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材料 >

第1564部分

材料-第1564部分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这一主流也是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才确定的。如今,象《龙卷风》那样正面歌颂科学工作者献身精神的作品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不过,如果把全世界的科幻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最能突出体现其反科学倾向的,应该是第三世界的科幻作品。如果在那些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地方,科幻作品也渗透着强烈的反科学思想,岂不是更能说明它已经渗透到科幻文学的血液里。
  拉什曼。隆德赫是印度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而《爱因斯坦第二》又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个短篇的主题,正是反思科学对人性的剥夺。“爱因斯坦第二”是印度科学家斯里尼瓦博士桑的绰号,以示其超人的天赋。象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那样,斯里尼瓦桑作为国宝级科学家,受印度政府的保护和供养。他的健康甚至要由军方负责,身边经常围绕着特种兵。他的任务就是完成爱因斯坦未竟的“统一场论”研究事业。但是六十七岁那年,博士身患肺癌,无法医治。不过为了国家荣誉,他的生死由不得自己。医学家奇塔莱醉心于脑科学研究,利用政府不择手段保护斯里尼瓦桑生命的态度,说服有关部门支持他进行手术,将博士的大脑取出来,靠生命维持系统存活,并继续统一场论的研究。斯里瓦尼桑当然不愿意让自己变成实验白鼠。但在威胁和蒙骗之下,他的大脑还是与身体分了家。在科学家求知欲的支配下,仅存大脑的斯里尼瓦桑最终还是完成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但却拒绝把这一成果公布给世人。“每一个新的发明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残暴,这种文化没必要四处传播,因为在我看来,人类还没有文明以可以接受统一计场论的程度。”《科幻之路》六卷,677页。最后,主人公用无法理解的方法熄灭了自己的智慧之火。
  在泰国科幻小说《克隆人》中,作者塞尼暧也塑造了一个“唯科学主义学者”的典型形象。那是一个叫斯宾塞的西方医生,为泰国富翁披楼敏主持秘密的克隆人实验。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斯宾塞的思想形成过程:五岁时,斯宾塞和家里的多伯曼种狗相嬉,忽生疑惑,怀疑这条狗的身体里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它运动、吠叫,于是便用刀杀掉狗进行解剖。由于年龄幼小,屠狗的经过自然十分漫长,但斯宾塞竟然一直坚持到将狗杀死为止。当然,这件事令他受到家长的严责,但这种“科学家的灵性”却顽固地保留下来。斯宾塞读大学时选择了医学专业,痴迷于解剖人体,甚至废寝忘食。在他的钻研中,人性慢慢被排除在视野之外。这样,斯宾塞能够和披楼敏合作,进行毫无人道的“克隆人养殖事业”,就显得非常可信。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先后切割了两个鲜活的生命却无动于衷。小说家用大量的手术细节,突出了斯宾塞的这一性格。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冷血,而是在理性主义过度侵染下,对人类社会其它方面无动于衷的表现。
  中国大陆科幻的表现
  五十年代,科学必胜的信念充满了那时的中国科幻小说。到了七、八十年代,最初一些拥有怀疑色彩的科幻作品诞生了。进入九十年代,反科学思潮成了中国科幻的主流。再寻找一部歌颂科技进步的科幻小说反而很困难。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讲,中国科幻是在九十年代后和世界科幻的主流接轨的。
  不过,大批具有反科学色彩的中国科幻小说只是模仿之作。作者模仿西方成熟的科幻作品,所以也把它们的反科学思想带了进来。真正出自作者本人思考的此类作品倒还不多见。王晋康的短篇科幻小说《替天行道》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篇作品的现实感极强,甚至,小说原作里有试图炸毁纽约世贸中心的情节。作品排版时正值911事件发生,为了避免麻烦,杂志社从印刷厂追回正在装钉的作品,修改了这一细节。在《替天行道》里,美国的MSD公司投资十数亿美金,利用基因工程开发高产麦种。为了防止农民自留种子,他们在麦种里嵌入“自杀基因”,只有使用该公司的特殊溶液浸泡,才能阻断这种基因的作用。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技术措施虽然无可厚非,但因为是“逆天而行”的技术进步,终于导致了无法控制的灾难。
  与《替天行道》相比,王晋康的《黑钻石》离现实要远一些,但也是一篇突出类似主题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夏候无极是一个沉醉在科学研究中的天才学者,他和他的极少数学者知音“是管理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政治局常委,是一些睿智圆通、禅机高深的哲人”。夏候无极掌握着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的“超高压实验中心”。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科学研究这一个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社会道德完全无需遵守。他在思路滞塞时,就和女助手发生关系,并且从不对妻子保密。有一天,他告诉妻子,要用人工手段制造一颗钻石,送给妻子作生日礼物。但妻子完全洞悉他的真实动机:只不过要看看自己能否胜过大自然,超越3106。9克拉的世界第一钻。在这场缺乏控制的即兴实验里,实验材料未被压缩成钻石,而被压缩成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型黑洞,并且逸失出实验室。它将慢慢地吞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直到将地球彻底毁灭。这个短篇情节不复杂,主要笔墨被用来描写夏候无极的性格:冷漠、超然、惟一的热情只是描准自然规律本身。他最终为祸社会的动机,完全不是名和利,而是纯粹到极点的探险欲望。并且,它还提出了一个有益的警示:面对极端专业化和高度分工的科学研究,普通意义上的民主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和弗兰肯斯坦、杰基尔博士不同,夏候无极是使用社会资源随意实验并造成危害,但没有谁能够有效监督这么一个拥有超极智慧的人。
  “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仍将继续一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过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现代性批判与科技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是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要唤起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科幻小说往往更为直接有效。”(李伟才《发扬科幻的批判精神》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可以说,如今的科幻小说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触及着这一时代前沿的重大问题。
  港台科幻中的反科学思潮
  和大陆的起源不同,台湾科幻文学是由一批文化人提倡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开始便较多地体现了反科学倾向。
  台湾科幻公认的第一篇开山之作,是张晓风的《潘渡娜》。这篇科幻小说与《弗兰肯斯坦》取材类似,主题相仿。只不过,玛丽。雪莱笔下的怪物变成了娇柔可怜的人造美女。
  在台湾科幻的早期作品里,张系国的《超人列传》可谓代表反科学思潮的佳作。这篇作品以二十三世纪为背景,虚构了科技入侵一切领域的悲观未来。再没有政治家,只有行政管理科学家;没有小说家,只有文字创作科学家;音乐家和画家也久已改称为音响创作科学家和色彩创作科学家。《台湾科幻小说大全》207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杰是大科学家,接受手术与机器合体,从此获得长生。他访问了许多接受过人机合体手术的前辈,发现他们要么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么流恋旧日时光,希望重新获得肉体。而科学界的精英更发明了人工脑,并试图以人工脑为核心制造新人,完全取代人类。裴人杰无力阻止这一切,只好带着两个少男少女,来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颗有生命的行星上,开始新的“创世纪”。小说自始至终浸透在悲凉的黑色幽默氛围之中。张系国作为研究人工智能的专业学者,对科学的理解深入而透彻。
  在《文明毁灭计划》中,作者骆伯迪将反科学思想推行得更远。故事发生在四千年前的华夏大陆。当时,那里存在着一个远超今日的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华始祖姬轩辕正是那个社会的领袖。但他洞悉时代进程,知道人们日益重物质轻精神,久之必自我毁灭,于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毁去科学文明,带领信徒进入丛林,自蒙昧状态重新开始文明历程。
  这两个短篇篇幅都不长,但都有“大叙事”特点,以史诗的色彩来表现对科学的忧思。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科幻文化的基本特征(一)
更新时间2008…9…9 21:28:40  字数:8977

