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解-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尊重圣贤,这个办法流行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成就的人确实不少,特别是在佛门。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态度、观点转变了,完全以科学的眼光来看,试问问会不会有像从前那么殊胜的成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冷静地来探讨,不能有成见,我们才能够看出这两者利害的真相。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讲到‘信佛教’,首先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解释。信佛教是‘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理论、方法。’这叫信佛教。为什么要这样说明呢?怕的是诸位误会了信佛教,把佛教看成一般宗教,那么这个信佛教是一种迷信。不晓得信佛教这个三个字,它是讲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理论、方法。那么在这个地方给诸位作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佛’这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中国人称,这是圣人,‘圣贤被下之言行’,这个‘被’就是加被,或者有人念加被ㄅㄟˋ,实际上应当念加被ㄆㄧ,也就是俗话说保佑,‘佑’当作助讲,帮助。圣贤帮助后一代的人,这个‘下’就是下一代,帮助后一代爸本y、行为。他的言语、行为指导我们,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是‘超凡入圣之轨范’,他走的这一条路是一条标准的道路、轨范的道路。这个教就是这个意思,言行、轨范。圣贤是超凡入圣的。
那么诸位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了,你想一想佛陀的教学,我们要不要接受呢?如果是宗教,的确可以学,可以不学;如果是教育,这个就不能不学了。世间人家说,说你没有受过教育,你听到难不难过?如果说,某人他不信宗教,你听到并不难过,也许很得意,为什么,表示什么?你不迷信。如果你说没受过教育,这个心里很难过,没有受过教育是野蛮人,是愚痴之人。特别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是正觉的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大觉的教育,那要是没有去接受,这个的确是不应当的、不应该的。所以信仰宗教与信仰佛陀教育,并没有冲突。无论信仰任何宗教,都可以接受佛陀教育、修学佛陀教育。这是应该的。
佛教的理论、方法,在这个内容里,‘内容三藏’,‘藏’就是库藏的意思,像仓库。佛经翻到中国来之后,分为这个三大类,称之为三藏经典,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分为这个三大类。
在前清,康熙、乾隆,所编辑的四库全书;这个四库全书,就是从三藏这个地方所启发的,将我们中国所有的这些书分为四大类,经、史、子、集,四藏。佛经的三藏在前,四库全书在后,四库是模仿三藏的形式来编的。
佛经里面这个三藏是经藏,经是‘定’学,在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介绍的。经律论没有办法很严谨的把它分开,为什么呢?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因此每一次所说的,戒定慧统统都具足,换句话,都有。现在我们这个经律论如何来分呢?只看这一部经典这三个意思,那一个占得多,在篇幅上占得重。譬如说,这本经书,里面讲定的这个事情,占得篇幅多,我们就把它编在经里;讲戒律的,篇幅占得多,把它归到律藏;慧的分量占得多,就把它归在论藏。其实一部书里头,往往戒定慧,它统统都有,只能够看,这一次讲演,偏重在那一方面,这个来分类。所以诸位讲那部经,读到经里头,也有说戒,也有说慧的。譬如说楞严经,四种清净明晦,就是讲戒律。阿难与富楼那尊者跟释迦牟尼佛讨论的,那都属于慧学。但是它总是以楞严大定为主,因此这个把它编在经藏里。诸如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法的根本学问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学就是觉悟之学、智慧之学。
在我们中国古人教学里头,也提出了三个纲领,那就是‘智仁勇’,与佛法‘戒定慧’的确是有相应之处。也许正如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不谋而合的。
佛法的教学,是以经,以论,来印证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常识、我们的见解,是不是正确?有没有错误?拿经与论作标准,来印证。
初学的人,以这个为修学知见的标准,到你自己证果的时候,拿这个来对照一下,来印证一下,我们知见对不对,为什么呢?如果凡是达到智慧圆满的人,他的知见一定相同的;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英雄还不一定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说大略相同。而佛与佛是圆满的智慧,所以说‘佛佛道同’,他这个知见一定相同,因此经论可以给我们作印证。
而‘戒’律呢,则是修正我们行为上行持,行为的标准,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戒律来作为标准。
戒律里头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的戒律就是我们自律的生活规范,而大乘戒律则是我们入众的生活规范。那么由此可知,生活规范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世间的秩序。如果我们失去了规范,那么这个世界就乱了。佛家的戒律,跟我们儒家的礼,它的精神,它的用意,完全相同。所以有礼,人就安了,身心安稳。无礼,身心就危险了,这个社会就不安定了。
学佛也是如此,大家都遵守戒律,每个人身心安稳,身安则道隆啊!才能入道啊!如果身心不能够安稳,诸位想想,禅定从那里得到?没有定,智慧怎么能够现前?所以佛法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初发心是我们初学,无上道是成佛,绝没有违背戒律。因为戒律的,这个是正行,正确的行为,是从定慧当中,自自然然显露的。因此它是属于性德,修德与性德相应;不是佛菩萨制作的,不是他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范围我们,不是的。这个是一切人的天性,那么我们今天觉得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戒律相违背,那是我们失去了天性,迷失了本性,本性里面的行为就是戒律,因此戒律,我们焉能够不守呢?守戒律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
那么佛法修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晓得佛法修学的目的之所在,从正信开始,及至正确的理解,可见得这个信就不是迷信。如果只叫你相信,不叫你去理解,这个信是迷信。信了之后,一定要去研究,要去理解它,所以这个信是正信;正解这是正信。事理都正确地明了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正了,所以行也正。最终的目标是正觉,正觉这是讲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觉。
