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

第29部分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29部分

小说: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界天宫殿等器世间说,得称之为定的增上果。有漏的无色定力感生无色界天,其总果还是异熟果;唯无色故,便无处所可言,故也无器世间之增上果。
  修习这些禅定,一般地是指就人间修得禅定的境界;到了感生禅天,在自地上可继续进修,下地也可修上地。如欲界的人,初禅天的人,都能修一切定。二禅天以上的人,则循次只修二禅以上的定,不修以下的定,因为这对于自地是没有用的了;例外地只有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三果罗汉须修下地定(无所有处定),借下地定起无漏道而断烦恼;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定不通无漏故。《俱舍颂》说:“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因修习这些禅定而获得这些禅定时,在自己的精神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如瑜伽论声闻地说,入静虑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在空中;入无色定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处虚空。
  以上只是主要地谈了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外尚有依于第四静虑所修的无想定,依于非想非非想处所修的灭尽定,以及三果圣人的杂修静虑或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九次第定(即四静虑四无色灭尽定)、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金刚喻定等,待将来有机会时再谈。
  (原载《现代佛学》1956年第一、二期)

  21。  佛的出家到证果
  我们要想学佛成佛,当先看佛是怎样成的,因此,关于佛的出家,修行,断烦恼,说法利益众生等,应该都先有个相当的明了。
  佛的出家,不是像普通苦恼人家的子弟出家那么简单,那么无意味。佛是生在祖先种族圆满,国土人民圆满,眷属圆满,富贵圆满的帝王家庭中,他的自身亦可说是转轮圣王。但是他放弃了人中极尊至贵的王位,跑到山里去出家修行,像这样的人,岂是容易多得的。
  依据佛教大小乘经论上看来,佛出家的动机,有以下的两种意义:
  一、就小乘说:佛因为游四门时,观见老病死的痛苦,知道虽然富贵到人中最尊的帝王,也免不了这些大苦,为欲想解脱此等大苦,所以才出家修行。
  二、就大乘说:佛的报身本来已在摩醯首罗天中成了佛,现在为欲度众生故,所以来到南赡部洲最圆满的种族中示现降生,乃至观见众苦之后,悲悯众生,受此无意义的痛苦,故发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
  佛出家最初的修行,是了知自他众苦之后,进一步观察苦的来源,观察结果,了知苦的根源,是由于我执──若执五蕴身是我名人我执,若执宇宙万法的实有名法我执。因为有此二执,所以就起贪嗔痴慢嫉等种种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苦。如是,也就成了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生死流转了。
  苦的来源既如是,而解脱苦的方法是怎样呢?这在佛经上说的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三学。谓出家持戒,而戒而生定,由定而得无我的智慧,由无我慧消除人我执,由破人我执,便得到小乘最圆满的果位,所谓阿罗汉了。到了阿罗汉的时候,自己的苦痛可以说是完全解除了,至于大乘菩萨,为欲度众生故,虽证涅槃而不住涅槃,发菩提心,来到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断法我执,证大菩提。
  (原载《海潮音》1940年第二十一券第一号)

  22。  信的问题──在汉藏院纪念周讲
  一、引  言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如来为赞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长一切善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心的范围!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白芽?”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晓得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断送自己的善根哩!
  现在有许多不安份的出家人,不,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唉!将来三宝隐设,世间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还俗,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开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败,不得已而归俗,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毁谤,那还成什么话,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大师常说:“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的态度,是要向着背世间顺解脱的方面去进行的,然而,此中先决的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三种,初步学者,尤以闻为重要。现在就以闻来说吧,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不是恶心。所以善心所中第一个就是信,意谓听闻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没有信心去听闻佛法,那可以说就是以恶心听闻佛法了,恶心听闻的佛法,试问可以思吗?可以修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末,听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我个人常常这样想:“信这个东西,对于初学佛的人,实在太重要了!”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的意思。譬如开会议,彼此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佛教通常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太笼统宽泛,在初学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
  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
  所谓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宝的殊胜功德,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
  所谓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宝有与乐拔苦的功能,我们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这名为信能。
  上述三种为吾人对三宝发生信仰的对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进一步的希求自己也能获得同三宝一样的“实”“德”“能”就谓之“乐欲”。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和“乐欲”,若是杂有五欲等贪心,那也不见得有什么可贵了。所以“深忍”“乐欲”必须还要清净,并能令相应的心心所,都变成清净,那就达到“心净”的极果了。这样,能够圆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说的信,这信就是“净信”,也可以说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说的这净信,虽同具“深忍”“乐欲”“心净”的三相,若以重要说来,要算“心净”为最要,何以呢?因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净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净──信心所
  果──乐欲──欲心所
  四、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说;三宝的“实”“德”“能”为信的对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过佛经的人,还是不容易体会得;今为方便初学,且将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陈梗概:
  印度的僧伽,摄授弟子,初在熟识戒律之后,不要他学教参禅,先教以赞佛功德,如教之读一百五十赞和三百赞等,那赞中的内容,多是赞佛从舍王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证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说法度生并因位修菩萨行等种种功德,以此坚其信心,待信心坚固之后,始进学他种教理。所以我们要使信根生起和坚固,也应当多读佛赞,尤其是要明白赞中所赞的佛功德之意义。我不能说我国出家的佛子不读赞,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读佛赞,如“炉香乍苻”,“戒定真香”,“佛宝赞无穷”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赞,在各大丛林,各小庵庙,都是流行着的,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读,而且依照它的腔调去唱。可是读尽管读,唱尽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么意义,大都是“莫名其妙”,这样,虽读佛赞,又有什么用?换句括说:不明佛功德的意义,是不会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还谈什么坚固?故此,读佛赞,固是重要,而明白赞中所赞的功德意义,尤特别重要也。对佛宝如是,对法宝和僧宝,也应当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法宝如阿伽陀药,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这阿伽陀药不可;佛宝如黠慧的医师,僧如聪明的看护,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当信任这黠慧的医师,和这聪明的看护才好。
  五、怎样使信心不坏
  信心的生起比较容易一点,若把信心坚固不使失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那么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一点信心,然后来所以反复无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稳固的缘故。委实说来,在我们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难做到;依教典说,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也。
  四不坏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一信佛:佛是大觉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寻师,是黑暗中的明灯,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并非是过誉,我相信,深深的相信,佛的确有这样的资格,佛实在堪称这样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伟人,这名为信佛。
  二信法:佛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末,由佛口中所说出的法当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宝的虽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灭”“道”的四真谛。如佛说世间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这话是的确的;佛说这苦是由集谛烦恼和业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这话是真实不虚的;佛说要不受苦果,先断集谛的因,要断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断惑,断惑就可灭苦我相信,这话是实在的;佛说由修道而断惑,由断惑而灭苦,由灭苦也就得到安隐快乐的涅槃,永不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这话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总括说一句:这四谛的真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动一毫,确是如此的。能够对四谛法,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信受,这名为信法,(信因果在内)。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间,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相信他今日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