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基础-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智慧)。
六、見正道智清淨門
如此抉擇而唯知繼續用功則愈能澈見法生滅相。澈見腹一脹一癟,四肢一伸一曲皆分為二、三或多節。由恆生恆滅智以迄「順就拢乐恰梗╝nuloma nana,契入拢乐S順智慧)之九節觀(vipassana)智進境名「見正道智清淨門」(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5。悟壞智
觀智(vipassana nana)再進一步,所觀能觀之終際而非始際愈形明顯,此是「悟壞智」(bhanga nana )之生相。其智僅覺知能所之壞滅,凡見色、聞聲、遇人、知曉皆僅見其壞滅相,「無常觀智」(aniccanupassana nana),「苦觀智」(dukkhanupassana nana)及「無我觀智」(anattanupassana nana)之悟境因而增強。
6。覺怖智
悟壞智愈趨成熟,恆見諸法頓滅之餘,生怖畏感,名「覺怖智」(bhaya nana)。
7。苦患智
隨又悟此色心諸法,皆頓歸壞滅,是可嫌可厭之法,毫不可愛,此名「苦患智」(adinava nana)。
8。厭離智
此色心諸法頓歸壞滅,足見其不實,無樂,虛偽可厭。此名「厭離智」(nibbidanana)。根據《巴利文八講集裕А罚╬ali attha…katha mentaries ),覺怖(bhaya )、苦患(adinava)、厭離(nibbida)三觀智實應歸為一智。所以某些行人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
9。─10。求解脫智及復起觀智
厭離智增強,覺知諸色心法皆苦,頓生棄捨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此名「求解脫智」(muncitukamyata nana)。此念生起,復悟當精進修觀方可望出離。此名「復起觀智」(patisankha nana)。
11。行捨智
如前覺悟復起用功,無常、苦、及無我三法印愈得深悟。更甚者,難忍之痛感增多,惟觀時頓歸於滅。專心用功時,立刻全部消失。用功持續,觀智昇高,乃生「行捨智」(sankharupekkha nana,對色心諸法泰然處之之智)。
此時禪觀異常輕易美妙。稍稍用功,所緣境即一一自然現起。能觀心亦復如是。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上使力,隨後自然輕鬆之覺照即綿綿而起達一、二小時或更久。行人甚至覺得無需更換姿勢就可輕易舒適用功整天。
雖恆知法皆頓滅,惟不復有覺怖等智時之怖畏、苦患、厭離、求解脫及不滿。雖有苦之身體不適,心則無苦。大致上可說毫無疼痛及類似身體不適。雖常現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興奮。雖禪觀寂妙殊勝,怡悅卻已不如恆生恆滅智時所生起之強烈。此即「行捨智」安祥平靜如如的特伲
12。邁向拢乐腔蝽樉吐}道智
行捨智漸趨成熟時,禪觀加快,不費微力就接二連三迅速生起。此接二連三驟生之觀智名「邁向拢乐恰梗╲utthana gamini )。接二連三所生智中最終一個名「順就拢乐恰梗╝nuloma nana vutthana )之義為進趣得見涅槃之拢馈
gamini之義為邁向此拢乐厥庥^智,順就拢乐悄擞X悟無常等義的所有毗婆捨那觀智中最終一個,貫通其前的其它毗婆捨那觀智與(相關之)拢溃瑸檠杆偎蛉齻邁向拢乐侵械淖罱K一個,其勢如奔。
13。14。15。 預流智、道智及果智
順就拢乐轻幔又痤A流智(gotrabhu nana),拢乐牵╝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諸智中,順就拢乐且娝F身心諸法之生滅,並依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一,多依無常法印,連續觀照法之生滅。預流智傾向於身心諸行(sankharas )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則為進趣並證得身心諸行之止息寂滅。上述係依經典之詳釋並供完整資料之用。綜合明白地說,行者照見諸法恆生恆滅,於迅速生起二、三覺觀後,突然趨證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為時不長,僅一瞬間,甚至不足一秒。
七、見智清淨門
