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6-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亲只看着他拿着一根小木棍向弟弟比画,冲过来一把将他推开。他摔倒在地,仅剩的冰棒杆也掉在了地上,他痴痴地看了一会儿,哇的一声哭了。
弟弟学会叫人了,可是从没人教他叫哥。他多希望,他能像所有的哥哥一样,被弟弟叫一声哥。为此,每当弟弟在院子里玩时,他就会在三米外的地方,吃力地大声喊,哥,哥。他想让弟弟听到,让弟弟学会叫他哥。一天,他继续喊着哥,哥时,母亲嚷他,一边玩去。这时,弟弟突然抬起头看着他,竟然清晰地叫了一声哥。
他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拍着巴掌跳起来,忽然跑过去,用力抱住弟弟,眼泪和口水一起流到弟弟身上。
3
他是自小被别人喊着“傻子他弟”长大的,他对这个称谓憎恶至极。所以他看着总是对着他傻笑的哥哥,心中充满厌恶。
一次他又因为“傻子他弟”这个称呼和别人厮打了起来,他被那个同学压在身下,忽然对方的身体轻飘飘地离开了他,是哥哥。
他从未见过哥哥使过这么大的力气,把那个男孩横空举起,摔在地上。男孩顿时在地上滚着喊疼。他害怕了,惹祸了,父亲一定会揍他的。那一刻他恨透了母亲,为什么生一个傻子给他当哥哥。他用力推了哥哥一把,气愤地吼,谁让你多管闲事,你这个傻子。哥哥被推得抵到树上,傻呆呆地看着他。
那天,父亲让他和哥哥并排跪在地上,竹竿无情地落下来时,哥哥趴在了他的身上。忍痛颤抖着说,打,打我。
没几天,城里的亲戚带来了没见过的糖果,母亲分给他八块,留给哥哥三块,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他理所当然地接受。次日清晨,哥哥在窗外敲着玻璃对他傻笑,踮着脚把一只手伸过来,脏兮兮的掌心里是两块糖。他愣了愣,没有接。哥哥再次伸手时,已变成三块糖。是哥哥仅有的三块糖,他含糊地说,吃,弟吃。
不知为什么,这次他突然不想要,哥哥着急得跺着脚说不出话来,干脆把糖纸剥开,往他嘴里塞。
当他吃下糖时,他清晰地看到哥哥眼里,流出了泪水。
4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哥哥也高兴得又蹦又跳。其实哥哥并不明白什么是大学,但是他知道,弟弟给家里争了气,现在再也没有人叫他傻子,而是叫他“君旺他哥”。
他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哥哥还是不肯进他的屋子,而是在窗外给他一个花布包,他打开,竟是几套新衣服。都是几年前姑姑给他们哥俩做的,或者是城里姨妈送的。
原来,这么多年,哥哥一直都没有穿过新衣服。可是,他以及父母,却从未注意过。此刻,他才发现,哥哥穿在身上的衣服磨破了边,裤子短得吊在腿上,滑稽得像个小丑。他鼻子微微发酸,这么多年,除了儿时的厌恶,和长大后的忽视外,他还给过哥哥什么呢﹖
哥哥还是多年前傻笑的模样,只是眼里多了几分期待,他知道那期待是什么。尽管哥哥不知道他在不断地长高,不知道衣服的款式也旧得他无法穿出门。但他还是假装收下了衣服,高兴地在身上比量,问,哥,好看不﹖哥哥很用力地点头,笑的时候嘴巴咧得很大。
他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兄弟”。他指着“兄”字对哥哥说,这个字读兄,兄就是哥哥,又指着“弟”字,这个字读弟,弟弟就是我。 “兄弟”的意思就是先有哥哥,才有弟弟,没有你,就没有我。
那天,他反复地教,哥哥就是坚持读那两个字为“弟兄”,间断却很坚决地读,弟,兄。走出哥哥房门时,他哭了,哥哥那是在告诉他,哥哥心中,弟弟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弟,就没有兄。
5
对一个农村孩子而言,大学生活显得分外精彩,他几乎忘记了还有个患脑疾的哥哥。
那次母亲在邮局给他打电话时,哥哥同去。母亲絮叨地说了很多后,末了,母亲说,跟你哥也说几句吧。哥哥接过电话后,许久许久没有声音,又是母亲接过来,说,挂了吧,你哥哭了,他在胸口比画着,意思是他想你。
他本想让母亲再把电话给哥哥,他想告诉哥哥,等他回去,教他写字,给他带只有城里才有的糖果和点心,可是,他张了张嘴,却应了句,那就挂了吧。因为他看到寝室同学好奇的目光,他不想让他们知道,他有一个傻哥哥。
暑假,他买了糖果和点心,路上,他塞了一块糖在嘴里,忽然想起儿时,哥哥强行塞进他嘴里的糖,喉头发紧,糖在嘴里,泛着微微的苦涩。
第一次,他回到家就找哥哥,满院子地喊,哥,哥,我回来了,看我给你带什么了。只是,他再也没找到那个只会对着他傻笑的哥哥,那个年近三十了还穿着吊腿裤子的哥哥。父亲老泪纵横,艰难地告诉他,一个月前,你哥下河去救溺水的孩子,他自己也不会游泳啊,把孩子推上来,他就没能上来……父亲蹲在地上失声痛哭着说,我们欠那孩子的太多了!
