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 >

第23部分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第23部分

小说: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传法,主讲五欲之过患,令闻者遣除心相续中对欲界的一切烦恼,摄受为自之眷属,修习大乘法要,堪为殊胜法器。”

  颂词中讲到的“遍尽诸贪嗔”以宁玛派自宗的观点来说,三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应断的是此地贪嗔痴等烦恼障为主之俱生种子。萨迦派果仁巴大师说:“此地应断非烦恼障之种子,虽然颂词的字句上讲了贪嗔等烦恼,但他认为在意义上应该理解为烦恼障的习气即是所知障。”对此观点若稍加观察则不难了知,此许并无实际根据,因为《十地经》与本论的字句上已明确地讲述了贪嗔烦恼而于习气之句却只字未提,如果按照果仁巴大师所许,字句上虽是贪嗔,但非烦恼障的俱生种子,应是烦恼障种子之习气(所知障),若如此理解,则就成了从三地开始应断所知障,即烦恼的习气了。若如是者,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又很明显的说了,到八地时才开始断烦恼障的习气。此许观点岂不是与圣教成直接相违的过失吗?故不能成立。应随自宗所许,三地菩萨依靠忍辱度之功德,对真实了达胜义谛不可思议的大空性毫无畏惧,亦不起邪见,依无生忍智可以断除三地时应断的二障种子。

  辛叁(说功德结尾此地)分二:壬壹、前三度共同结尾;壬贰、分别此地结尾。

  壬壹、前三度共同结尾:

  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

  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菩萨分有在家众与出家众两种,如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三种修法,善逝多数是为在家菩萨众宣说的。因为观待在家众来说,这三种修法较为易行,彼等亦即方便之福德资粮,复是诸佛色身之根本近取因,其助缘是智慧资粮。

  《宝鬘论》云:“此中施与戒,以及安忍法,别为在家说,善修悲心要。”然此不能认为布施等三法唯在家众之行门,出家众不能行,否则为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如说忍辱,《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再者布施:出家人持银钱戒,固然无财布施,然其吹法螺、击法鼓、澍法雨、作无遮大法施、端赖出家法师传灯续明。故法布施仍是延续不断的,因此切莫望文生义。

  虽然颂文中直接的意义是讲到了在家众所侧重之修法,但间接的意义应理解为出家众较为方便易行的是禅定度、智慧度这二种修法。如云:“善逝多为出家说,彼等亦即慧资粮,复是诸佛法身因。”然于精进度又是福慧二种资粮之共因。这是单从比较及侧重易行而分别于在家众与出家众宣说的。实际上六度波罗蜜多都必须要相续修进、缺一不可、互为增上方能究竟圆满。

  壬贰、分别此地结尾:

  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摧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嗔。

  发光地的佛子如同日轮,日轮自身本具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黑暗后,复为消除周遍诸方之一切黑暗。如是三地菩萨发出的智慧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能障碍生起此地究竟功德之诸多冥暗,心相续中真实现证法界不可思议之大空性,生起无生忍智。复由悲愿之力欲摧灭他等众生之无明痴暗,而为宣说此地行相,使其亦能断除生起三地功德之一切障碍,此地菩萨之智光极为明利,如同日轮毫无分别地普照大地,如是菩萨以大悲心纵遇造害的众生亦不起少许嗔心、尤为堪忍。

  此说菩萨尤不能忍的是自己生起嗔恚之烦恼,刹那亦不容留住心相续中。又彼菩萨主要灭除自他相续中障碍三地之过失冥暗,故时时以慈悲心摄受忍辱度来善护一切众生。再者,三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清净忍辱度之功德与断除嗔恚等障最强大的力量,如是最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忍辱,前已述讫。嗔恚之对境有种种不同,《经观庄严论》及小乘经说:“嗔恚的对境不一定仅为有情,若于焦木等无情法生起嗔恚心亦有极大过失。”特别是对经书(教法)生起嗔心,其过失量不可说。因为佛陀曾说:“我涅槃后,显现经书、文字来度化众生。”因此若于经书生起嗔心者,连皈依戒亦有摧毁的可能,成非佛弟子。是故作为佛陀的弟子,应该顽强抵抗的是嗔恚烦恼之怨敌,心相续中刹那不容留住的亦是嗔恚之烦恼,一点亦不能堪忍的亦是嗔恚之烦恼,对此我们应该身披忍辱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将它连根斩断,令它永不复生,以致彻底灭尽,直至成佛,这是极为殊胜的。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第四焰慧地

  己肆(焰慧地)分二:庚壹、真实;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分三:辛壹、此地增胜精进;辛贰、此地之释词;辛叁、所断之差别。

  辛壹、此地增胜精进: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何地精进最炽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以出世无漏的智慧所摄持之精进,亦为究竟的十度波罗蜜多之一。无论暂时或究竟的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若无精进则一切功德全然不生,不但出世间的福慧二种资粮,且于世间事业亦无能成办,因此在一切时处,精进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福慧二种资粮的共因。那么何地之精进最为炽盛呢?月称菩萨告曰:“彼即第四焰慧地。”其精进度乃最为增胜圆满,一刹那亦不散乱懈怠,恒时勇猛精进。

