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 >

第2部分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第2部分

小说: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是后得智位,是用根本智的智慧来指导后得智,在这个当中行后得智。后得智当中“戒断十恶,奉行十善,禁耽著事,自无所立”,于一切事物、于一切诸法没有耽著,自己没有任何的所立。“此等起事,无真自性,离多一故,如实幻象”,这么多的主、客观事物,它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因为它离多、一,因为真实的多和真实的一是不能成立的缘故,它们就象幻象一样。
    现在为了建立根本智,就是先有分别慧,来破有部、经部和唯识,然后具有无分别慧。
    现在是破有部和经部的思想和它的理论。“多方分故,微尘非一,因无彼故,何有多者”,有部一般承认所取微尘的无方分和能取刹那识的无方分,刹那识的无方分这里没提出来,但是间接有这个意思,现在直接提出来破除的就是所取微尘的无方分。
    所有的破可以分经破和理破,整个这个论是以理破为主。有部承认所取的最小的微尘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建立整个世界,这个最小的不可分的微尘就是“一”。这个论提出疑问把它破除掉,它说“多方分故”,就是微尘是可有方分的,就是最小的微尘它只要有上下四维,同样大小的几个微尘来围绕它的话,有没有没有挨着它的地方?肯定有的。所以它不是没有方分,而是有方分的,所以最后的“一”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说“微尘非一”,微尘不是单一的能够存在的,哪怕是再细微的也是不成立的。
    “因无彼故,何有多者”,一不能成立的话,那多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和多是互相观待而成的,所以说“互绝性故,岂有别事”。因无别事,所以“由无彼故,聚彼粗色,及实质等,何有是者”,就是以微尘为基础的,聚集这些东西来形成的一些粗色,和一些实质等法,是没有的,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这样就基本破完了有部和经部的所取微尘无分和能取刹那识无分的思想。
    下面开始破的是唯识。“所显万相,与识无异”,这是唯识的思想,就是所显万相中,不管是主的、客的,“与识无异”,因为万相是唯心所造,也就是万法唯心。“是故知识,亦变为多”,这样的话,识也要变成很多东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识和万相是有异的。“由相假故,识亦变假”,外境都是假的,所以心识也要变成假的,“所显万相”,不是已经承认“与识无异”吗?“若非如彼,即成实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外境也就是真实的东西了,那就是相是真实的话,识也要真实,或者识是你承认是真实的东西的话,相也要是真实的,因为“所显万相,与识无异”嘛。
    “因彼心生,断绝一多”,所以说心生,或者识生,它本身就是断绝一、多,既不可以称为真实的一,也不可以称为真实的多,它是“互绝因”的,一和多是相违背的,既然是一的话,那绝对不是多,既然是多的话,那绝对不是一,它们是互绝,所以一不可成立,多也不可成立。“互绝因故”,所以“诸事皆无”,就是一切事它不可真实成立,都是没有的。
    这样说的话,明明摆着的主、客观世界又是怎么看?你不是说“诸事皆无”吗?他现在开始答复:“非是违乖,谓现前等,无察情计,吾本无遮。”就是说,现前主、客观的东西,我没有违背这些东西,我就是说,“无察情计,吾本无遮”,就是没有经过观察、没有经过正理的考察、妄情而流的这种情计所执的主、客观的东西,它本身你没有办法破除,这是可以存在的,那么我破的就是它的不真实的这一方面,现在我们所有的主、客观的现前,就是随情而流的这个遍计是可以存在的,所以说“吾本无遮”。
