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4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4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很会看人,看到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高强,若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密切合作,应当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而与之结拜为异姓兄弟,则是最好的方式,值得尝试。
  刘备先认识张飞,张有一些资财,可以拿出来召募乡勇。而且志同道合,愿意同举大事。关羽原本是外地人,因为在家乡杀了恶霸,逃难在外,才和刘备、张飞认识。三人愈谈愈起劲,既然有意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当然结拜为兄弟,发誓齐心一致。跟着刘备这位大哥,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奉劝各位,少动这种脑筋为妙。当今社会,各种组织已经相当繁多而且周密,用不着这种方式。万一找错了对象,怎么办?这种以性命做赌注的结拜,除非准备赖账,否则千万不要轻易答应。事实上一旦发誓,要赖账都非常困难。因为不在意的就用不着抵赖,遇到必须赖账的,便十分棘手,经常是赖不掉的。
  朋友之间,可以采取谨慎的态度,逐渐加深彼此的认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结拜这种事情,最好能够避免,以策安全。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动性很大,谁也料不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多交一些朋友,少动结拜的脑筋,应该是良好的态度。结义是美谈,欣赏就好。
  当然,刘备会这样做,有其特殊原因,分述如下:
  (1)刘备为皇族的后代,从小存有做皇帝的梦想。可惜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到了28岁,仍然以贩卖草席为生。幸好他15岁时,便开始游学,在汉末名臣卢植处学习。既有伟大的抱负,又有识人的能力。看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当然虽然没有什么名位,却也隐约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风度。所以抓住良好机会,一开口便获得两人的回应。
  (2)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因为关羽最喜欢读“春秋、左传”,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豪侠。而张飞声若巨钟,很喜欢以武会友。三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彼此的能量和频率都十分相接。当时桃园中花开正盛,社会又有聚合人才的需要。刘备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俱全,自然提出结义的呼吁。
  (3)黄巾举事时,申言“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无形中引起三人的共同目标。刘备自我介绍:“我本汉室宗亲。”张飞自称“颇有资财”,关羽又刚好“逃难江湖”。心中都有一种默契,要联合起来,做出一番大事。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桃园三结义发挥了很大功能。
  但是,正因为它是十分特殊的举例,所以流传至少,仍然使人津津乐道。如果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异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刘、关、张三结义了。义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不简单。并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便结义的。
6。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什么脍炙人口,传为美谈?
  中国人重视伦理,讲究亲疏有别。自家兄弟,当然血浓于水,十分亲密。友情也很可贵,和兄弟比较起来,究竟有一些差别。于是,我们想出一种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方式。把朋友的关系,更为加深,使其和兄弟一样,可能更加密切。这种方式,并不是从刘、关、张三结义才开始的。但是,我们最看重这一次的表现,理由有三:
  第一,刘备、关羽、张飞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作为,不但在当时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的结拜行为,在刘、关、张身上,就称为结义,可见其不同凡响。
  第二,结拜的时候,通常都会对天发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实际上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刘、关、张却能够说到做到。尤其是关羽遇害、张飞被部将砍杀,那时候刘备已经当了汉中王,还能够不顾一切,替兄弟报仇,因而病死在白帝城,实在难能可贵。虽然说他的决定,不见得正确。但就结义这一件事情来看,遵守誓言,永远不违背,刘备是确实做到了。
  第三,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都十分高强,在当时的环境,想要独立门户,自立为王,也有很多的机会。尤其是关羽,得到曹操的赏识和礼遇,远在刘备之上。却能够忠贞不二,不为曹操所动。小沛战败,刘、关、张失散之后,张飞在古城聚集三五千人马,也有相当的势力,后来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也和关羽一样,马上投向刘备。这种忠义精神,使得桃园三结义,深入大众的人心。
  7。刘备领军大胜黄巾贼,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刘、关、张三人结义,毕竟力量很小。于是聚集乡勇五百余人,才引起太守刘焉的注意,认刘备为侄。刚好黄巾军来犯,三人获得结义以来,有了第一次表现的大好机会。
  刘备是长兄,居中指挥,关羽、张飞分居左右。刘备指挥,两人扬威,果然大胜而回,幽州太守刘焉亲自迎接犒赏。
  三结义刘备因年纪的关系,被称为大哥。但是,占着大哥的位置,并不一定拥有大哥的权威。职位和职权看起来合一,实际上未必如此。刘备必须做出大哥的样子,两位弟弟才会心悦诚服,从心里头服从这位大哥。所以第一次合作演出,至关重要。若是刘备表现得不如理想,或者躲在后面,只靠关、张二人杀敌,这种异姓兄弟的关系,恐怕很难持久,和一般结拜相似,到头来有名无实。
  刘备不但第一次演出有板有眼,很像大哥的样子,而且此后的种种,也都能够大哥像大哥,使得两位弟弟,跟着也弟弟像弟弟。孔子所说的兄兄弟弟,在三人身上获得具体的证明。兄不兄,弟不弟的情况,自然不会出现。
