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壏吹蒙H粲隽泳壏床黄稹U碓啤裰^如理勤所成慧。不由此慧有法永礙未來法生名非擇滅。乃至。若法能礙彼法生用。此法離慧定礙彼法。令住未來永生故。得非擇滅。此法實有後當成立。又顯宗云。非唯緣闕便永不生。後遇同類緣彼復應生故。詳此論意。諸不生由其二緣。一由闕緣。二由非擇滅。以後遇同類緣法得生者。此擇非理。後遇同類緣為是生緣。為非生緣。若後有生緣前非闕緣。若後非生緣如何得生。由無生緣法永不生。何關滅力。問顯宗云。法非唯緣闕。此論云但由闕緣。兩論不同何者為正。答准婆沙釋得不同。有為三性法得同所得判性。由所得法力令得起故。擇滅得從道。依道起故。非擇滅得從眾同分。依同分起故。以無為無用。二滅不從所得判也。婆沙亦云。虛空等無用。故知此論但由闕緣理勝。問若爾。何故婆沙云。虛空與四大等近增上緣耶。答虛空無礙。大種有礙。故名為近。非謂有力名為近也。問若爾故。婆沙三十二云。此非擇滅。唯於未來不生法得。所以者何。此滅。本欲遮有為法令永不生。若永不生此得便起。如與欲法繫屬有情。現在正行。過去已行。未來當行。皆有生義。故於彼法不得此滅耶。答雖本欲遮有為法。如與欲法者。此是義言非實爾也。由如擇滅本欲遮有漏法。煩惱繫俊7ㄈ綦x繫。如與欲法。而起滅得。然此滅得。由斷道力不由擇滅。非擇滅得義亦准此。若不爾者。此非擇滅。應於自得。是有力用。非但不障。
有人云。此法本欲礙法不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與行者。此釋铡病苑ㄓ啦簧梅菗駵纭2粦苑菗駵缬辛λ偷门c行者。兩說相摺畱来苏摗F派橙啤栔T有情類於非擇滅為共得。為不共得耶。答此不決定。於共有法非擇滅則共得。不共法非擇滅則各別得。准評家云。如是說者應作是說。非擇滅多。擇滅少。所以者何。非擇滅如有為法數量。擇滅但如有漏法數量故。若不爾者。諸可生法。若得不生應不得非擇滅。准此論文一切外物皆有非擇滅。皆可證得。然於中有共不共。若共者共得。如共財等。若不共者即唯別得。婆沙云問因勝進道得煩惱不生。及諸生處得非擇滅。何故非道果耶。答曰。不為此滅而修道故。謂為涅槃及為離染勤修於道。以修道故於惡趣等得非擇滅。若為此滅而修道者。於惡趣等不得此滅。非於生死不深厭患。可於惡趣得非擇滅故。故得非擇滅不名道果。述曰。求擇滅得涅槃。深厭患染法永斷入拢?傻脨喝し菗駵绻省H羟蠓菗駵纭2坏貌簧鷲喝し菗駵缫病R詤捫牧俞崛萃斯省Q詤拹喝ぜ床粎捜颂臁9蕝捔有摹U摗H缪叟c意至得非擇滅。指事釋也。如眼與意專一色時者。眼謂眼根。意謂意識。即是有一分意識取色之時。餘識等法得非擇滅。或即眼識。以意名說。或專一青等色時。用時黃等色。及四境念念滅者。能緣彼境五識等法。住未來世畢竟不生。以彼不能緣過去故。亦不更能緣餘境故。正理論云。如眼與意專一色時。於所餘色及一切聲香味樱取D钅顪缰小>壉松俜忠狻<胺ㄌ帯5梅菗駵纭R晕遄R身與一分意識身等。於已滅境終不能生。緣俱境故。述曰。一分意識者。如八勝處等。唯緣現境不緣過去。亦所緣定故。得非擇滅。意及法處者。意是諸識。法處者心所。及四相等。論。於法得滅至過現生法。此對擇滅作句數也。若就法明滅有無。一切有漏法各有擇滅。一切有為法各有非擇滅。即非擇滅寬。擇滅狹也。
若以寬問狹。稱後句答。若以狹問寬。稱前句答。若就得以明擇滅。世寬體狹。得通三世故寬。唯有漏法有故體狹。非擇滅則世狹體寬。唯未來得故世狹。一切有為故體寬。由此不同成其四句。如文可解。論。如是已說至何謂有為。上來三頌總明漏,無漏。下二十二頌開為蘊處界。先開為五蘊。後聞為處界。初兩頌總明五蘊。次色者下別釋五蘊并分處界。就前兩頌中。初一頌總明漏,無漏蘊。次一頌別明有漏蘊。
