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的就是那些贪图不义之财、不顾因果的愚者。
山羊和绵羊一样头上长角,它们打架的时候,会使出全身的力气两两相对,羊角互撞,“砰”地碰一下,然后分开,退到一定距离时,好象有人在指挥一样,又“咚咚咚”地相对猛冲,“砰砰”几声再拉开距离,又撞……直至鲜血淋漓。以前在尸陀林住着一只狐狸,一次他在城边见到两只野羊正在打架,因撞击了多次,两只羊头上都是血淋淋的。狐狸越看越馋,很想舔食它们头上的鲜血。它冥思苦想:我怎么才能吃到呢?这时两只野羊又发起猛攻,从很远的地方相对冲过来,狐狸顾不得许多,立即赶到它俩中间想坐收渔利,等它们碰击头部鲜血飞溅之时猛吸一口,痛饮鲜血。哪知狐狸的嘴尚未张开,头却被两对羊角撞成了八瓣。同样,非理之处的财富妄加取受也会遭至狐狸那样的惨痛报应。
不应依照某关系,即将随意舍他人,
即使帝释天王者,彼眷亦皆会逃避。
不应该依照某种关系,就将他人随便抛弃。即便是帝释天王,倘若随意舍弃他人,其眷属也会纷纷逃避开去。
智者在办理事务或与人相处之时,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通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后才能实行,不可听信奸人片面之词。他人认为好的,不一定是好的;他人认为是恶的也不一定是恶的。若依靠某种关系,不观察、仅以他人的谣言而将自己身边的人才或良友舍弃,这样就不可能很好地摄受眷属。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办事情需要他人出谋划策,但既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全按别人说的去做。”正确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听取别人的建议,反复斟酌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世间上花言巧语的奸猾者颇多,他们的话往往甜蜜悦耳,使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作为君主、领导对自己的属下应详加考察,以功德智慧作评判,切不可感情用事。就算属下真的犯了错误也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处罚或舍弃属下,那他的眷属会越来越少,最终事业必遭衰损。如《君主法规论》所言:“浊世一切诸君主,于诸相合己意者,一切所作随其转,最终自他生悔心。具有智慧诸君主,恒时令己有主权,虽不将权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一个领导、一个帝王,其本身就是法的体现,往往有“言出法随”的情形。他的话就是法律,他无论怎么做都是法令。正因为这样,君主做事才不能专权跋扈,姑息养奸,一定要重视人才,慈爱眷属,善于“赦小过”。因为谁都难免有错误,所以当领导要能原谅人,对属下小小的错误,不必太认真,尽量让他过去,或者稍加训斥一番即可,而不必使下属太难堪。历史上有许多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错误,当众不说,召到房间里,关起门来责备一顿,出了房门,当主管的却自己背过,宣称是自己的错,不关那个属下的事。这即是一种厚道的修养,君主爱人也应如此。
同样,佛门中少慧寡德之人都习惯带有嗔恨或贪爱来说话,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就夸张地往高处抬一些,疏远于己的人就贬低一些。所以寺院主持、法师等君主在处理法务之时皆应观察推测,否则听人一说马上就信,且立即按此去实行,处罚甚至开除一个弟子,最后的结果经常是失败和失望。故上师和弟子以及金刚道友之间都应公平正直地相处,切不可依靠某种关系来舍弃他人。现今社会说是道非者虽多,但作为一个公正的人,应先观察他人的话有无道理,通过分析再行定夺。
好比帝释天王统治整个宇宙,其摄收眷属的能力非常大。然若帝释天王的眷属常常依靠某种关系挑拨离间相互舍弃,且帝释天本人也听信谗言,随意抛弃他的眷属,那么他身边的人会一个个离去,最后走得精光。堂堂的帝释天王也就不能称为王,最后落得一个“光杆司令”的地步。
情深老友不应舍,亦勿信任诸新友,
鸱鸮王依乌鸦臣,最终摧毁自己也。
对于情深义浓的老朋友不应舍弃,也不能信任某些新结交的朋友。鸱鸮王就是因为依靠乌鸦作大臣,最终把自己摧毁了。
