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第15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认为接下来发生的事跟原剧本会有点出入:小本回到机器前又做了一次预测,咦,彩票号码变掉了,原来刚才他看到预测结果赶去买彩票的行为并没有被机器考虑进去,现在他赶去买彩票,改变了预测条件,结果当然也变了。小本连忙拿着新得到的号码再去买了一张新彩票,回来再预测,你猜怎么着,号码又变了。小本于是又冲了出去……最后活活累死了,死在来回奔波买彩票的路上。
根据同一个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还有斯皮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又是预测未来,这里面的预测术更玄乎,靠的是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科幻片搞超能力,多少有点耍无懒,反正你抓不着破绽就是了。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个大BUG,麦克斯冯西多老爷爷演的BOSS设了一个陷阱来害阿汤哥,他让阿汤哥从预测师那里看到自己杀人的预言,结果在追查过程中真的杀了人,问题是麦克斯老爷爷如何让预测师做出那个预测呢,难道他能预测到预测?晕,听上去拗口吧。
尽管有BUG,但是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看上去却挺象那么回事,各个细节都做得十分考究,相比之下吴宇森他老人家满脑鸽子双枪,根本没什么科幻细胞,凑什么热闹啊,当预测未来的大屏幕上放映出有全景有特写精心剪接好的电影片段时,观众真是要笑倒了,原来这台机器不但能预测未来,还有导演天才呢。
至于《终结者》系列,尽管情节根本说不通,照样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回到未来》系列借科幻说事,同样也成了经典;超人绕着地球转圈圈居然能让时间倒流,这也有人信。电影这东西就是这样,没人会在看电影的时候有空做理论上的考证,大前提可以放心胡扯,可是小细节就混不过去了,所以要做得象那么回事,你可以上天入地时空穿梭都没人怀疑,出门不关灯?那可不真实哦。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相对论的发现-原子裂变
更新时间2008…9…6 0:38:22 字数:1198
1905年11月,爱因斯坦同样在德国《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文章:《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这是一篇短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运动中物体的“质增效应”。
现在我们想象我们在推一辆小板车,板车很轻,上面什么东西也没有。假设这是一辆在真空中的“理想”板车,没有任何摩擦力、也没有任何阻力,因此,只要我们持续地推它,它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钢铁,然后好像是装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再然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一个太阳系、一个银河系……当小板车接近光速时,好像整个宇宙都装在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你无论施加多大力,无论推多长时间,它都不可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由此可见,光子既然以光速传播,它的静止质量就必须等于零,否则它的运动质量就会无穷大。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我们不断地对物体施加外力,供给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困难,我们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这就是说,物体质量的增加与动能增加有着密切联系,或者说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爱因斯坦在说明这种联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关心其实用价值的纯理论型的物理学家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质量的900万倍,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呀!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的。
遗憾的是,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譬如一块石头,我们尽可以用锤子砸成小块,然后碾成碎末,可是当你仔细地收集这些碎末后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未变化。
但是,十几年后的1939年,约里奥·居里、费米、西拉德这三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链式反应,使人类找到了释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铀235的核收到中子轰击就会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新原子核,放出1~3个中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中子又能引发其它铀核再分裂,如此反复,形成连锁反应,不断释放巨大能量。这就是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使原子能成为杀伤力巨大的新武器。仅仅在几年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紧接着日本人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惩罚,几十万人死伤,其中一部分人瞬间还被原成基本粒子,真成了魂飞魄散。E=mc2在给人间带来希望之前,带来的先是致命的创伤,这一切对于深爱和平的爱因斯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直至临死前他仍为此痛心不已。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人造生命
更新时间2008…9…6 0:39:11 字数:9688
为科幻界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它讲的便是一个生化人造人的故事。被制造出来的丑陋巨人拥有生物躯体。后来,还有由捷克作家恰佩克等人写了一些生化类人造人的故事。它们是人造人题材的开端。
不过,科幻史中数量最大的人造生命,属于机器类人造生命。从古代便有人偶形机器人故事。后来发展到与人外表完全相似,难辨真伪的类人机器人。再后来,科幻作家将人造生命的兴趣转移到了超级电脑上。最后,甚至抛弃电脑这个物质外壳,去探讨那些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数字生命。到了这一步,人造生命题材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点。
第一节:生化人造人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科幻史的一个断代符号,更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佳作,单是它被多次搬上银幕,就能体会到其价值了。单就题材创新而言,它是一系列生化类人造人的开端。
弗兰肯斯坦是出生于日内瓦名门的青年科学家,出于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尝试创造生命。他从许多尸体上寻找组织、器官,拼凑成一个丑陋的巨人。大自然帮了他的忙,用一次雷电使这个巨人获得生命。