就前文中。初結前問後次舉頌答。後長行釋。此即初也。頌曰至有離有事等。次舉頌答。就中。初兩句重舉有為。分為五蘊出有為體。次兩句述有為眾名。論曰。至具攝有為後長行。於中有七。一列名體。二釋有為三釋世路。四釋言依。五釋有離。六釋有事。七總結也。此列蘊名顯有為名體。故正理云。老病死等災橫差別。耄Хe損伏故名為蘊。此說有為有多過摺k'伏其中遇緣便起。如匐'山。為別戒等故後言色等。戒等五蘊不能具攝一切有為。色等五蘊具攝有為。論。眾緣聚集至如乳如薪。釋有為也。無有少法。一緣所生。故即是眾緣共所作義。若爾未來生及不生。應非有為。是彼類故未來無妨。此釋通也。
如乳薪等。此舉喻也。正理云。未來未起何謂有為。是彼類故亦名有為。如所燒薪於未燒位。是彼類故亦名有為薪。或據曾當立名無失。如琴瑟等名為有聲。亦如乳房蓮華池等諸不生法。不越彼類故名有為。
論。此有為法至所吞食故。釋世路也。正理論云。此有為法。彼彼經中。世尊。隨義名世路等。彼復云何。謂諸有為亦名世路。色等五蘊生滅法故。未來現在過去路中。而流轉故。諸不生法眾緣闕故。雖復不生。是彼類故立名無失。有說無常之所吞食故名世路。准此。前釋三世即路名為世路。持業釋也。諸有為法行世路故名為世路。即有世路故名世路。有財釋也。後釋無常所吞食故。真諦釋云。行行不息能盡萬里之路。無常是世。有為是路。與世作路故名世路。即世之路。即依主釋也。論。或名言依至即名俱義釋言依也。言謂語言者。此即語聲相續差別。此所依者即名俱義者。與言為所依。即是名。俱義。有為之法可名俱行於三世。可俱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世故無為不爾。所以遍於有為不通無為。有釋。諸有為法可與言俱名為言依。故婆沙十五□尊者云。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故立言依。無為不爾是故不說。准此論文。即是諸有為法。與言同墮。三世義。故正理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准此。雖說三世。或可諸有為法與名俱。可說與言俱時轉故名言依。此則俱舍與尊者無別。論。如是言依至有為諸法。以一切有為法皆名俱行三。無四無五。准此。雖說三世。或可諸有為法與名俱。可說與言俱時轉故名言依。此則俱舍與尊者無別。論。如是言依至有為諸法。以一切有為法皆名俱行三世故。具攝有為。論。若不爾者至十八界攝。若不如此釋具攝一切有為。如餘師義言依唯名。即不通十八界。摺撍f通十八界。正理論云。言依。謂名。俱義。即具攝五蘊。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由此善通品類足論。彼說言依五蘊所攝。問此論正理同引品類足論。因何。此論言十八界。正理言五蘊耶。答正理云。具攝五蘊。此論云具攝一切有為諸法。言雖少異。義無別也。又破餘師言依唯名。品類足論云。言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攝。正理引初。此論引後。義皆無失。然皆證通攝有為。婆沙有二說。一云名是言依。義是言展轉依。一云名義俱是言依。此論同於後說。言有於名方能詮義。欲言之時雙依二故。問何故但說名俱不云句等。答起言之時。或唯召法即唯有名。若兼差別即兼名句。名是通故所以言名。問爾文最是通。因何不說。答文所依。然不能詮自性差別故不說也。論。或名有離至有彼離故。釋有離也。正理論云。或名有離。諸趣輪迴沈溺生死。涅槃欲捨故名有離。是息諸趣恒流轉義。若已至得定不還來。此有離故說名有離。如有財者名為有財。即是有為有出離義。一切有為皆同船筏是故拢酪鄳獟坞x。如契經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准兩論釋。涅槃名永離。一切有為有此離故。名為有離。此有涅槃。諸有為法。至涅槃時皆可捨故。非如離繫唯有漏有。此中有離遍一切有為。至涅槃時皆可捨離。即是有能捨離之涅槃也。論。或中有事至傳說如此。釋有事也。以有因故。事是因義。故正理論云。事謂所依。或是所住。即是因義果依於因從因生故。如子依母。或果從因能覆因故。如人住床。是因為果所映蔽義。因果前後性故。及細粗性故。此有事故說名有事。喻如前說。准二論釋。因名為事。果有因故名為有事。一切有為皆有其因。所以亦攝一切有為。毘婆沙師傳說如此者。意非全許說因名事。經部釋。有事者名有體事。一切有為有體。無為無體有事唯攝有為。論。如是等類至差別眾名。此總結也。
