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5部分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5部分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印度有位叫暂桑的国王。一次,他到森林中打猎时与一头贪欲猛烈的母狮邪淫。后来母狮生下一个男孩,他的身体智慧相似于暂桑王,但身毛须发以及暴烈的性情却有母狮的特点,故取名为狮子暂桑。
  暂桑王去世后狮子暂桑继位,也名暂桑王。一天他对刹帝利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王妃说:“明天你俩谁先到花园,我就和她一起游玩。”第二天一早,二位王妃穿著华丽的衣服,骑着骏马赶往花园。婆罗门王妃因顺路礼拜供养了土地神祭坛而耽误了时间。而刹帝利王妃已提前赶到花园和国王游玩了。婆罗门王妃因受到冷落而迁怒于土地神,就派人拆毁了土地神祭坛。土地神心中愤恨,观察祸害源于国王,便伺机报复。国王有一位特别敬信的婆罗门,一天早上,他有事外出,土地神便变成他的模样,进入房内吩咐侍者准备肉食。这位婆罗门常用素食,今天突然要改肉食,所以侍者不敢作主,于是去请问国王,得到国王开许后,即献上肉食,土地神吃完后欢喜离去。中午时分,婆罗门回到家中,见侍者献上的竟是肉食,勃然大怒,责骂道:“我历来吃素,你今天胆敢献肉食?”侍者很害怕,又不敢说是你让我献的,无奈只好说是国王命令的。婆罗门恼羞成怒,对国王发了一个恶愿:“愿这个恶王在十二年中都吃人肉。”
  不久,当地来了一位比丘,宣讲吃素的功德并劝人戒杀行善。全国人民依教奉行断绝杀生,从而在全国境内找不到一个卖肉的。
  国王因没有得到比丘教化而仍旧吃肉。一天,他的侍臣跑遍大街小巷都买不到肉,怕空手回去挨骂,只好在尸陀林割了一块刚死的小孩肉,带回王宫善加烹调献给了国王。国王一吃,鲜味可口,就问侍臣是什么肉?侍臣不敢回答。国王说:“你尽管说,赦你无罪。”侍臣这才如实回答。暂桑王高兴地命令他每天献上小孩肉,侍臣为难地说:“今天小孩肉是偶然得到的,以后到哪里去找呢?”国王说:“你可以把乡村的孩童骗到宫中杀死。”侍臣奉命而行。从此以后,国中的小孩连连失踪。当侍臣再一次诱拐小孩时,正好被隐藏在暗处的人民捉住送到国王面前,请王治罪。暂桑说:“放了他吧!是我命他捉小孩给我吃的。”臣民知道事情真相后都非常愤慨,追到王宫要杀死暂桑。当暂桑王逃到王宫顶端无路可走的时候,只好大声呼叫:“若我相续中有吃人肉的习气,就变成吃人魔王吧!”因婆罗门的诅咒以及他吃人肉的业缘,话音刚落立刻变成吃人魔王,腾空飞到了另一国家,四处捉人次第残食。
  这时在印度北方国有位达瓦王子(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从小深信三宝,具足无量大悲。他听说暂桑国王已变成魔王残害众生,于是赶往暂桑王所在的地方欲以悲心调化。途中遇到一位婆罗门,王子在他面前求得四句佛法,正在法喜充满细细思维之时,魔王飞来将他抓进了魔窟。王子暗想:“死并不可怕,只可惜刚得了四句佛法还没来得及供养婆罗门上师。”于是非常内疚而泪流满面。暂桑见后高兴地说:“这次你死定了,哭也没用。”王子答道:“我并非怕死,只因刚才闻受佛法却未供养上师而悲伤。”于是王子请求暂时放他回去,等供养上师以后再返回受死。暂桑不相信:“你离开后就不会再来了。”“我的心是端直的,和你完全不同。”暂桑暗想:这里还有很多人可供我食用,就算他一去不回我也能把他抓住。于是放他走了。王子回国后用一千两黄金供养上师。当他返回魔窟时,暂桑正在烧火,见他回来非常惊讶,却仍然说:“你虽然信守诺言,但今天我还是要把你吃掉。”王子毫无畏惧,坦然地说:“我已供养了传法上师,现在死也无憾。”暂桑寻思:佛法倒底有什么好处,竟然使他乐此不疲,连死也不怕呢?于是说道:“现在趁火还没有烧旺,你赶快给我讲一点佛法。”王子回答:“你品格下劣,不是法器。”暂桑好奇心大起,连着请求了三次。王子见时机成熟,便教他搭起高座并如理如法地听闻。王子上坐后,先讲佛法基础知识,然后次第开示甚深缘起性空等窍诀。暂桑以三宝的加持和自己的皈依愿心,立即摆脱魔躯恢复了人形。王子将暂桑送回本国,臣民得知他已皈信佛法,就请他继续当国王。暂桑复位后,大兴佛法,广做善行,使全国上下都步入了善道。
  即使英勇又顽强,若非智者难得盛,
  即使获得诸财富,若无福份岂能常?
