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第1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直线,这对于艺高者,可借助身法、步法而捋之,如果是技艺不精者,不如用30度左右的斜角线,因直线捋的劲易被滑脱,斜线捋可借人之劲。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在捋之初,己身腰腿应略上升,掤至胸口前,人背己顺时,坐腿松胯,转腰而捋发之。这里时机很重要,捋得太过不能发,未到亦然。因为太过则势尽,发亦无能,未到难以得势。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即使对方跌倒,亦须注视不怠,此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谓:〃劲断意不断。〃捋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不能捋就不能使对方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取胜难矣。
十七、挤劲挤,即用小臂挤击人身,为推手中的主要动作之一。挤时不可过高或过低。挤生于敌捋己之后,所以要想挤之势足,先要故意让对方捋足,然后迅速变势挤之。挤也可用于对方靠之后,但挤不能用手臂之力,而要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其姿势应圆满,不要生棱角,顶悬身正,沉肩含胸,尾闾收住。上体勿向前俯,以免重心倾斜。如果用力挤,则己臂反易为敌借劲。所以艺高者能将气贯于对方的足部,使人处于背势,身体不得自由,其发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
通常初学推手时,在四手中多缺挤一手,使推手盘圈不甚圆满,学练时应加以注意。
十八、按劲按是指用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体。按以顺步为得势,否则不易成功。按中有开合之意,并含有由前往后的纵向圆弧动作。如果只是直按,既不会有太大的效用,也易为人所制。
按的开合须手足相应,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艺高者用按法以起步为虚,落步为实,虚则为引,实则为发。按需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眼神注视对方,虚领顶劲。按时速度要适中,不可太快,太快反易被对方借劲。如果按时能借腰腿的前伸,手臂蠕蠕按出,人必觉累而受制。按时需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闾。上身不要前俯,俯则重心向前,易被捋出,所以要谨慎。艺高者按人,大都在其真劲未发之前,即可让对方势背,自动倾仰跳跌。按的发劲也有长劲、截劲、沉劲之分,运用者应当随机选择,灵活运用。
十九、采劲采,即以手抓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其效用与捋相似,可在敌重心前倾时,乘机施以采劲使其更向前倾。采时发劲并非在手,如只用手劲采功效小,采时应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采的得势,能使对方头昏眼眩,重心上浮,身体抬起。当对方被采得重心上浮,脚下无根时,即可施以发劲,将其发出。
应当注意,采人不可采两边,因为只一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方,易被采倒。如采两边,对方重心不偏,可顺势借劲稳定重心,化解采劲。采时也不能用劲太轻,轻则易被对方借劲,所以不采则已,采则必须采足,令其无法借劲,猝不及防。
采时自己要保持身体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太极拳论中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就是这个意思。十三势拳架中海底针一势,就是采的运用。海底针后连以扇通背,是采后随发之意。
二十、挒劲挒劲在太极拳中运用不多,所以知之者甚少,与掤、捋、挤、按、采、靠等劲相比,更不为人所熟悉。但此劲很重要,习者不可不知。比如,自己处在倾仰势背之际,想转顺争取主动,就要运用此劲,其它劲做不到这一步。
挒劲用在捋或采之后,其方法是一手按住对方的臂,另一手即用手背反挒人之领际,使对方后仰倾跌。如果自己被对方用野马分鬃制于势背后仰时,就可用挒法转为顺势,并反借其势,使对方后仰。这正是艺高者所谓:〃吃什么样还什么样,彼欲使我仰跌,我即以仰跌还彼也。〃挒又分横挒、采挒等法,都须用腰腿之劲,而不用手劲。用时应注意与对方的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所以要用步法、身法,以调整距离,才更为有效。此外用时还要防己内门,否则弄巧成拙,反被人乘隙而入。
廿一、肘劲用手击人(包括指掌拳腕)应有相当距离,太远易犯手未到而劲已断之病,过近则势闭而不能发。所以要弥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只有用肘劲相助。
肘为人的二门,较手短,发之得势,也较手猛,可直攻人的心窝,可谓毒手。发肘劲时,应肘膝相合,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身体保持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眼神注视对方,也是主要条件之一。
大捋中的肘,含于人捋己时,用肘还击。推手中的肘,含于分开人手之时,一手抓住对方手,另一手用肘击其胸部。
应当注意,此劲虽然凶猛,但用不得法,反会被对方借势。所以用时应多加注意。
廿二、靠劲靠,指用肩靠对手胸部,其势比肘更为凌厉。靠劲一般用于己身与敌距离极近,肘被闭而不能发劲时。靠时自己身法要中正,肩与胯合,不能用肩硬撞敌身,而是在己身与敌皮肤稍有接触之际,用腰腿劲,再加上意气靠之,靠时或上或下,要随机而行。此外,自己的身法、步法也应注意。顺步须插入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
靠,在大捋中运用得较多,学练者极易明了。靠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眼神注视对方,就是对方已跌倒亦须注视不怠。同时更要注意防护自己的面部,及所靠的手臂,否则一有疏忽,易被对方击己面部,或被对方抓拿手臂,所以靠时另一手要护于靠敌的手臂肘弯处,以防不测。能自如地运用靠者,即使身瘦劲小者,也可以攻击力大之人,因为肩比手劲、肘劲更大,所以威力也更大。
廿三、长劲长劲即柔慢而伸长之劲,可用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个部位。在推手中,在引拿人之后,将己劲渐渐伸长发于敌身焦点之上,如果对方向后化我之劲,当其化至不能再化时,势必腾出。如果发劲时遇到对方阻挠,则己劲应绕曲线前进,随其势,勿丢勿顶,有隙则进,仿佛一线穿九曲珠,劲大线折不能进,劲小遇阻也不能进,非随其曲弯之势,以巧劲穿之不可。十三势行功心解内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正是此意。
发劲时应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用腰腿劲,并配合意气而发。艺高者用长劲,通常先用截劲再参以长劲,或先用长劲,至敌将出未出时补以截劲。先截后长则对方先倒退,退至长劲完时即腾出;先长后截则对方先腾出,后倒退。因为先后所发之劲都蓄于敌身,先入后出,后入先出,譬如弹簧,施加的劲越大,反弹的劲也越大,施加的劲越小,反弹的劲也越小,非反弹至尽处不止。太极拳的奥妙也在于此。所以,练习太极拳者,对于长劲不可不知。
