的维护;它更趋向于对理性的捍卫。这两个自我独立地存在于个体的心灵深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针锋相对;激烈地抗争。一方面;当潜意识的自我在经过一番较量;终于战胜社会的自我时;人物的心灵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当社会的自我凌驾在潜意识自我之上时;个体则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意志薄弱、生命活力殆尽;以至最终沦落为精神上的木偶。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这两个自我的抗争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基于上述的理论和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劳伦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笔墨不多;但细微传神;使人物心理刻画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对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小说背景气氛的铺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试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一文为例;分析劳伦斯是如何运用人物心理刻画这一写作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的。该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梅宝和年轻乡村医生杰克间的爱情故事。身为马贩子的女儿;梅宝的家境一度富足;但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三个哥哥冷酷又无能;兄妹间毫无手足之情可言。就在家境破落之时;三个哥哥竟相择路而逃;梅宝不堪内心的孤独和世事的炎凉;在为母亲上完坟后;选择了溺水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