  没有智慧的人,仅凭匹夫之勇,再顽强也不能成办大事,更不能令事业兴盛。有的人利用种种手段得到些财富,如果没有福份,又怎能得以常久呢?
  有些英勇善战的人,即便得到权势,如果没有智慧,不懂得善巧方便,也很难令事业兴盛。比如历史上的一些英雄豪杰,凭着他们那万夫难挡之勇率领民众起义,出征打江山,历尽千辛万苦而登上国王的宝座。但因有勇无谋,不擅于治理国家,短短的时间内又被别人推翻,甚至杀害。又有些没有福报的人,纵然得到一些财富,也不能长时享受安乐,有的反而遭受种种痛苦。譬如佛陀住世时,一天,佛带领比丘行至郊外,见到一大块金子。佛陀教诫弟子:“那是毒蛇,不要看它!”一位农夫听见后,想前去看个究竟。结果没有发现毒蛇,反而看到一大块金子,惊喜交加,立即据为己有。当时王宫被盗,农夫所捡的金子正是国库的财产,被查出后差一点判处死刑。所以,没有福报的人,偶然得到些财富,非但不能享受安乐,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
  智者依靠智慧和精进能成办一切事业。《百业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佛在舍卫城时,给孤独施主广作供养积累了无量的福报。另一位施主想胜过他,于是从大海中取回很多宝藏以作上供下施,但仍然不能超过给孤独施主。于是他去请问舍利子尊者:“我为什么不能胜过给孤独施主。”舍利子告诉他:“给孤独施主具有很大的福报,能了知并得到有主或无主的水陆等宝藏,而你却没有这样的福报和能力,要想胜过他,唯有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以你出家的功德才能超胜于他。”施主听后立即在佛前剃度出家,并精进修学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他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给孤独施主前来礼拜、供养他说:“圣者您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我在有生之年愿供养您一切财物资具。”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智慧和觉醒,而不在于欲求和得到。
  谁能了知过与德,智者方能辨彼二,
  从牛挤奶皆能会,由水分奶唯天鹅。
  谁都能了知显而易见的过患与功德之差别,而功过参半之事却只有智者才能明确辨别。譬如从母牛身上挤奶人人都会,然而从水乳相融的汁液中分取纯奶,却只有天鹅才有此能力。
  佛经记载,天鹅具有将奶汁和水分开的能力,因而享有“吸乳鹅王”的美称。这里喻为智者在一切行为中,能正确了知是非功过,遇到既有功德又有过患的事情,也能善巧取舍,明德而行。而一般人很难分辨了知,更不懂得去实行。如《法句经》中说:“智者渐渐地、一点点地、刹那刹那清除自己的污垢,如同金匠清除银或金的杂质,而愚者随着自己的欲流而去,如蜘蛛投向自己所结的网。”明朝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有这样的公案:宋朝光孝安禅师住持清泰寺。一天,他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有天神护卫并恭敬谛听,后来天神离去,不久便听到鬼神在旁不屑地谩骂他们。禅师出定后追问原由,得知两位僧人刚开始讨论佛法,所以天神护卫恭听,接着叙旧事,拉家常,最后谈到接收财物供养,于是天神不愿听而离开他们,甚至连鬼神都不愿意听并且不屑地唾骂。从此之后光孝安禅师终身不再谈世俗琐事。古人为生死大事而行脚参访,遇到堪为师友的人便急忙讨教佛法解脱之事,哪有时间谈论其它的琐事。而现在的出家人却整天无益杂谈,也不想想鬼神时刻在身旁,他们又会对你作什么表示呢?实在可怕,修行人时刻都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即使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
  他人未说亦未催,自觉领会方智者。
  即使是旁生,若常常对它嘱咐催促,也能了知人的意图,而在他人既未劝说又未督促的情况下,能自然心领神会才算是真正的智者。
  旁生虽然不懂人的语言,但是当主人以各种方法驯养它们时,畜生们都能知道哪些应该做而哪些不应做。马戏团里,各种动物在驯养师的辛勤培训下,能做出许许多多精彩的表演:猴子骑车、熊猫滚球、狗钻火圈……。