他一个人坐在河边,对哥哥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闪现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纸,上边写着“兄弟”,那是他的字;下边是歪歪扭扭不容易辨认的两个字,只有他能看得出,是哥哥写的——弟兄。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0期P10
一个卖热狗的小贩
涵西 编译
我曾在一家地方电台做了将近六年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我曾与众多不同凡响的人物交流攀谈,然而,给我触动最深的却是一个卖热狗的小贩,而我们从未说过一句话。
起初,我在本地的日报上读到了有关他的报道,当时我就认定这个叫佩特罗斯的人理应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赞赏。你不禁要问,一个卖热狗的小贩能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值得一提呢?简而言之,他将我信仰的一切付诸于行动。在纽约这个繁华冷漠的大都市里,佩特罗斯给予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以完全的信任。
佩特罗斯的热狗车就停在中央公园西大道和第96街交汇的拐角。二十多年来,他每日风雨无阻的身影已成为这里一道熟悉的风景。佩特罗斯的慷慨善良是出了名的。他的热狗车上,除了惯常的各种调料外,始终放着两个额外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送给过路小孩的棒棒糖,另一个盒子里装着乘公共汽车需要的硬币。这里是商务旅行者集中之地,时常有旅客发现自己在匆忙之中忘了准备硬币,这时,佩特罗斯会乐呵呵地递上一枚说:“来,拿着这个,下次再还。”
他的热情大方还不止于此。炎热的夏日,经常有跑步锻炼的人在拐角处停下来,口干舌燥,气喘吁吁。这时,佩特罗斯会麻利地从冷柜中取出一瓶矿泉水说:“来,拿着这个,下次再给钱!”如果对方掏钱,往往被他拒绝。
“我信任他们。”他常操着浓重的希腊口音说,“再说他们总是还钱。”
佩特罗斯的故事坚定了我的信念,让我愈加相信人的本性是乐于奉献的。虽然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暴力和恐怖,我仍相信有更多默默无闻的佩特罗斯就在我们身边。
我决定为此做点什么。于是我策划了一期特别节目,并派记者前去采访佩特罗斯。我还给他捎去一件海军蓝的T恤衫作为礼物,T恤上印着我的座右铭:“我信任你!”
在2月料峭的春风中,记者手持录音机、带着礼物,来到他的热狗车前。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他几乎不懂英语!