    我承认有一个宗存在,比如说中观宗,这个我是从哪一方面来形成和承认自己有宗呢?“立唯名故,宗许非因”,就是我的所有的立,不是说我真正要立什么东西,我的这个宗许不是真正的因,这个宗许仅仅是立一个名,就是说世俗当中一切都只是空有一个名言的建立,它不是一个真实的、胜义有的,而是仅仅立一个唯名而成中观宗许、自己的教义。因为于无生的法界,本身就没有什么破立,这就是“于本无生,无所破立”。没有一法,胜过涅磐,我说涅磐,亦如梦幻,万法因无自性可得,所以“于无生性,有寂无崐别”,无生性的法界,本身轮回和涅磐都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本身没有什么东西,所以连“无生”都是不可成立的,就是“无生事故,亦非无生”。这是分别慧建立,就是为了建立无分别慧,先由破除外境、建立自宗为生起无分别慧打下基础,这段就结束了。
    从“多方分故,微尘非一”是起诤,然后是破诤,最后是断诤,先兴起与别人的争论,然后破除别人的见解,
    下边就是无分别慧的根本智位。“世俗胜义,佛及众生,见修果行,皆等无有。当修彼义,由修所生,无分别慧,使趋自寂。”就是真正到根本智修行的时候,“世俗胜义,佛及众生,见修果行”都是没有的。修习这个义的时候,由修所生的慧,一般自己觉得是很好的无分别慧,也要“使趋自寂”。这个在《大宝积经》里通过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道理,就是两个木头通过磨擦生出火来,这个火又把木头烧成灰烬,最后一无所有,不留痕迹。
    “无有体认,亦无散乱”,就是“世俗胜义,佛及众生,见修果行,皆等无有”,这个就是无有体认;“当修彼义,由修所生,无分别慧,使趋自寂”,这就是无散乱。“无有体认”和“亦无散乱”就是“无相之义”,这个“无相之义,当明修之”。到这里根本智的无分别慧就说完了。
    现在就是后得智。后得智就是以根本无分别智来指导后得的行为,就叫做后得智。他这里说“后得所现,诸有事物,当知彼等,唯是幻有”,《金刚经》里说“如露亦如幻,应作如是观”,象那个也只能是后得智的范围,不能是佛的根本智和究竟智,从根本、究竟的上面来说的话,应该是“世俗胜义,佛及众生,见修果行,皆等无有。”
    “诸有事物,当知彼等,唯是幻有”,这是后得智的见解,那么后得的行为,“应勤守护,三种律仪,七支等法,当加行之。”三种律仪是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和密乘律仪。七支,显宗一般是积资七支,《普贤行愿品》里面是积资七支,还有忏悔七支,这也是显宗里面的,也有密乘七支,三七二十一支。这个里面的七支指的是哪一个?三七二十一的七支也可以,《普贤行愿品》里面的七支也可以。“当加行之”,当然所有诸法的前行、正行、后行都可以有七支,但是一般指前加行的这一部分,所以既有加行一方面的意思,也有应当做的意思,所以译成“加行”最好。“悲心利志,亦当大发。”的意思很明了。
    “于诸妄境,力断染着”,还是属于后得智的行为。于五境六尘,断除贪嗔痴等杂染,或避乡里、远亲族,摈割恩爱。
    “如宾客者,当如是行。”是说不要贪恋一个地方,要象云水一样地流动。例如竹巴噶举的大师郭仓巴·贡布多吉凡是他到过的地方,没有再去第二次的。
    “戒护众生,所不信解,自当静住,阿练若处。”自己虽然已得道,于自道德无所增减,在众生中,凡众生所不信解的,所不愿看到的所有败坏威仪、放逸不羁等行为要力尽戒护,要住到阿练若中,因为诸佛菩萨究竟证菩提之处就是在阿练若中。由于这些,佛的大果就可以得到,就是“由彼果得,佛之大果”。至此都是后得智的行为。

    下面就是果位。中观本身有境位、道位、果位的中观。境位是二谛双运,道位是二资粮双运,果位是二身双运,现在到果位了。就是“法身报身,及应化身,由得住故,众生能度。”由于前面行为的努力,得到法身、报身及应化身三身圆满之后,众生就可以得度。这样自利完成,他利也完成了。
    “是故精勤,断诸实见,中勤践修,终必证果。”这是再一次概括。前面我们讲了,前面是概述,从“破立二者”到“如实幻象”。从“多方分故”到“众生能度”这是详说。在这之后,再一次总结,把它所有前面内容的精义阐述出来。
    “断诸实见”,就是指的“多方分故,微尘非一”以及后面等等所破的见解。“中勤践修”指的内容,是从“当修彼义”到“阿练若处”的内容,“终必证果”指的是从“由彼果得”到“众生能度”的思想。所以这是最后概括全论。