人说:“美酒越老越香,朋友越老越好。”也就是说亲近了多年的老朋友,彼此互相有深厚的情义,是珍贵的挚友,故不可轻易舍弃。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就是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励。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要和朋友斤斤计较,更不可把细微末节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因旧朋良友乃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所以说“人者量宽为要,固交友谊长存”。古人言“故旧不遗”就是“念旧”,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历代一些有名的帝王,如汉光武、朱元璋等虽贵为天子,仍不忘旧情老友。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并亲自写信致老友: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
古人大多数都念旧,而今某些人环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问贵姓,或是舍弃不理。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新鲜的人和物等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但对善德与佛法方面却是兴趣索然的态度。这些人给人一种薄情寡义的感觉,他们喜欢找“对味儿”的朋友,而得到的却尽是逢迎凑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所以新结交的朋友不可轻信,一定要仔细观察。华智仁波切也说:“尤其不能对新朋友说密语。”从古到今,过分信任新友所遭致的危害是难以计数的。一般凡夫,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因此慎重择友尤其关键,对新友切不可完全无保留地相信,逐渐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比较稳固和可靠。
曾经鸱鸮当国王时,就是因为轻信乌鸦大臣而导致亡国的。鸱鸮与乌鸦累世为仇,相互攻战无有间歇,而乌鸦的军队总是屡战屡败。一时,乌鸦王国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的大臣。它仔细分析了敌我情况,便制定一条巧胜敌手的妙计:让众乌鸦将自己身上的羽毛拔光扔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当鸱鸮军队经过时,便悲啼哀嚎高呼救命:“无情无义的乌鸦把我抛弃了!我已无依无靠,求你们救救我吧!”经过盘问,秃毛的乌鸦说:“我一直劝乌鸦国王,两军言和。可它不听,一怒之下将我害得好惨。”虽然鸱鸮大臣们一致认为这可能是奸计,但喜欢新事物的鸱鸮国王经不起乌鸦的哀求和甜言蜜语。在一味歌功颂德的“糖衣炮弹”攻击下,鸱鸮国王破格收留了它。之后乌鸦臣以各种方法博取国王的欢心,终于爬上了丞相的宝座。一日,它对国王说鸱鸮的巢穴不科学,需要改革,即是:“做巢的材料应用干柴,里面须垫细软的干草,下面悬空以便通风,这样昼夜休息都很舒适温暖,因干燥的缘故也可免除风湿病等恶疾。”鸱鸮国王听后大加赞赏,吩咐马上照办。大家都知道,鸱鸮的生活习惯是白天睡觉、晚上外出寻食。一天中午,正当鸱鸮君民众眷于安乐窝中呼呼大睡的时候,乌鸦点起一支火把,将鸱鸮王国烧得片甲不留,终于大获全胜。
曾经,不丹来了位美国研究生,说要专门研究藏传佛教密宗里的伏藏品。他于不丹一住就是十二年,这期间,他依止了不丹国王亲自介绍的不丹国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写了一篇诽谤密宗伏藏品的论典,还依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以上这些不好的结局都来自于未仔细观察轻信他人的原因,但愿有智之士都能生起辨析取舍的殊胜智慧。
竭力亲近恶劣者,亦不能成自己人,
如同将水再煎熬,亦不会在火中燃。
竭尽全力去亲近利益恶劣的人,也不可能把他转成己方贤善的眷属。如同烈火煎熬水,无论怎样烧煮也不会令之在火中燃烧。
《木水格言》中讲到:“本性如炭之恶人,纵施清净教言水,如何清洗亦不能,使其本性转纯善。”恶劣者通常集卑劣习气于一身,他们一般都表现为:忘恩负义、唯利是图、贪婪吝啬、顽固不化。即便人格高尚、戒律清净的大德竭尽全力去亲近教化他们,或给予帮助令之生起欢喜心等,但都很难改变其恶劣的本性。犹如往石头上倒水,终不能让石头转变成潮湿的本性。比如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作对,佛亦生生世世千方百计地利益和救渡他,然却始终无法改变其恩将仇报等诸般劣行。