  这一杀,杀出了三人同心协力的信心。刘备的大哥位置,开始站稳。将来转变为君臣,也更为自然。刘备的双股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逐渐成为众人注目的标志。为三人的共同理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凡事第一回,称为良好的开始。对于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刘备长年的构思,三人多年的历练,如今获得合适的舞台。把它当做重要的演出,当然有良好的表现。
  如果桃园三结义之后,并没有什么表现。这个故事,便会逐渐为大家所淡忘,甚至于说成结党营私搞派系。说什么刘备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关张,凭借年纪较大的优势,把两人拉近,以便多加利用。
  只要三人之中,有一人改变原先的心意,或者借口脱离这个组织。譬如后来关公暂时被曹操收留,挡不住曹操上马金、下马银、高官美女的诱惑。或者兄弟失散后,张飞自立门户,也搞得有声有色,干脆不再寻兄归营。乃至于刘备即位汉中王,便忘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接受孔明和赵云等人的劝阻,以“国贼用曹操,非孙权也”为由,不出兵伐吴。请问,这一段桃园结义故事,还能传为美谈吗?可见凡事若非慎始善终,在众人心中,必然有公论的。我中华民族,常以心中有一把尺自豪,便是人人心知肚明,公众的标准自在人心,只不过不一定公开说出来,也未必说得清楚明白而已!当公益和私人的义气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往往因私害公,这也是我们不赞成结义的主要原因。
  刘、关、张三结义,把三分天下的局势开创出来。却由于关羽失掉荆州,迫使刘备不顾一切,放弃联吴抗曹的政策。使三分天下的局势,一下子破碎了。这一切的演变,好像因三结义而起,又以三结义而没。就是由于自始至终,都以“义”为先,坚持到底,才引起大家的激赏。我们建议,真的志同道合,又有实际上的需要,必须以义为共识,并且一以贯之,才可以考虑结成异姓兄弟,共同为公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否则不能说是上策。
  8。曹操为什么一开始就备受注目?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
  曹操年幼时,小字阿瞒,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汝南许劭,素以能知人而闻名,说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
  20岁时,举孝廉。任职洛阳北都尉,治事甚严,不避豪贵,因而威名远播。黄巾军造反,他被任命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到颖川助战。
  他到频川的时候,正好赶上黄巾首领张梁、张宝败走。被曹操拦住,趁机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旌金鼓马匹极多。他作战有功,当然备受注目。
  汉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何进召集大臣,商议要清除十常侍的势力时,曹操还参与并发言,指出宦官的势力滋曼极广,不宜于轻举妄动。虽然被何进斥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并不加以理会。但是,年纪轻轻便能够参与国家大事,和刘备具有汉室宗亲身份,却毫无展现舞台相比,曹操的起步,显然要高得很多。
  俗语说:占到好地盘,比有本事更为有利。世间多少有本事的人才,由于占不到好地盘,而有志难伸。再怎么说,曹操出身宦官的“势”家,对他相当有帮助。
  有机会见识大场面,认识当时的要人,对曹操的事业开展,当然很有利。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最好到大公司见识见识,受一些训练。将来自立门户时,比较有眼光、有格局,不致小鼻子小眼睛,令人觉得小气。
  9。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为什么惹得张飞十分生气?
  董卓当时官拜西凉刺史,朝廷因中郎将卢植领兵,不能打败黄巾军,所以派他前来接管,并将卢植囚禁回京问罪。卢植曾经是刘备的老师,所以三人前来相助攻打黄巾军。三人在乱军中把董卓救回寨来,董卓问起三人担任什么官职?发现三人都没有什么身份,马上显现轻视的样子,很没有礼貌地走开。
  张飞气得要死,便要提刀杀董卓,幸亏刘备和关羽及时劝阻,才没有闯出大祸。张飞气得要离开二人,另投他处而去,可见结义的意识,还不是十分坚固,一定要屡经考验,才会愈来愈坚牢。并不是有了形式,便牢不可破。
  董卓这种势力的态度,自古到今都存在。怕大欺小,原本是人之常情。我们最好把它看做社会的鞭策力量,用来激励自己努力向上,一旦有成就,便不会被看轻。否则怪罪别人无礼,指责社会风气,都没有用。像张飞这样生气,除了气坏自己的身体,还可能惹来是非,对自己更加不利。董卓的傲慢无礼,终将自作自受,用不着我们生气,就算生气也没有用。张飞这种个性,难怪有莽张飞的封号,对他的一生,有相当的影响。若不是三结义彼此获得互补,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从这一角度来看,张飞出钱出力,位居老幺,看起来很不划算,实际上张飞所获得的好处最大。在两位兄长的劝导、教诲下,减少很多鲁莽的行为,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张飞自己肯接受兄长的意见,愈来愈全心全力地配合一致的行动,才是真正的关键。如果能把生气改变成争气,那就是莫大的成就。
  10。黄巾余党想要投降,官府为什么不肯接受?
  汉高祖起义时,尽量投降纳顺,所以进展得很快。现在黄巾作乱,余党韩忠愿意投降,官府将领朱隽不表同意。起义成功,便称为义军。各方势力前来归顺,也是正当的义举。起义失败,就叫做乱党。打败了想投降,还要看朝廷的脸色。势力壮大如梁山泊,当然获得招安。现在张角兄弟败亡,只剩下若干余党,被朱隽当做最后的目标,当然以不能长贼寇投机取巧的歪脑筋,予以拒绝。
  这一切都是形势在决定,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左右决策。不同的反应,称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一样的遭遇,叫做时也,命也。朝廷形势大好,谁也不敢兴兵作乱,也没有什么人会起义。就算有人蛮干,朝廷也可以放心地指挥各地军力,尽速平定祸乱。当时东汉王朝,腐败无能。黄巾作乱,又不得不增大各地军阀的权力。于是形势所逼,眼看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地盘,却无力阻止。
  我们相信朱隽借口韩忠造反失利才投降,善门难开,并没有征得上级的同意,不过是他自己的主张,趁起壮大自己的势力。果然他的战功,使皇上龙心大悦,封为车骑将军。刘备的形势就远不如他,劝朱隽接受韩忠投降不成,建议独攻西北,留东南待韩忠弃城出走时将他射杀,关张二人也大有表现,却不能获得应有的奖赏。
  要投降,也应该称称自己的份量。斤两够重,能够被接受。斤两不够重,想投降都不可能。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称量自己的轻重,才叫做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