    所以要“由是因故,当勤勉之。”下面虽然不包括正文的内容,但是很有必要说的。“于此吾说,应舍偏心,当以正理,穷察究之。”就是说,虽崐然前面我说的这么多,对这个不要有偏心,应当以中观的正理妙法来考察,使能如实究其竟义。“勿谤妙法,断诸散动”,就是这么一个殊胜的妙法不要诽谤,而要“发勤精进,当修行之”。这些是余义教授。到这里就是中善义,中善义的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吾作此论,福德力故,一切众生,愿得解脱。”这是后善的回向部分。

    整个的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是根本智位和后得智位,根本智位是从“破立二者”到“当得圆满”,后得智从“戒断十恶”到“如实幻象”。先以分别慧建立无分别慧的根本智,根本智的部分就是“多方分故”一直到“当明修之”,后得智部分从“后得所现”一直到“佛之大果”。
    再一个方面就是空性和大悲。前面的“破立二者”或者“多方分故”等全部属于空性的法门,“悲心利志,亦当大发”是论述的“大悲济含识”的思想,加起来就是空悲双运。
    这里面虽然没有明显的次第,但是也说出了六波罗蜜多。比如最后的“吾作此论,福德力故,一切众生,愿得解脱”,这是布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比如说:“应勤守护,三种律仪,七支等法,当加行之”,或者说“戒护众生,所不信解,自当静住,阿练若处”,这些都是戒。忍辱波罗蜜多,《中论》本身就是一个谛察法忍的法门,无生法忍的一个法门。谛察法忍就是对空性不怕的意思,建立空性、了知空性、不怕空性的一个法门。禅定波罗蜜多,这里面比如说“当修彼义,由修所生,无分别慧,使趋自寂。无有体认,亦无散乱,无相之义,当明修之”。精进方面的话,是全论哪个地方都有精进,比如“是故精勤,断诸实见,中勤践修,终必证果”等等,自始至终,不管在根本智的时候、后得智的时候,不管是见的时候、修的时候、行的时候、果的时候都有精进来贯穿全论。般若波罗蜜多,从题目“入中观般若论”开始,整个本论的思想是以般若正见、中观正见为主要思想。
    再一方面,也可以从“见修行果”方面来考虑。见的方面,从题目及“破立二者”到“当得圆满”,从“多方分故”到“当明修之”,这都是见。修的话,“于无生性,有寂无别,无生事故,亦非无生”,或者“当修彼义,由修所生,无分别慧,使趋自寂。无有体认,亦无散乱,无相之义,当明修之”。行的话,就是“应勤守护,三种律仪,七支等法,当加行之”,这这里面本身就说了三种律仪,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和密乘律仪,所以本身就说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所有律仪。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象“应勤守护,三种律仪”这里就是摄律仪戒,“七支等法,当加行之”这是属于摄善法戒,“悲心利志,亦当大发”,这是属于摄众生戒。果位呢,通过见、修、行所得之果,就是“法身报身,及应化身,由得住故,众生能度”。
    另外,还可以从自利和利他两个方面分析,“由得住故”前面所有的可以说是为了成就自利的法门,那么“众生能度”,就是“法身报身,及应化身”得了以后,能度众生,这就是利他的圆满和成就,这是二利。
    再一个就是境位中观的二谛双运,道位中观的二资粮双运,果位中观的二身双运。境位中观的二谛双运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双运,胜义谛就是:“破立二者,唯是有破,于实际边,无有破立。”世俗谛,那就是“戒断十恶,奉行十善,禁耽著事,自无所立。此等起事,无真自性,离多一故,如实幻象”,这些都是世俗谛的范围。还有前面的观察慧,“多方分故”到“皆等无有”这些就是属于胜义谛,后面“后得所现”等都是世俗谛,这是境位的中观二谛双运。
    道位的二资粮双运,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象“应勤守护,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