道智為七淨門之末,名「見智清淨門」(nanadassana visuddhi)。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趨證(身心諸行)止息之頃,當起下述返照: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輕鬆美妙地用功時,覺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覺照後,曾突然止息。此種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對毗婆捨那觀道(vipassana magga,內觀之道)及拢溃╝riya magga拢酥溃┓涤^。返觀成就道智時身心諸行寂滅者為覺觀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三摩缽提(phala samapatti趨證果智)中對果(phala)之返觀尤為顯著。
成就身心諸行寂滅之道智即「見智清淨門」,為七淨門之末。順就拢乐恰㈩A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係特出智慧,於毗婆捨那觀智成熟具足時剎那間最後一併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現之須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證得須陀洹sotapanna(預流)而得免生惡道,七還人天。七還之中,續修禪觀直至成就阿羅漢道及果而證阿羅漢,斷諸煩惱,體證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捨那禪觀,最起碼要成就須陀洹果。得聽此篇開示者皆真修實練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觀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將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證得,亦應繼續努力以達成。
入果定(果三摩缽提)
已證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證一次諸所證者而繼續用功,將很快成就「行捨智」。定力強者,不久即達須陀洹果智,在此境界並會停留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暫。趨證道果而停留彼處名入果定,遠離諸苦,長享安樂。
精進趣向更高道果
波羅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證待證之道智及果智,將從「恆生恆滅智」入手,循諸毗婆捨那觀智步步前進,最終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
祝福語
祝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碼之須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滿所願由道及果智而證涅槃。(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譯後語
翻譯要達到信、達、雅,尤其是佛經祖語,是一件吃力的工作。在十六觀智的命名上,譯者認為應該使人望名即能生義,故參考《巴利文字典》,將大部份散見現存譯名捨去而重新訂名。如第一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有譯「名色分別智」者,今訂名為「色心辨別智」,似可免除色心分開的铡畷矣谩感摹棺直扔谩该垢荒坎t然;第二智paccaya…pariggaha…nana,有譯「把握因緣智」,如改為「緣覺智」,似更易懂,蓋此智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有現成的緣覺一詞可用;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譯「遍知智」者,嫌義過廣,此智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即名「三法印智」(或法印智)當既簡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譯「生滅智」或「生滅隨觀智」,似應譯成「恆生恆滅智」,強眨鷾缰異a時當更符本意;第六智bhaya nana有譯為「怖畏正智」或「怖畏現起智」,茲改譯「覺怖智」,以符原文怖之覺知義;第七智adinava nana有譯「過患正智」或「過患隨觀智」,如用「苦患智」強眨嗨聘袑崳坏诰胖恰uncitukamyata…nana有譯「欲脫正智」或「欲解脫智」,易令人铡疄橛饷摚绺拿盖蠼饷撝恰梗瑒t名實相符;第十智patisankha…nana有譯「省懀д恰够颉甘〔祀S觀智」與「復起」之原意脫節,如名「復起觀智」(或復精進修觀智)較符實情;第十二智 vutthana…gamini(aunloma nana)有譯「隨順智」,頗欠週全。