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沉家桢居士文集 >

第24部分

沉家桢居士文集-第24部分

小说: 沉家桢居士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自发誓愿后,虽然第二年即中举人,可是三千件善事,却并不容易,一直到十一年后方才满愿。而且自己检点,过失还是很多。其中最大的是看见有善事可做而迟疑不决;或心想为善,而口上常犯过失,得罪于人。

    这里我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袁了凡的佛前发露忏悔,并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深心的至诚忏悔,有痛哭流涕的感觉,以这样的诚心为基础而生起的愿,力量极大,所以虽然他三千件善事的愿,要在十一年后方才满愿,可是第二年就中举人,达到了他的心愿,这就叫愿力无边。

    第二个我想举的例,是五年前的七月四日,内子居和如往生那天清晨,在八个小时握著她的手念阿弥陀佛后,心中是一片的空虚,好像失去了一件无价之宝,也像是一个迷路的小孩,不知前途依靠何在?就这样的走进了家中的佛堂,而第一眼看到的即是佛桌上和如每晨念的《金刚经》的本子,一颗心就抓住了这本经本,发了一个要替和如每晨继续念《金刚经》的愿。到今天已整整五年,尚未有一日间断。现在回想起来,发那个愿时的心境,确可算得是清净虔诚。此愿不知何日了!也没有一定的回向对象,但感应已经很是显著,不但我个人因此有了一个精进修行的中心,即以那本《金刚经的研究》小册而论,现在已有六地的善知识分别出资刊行,包括中国大陆,增订版有的已是第四版,本数已有几万本,译文已有俄罗斯文,越南文,相信一定有人因此得益。各位同修!请体会一下我那时发愿的心情,确乎可说是无相无私,至诚全心,并没有任何贪图,所以至诚的愿,其力量实在不可思议,否则决不可能有这样的善果。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二点,‘愿要发得大,愈大则感应也愈快愈大。’首先,我想要求各位,在想愿要发得大的时候,就只要想:‘愿要发得大。’不要去想‘这样的大愿如何还呢?’也不要去想:‘我是不是在空口讲大话啊?’更要忘了我上面所讲的‘感应会愈快愈大。’就只是至诚的发大愿,以愿为中心,不作其他的想。所谓感应愈快愈大,是自然的因果现象。你愈不去想它,感应就愈快愈大,愈去想它,就愈著相。

    《金刚经》开宗明义,须菩提所问的问题:发了心的善男信女,应该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啊?简单的说,就等于是我们常常想问的:我想学佛,但是应该如何修行啊?

    佛在经中两次说明,要想学佛的,就得发大愿,‘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众生应广义的讲,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有情、无情的物质、情感,都叫众生。‘灭度’是烦恼生死的解脱消灭。各位想一想,‘应灭度一切众生’是要将宇宙间的一切有情无情的烦恼生死统统消除。各位,我们要想消除一个人的一点点烦恼,都尚且不容易,这样的大愿,佛是不是叫我们在空口说大话呢?当然不是。佛在《金刚经》中强调:‘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愿发得大,不是说大话,和所谓吹牛不同,因为愿是目标,愿是方向,愿是信心。

    哥伦布数百年前,为了要证明地球是个圆球的理论,不惜冒生命的危险,航行于茫茫大海之中,历经种种风险,终于发现了新大陆。这要证明地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圆球形的决心,即是佛法中所强调的愿,也即是一个人学菩萨行、学佛的目标、方向、信心。

    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终成阿弥陀佛;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明白的说明,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烦恼无尽,我愿无尽,这是何等的心胸!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各位请想一想,我们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可有那一刻的思想,那一刻的行为,相似于这些大菩萨们的心胸志愿呢!这是不是即是我们没有懂得如何学佛、修菩萨行的要领呢?

    也许各位在想,既然发愿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愿呢?这个问题极切实际,应该是我今日想和各位研究的中心。

    《金刚经》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千年来读诵《金刚经》的对这个问题都有讨论。问题是:为什么在经首佛答须菩提的问题时,不说善男子、善女子,而说诸菩萨摩诃萨?而在卷中再答须菩提的类似问题时,则不再用诸菩萨摩诃萨,而是直答善男子、善女人?

    我想用一个极浅近简单的解释,不知各位以为如何?佛的先提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是要我们以大菩萨的修行方法为榜样,所以指的是理想及目标。后面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是告示应如何实践。可是两个回答的大意,都是‘应灭度一切众生。’于此可见‘灭度一切众生’不但是理想及目标,也是实践的具体法门,要我们逐渐的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生死。既然要消除众生的烦恼生死,自然不应该做可以造成众生生起烦恼或种生死流转罪恶之因的种种业。可是这谈何容易,决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所以佛在经中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有了目标方向,还得一桨一桨地努力划去,否则徒有目标,船还是动不了。

    因此,有愿必须有行。我们应以大菩萨的宏愿作榜样为目标,而采用各种量力而行的划船方法,这样才能生起不可思议的愿力。

    今天我只提出三种划船的方法,只能说是我粗浅的心得,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想出许多更适合您的实际情形的方法。如果各位同修可以将您们所想出的方法,也能写信告诉我,使我可以发更多更大的愿,大家多结善缘,十分心感。

    我想介绍的第一个方法是:

    要发您能做得到的愿,并且要发得大。

    这话怎么讲呢?我现在举几个相彷的例子,请各位细心体会,看那一个愿最大。

    一、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将此功德回向父母,以报养育之恩;

    二、我愿尽形寿每日念十遍心经,愿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

    三、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

    四、今年我愿每日早晨念十遍心经;

    五、今年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保佑合家平安;

    六、我愿念一千遍心经,祈祷某某的病早日恢复康健。

    各位,那一位愿意说,这六个愿中,那一个愿您觉得发得最大?(有人答:第三愿。)很好!很好!

