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说识(依昱)-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环境的熏染,积集了各类受熏的种子,以此而构成人的性格。
《华严经》第六地:“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此所谓的“一心”,瑜伽行派是把经解释为阿赖耶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是“由心所造”的唯识。
《解深密经》卷三:“我所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是在说明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会起一种境界相。由於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的关系上探讨,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的,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又如无性著《摄大乘论释》卷一:“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由此可知“心”即是阿赖耶识的异名。
2、阿陀那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阿陀那识以何为定义?梵语(adana)阿陀那,译云“持”。
《成唯识论》卷三又曰:“(一)以能执持诸法种子,(二)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三)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这其中所谓的三种含义,欲从粗至细,从浅及深,则须从后解释起。以上为印顺法师在《唯识学探源》中的说法:
(1)能够执取结生相续的意思:结生相续是指烦恼、业、生三法而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惑、业、苦,由烦恼造业,由业而结生。结生是表示初受生时结胎以做为生身的根源。又从这一生到那一生,从本身到死有,再从死有到中有,由中有到后有,应该有一个恒长无间断的意识於其中执取,使其相继不断;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则死了之后便断灭,便成大过。《首楞严经》第二卷,曾云:波斯匿王曾依止外道而起断灭的邪见,心中常怀悲优,听过佛陀开示后,悟到了生死相续的道理,明白从生趣生(五趣四生),舍身受身,变者受灭,而不变者本来就没有生来灭的道理之后,得大欢喜。所以断灭见的意思,是人一旦死了之后就永远消灭了,亦即觉得人生毫无价值,因此,必须要去了解恒行无间,执取结生相续的阿陀那识。也就是说:明白了执取结生相续的道理,便能对治凡夫外道的断灭邪见。
(2)能执受色根依处之义为:眼、耳、鼻、舌、身五根,称为色根,亦即指净色根而言,粗色根为根所依处,总此名为色根依境,也就是众生一期生命的报身。此一期生命的报身其统摄之有为诸法在刹那无常的众法聚中,而能使一期的生命相续存在。不散不坏,便是因为有此阿陀那识执受的缘故。执受是指执为自体,令生觉受之意。而色根依,是指有情身,依处,也通器界,外器世界;这一物与那一物妨碍,这一粒微尘与那一闰微尘相碍,也都是由於有此识执持而丧失的缘故,只是不生觉受罢了。章太炎曾经说矿物、植物有身识——见《齐物论释》;探究他的论证,实与身识无关,而是由於阿陀那识执持的原故!而章太炎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是身识,而身识只是和觉受痛痒等触觉有关罢了。执持每一个事物的自体而互相阻碍的原因便在这里了。
(3)能执持诸法种子之义为:诸法包括一切的有为法,可分为二大类:一是有漏有为,即杂染法——异生法。二是无漏有为,即清净法——圣者法。种子又可分为“业种”——异熟习气与“法种”——等流习气二种。各各现行诸法,都是由自类的种子引发的,均等流类,名等流种;业种即是思主所的种子,是思心所心王与善染等心所的活动作用,以自己所起的现行对照自类的种子,亦等流种,但同时却有特别的功能,能够增上统摄其它的诸法。譬如一国的统领,就自体而言,就像即是国里的一个人,而同时又有总领全国之作用,业种便是如此,这是他与别者不同的地方。业种也通有漏、无漏。但种子只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没有现行的法体可得,如果没有一个现行法为之摄藏,便会散失而不复存在也。因为不存在所以无法起现行,无法起现行便会失去一切的世法与出世间法。而能够摄藏这种潜在功能的,便是阿陀那识。又生无色界者,因为没有色法,又何能执持种子呢?再说,心所法也不能执持种子,是因为其不自在的原故。前六识也不能执持种子,由於无想、灭定等位无此前六识的原故;第七识虽恒常不间断,也无法持种,是有覆无记性之故。经由菩萨转成清净智位,然后生起诸染法,无此道理。由此可以知道:只有阿陀那识,无覆无记,一类相续而能执持诸法的种子。
如何知道有阿陀那在执持?主要在於有知觉的活人,其所表现的认识作用,就是眼耳等前六识,这前六识的活动作用,在闷绝、熟睡的时候会暂宣告停顿,尽管它们停顿不起作用,但生命还是活泼泼的存在,身体也还是完整地恙的,与生命结束的死人有著很大不同,原因就是还有微细的精神觉受,而这维持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识,证知它和执受有著持深的关系。
3、所知依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所知依,能一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所知,指徧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性。这三性,因为是一切心法之所知的,所以说名为心。而这识为这些三性所知的诸法之所依止,所以得有此名的安立。
《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实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毘达磨,这些都无非是知的异名。在声闻乘中,即以知三性为主。此三性,即真妄、空有与染净,为大乘学者所应知的。”此应知自性染净真妄(指三性),如知道它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於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是在说明,阿赖耶识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一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识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正是迷悟关键所在。迷、悟、染、净,都依藏心而有。这杂染的习气,反应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之相。