我们讲这个信,是信这个。正信是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知见行持与十方诸佛本来无二无别。解,解的是经律论,信的是经律论,行的是戒定慧,是智仁勇,这样才能够成就大智大觉,这是我们讲到这个信的一点意思。
第二段,要跟诸位说明‘佛陀教育之修学’,佛陀教育的修学以今天这个观点来看,确实属于‘科学方法’,前面讲了,它是统系的学问。因为它的精神,修学精神,它着重在‘慧解’,智慧正确的理解,‘破迷启悟’,启是开启,打破迷惑,大彻大悟。
释迦牟尼佛鼓励这些学佛的,就是修学这个教育这些人,要立定‘志’愿,‘取大道’,大道就是前面所讲正信、正解、正行、正觉之道,成佛之道。如是的理解、如是的发心,而后起行,‘践行’,践是实践,行是行为,我们要去做到。解了以后,我们要行,解是知见,知行合一,行解相应。怎么去行呢?‘师法佛祖’,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祖是代代承传这一个教育的大师。这一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看,他是怎么自己修行?他们是如何教化众生的?我们要学‘自行化他’。自行化他的榜样,一切大小乘经典里面都有,不但是华严里面具足佛祖自行化他的榜样,我们这本弥陀经里面,也说得详详细细。希望诸位在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要好好地学习。还有一点,这很重要的,修学的‘态度’,我们修学成败的枢纽就在这个地方。
记得在十年前,我初到台北来讲经,有不少的同修来请教,希望我教给他们讲经的方法。我当时告诉他们,学佛态度重于方法。方法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实在说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而态度是成败关键,它要占百分之九十。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求学的态度是成败之枢纽,决定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良好的态度自然产生良好的方法,所以诸位如果一昧只求方法,不明了修学态度,这是迷失了方向,很难谈得上成就。
那么在方法里面第一条‘至诚感通’,这是我过去求学,老师教给我的。因为老师问我的志愿,我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像历代的祖师大德弘法利生。老师点点头,而后告诉我,这一桩事情不容易。因为弘法利生必须要通达佛法,那就是三藏经典。诸位想一想,中文所翻译的经典,当时大正藏的书本在台湾影印流通;这一部藏经,正藏所收集的,九千零六卷,有这样多的分量。一个人一生去研修,能不能通达,都不敢说。可是如果你只通达佛法,而不能够通达世间法,还是枉然。换一句话说,世间法也得要通达。
世间法,外国的学术,我们暂时不谈,以我们中国的学术作一个比喻,四库全书,这个分量大大地超过了大藏经。这一些年来,蔡念生老居士们几个人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所收集的经典已经有好几万卷了。诸位想想,世出世间都要通达才能够弘法利生;这一些典籍,等于说这一些教科书,是不是我们一生当中能够念得完的?因此老师就告诉我,不通达无法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通达又不是一生时间能够做得到的,那这个事情难啊!那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所以老师讲,如果要通达世出世间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诚。不仅仅是要诚,要诚到极处│至诚,这就是求感应。要求感应才能够通达,我们俗话讲,求佛菩萨保佑,感应就是保佑。
没有佛菩萨神力加持,没有佛菩萨真正保佑,没有办法通达的。那么你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呢?以诚敬来求,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那么你有十分诚敬,当然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教给我至诚感通。
那么我在此地,不敢自己居有,今天在这个地方贡献给诸位,这个是态度里头,比什么都重要。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这是要求感应的,求佛菩萨保佑的。求的方法,是用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菩提心里的直心。在无量寿经里面,佛说的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这是比什么都可贵,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是态度里头大根大本,实际上这四个字,最重要就是这两个字‘至诚’,他自然就感通了。
那么另一个,就是助缘,那就是师友,这是一个修学人绝对不能缺少的。你要以礼去‘事师’,要以礼去‘亲友’,‘友’是同志,‘师’是我们的旨v,有老师有同学。而这个同学,乃是同志,志趣完全相投的同学。老师指导我们,同学帮助我们,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我们才会有成就。老师这个教导,也是相当不容易,也是很难。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老师确实负责任来指导。那么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老子有一句话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就说明了世间的学问,为学,求学,你这个学术知识是要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你有进步,你有成就。可是修道,就完全不相同了。修道是要日损,损就是一天一天减少,减少的什么?知见减少,烦恼减少。老子这两句话,与佛法所讲的根本原理完全相同。佛法在原理上讲,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岂不是完全相同吗?所以为道,是要日损。
那么一个善知识,一个好老师来教导,他不希望学生天天增长知见,每一天读经听经,他知道了很多很多事,这个就坏了。为什么呢?如果他要是读这些经,读这些理论,读这些方法,他都记住了,一天一天地脑子里面道理多了、方法多了,在世间法讲,好事啊!在佛法里讲,坏事。这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那有什么好事?
佛法的修学,天天给你讲经说法,读诵大乘经典,目的在那里?目的是要断你的知见,这个是佛法难处就难在此地,他是要断知见的。他是要在读诵、听经,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本经所提的目的呢,达到什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本来无一物。那你要是增长许多知见,你怎么能达到一心呢?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智常禅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请教六祖,就恍然大悟啊!才真正明了,佛无法可说。
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告诉大众说,你听经,天天听经,不是不听,天天听经没有听得一个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