丑陋巨人心灵单纯,却受到人类歧视。他请求弗兰肯斯坦再创造一个女性同类,双双隐居。弗兰肯斯坦起初答应,中途变卦,毁掉了已经成形的女性人造人。巨人开始报复,杀害了创造者的未婚妻。弗兰肯斯坦追踪巨人,双双死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电影导演朗茨拍摄了史诗般的巨片《大都会》,成为世界电影经典之一。生化人造人正是这部片子的重要角色。科学家洛云根据工人领袖玛丽娅的容貌制造了生化人假玛丽亚,大资本家佐费信利用它去操纵生活在地层下面的劳工。而假玛丽亚最终失去控制,开始煽动工人破坏机器。影片里,假玛丽亚的制造过程被拍摄成宛如梦幻般的场面。
一九二一年,捷克著名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Capek,1890——1938)的话剧《R。U。R。》在布拉格首演。《R。U。R》是“罗素姆的全能机械人”(RossumsUniversalRobots),的缩写。在剧本里,恰佩克将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两词合成,创造了新词汇“robot”。后来,这个词在英语里便拥有了“机器人”的意思。每个上过中学的读者朋友都背诵过这个单词,只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老师是否讲到过这段典故。
《R。U。R》中描写的机械人,严格来说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化人”。剧本中,罗素姆本来是要制造大批可供差使的奴隶,由于一个科学家改变了合成复制人的化学方程,这些生化人开始拥有意志和感情,并萌出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它们不堪被役使,奋然反抗,并把人类彻底消灭。在这个剧本中,生化人造人的反抗有了进步的意义,是对劳工阶层反抗统治的隐喻。
海峡那边,台湾科幻小说也是以一篇生化人造人科幻小说作为开端的。张晓风于1968年发表了《潘度娜》(潘多拉的台湾译法),描写的便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人造美人。
后来,机器人题材取代了生化人造人,成为科幻作品里人造人的主流。不过,王晋康的新著《类人》却在生化人造人方面推陈出新,构思出“类人”创造技术——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质来创造基因物质,进而创造生殖细胞,培育新人。作者在《类人》中详细地描写了类人的制造过程: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类的DNA,再蕴孕成人。那应该是一种十分发达的纳米技术。
当然,既然人类可以从无到有地制造所有基因,制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随意确定这些基因。比如,小说中的“类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疾病。为了令他们与人类有所区别,制造者使得所有“类人”都没有指纹,成为他们终身携带的身份证明。
除此之外,“类人”并没有被制造成怪物或者超级战士。他们不仅有和人一样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样的心理活动。他们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亲相爱。但是,为了一方面使用“类人”,一方面将他们与人类“种族隔离”,世界政府设置了许许多多制度:各种关于类人的法律,监视类人的警察局B系统,还有无形的歧视类人的思想意识。
但是,既然有严格控制,由于“类人”和人的基因几乎没有差别,两者之间的隔膜最终也在付出血的代价后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转基因人类相比,《类人》中知书懂礼,自我牺牲,甘于贫贱的“类人”们显得更可爱一些。
第二节:人偶形机器人
如果要推选科幻小说中的“元老级题材”,恐怕非机器人莫属了。这类故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可以说,创造出和人一样有灵性的机器,几乎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今天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能够歌唱,“配置”齐全。最后,它竟然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虽然《偃师》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却是一篇完全的技术类幻想小说,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题材科幻小说了。
几乎同时,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形象。在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有一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泰洛士。这个铜人的职责是在克里特岛上守卫着米洛斯王的宝藏,但最后被访寻金羊皮的“伊戈尔号”众英雄毁灭。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个机器人吧。
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中,则有一种由泥土制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张写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条放到一个“哥林”的口中,它便会像真人一般的活动起来,并任劳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劳。
唐朝时一部名叫《乐府杂录》的文献中,也有一篇象《偃师》那样,把机器人和性暗示结合起来的作品: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兵攻打西汉。刘邦无法抵御,便采纳谋士陈平之计,让一个机器人美女在城楼上歌舞。结果冒顿单于的妻子阏式大嫉,生怕老公打进城后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让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献《大业拾遗记》中,作者竟然虚构了隋朝皇室歌舞盛况中,二百名机器人大会演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然,最终把机器人题材发扬光大的,还是近现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国作家霍夫曼创作了短篇科幻小说《沙人》。小说里,眼镜制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创造了一个女机器人。她美丽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纳撒内尔深深地迷恋上它。由于女机器人被描写得来无影去无踪,使故事充满梦幻、隐喻色彩。这篇小说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选中,作为证明潜意识存在的案例而闻名于世。
一八七二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萨默尔。勃特勒(SamuelButler)发表了科幻小说《虚幻国》。这个国家严禁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这是科幻小说最早出现的“机器生命”取代人类的噩梦。不过,在工业时代的初期,这种恐惧普遍流传在被机器夺去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