 前言
  科幻能否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关键看它有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第六卷《科幻与科学》中,笔者其实已经介绍了科幻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色——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科技史和科学社会学,本身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笔者用接近一卷的篇幅,分析科幻作品中对这三个领域的反映,也是意在体现科幻中的科学文化价值。二是未来意识。它是科学精神的直接产物。
  除此之外,科幻文化还有三个主要特征:想象力崇拜、歌颂全球化、富有城市意像。本章便介绍科幻文化的另外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节:想象力崇拜
  文学创作活动特征之一就是其精神活动的自由性,没有心灵的自由,也就没有文学的创作。而想象恰好是所有人类心理能力中最少受限制的一种,最能体现心灵的自由性的一种。《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1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如此,但是,很少有其它文学类型(或许奇幻例外)象科幻这样,极端地强调想象力。
  在“科学”、“幻想”、“小说”三个因素中,“幻想”这个因素恐怕是人们理性分析得最少,而非理性喧染得最多的了。对许多人来说,它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如果你深入地问,什么是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在具体一篇科幻小说中表现在什么地方?恐怕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甚至,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什么是想象力?
  早期的中国科幻受大环境约束,十分“忠于”科学,显得畏首畏尾。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界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提倡“幻想”,甚至把“幻想”当成科幻文学的本质,当成科幻文学异于其它文学样式,甚至优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地方。但即使是这些不遗余力地提倡幻想的人,如果你问他什么是幻想,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答得上来。可以说,他们是在提倡一种似是而非的,自己也讲不清楚的东西!正是因为以已昏昏,所以不能使人昭昭。
  科幻小说首先是文学,那么就让我们先看一看,“想象”或者“幻想”在文学领域里的含义吧。下面这些观点出自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
  在英国和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评论里,经常对这两个名词作出阐明,并重下定义。17世纪时,这两个名词被交替地用来描述文字上的幽默滑稽和优美雅致,诗人们就是赖此来渲染或编造他们的作品。浪漫主义时代对这两个词的关切,是由于需要说明创作力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其他某种东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都意识到,一首诗的创作并非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柯尔律治把创作力等同于想象。他还把巧妙而精细的联想力归功于幻想。但是,柯尔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最高的天赋——一种把原始经历组合成具体形象的能力,一种把握诗体的形式和层次的能力,一种将感觉、梦幻和思想等对立因素融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能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八卷》551页
  在这段文字中,对于想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但科幻小说是叙述文学,虽有“诗意”却不是诗歌。并且,在这些关注想象力的主流文学家眼里,想象力是和理性相对立的概念。他们提倡想象,是为了对应科学理性的约束。但在科幻小说里,一向被视为想象力主要代表的“科幻点”,即本书中提出的“自设逻辑”,恰恰是理性推导的结果。显然,这不是科幻作家们关注的“想象力”。
  当然,主流文学理论并不是完全不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想象力。相反,主流文学理论把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全部构思过程都包含在想象力的范围内。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心理学上也正是这样理解想象力的。心理学上有“再造想象”一词,就是指在内心中复现以有的表象记忆。一个人童年时的生活经历,现在把它复现出来,一幕幕地心里上演,这便属于心理学上的想象力。于是,一个人写回忆录,甚至在司法调查中写证词的过程,也是在运用想象力。他必须回想事情发生的经过。但含义这样泛泛的“想象力”恐怕也不是科幻作家们所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科幻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