第二周,我在节目中用希腊的左巴音乐做背景,播放了下面这段录音:
“很……很好。人们好。我信任他们。谢谢!我信任好人。
这就是他的全部话语。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时,佩特罗斯的照片就放在我的桌面上,一顶蓝黄相间的遮阳伞下,一位五十多岁、长着络腮胡子的男人站在热狗车旁。他拿着我赠他的T恤衫,略带羞涩地微笑着,眼神中透出和善的光芒。
他的故事给了我希望。
他没有从熊熊燃烧的房屋里救人,也没有走遍全美国搞慈善募捐,他所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做却往往没有做到的事——关爱、帮助和信任我们的人类同伴。他做得出乎本心,流露自然,这才是这平凡故事中的最不寻常之处。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0期P14
一枚曲别针能换来什么
周维
美国小伙凯尔·麦克唐纳买不起房子,不过他有更富创意的办法:学习原始居民,物物交换。从2005年7月起,麦克唐纳利用互联网,用一枚红色曲别针开始与人交换,换回一支鱼形笔,再把笔换成小件艺术品……随着物品的变化,麦克唐纳最终,没花一分钱,换回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4月17日,美联社讲述了麦克唐纳用一枚曲别针换来房子的故事。
物物交换尝甜头
麦克唐纳的故事始于2005年7月。
当时,麦克唐纳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兼职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通过出售自己手中的物品赚了一笔钱并支付了自己300美元的房租。从此,他便对这种赚钱方式产生了兴趣。
于是,麦克唐纳开始在物品交换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商品广告,然后等待买家与他接洽。起初,麦克唐纳只是希望用自己的红色曲别针换一些更大或是更好的物品。麦克唐纳做成的第一笔买卖就是用它换来了一支鱼形笔,随后他又用这支笔换来了一个带着可爱笑脸的手工制成的陶瓷门把手。再后来,麦克唐纳又用门把手换回了一只野营用的炉子。
麦克唐纳开始意识到物物交换的妙处:每次交换后,他拥有东西越来越大,价值也是更多。麦克唐纳决定继续交易下去,或许这是一条生财之路。
之后,一名军官要去了烤炉,并给了麦克唐纳一个发电机。随后,麦克唐纳用这只发电机换回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啤酒桶。加拿大一名电台播音员又相中了这只古典酒桶,用一辆旧的雪地汽车交换了酒桶。A+Ui Vt'3U_
博客助他出名
与此同时,麦克唐纳把每一次的交换经历写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他的故事引起许多人注意。在加拿大电台播音员的帮助下,麦克唐纳接受了电视台采访。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用什么来交换这辆雪地车,麦克唐纳立即回答:他愿意以到加拿大小村庄旅游来交换这辆雪地车。
加拿大一家雪上汽车杂志很快响应,愿意提供旅行。而麦克唐纳又将这次旅行的机会转让给了一名经理,换取一辆1995年生产的泰龙敞篷车。这辆车随即又转给了一位音乐家,换得为工作室录制唱片的一份合同。麦克唐纳把这个机会给了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打算用公寓继续换东西
在经历了近一年在全美各地来回奔波交换物品后,麦克唐纳想拥有一套房子的目标终于实现。〃
如今,26岁的麦克唐纳与女友多米尼克和另外两名室友一起居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虽然那套双层公寓已经是我的了,可我没有住,我还要用它来交换更多更好的东西。”
当记者问麦克唐纳从自己的这段神奇经历中学到什么时,他回答道:“如果你打算做什么事情的话,现在就开始吧,享受这个过程并以此为乐。”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0期P45
与上帝互换的礼物
刘宇婷 编译
那年,我和孩子们把家安在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拖车房里,就在华盛顿湖边的一片林间空地上。随着感恩节的临近,一家人的心情也轻快起来。
整个12月,最小的孩子马蒂是情绪最高、忙得最欢的一个。这个乐天顽皮的金发小家伙有个古怪而有趣的习惯——听你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像小狗似的歪着脑袋仰视着你。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的左耳听不见声音,但他从未对此抱怨过什么。
几周来,我一直在观察马蒂,他好像在秘密策划着什么。他热心的叠被子,倒垃圾,摆放桌椅,帮哥哥姐姐准备晚餐。我还看见他默默地积攒少得可怜的零用钱,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我猜这十有八九和肯尼有关。
肯尼是马蒂的朋友,他们在春天认识之后便形影不离。可你家和我家隔着一小片牧场,中间有条电篱。他们在牧场捉青蛙,逗小松鼠,还试图寻找箭头标记,发现宝藏……
我们的日子总是紧巴巴的,但我变着法儿的把生活过的精致一点。而肯尼家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能吃饱穿暖已属不易,肯尼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