廿四、截劲截劲又名刚劲,可用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处,其作用全在引人落空,在对方已知受力,但不能变化之际,随即对其中心发劲,所以其势快而短促,被击之人跌势甚猛。
发劲之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敛气凝神,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眼神注视对方,就是对方被击倒仍要注视。
此劲发出有弧线及直线两种形式,要随势应用。初学者要运用自如实不容易,应多加揣磨、研练。
廿五、钻劲钻劲即入劲,在与敌皮肤相触时,以指或拳出击,如钻之入木,旋转而入。此劲非常勇猛,可以击伤人的内部。
发钻劲时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全以意气发出。此劲还可以破人内功,如气功闭口功之类,确系太极拳中的专长劲。钻劲运用的位置极易伤人,所以初练者可不必探究,以免伤人。这里也从简叙述。
钻劲的练法及发人的位置和道,要经名师口授心传,否则难以掌握。(注:关于此劲的用法,由于年代久远,现无从细究,故不能详述。整理者。)
廿六、凌空劲凌空劲奥妙无穷,近于神秘,非亲眼目睹难以置信,实乃一种精神上的作用。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大概是因为被发者精神已被发者所吸引,无法抵抗。对此被发者如果已先知沾、粘等劲,在对方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发者也不会产生效果。对于此劲,学习者可不必深求,仅做游戏看待即可。
相传建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烛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这是凌空劲中的一种。据悉此种功夫今天已经失传。
以上为太极拳中的主要劲力,或粘或走或引或化或拿或发,均为常用的劲力。此外还有拨劲、搓劲、撅劲、卷劲、寸劲、分劲、抖擞劲、折叠劲及擦皮虚临劲等,种类甚多,因非必需,故从略。
总之,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紧凑得法,再研究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毫,达乎缜密,才能不动而变。至于用法,能懂、能化、能拿、能发后,则太极拳中任何一势一式,或另一种散手法,以至少林拳中的一着,均可参入应用。只须分清外门、内门,上中下三部,得机得势,随机运用,不必拘于一式或一法中。学习者如欲彻底了解各种劲,非由艺高名师口授心传不可,本章所述仅是概要。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武学四大层次
更新时间2008…9…5 17:02:07 字数:3761
张嵘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理、法、效奥妙无穷。就武学价值而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武道中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武学价值”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以期与朋友们切磋交流。
从宏观角度来观察,武学价值分为四大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价值;中级阶段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阶段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阶段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初级阶段:“防病、诊病、治病”价值有人认为,武术就是“杀人术”。这种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实战搏击正是中华武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当今中华武坛,能者辈出,强手如林,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影响日见扩大。
但是,“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双向价值。武术既是“杀人术”,也是“活人术”。所谓“活人术”,就是指武术具有“防病、诊病、治病”的价值。事实上,真正的武道高人往往精通医术:一则可预防并诊治自己的伤病;二则也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更进一层次讲,武学修为本身就应具备“防病、诊病、治病”这三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武术爱好者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但却不注重养生之道,身体与很多体育名将一样伤痕累累。究其原因,一是功法、拳法选择不当,理本有偏。重发劲,轻养气,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二是练法不当,只学“杀人术”,不习“活人术”,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在武学实践中达到“防病、诊病、治病”价值呢?这里介绍两大诀窍。
一是“松、通、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彻底放松,即使是在模拟训练与实战搏击时也应如此。久而久之,自然“松极而通,通极而空”。
二是“清、净、定”。心意、意识时时处处清明灵敏。长期坚持下去,自然“由清入净,由净入定”。
根据我对健康理论与健康技术的研究成果,人体疾病的根源有两个,相应的对策也有两个。
“身病”的根源是气血不畅、不旺,对策是采用“松、通、空”这一诀窍调身;“心病”的根源是精神失调、失控,对策是采用“清、静、定”这一诀窍调心。身心皆调,形神俱妙,自然能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至于“诊病”功能,可在大小周天真正畅通后获得。
中级阶段:“强身、健身、防身”价值中华武术是有明显的强身价值、健身价值与防身价值,这一点已经被世人所公认。毫无疑问,实战搏击始终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许多武学大家原本体弱多病,但刻苦习武之后,身体却日见强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在习武时处于较为高级的身心功能状态,气血通畅,精神健旺,自然神清气爽,百病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判断一个武道中人的功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稍稍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那么,要说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