論於此所說有為法中。自下第二。一頌明有漏五蘊名。於中有三。一標前生起。二舉頌答。三長行釋。此即第一。有為法中一分故言有為法中。頌曰至三有等。次舉頌答。頌中初兩字標其漏法。名取蘊下。列眾名也。論曰此何所立。長行釋也。文有中三。一總明頌意。二釋頌眾名。三總結也。就明頌意中有三。一問。二答。此問也。如前已說。除道拢B餘有為法名為有漏。此中具說何所立耶。論。謂立取蘊至謂無漏行。答也。前雖已說。今重說者。欲顯取蘊亦名為蘊。或有唯蘊而非取蘊。諸無漏行聚義同故。俱名為蘊不從取生不名取蘊。論。煩惱名取蘊至如華果樹。釋得名所以也。於中有三法喻。煩惱名取。蘊從煩惱得取名者。從取生故。如草糠火從因立名。繫屬取故。如帝王臣。從所屬立名也。雜心論云。蘊為惑所使。如因貪瞋有疑等事。能生取故。如華果樹。從果立名。論。此有漏法至猶如有漏。釋有諍也。世間諍有二義。一解動好人。二令自他損害。煩惱亦爾。一樱鼊由破贰6䲟p害自他。故名為諍。諸蘊隨增諍故。論。亦名為苦摺}心故。此有漏蘊拢膮捁蔬‘拢摹R赃‘拢拿疄榭唷U碚撛啤N迦√N者。是諸逼迫所依處故。自性粗重不安耄Ч省V疄榭唷U撘嗝麨榧苷锌喙省4擞新┨N。能為苦因故名為集。論。亦名世間至有對治故。釋有漏蘊名世間也。正理云。或名世間性可毀壞故。如世尊說。性可毀壞故名世間。若爾道諦應是世間。不爾。第二毀壞無故。道諦毀壞性不定故。世間毀壞性決定故。第二毀壞即是有對治也。
論。亦名見處至隨增眠故。釋見處也。謂見住有漏蘊中。隨順增長名隨增也。行相微細故名眠也。正理釋云。亦名見處。薩迦耶等五見。住中隨增眠故。豈不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增耶。豈不諸見。漏取諍攝。前已說耶者。此問意云。五見即是煩惱所收。前釋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境者已說。一切煩惱諍增者已說諸見。因何別說有漏以為見處。以是諸見隨增眠故。雖有此理。而彼諸見。於有漏法一切種。一切時。相無差別。堅執不動。隨增眠故體用增盛。為顯有漏是能生長此諸見處故應重說者。此釋重說見處所以也。貪等癡疑則不如是者。無上一切種等四義云。不如是。以彼貪等有一切種。無一切時者。釋貪等有一切種異纏垢等。無一切時與見不同。一切種者。元瑜師云。遍緣五門或遍緣六境。不云有所簡也。今釋。一切種者。謂貪瞋慢有隨眠纏垢一切種過。上必兼下故。由是別相隨眠。雖一切種。不能於一切時起。名非一切時。非無差別者。雖獨頭無明。及共相煩惱相應無明。是一切時。而有別相煩惱相應無明非一切時。及與忿等相應無明。非一切種及一切時故。相有差別。疑雖無差別而不堅執者。疑是隨眠性非別相惑。不與別相煩惱。及非一切種染法相應。有一切種。及一切時。相無差別。而疑有苦無苦等。不堅執故。非是堅執。不同於見是隨眠故。有一切種。共相惑故有一切時。不與自相煩惱及非隨眠染相應故相無差別。此我斷常。撥無等見。不猶豫故非不堅執。由此過重。於有漏法。別說見處令生厭離。論。亦名三有至三有漏故。釋三有也。三有三界也。此有漏蘊。與有為因故。與有為依故。三有攝故。亦名有。論。如是等類至隨義別名。總結也。准正理論。向外等。正理。等言。為攝名有染等。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別名。
俱舍論疏卷第一
建久二十一十一日於三井寺南
此疏一部卅軸是枺嫌X僧都深得對
法之□□搜諸師意讀難讀訓難訓而
所切句付假名之點本也帐且凰乱
模萬代寶物也然當卷本自缺了爰予
悲法命漸盡不顧鳥跡所寫加也雖然
寫本文字極狼藉也少少雖直之多多
謬難盡歟隨後樱Э芍敝
壽永元年十月十二日於石山寺書寫了
弟子範賢生年十九歲
俱舍論疏卷第一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