以前有位菩萨国王名难(即释迦牟尼佛),他觉悟到世事的无常,于是抛弃荣华富贵,着法衣,持钵盂,受具足戒,住山林苦修。树林某处有个坑,深三十丈。一日,有个猎人掉入坑中,同时也有一只乌鸦和一条蛇因受惊一起掉了下去。他们一同发出求救的悲音。菩萨寻声而来,举火把照见他们时,禁不住泪水流下打湿了衣襟,他急切地说:“你们不要担忧,我会救你们的。”随即做成一条长绳将三个生命救起。三者叩头谢恩:“在我们生命垂危如风中残烛时,是您的仁惠使得我们重见天日。不知如何报答此恩?”菩萨说:“我本是国王,衣食受用富足无缺,因厌恶轮回诸苦,故弃国为僧,但求如来圣果,开悟教化众生,使他们回归涅槃。所以我救渡的众生远不止你们三个,且各自回家去吧!见到你们的亲人,应劝他们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违背佛法。”猎人说:“我在世上活了多年,虽见过儒士积德为善,却未见有如佛弟子您这样以己仁救济众生,隐居而不称扬名声的。您若能至我家,定以微薄之物供养。”乌鸦说:“我名叫钵,若恩人有难,望唤我名,定会赶到。”蛇说:“我名叫苌,若恩人有难,望唤我名,一定赶到。”说完各自离去。
一天,菩萨到猎人家去,本欲以善法相利益。猎人远远看见他,就吩咐妻子说:“那个不吉祥的人来了。我若叫你做饭,你且慢慢摆设,他过正午就不吃了。”于是他们将菩萨迎进屋,假意挽留摆饭,闲谈过了正午,菩萨只身离去。回到山中,菩萨唤来乌鸦,乌鸦得知恩人去猎人家的经过后愤恨道:“凶邪恶鬼难以用仁慈救济,违弃仁慈大恩是凶逆中的大罪。”说完飞到般遮国王宫,衔走了王妃的首饰明目珠,用来供养菩萨。王妃丢失宝珠后,国王即向臣民宣令:“有找回珠子的人重赏金银各千两,牛马各千头。获宝不献者,重罪惩治,祸灭宗族。”菩萨得宝珠无甚用处,便送与猎人。猎人却反将其捆绑,报告了国王。王将其活埋,后得蛇相救。国王了知事情原委后,有感菩萨高尚的德行,悲伤哭泣。然后王假意传猎人进宫领赏。国王见到猎人说:“不仁慈且背信弃义是众恶之首。”于是将猎人处以死刑。
呜呼!恶劣众生业力成熟之时,佛菩萨的加持也难以调化改变,何况我等初发心的凡夫俗子,因此暂时只能为其发愿回向,顺其自然了。比如把水再三煎熬,即使烧开,达到很高的温度,它也不可能在火中燃烧。恶劣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无论怎样也不能使其改变。大德常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即依善道向上有如登山,需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行;反之,习恶者就象崩落的石头,从山头一直滚到山脚,难以挽救。一般凡人使自己学好已是不易,要改变那些本性恶劣的人,谈何容易?
若知事因而生嗔,则稍有理亦知除,
若无事因而生嗔,谁知除嗔之良法?
假如弄清了事情的起因而生嗔发怒,那么稍微用些道理也能遣除。如果无缘无故地起嗔恼,又有谁能知道消除嗔恚的好办法呢?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害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一些平时看来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其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同时由嗔所带来的过患也是巨大的,如《入行论》中所言:“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当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既然如此,学佛之人则不应生嗔恨心,若生起也要及时对治。
一般说来,生嗔恨心有二种情况,一是生嗔心有一定的理由。如“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又比如有人打骂我,或是偷我的东西等,这样事出有因而生嗔恚还算情有可原,若依靠大善知识的教言等对治方法就比较容易遣除这种嗔恨心。其方法为观察嗔之因、果、本体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寻找,便可得出结论:生起嗔恚的主要原因即是众人的执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利益,故心不能保持豁达。如言:“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