    各位请记住:一个愿如果有期限,就不是大愿。所以‘今年’‘尽形寿’‘一千遍’都是期限,不是大愿。

    愿有了目的,有了希望,或有了对象的限制,也不是大愿。所以‘保佑合家平安’‘回向父母’‘世界和平’‘早日病愈’都有了对象,都著了相,都有了限制,并不是虚空无尽,也不是大愿。

    因此这六个愿中,最大的愿是那个最简单的愿:

    我愿每日念十遍心经。

    这个愿,您可以今世、下世、再下世一直念下去,此愿无有了期,所以谓之大。

    此愿没有目标,即等于目标无量,回向功德,犹如虚空无尽,所以谓之大。

    此愿没有对象,即等于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无尽,所以谓之大。各位一定已经体会出如何发大愿的秘诀。这种愿是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顶要紧的是不要中断。

    第二个划船方法我想介绍的是:

    在大菩萨们的宏愿中,选一个您最欢善(相应)的愿,依照您现在可以做到的逐渐实行。

    佛菩萨的宏愿很多,在中国的佛法传统中以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为最易选择。这十个都是大愿,一样的功德无量。我现在念出来,各位若听到某一愿时,心中生起欢喜的相应,您就不妨选这个愿作为开始: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我现在举两个例。譬如您觉得礼敬诸佛对您相应,您就依照您的实际情形,发一个可以做得到的愿,说:我愿每日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十拜。

    如果您的配偶或父母是信耶稣教的,您不便在家中供佛礼拜,或病卧床上,都可以用观想或合掌以代替礼拜,只要至诚,一样是礼敬,并无差别。这个愿即是一个有无量无边功德的大愿。

    又譬如说,您对广修供养相应,您可以发一个愿:我愿每日诵《金刚经》一遍,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贤圣大德。

    这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大愿。倘若时间不允许您诵《金刚经》,那么心经亦可以。这都是法供养,而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大。

    第三个划船方法是一种善巧方便,只要您心真诚,小愿可以变大愿。

    这方法是在您发任何愿回向时,在您原本回向之后,一定加一句:‘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如果袁了凡先生懂得这个善巧方便,他在发愿要做三千件善事,使他能中举人时,再加一句,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他不但照样中举人,而且更造了无相的因,将来会结无相的果,无相的果,即是佛果。

    愿各位在这次庄严寺的夏令营中法喜充满,功德无量,并愿我们大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谢谢各位。

    一九九三年讲于庄严寺佛学夏令营

    (三十一)修福

    今年在庄严寺夏令营中,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其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之大?他觉得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远不如第二个例子,为居和如继续每天早晨念《金刚经》,那才是真心大愿,应该感得大的福报。

    这位朋友自有他的见地,我很钦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对佛学中的几个术语: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对通常所谓的‘修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帮助我们修持。这是今天应继如法师之嘱,来大觉寺和各位同修研究这个题目的缘起。

    凡是学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样才是修福,应该是我们都希望明白的课题。我今天并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论,而是想寻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见。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这些‘因’所能结出来的‘果’,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够究竟的差别。所以求福并不是修福,做福德也并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为三个段落来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在说明什么是求福,什么是修福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请各位来评定,也许可以帮助大家对求福及修福有更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例子:在庄严寺观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磁的观世音菩萨像,旁边站著一位张著笑口,活泼可爱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见有一对年轻男女,很虔诚地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祈求。这位年轻的太太看见我在边上,很自然的问我:‘请问你晓得这里的签筒在那里?’我答:‘这里并没有求签设备。’她问:‘那末我们怎么知道观世音菩萨答应或不答应呢?’我说:‘你不妨抛一个二毛五的角子,看见老鹰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观世音菩萨已答应了你们吗?’他们大概很同意这个建议,马上拿出一个角子,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只见他们都望著地上,满脸笑容的又拜了一拜,高高兴兴的走出殿门去了。

    各位觉得这对年轻男女是在求福呢?还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求福。)

    第二个例子:中国唐朝时代,有一位玄奘大师(就是通俗小说西游记中所说的唐僧),他千辛万苦,冒了生命的危险,经过沙漠地区,远去印度,收集了许多佛经,回来中国,然后以他一生的精力,将很多经典译成中文,是一位奠定在中国发扬佛教的重要人物。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他所翻译的。

    各位,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是求福呢?还是修福?

    (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个例:大约两年前,那时和如纪念图书馆正落成,《金刚经的研究》这本书也已出版。我收到一封不具名也没有地址的短信,大概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她读了我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对于居和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