  反观我们灵长类中最高级的动物——人,如果不明白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而且在他人的善语劝导、反复催促之下,仍然无动于衷的话,岂不是连畜牲都不如,那就太有失为人之资格了。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聪明的人在处理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审时度势,明察秋毫,正确取舍当做不当做之事,根本不用他人的规劝、催促。而愚者,就算对他百般劝导,反复教化仍然起不了作用。
  曾经有个傻子,他的父亲是个渔夫。一天父亲准备出海打鱼,就叫傻子去看风向。儿子跑出去看了半天,才回来问父亲:“怎么看风向?”于是父亲教他辨认风向:“你抓一把草往空中扔,草往东落刮的就是西风,若向西落便是东风……。”傻子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跑出去抓起一把草狠命地向空中抛去,因为当时没有刮风,所以草落到了他的身上。他欢天喜地的跑回去说:“父亲,我知道了,今天刮的是天风。”又如一些世间人,既没有文化,又没有信仰,当佛教徒劝导他们断恶行善时,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地说:“我才不信你这套!修什么忍辱,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弄不好命都搭上了;又做什么放生,简直是把钱往河里扔,世上再也找不到象你们这样的大傻瓜。”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人”真是太可怜了。
  从前有兄弟二人,财富充溢,哥哥一心向善学佛修行,而弟弟却贪执家业不求善法。哥哥多次劝弟弟修学佛法,而他非但不听反生嗔恼。父母过世后,哥哥便出家为僧,依止善知识精进修持而证得了阿罗汉果。证果以后返回家中教化弟弟,不但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受到弟弟无理的指责与谩骂,并被赶出了家门。弟弟贪执财物、不信三宝、轻慢僧众、不修善法反造恶业,命终后转生为牛,数次被商人贩卖,终于积劳成疾倒地不起。在它奄奄一息之际,阿罗汉哥哥从空中飞来对它作了加持,使这头牛能忆念前世,故而深深自责,悲泪纵横,后悔自己未听兄长的劝告。阿罗汉知道“牛”生起了惭愧后悔之心,就给它传授佛法,牛便在闻法时死去,依此功德却往生到了忉利天。
  若具智慧虽不说,表情亦能知所想,
  未尝尼泊尔之榴,看色亦能知滋味。
  在有智慧的人面前你虽然不说话,他从你的态度、表情上就能推知你的所思所想。比如尼泊尔出产的石榴,虽然从未品尝,但观察它的色泽就能判断滋味鲜美与否。
  智者洞察世间、辨别是非,了如明镜;观察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分明,准确无误。他们察人断事时,仅依智慧来作评判,绝不是启用神通来了知的。例如法王如意宝,他摄受了千千万万的弟子,就算你一言不发,稳然不动,但通过你所流露的表情,上师即能准确地了知你的内心世界,是善非善,修行层次如何等等,容易得就象看尼泊尔石榴的颜色便能了知它的味道一样。上师这样观察以后,便能清楚地了知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在密乘里上师需要观察弟子,弟子也要观察上师,这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有智慧的弟子在依止上师时,通过上师的表情、简单的动作或片言只语,能准确地了知上师的密意,从而得到甚深的妙法乃至成就。譬如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能领会佛陀的密意,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印佛心印,成为禅宗的初祖。又如六祖惠能依止弘忍大师。一次,大师到碓坊(舂米的场地)见惠能正在舂米,便问:“米舂好了没有(意即你修禅的功夫成熟没有)?”答言:“米早已舂好,只等着用筛子来筛(意即功夫早已成熟,但未得善知识印证,还有见思的烦恼没有完全断除)。”于是五祖用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然后将禅杖背在身后离去。惠能立即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即于当晚三更天从后门去面见五祖。五祖为他秘密传讲《金刚经》,当听到“应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