  虽然功德之种类多不胜数,但可以总摄为方便福资粮与甚深智资粮,其中无论是已生之功德,或当来产生之功德,皆依赖于精进方能成办,因此精进是生起暂时或究竟功德之根本因。所谓精进者,即是止恶修善之欢喜力,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缘善所缘勇悍为相。”《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菩萨地论》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亲友书》与《入行论》皆如是说。如三十七道品的四正断中所说:“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具有精进则所欲功德皆能成办,若根本无有精进,则少许功德亦无从生起,如是纵然具有信心、悲心等,但仅缺精进者,则终将一事无成。如《念住经》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故《菩萨本行经》云:“一切诸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因此切莫忽视精进,精进的反面就是懈怠。《阿含经》云:“懈怠为一切恶法之本,精进为一切善法之本。”又如经云:“能除诸苦及冥暗,即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故当恒常依止修。”是故必须依靠精进心才能成办一切所欲之事,倘若一个人仅具智慧,不具精进,则无多大意义。若仅具精进,不具智慧,其收益必定无量。持明无畏洲大师亦云:“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浆。”慈诚罗珠大堪布亦曾经说过:“修行人不怕没有智慧,最怕没有精进心。”如果一个人不但具有精进心,亦具有高深的智慧,则可称为两全其美之人,因为很多经论中都将精进喻如双足,智慧喻如取舍之双眼。《宝鬘论》云:“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恒勤修资粮。”《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勤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为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因此为成办自他二利、生死道业,故于精进应当刻不容缓。《入菩萨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又《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又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

  一般来说,在心相续中,无论现在需要生起前所未有的福慧二种资粮,或稳固前所已生的福慧二资,现在需要增长广大等,皆依精进方能成办。心刹那亦不散乱,恒时精进不懈地修行善法,特别是对善法生起强烈的欢喜,此心永不退转、百折不挠。如《庄严经论》云:“肩负众生解脱重任的菩萨们容不得一丝迟缓。”故应时时刻刻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策励精勤地成办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瑜伽菩萨地论》云:“唯有精进,方能修证菩提善法取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故《庄严经论》云:“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摄波罗蜜多论》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能资粮无劣少,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花极增长。”《入行论》云:“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由此可见,精进对修行人是如此重要,当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说“以观修死亡无常、轮回苦性等来鞭策应具之精进心”最为殊胜。然而四地菩萨因为精进度最极炽盛的缘故,能发生智慧之火焰,并运用此智慧火焰来焚烧烦恼诸障之薪,故此称为焰慧地。

  辛贰、此地之释词: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发慧焰,

  较前赤光尤超胜。

  此第四地的佛子,由于勤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较前增胜,其相续中发出的智慧光焰亦较前第三地时所发之赤金色光尤为超胜。以发增上正智火焰,故名焰慧地。如《宝鬘论》云:“第四名焰慧,发正智焰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习故,彼招异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萨迦耶见等。”

  所谓菩提分法者:略为七菩提分法,广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按大乘观点而言,一.下资粮道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中资粮道修四正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三.上资粮道修四神足:欲神足(正欲引生的禅定),勤神足(以精勤力所得之定),心神足(有曾经习定的种子),观神足(用智慧观察所得之三摩地);四.加行道中暖位与顶位时修五根:信根(正信三宝),精进根(勇于善法之行),念根(不忘失正知正念),定根(住善法所缘,不随烦恼与外境所转而一心专注),慧根(能正确分别邪、正、是非);五.加行道中的忍位与胜法位时修五力:即前述五根,尔时增胜有力、更不退转,并且能有力地令它随转,故为五力;六.见道修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修道位修八正道分: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道分。以上从资粮道至修道共有三十七菩提分法。清凉国师云:“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即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即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现观身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是故当知,在上上道中已圆满具备下下道之功德。

  复于究竟解脱果位之无上津梁、无上密咒金刚乘中,亦有五道十地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云:“首于具相上师之前,获得能成熟之四种灌顶,使自相续成熟后,如理守护总、别、殊胜诸誓言。便随现有大等净之正见,如理修学二次第道,渐次圆满五道。彼亦,首先将自他之身等皆观修为本净坛城轮性,心安住于空性离戏大等双运之理者为身念住;一切觉受分别皆随转为大乐智慧者为受念住;心与心所之一切戏论,皆专持于心性光明本性界为心念住;轮涅现有之一切诸法,皆行于净等无取无舍者为法念住。如是于幻网殊胜续中所说也。大乘念住胜过小乘之理,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中云:‘由缘作意得,菩萨已增胜。’密宗胜过显宗之理亦复如是,因为彼缘自他身等。总之,由缘轮涅一切诸法,彼等本来大等净无别而作意,最后得果不必历经余道,此乃密宗之理。是故于显宗世俗中取舍轮涅,然此处以等净轮涅无二之理而入道也。如是生起四念住性之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