从阿赖耶杂染种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为偏计执性的生死;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级起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所以大乘佛教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
4、一切种子识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种子识,能徧持世间诸种子故”。
此识乃执持一切法之种子而不失之识,为阿赖耶识之别名。《成唯识论》卷二:“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大正藏》卷三十一,七下——八上)
又《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卷三十一,三二八上——中):
“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於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於生有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有生杂染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
此识以能普徧的执持有漏、无漏一切的种子,所以叫做一切种子识。就是种子为所持,此识是能持。种子之识,依主得名。所以,其虽名为现行赖耶,但有时亦名种子赖耶,在论典中亦经常的发现。所谓现行赖耶、种子赖耶,因第八识向有持诸法生起之因的种子之特徵,所以这识以现行为中心而说以外,又以种子为中心而说,前者叫做现行赖耶,后者叫做种子赖耶。现行赖耶,虽指现在行转的赖耶,就是第八理行识,但种子赖耶,是指赖耶所藏的种子没有现行。种子赖耶用赖耶之称的,毕竟是显示种子的所在。现在这种子识,也是持种子的识,就是种子之识依主得名的解脱。现行赖耶名虽说是普徧的,但种子赖耶名却是稀有的,所以有时为种子即识的持业得名。
“人争的只不过是一张纸罢了!”曾听到一位在写新闻稿的人这么说过。怎么说呢?人为什么争一张纸?
两人想恋,争一张结婚证书;孩子出世,努力供他念书,争的是一张文恁;工作以后,争的是钞票……。当时听了这个解释觉得十分有趣,但也有深沈的悲哀,因为这些“纸”的价值都是我们人定的,后来却为它争得头破血流。
“可靠的不是人,而是人的修养。”这是王邦雄先生一篇文章中的话。人性是恶、是善,自古争论到现在,每个哲学家也各持已论。其实也有道理的,人能把握的人性只有自己而已,但有许多时候人也不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也有人说“人性是不可以试验的”;人生在世,因为活著,就有许多状况会出现,许多事情要解决,而可以主宰一个人行事时的公正与否,只有靠他平日的修为。这些平日的修为主是种子的熏习,熏习就是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活动作用。每一个活动熏成一个种子。种子由第八识保持不坏,遇缘生果。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熏习造业。例如不能“忍一时之气”是因(种子),“起争执”是缘,“从此不相往来”是果。
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数。
依三性说:有善种、恶种、无记种,都属有漏。
有漏法种又有三种:1、名言种子、2、我执种子、3、有支种子(业种)。
又种子的异名今略举七种:1、种子、2、习气、3、功能、4、界、5、随眠、6、粗熏、7、亲因缘。
5、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或名阿赖耶”,译为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思。是梵文?laya的音译,意为横躺於底层,是(?-li埋没)这个梵文动词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例如,hima雪,t?laya埋没之处,合成一词为himalaya喜马拉雅,意为大雪山。为雪所埋没之处。
能藏、所藏、执藏,为阿赖耶识自体之相,今略说之。
(1)能藏义: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他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赖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之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我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因。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
(2)所藏义: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识行转识及其相应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前面七个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识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著,因此我们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是所熏,就是所藏了。依此二义,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宙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为宇宙心。
(3)我爱执藏: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