此智可以傳遞奧呋鹬鳎瑅utthana…gamini nana喻如傳遞拢鹬恿φ撸枷蚵}火壇(拢溃渥罱K一名點燃拢鹫呒仁墙恿φ遶utthana…gamininana,又是趨就火壇點火者,名anuloma nana,貫接前後,所以 vutthana…gamini是驟起邁向拢赖亩⑷齻觀智,名邁向拢乐撬祁H恰當,比二、三中之最終一個既貫通順其前之觀智,又親臨(就)拢溃拭疙樉吐}道智」,所以vutthana…gamini與anuloma 雖同為一智,卻稍有別;第十三智gotrabhu譯為「進始正智」或「種性智」。此智其實就是預入拢鞯闹腔郏删驼呙鉁S惡道,故有現成的預流可用,應譯為「預流智」;第十六智paccavekkhana nana有譯為「省察正智」或「思惟反射智」。此智雖有些思惟省察的味道,但重在猶如臨終的迴光返照,如譯為「返照智」(或迴光返照智)更能傳神。
伍、習禪者報告指南 / 班迪達法師 著
馬來西亞佛教徒坐禪中心 中譯
經過習禪教導後,還有些習禪者(yogi)不能正確的修習及不能向禪師準確的報告他們的經驗。一些習禪者能夠順利修習,但是卻不能正確的描述他們怎樣修禪及他們的經驗。這個講座的目的是有意協助這些習禪者正確的報告他們怎樣修禪,他觀察什麼目標及修習禪定的經驗。
關於習禪法,已故緬甸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已灌錄一個概括講解(給初學者),給予精確的指導;在四念處(Satipatthana)禪定中開始觀察所應注意的基本目標,那就是當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及收縮。
從經典上的解釋,每一時刻,精神與物伲F象都在習禪者的六根呈現。當看到一個目標時,那個能看目標的眼根及所看到的目標都是物伲F象,而使一個人知道目標的眼識是精神現象。同樣地,經驗聲音、氣味、嘗味、樱X及妄念,和種種身體上的行動,例如彎曲和伸張手臂,傳向或躺下及走路時的步伐都是精神與物伲F象的呈現。馬哈希禪師曾經指示,當這一切呈現時,必須仔細觀察其實相,甚至不可忽略瑣碎事項。
雖然馬哈希禪師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簡易的詞句來講解,習禪者將它實行於實際修習時,卻面對一些難睿榱藚f助習禪者克服這些難睿@個坐禪中心的禪師須要向初學者講解及示範怎樣去觀察及專注於所要注意的基本目標;當其它(次要)目標如思想和回憶,感覺呈現、外來的影響,像色塵和聲音接樱骄駮r或者其他舉止行動呈現時應怎樣觀察。
這些解釋須要屢次的以及越簡易越好的向初學者重眩km然如此,一些初學者還是不能真正的明白及在修習時不能正確的跟隨。為了排除這些難睿U師須要應用一些易於牢記的格言。
第一格言是:說出你怎樣觀察基本目標及在意識中有什麼結果?(換言之:你知道什麼?)
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行動就是專注心所應拴住的基本目標。這基本目標的意思是說在洠в衅渌@著的目標時,習禪者必須觀察它。當已被觀察的次要目標消失後,應再專注觀察腹部膨脹與收縮的行動。
習禪者必須能夠講出他怎樣觀察或注意從腹部起點至終點的膨脹行動。例如,當他吸氣時,腹部開始膨脹有點快,如他繼續吸氣腹部也隨著膨脹。當習禪者停止吸氣,膨脹的行動也就到了終點。
當觀察或專注腹部的膨脹行動時,必須體驗及知道所有的行動過程。經典上鼓勵,應把它哂迷诮涷炓磺猩恚⊿abba Kaya Patisamvedi)。這告眨У暮x是說,一切有關腹部膨脹行動的現象,必須盡可能持續的觀察它的起點、中間及終點(即不間斷)。觀察心或專注心必須持續不斷的觀察腹部三個膨脹階段的行動,即起點、中間及終點。初學者當然不可能觀察到全部三個階段的行動,不過,他必須精進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進不懈,以免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禪修,以致修禪課程結束了也洠в蝎@得多大的益處。另一方面,要確保習禪者能嚴肅及有足夠的專注心集中於目標上。
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他是否有足夠的集中力來觀察目標,觀察心與目標是否能一致,他是否能夠觀察到腹部行動的連續過程。如他能正確的觀察到這個目標,他體會到什麼及他經驗到什麼?並非他該關注和敘述那些無關聯的目標,而是他應能夠準確的報告有關他所觀察的目標及他所經驗膨脹的行動是什麼。
在習禪中有兩種步驟。第一是,觀察或專注於目標。第二是,觀察或專注目標後所產生的「識」。只有在這兩種步驟後,習禪者才有能力說出他所體會到或經驗到的實際情形。
在此,關於所專注的基本目標,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其專注心與習禪目標(腹部之膨脹)的延續行動是否一致(一起呈現)。假如這兩種步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